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節約教育是為了教孩子“省錢”嗎?

還沒關注?

节约教育是为了教孩子“省钱”吗?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节约教育是为了教孩子“省钱”吗?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人類的永恆價值追求所在。開展節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應然使命,我國在中小學教育這個基礎階段也一直比較重視節約教育。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全國各族少年兒童代表共慶六一國際兒童節時,向全國青少年發出了“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節水、節電、節糧”的號召,更是把節約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大力倡導之下的節約教育收效並不盡如人意,實踐中依然有不少困惑亟待破解。

勤儉

節約

學校教育的首要問題就是教育目的是什麼,即通過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節約教育自然也是如此。在一般人看來,節約就是為了節省錢物、節省開支、以備後患,節約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節約意識、節約技能和節約習慣的人。然而,要想讓一個人具有節約意識和踐行勤儉節約的美德,首先必須讓他認識到節約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為什麼要節約。只有理解了這個問題,他才願意去節約。

這個問題在過去農業時代不難回答,節約是節省財物,節制而計劃地使用有限的財物以備將來。很簡單,一個人之所以需要節約,最根本的原因是傳統農業時代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靠天吃飯現象十分嚴重,物質相對來說不僅匱乏且難以保證;整個社會,不僅是中下層勞動人民需要節約,身居中上層的“肉食者”也需要樹立節約意識,以備不測。這應當是古代崇尚節儉最重要的內在邏輯。基於這樣的邏輯,先人總結出“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的持家格言;也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先人用樸素的語言概括出教子警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节约教育是为了教孩子“省钱”吗?

然而,時代不一樣了,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現代生物技術、水利技術、耕作收穫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農業生產勞動不僅沒有以前那麼辛苦,而且產量的大大提高使得物質匱乏時代早已成為過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離開了農村,遠離了農業生產,過上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殷實富足的城市生活。期望通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節約已經顯得蒼白無力了,因為“來之不易”和“物力維艱”而需要節約的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節約教育,必須要尋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的內在邏輯,必須要清晰地回答“為什麼‘有錢’了還要節約”這個道理。

一方面,因為金錢的本質是一種流通貨幣,用於購買滿足人們基本生活所需的生活資料,但這些東西實質上都取材於大自然,而大自然所能提供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節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節用,更是精神上通過節制來錘鍊人的道德品質的必由之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恰恰說明了養成節約習慣,對自我加以約束、加以節制的困難。因此在生產力不斷髮展、經濟條件持續改善的情況下,節約教育仍然需要遵循以下兩個基本邏輯。

第一,節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省錢的教育,而是為了節省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無論什麼時代,人類消耗的物質和能量都來源於大自然,最終也都要回到大自然。在過去農業時代,人們從大自然獲取的物質資源較少,還給大自然的廢棄物也就較少,大自然利用自淨功能能夠較好地實現生態平衡。但在今天,隨著人們需求和物慾的擴大,大自然越來越難以維持人類所需資源的供給,越來越難以承受人類所排放的廢棄物了。在當今人類所耗用的資源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石油、煤炭、天然氣、主要礦產等,許多資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消耗殆盡,這種現象在我國更為突出。調查顯示,我國石油、天然氣、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嚴重匱乏,人均儲量分別只佔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2.5%、9.7%;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多個,城市缺水量達60億立方米。從環境承載力看,人類大面積肆無忌憚地排放,使得大氣、河流、地下水資源遭到嚴重的汙染和破壞,目前我國江河湖泊70%被汙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由此可見,人類之所以要節約,不是因為花不起錢,而是因為如果再不節約,不僅地球已經難以持續供給,而且生態環境更是難以承受。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接受這樣一個硬道理:錢是你的,但地球是大家的;有錢也不能任性。

第二,節約教育不僅僅是物質上節用的教育,更是精神上節制進而養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行事,受慾望所驅使;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行事,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層次,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遵循“道德原則”行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奢侈浪費、愛慕虛榮是人格中本我的要求,如果不加以約束人格容易扭曲;節約就是人格中的道德審查部分,對追求奢靡享受的本我加以節制,通過節用、分享、施惠促使人格向健康完善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為什麼人有錢了還要節約,因為節約是養成良好道德品質成就超我的必然路徑。正是因為如此,《左傳》提醒統治者:“儉為德之恭,奢為惡之大。”諸葛亮也告誡後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李商隱在《詠史》中總結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节约教育是为了教孩子“省钱”吗?

因此,節約教育就是要回到人生命發展的本質之路上,將物質上的節制與人的精神成長聯繫起來,使人真正明白,高貴不是因為他有錢出手闊綽、一擲千金、錦衣玉食,而是在於精神修養的高低。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才理解“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內涵。中國共產黨人也正是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才戰勝了各種困難,成就了一個個高尚偉岸的人格。

end

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

研究所,副研究員 洪明

排版|林小晶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