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蘇聯擁有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相當於美國計算機運算次數的近三倍

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命令,要求美國在2025年造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標誌著美國、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新一輪超級計算機之爭重新點燃戰火。然而在這些角逐者中,缺少了另一個大國俄羅斯的身影。外界習慣性認為俄羅斯錯過了計算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鮮為人知的是,前蘇聯研製的超級計算機曾一度位居世界首位。

冷戰時期,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與美國在軍事和科技領域都展開激烈的競爭,計算機技術領域也不例外。蘇聯最早的計算機是從1948年開始研製的。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埃裡溫等多家科研中心都有專業人士從事計算機研發工作。1951年伊薩阿克·勃魯克與其他科學家一起研發出M-1計算機。1959年又研製出第一臺真空管計算機M-40,並在蘇聯第一次成功的反導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1973年,列別捷夫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發蘇聯第一臺使用集成電路的超級計算機,命名為“厄爾布魯士”(厄爾布魯士山是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前蘇聯第一高峰,是俄羅斯民族力量與勇氣的象徵)。這些計算機隨後被廣泛用於航天工程、核武器和防空武器系統等軍事裝備中。但整體上看,蘇聯這些計算機性能都較落後,更有仿製西方同類產品的嫌疑。

出於與美國對抗的政治形勢需要,蘇聯急需研製更先進的、主要用於軍事領域的超級計算機,尤其是反導系統和觀察近地太空等數據處理能力要求更強的領域。從1978年開始,蘇聯科學院院士卡爾採夫領銜的小組開始研發性能更強的超級計算機。除了調集蘇聯全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外,克格勃也不遺餘力地在世界範圍內到處收集西方有關超級計算機研製的最新情報。1984年,當時世界最先進的M-13計算機問世,它是在M-10計算機基礎上研發,每秒浮點運算次數(FLOPS)最高達到24億次,相當於當時美國最快的GrayX-MP/4的9.41億次的近三倍,出人意料地奪得當前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的頭銜。1984年蘇聯正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的研製成功立刻成為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最新成就,並讓整個蘇聯為之自豪。

這個消息給一向在超級計算機領域遙遙領先的美國當頭一棒。尤其讓西方擔心的是,當時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高精尖武器的研製領域,蘇聯取得這個成就會不會出現讓西方更擔憂的武器?它們的擔心很快成為現實。最初生產的3臺此型計算機被嚴格保密,主要用於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及太空監視系統的研發。1986年起,該型計算機在扎戈爾斯基計算機工廠投入批量生產,總計生產了近20臺。據俄羅斯《紅星報》披露,蘇聯第二代導彈防禦系統、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車里雅賓斯克-70”核彈的數據計算等使用的都是這種超級計算機。它後來還用於A-135導彈防禦系統和莫斯科空天防禦系統的“頓河-2H”多功能雷達控制系統。由於這種超級計算機為國防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蘇聯最高蘇維埃於1986年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授予研究所紅旗勞動獎章。至今這種計算機的模型仍安放在俄羅斯工業博物館內,與當時最先進的“達里亞爾Y”雷達放在一起。

但蘇聯在超級計算機領域第一的地位只保持了一年多。時值冷戰高峰,美國憑藉雄厚的技術積累,於1985年依靠新的Gray-2超級計算機重新反超。1986年,蘇聯開始“厄爾布魯士-3”超級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它基於全新的結構理念設計,擁有16個處理器。該項目一直持續至1994年,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批量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