09.11 怒懟漢武帝的汲黯,是中國士大夫的第一風骨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從黃帝時代寫到漢武帝時期三千餘年的歷史,一百三十卷。

其中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汲黯是第一百二十卷《汲鄭列傳》的主角。

汲黯何許人也?何至於太史公為其專門列傳?要知道,且不說三皇五帝時期的事情太過縹緲,至少從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文字記載史實,更無論秦末漢初湧現了多少文臣武將,這些在後人眼裡都值得大書特書,可為何要專門為汲黯寫傳?

因為其風骨也。

每個人眼中的漢武帝不一樣,如今提起漢武帝,大多數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則是那句: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僅這一句話,泱泱大國之大氣躍然而出。

然而,大國的背後是國庫空虛,百姓苦不堪言,黃河氾濫二十載無力修河工。

漢武帝即位之初,在經過文景之治之後,國庫非常豐盈,京師國庫的錢積累到鉅萬(鉅萬也就是億),用都用不完,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然而,漢武帝北征匈奴、開拓西域、西南平西南夷、南征南越、東滅朝鮮,可以說赫赫武功,前無來者,但代價卻是不僅耗光國庫存款,還從民間徵收大量稅賦,自此埋下了西漢由盛轉衰的種子。

漢武帝的功過是非至今仍然有很多看法,這裡不予評價。

而汲黯是何許人也?他是既是怒懟N次漢武帝,仍然讓漢武帝不得不承認他是社稷之臣: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意思是古代有社稷之臣,如今的汲黯已經很接近了。

那汲黯都做過哪些事情,引得漢武帝如此褒揚,讓太史公為其列傳?

只有一個字:懟。

汲黯的懟並非如今發洩不滿的鍵盤俠,而是有理有據,自有風骨。

在漢武帝晚期,因為長年對外征戰,國內百姓怨言頗多,所以漢武帝啟用酷吏張湯,張湯精通刑律,然而卻並不秉承公心,所作所為皆是揣測上意,若皇帝對誰不滿意,那張湯必然會從其行為中揪出不符合律法的一點,如果覺得皇帝並沒有一定要整治誰,那他就會從律法中找到漏洞,為其開脫。

就這樣一位揣測上意,毫無原則的酷吏,卻因為更改制定刑律法令而成為九卿之一的廷尉,一時之間成為整個朝廷之中誰都不敢的得罪的存在。(科普一下漢朝的官制延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廷尉相當於主管司法的最高官,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院長)

但汲黯一點都不怕。

當時汲黯罵張湯說:“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意思是天下人都說絕不能讓刀筆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張湯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懼得雙足併攏站立而不敢邁步,眼睛也不敢正視了!

不畏強權,為百姓代言,是為風骨。

不僅敢懟張湯,對於當朝宰相,汲黯也是有一說一。當時的宰相公孫弘雖然是儒道大家,但毫無風骨,所作所為全靠漢武帝臉色。他暗中揣測漢武帝的意思,如果漢武帝要求某項措施必須執行,公孫弘既是覺得不妥,也不會反對。如果漢武帝只是一時興起提出一項政策,公孫弘揣測到皇帝並非很想那樣做,就會與朝臣一起反對。

某次,公孫弘與朝臣本欲勸諫皇帝,汲黯自然是打頭陣,待汲黯說完,公孫弘發現皇帝臉色不好,立刻改弦更張,改為贊同皇帝的做法,汲黯當廷訓斥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意思是齊國的人很多都狡詐不實,一開始我們已經議定這些事,可公孫弘卻都背棄了,這是不忠!

為大義而仗義執言,是為風骨。

不僅如此,在大將軍衛青風頭正茂的時候,所有人見到衛青都行跪拜之禮,唯有汲黯每次見到衛青依舊行平等之禮,有人勸汲黯意思是從天子那裡就想讓群臣居於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顯貴,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禮。汲黯則回之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意思是“因為大將軍有拱手行禮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嗎?”

不畏權勢而折腰,是為風骨。

不懼衛青,懟公孫弘,怒斥張湯。這些還只是對當朝大臣,實際上,汲黯對漢武帝從來不客氣,他覺得漢武帝行為不妥的地方,依舊仗義執言。

元狩二年,匈奴渾邪王率部眾降漢,為了迎接降將,朝廷徵發兩萬車輛前去接運。當時官府無錢,便向百姓借馬。百姓自然不肯,有的人把馬藏起來,以至於馬無法湊齊。

漢武帝大怒,要殺長安縣令。

汲黯說:“長安縣令沒有罪,只要殺了我,百姓就肯獻出馬匹了。況且匈奴將領背叛他們的君主來投降漢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讓沿途各縣準備車馬把他們順序接運過來,何至於讓全國騷擾不安,使我國人疲於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將呢!”

不難看出,漢武帝這樣的行為是典型的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派馬車去接,完全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戰功。

對於這樣的行為,汲黯必然不能忍。

不阿諛奉承,不懼帝王之怒,是為風骨。

縱觀《史記》中對汲黯的記載,懟漢武帝並非一次兩次,以至於最後誇獎汲黯是社稷之臣的漢武帝也忍不住要將汲黯貶黜。

憑心而論,汲黯的一些建議如今看來並不正確,例如他一直主張和親匈奴。但事實證明,和親是最屈辱同樣也是最無用的一種外交手段。然而,學識不等於風骨,歷史上,學富五車的大儒大有所在,然而卻並非人人都能如汲黯這般不畏強權,仗義執言。

正如汲黯訓斥公孫弘的“不忠”,何為忠?忠皇帝是為小忠,忠天下百姓,方是大忠。每個士大夫內心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自己的堅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代表群體士大夫群體,始終秉承著這一風骨,皇帝只是統治國家的代表,但並不代表政治正確,所以在每朝每代,我們都能看到很多不懼強權,拼死勸諫的士大夫!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直到1911年,中國人民推翻帝制,成為亞洲第一個推翻帝制的國家,這背後不僅僅有社會的變遷,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有識之士的必然選擇:當一個政治體制已經不能滿足這個國家的進步,那麼,我們就有勇氣推翻它!

這就是以汲黯為典範的士大夫群體是從古至今傳下來的風骨!

怒懟漢武帝的汲黯,是中國士大夫的第一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