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繁體字早已棄用60多年,為何現在的我們天生就能看懂?

中國的文字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寶貴的財富,同時兼具了音美、形美、意美。漢字發展到今天也是經歷了種種變遷與改革。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統一漢字時所用的小篆,再到漢朝時使用的隸書,隋唐時有了楷書,宋朝時文字則發展的相當成熟了,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宋體字”已無太大區別。

繁體字早已棄用60多年,為何現在的我們天生就能看懂?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1956年開始正式推行簡化字,現在的規範字就是我們日常所使用的簡體字了。但是在澳門、臺灣和香港繁體字仍然作為官方字體在使用。按理說繁體字的筆畫要繁瑣得多,有些字的結構也與簡體字差別很大。但是奇怪的是大陸人彷彿天生就有一種能力,基本上都能讀懂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總結一下,原因有三。

一、 受到TVB電視劇的耳濡目染

繁體字早已棄用60多年,為何現在的我們天生就能看懂?

大家都知道,九十年代港臺劇是十分受歡迎的。當時大陸沒有什麼經典作品,但是TVB的很多劇都堪稱經典,難以超越。而港臺電視劇又是全部採用繁體字的。興許剛開始看不習慣,但是時間久了就習慣成自然了,對於日常的繁體字也基本上都能認識了。

二、 受漢字的書寫習慣影響

繁體字早已棄用60多年,為何現在的我們天生就能看懂?

之前就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段話裡的字順序打亂,漢字結構打亂或減少某些筆畫絲毫不會影響閱讀人的正確認知。也就是說,中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自信心理”,即便只是看到事物的局部或表象,也能做出結論。因此在漢字閱讀時跳躍閱讀和思考式閱讀是很常見的。這在繁體字閱讀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即便你可能不能百分百認識這個繁體字,但是它總有一些特徵或結構讓你正確給出讀音。

三、 簡體字是由繁體字簡化而來的

繁體字早已棄用60多年,為何現在的我們天生就能看懂?

任何事物一旦有所更新就說明更新之後的事物比前者是要更加便利和高級的。由此可見簡體字是由繁體字發展而來的因此也就比繁體字更加高級。通常來說,已經用過更高級的東西了自然而然就會用比之低一級的東西。就好比智能機和按鍵機,沒有哪個會用智能機的人會搞不定淘汰了的機器吧。反之則不一定。因此即便繁體字更加複雜難認,但是基本的閱讀是完全沒有障礙的。

繁體字早已棄用60多年,為何現在的我們天生就能看懂?

那麼有人就會提出疑問,將繁體字演進成簡體真的是一個明智之舉嗎?答案是肯定的。繁體字雖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但是與之相比,還是簡體字更加有利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有利於廣範圍的文化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