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作戰》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二篇,分為五章,主要講:戰爭費錢,速戰速決,降低經濟損失。前兩章講戰爭二害:費錢和耗時,第三和第四章講戰爭二利:就地補充和速戰速決,它們是費錢和耗時的解決方法。第五章講將領責任重大,知道二害和二利的將領,才能保證民眾和國家安全(如圖1所示)。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圖1 《作戰》的主要原則

孫子可能是第一位注意到戰爭和經濟之間有著密切關係的思想家。他將論述經濟的作戰篇列為《孫子兵法》的第二篇,這種思維洞察力是相當超前的。孫子的大戰略思維中,不僅包含軍事,還包含了政治和經濟,《戰爭論》中並沒有包含經濟這樣的大戰略,而西方論述大戰略的軍事家代表是李德•哈特和博福爾,他們都比孫子的思維晚了2000多年。所以李德•哈特相當推崇《孫子兵法》的思想,他直接將《孫子兵法》的很多名言寫在了自己書的扉頁上,孫子、李德•哈特和博福爾是世界兵書中謀略派的代表,而孫子則是謀略之祖。

第一章講戰爭費錢。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說,根據一般作戰常規,出動戰車千乘,運輸車千輛,統兵十萬,沿途千里轉運糧草,內外的日常開支,使者往來的費用,修繕武器用的膠漆、戰車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須耗費千金,作好了這些準備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戰爭費錢,這是戰爭的第一種害處。戰爭的花費包括車馬、糧草、使節、維修費用等等,每天耗費巨大。

第一章論述的是戰爭的給養,按照《戰爭論》的分類,給養屬於戰鬥外三狀態的一種,另外兩種是行軍和舍營。作戰篇論述了衣和食,行軍篇論述了住和行,也就是衣食住行。時代不同,給養的具體內容也會不同,古代軍隊的給養有喂牛馬的草料,現代給養就沒有這一項了。《戰爭論》將給養分為兩類,一類是給養品,一類是各種補充,如人員、武器和彈藥等。《戰爭論》寫道:“軍隊的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任何耕作區都能供應的,另一類是隻能由建立軍隊的地區解決的。屬於第一類的主要是給養品,屬於第二類的主要是各種補充。因此,第一類也可以在敵國解決,而第二類,如人員、武器,往往還有彈藥,則通常只能由本國解決。”

戰爭費錢,為了確定美國曆史上代價最大的戰爭,《24/7華爾街》使用了美國國會研究服務中心2010年的一份報告,題為《美國主要戰爭的成本》。但是,報告並沒有將退伍軍人福利、戰爭貸款利息和對盟國的援助列入其中。報告中列出了美國曆史上花費巨大的戰爭。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花費3340億美元,在朝鮮戰爭花費3410億美元,在越南戰爭花費7380億美元,在反恐戰爭花費1.6萬億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花費4萬億美元。戰爭是非常耗費金錢的,戰爭的規模越大,時間越久,耗費的金錢越多(如圖2所示)。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圖2 美國曆史上代價最大的戰爭

第二章講戰爭耗時。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用兵打仗,若靠曠日持久去取得勝利,那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強攻城池,就會是兵力大量損耗;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就會使國內經濟匱乏。軍隊疲憊,銳氣受挫、兵力耗盡、財政枯竭,那麼,其他諸侯國就會趁此危機發起進攻,即使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打仗,只聽說計謀不足但靠速度取勝的,沒有聽說有計謀卻要拖延戰爭時日的。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況,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的。

戰爭耗時,這是戰爭的第二種害處。靠持久來取勝就會導致士兵疲憊,士氣低下,長時間在外作戰,就會導致國內經濟難以維持。此時,國家沒有錢,軍隊的補給就會出現問題;軍隊沒有銳氣,敵人用《軍爭》篇中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會把你打敗。

戰爭非常耗時間,歷史上最長的戰爭是阿勞卡尼亞戰爭,耗時345年;第二是三百三十五年戰爭,耗時335年;第三是百年戰爭,耗時116年;第四是希波戰爭,耗時52年;第五是布匿戰爭,耗時43年。戰爭越久,對於國家發展越不利,戰爭使得國民一直在戰爭狀態,不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發展國家經濟,也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如圖3所示)。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圖3 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使得中國人民將全部精力用在經濟發展上,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經過冷靜觀察和客觀分析,中國領導人改變了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認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會議決定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這一科學論斷意義十分重大,影響極為深遠,從此中國的經濟和外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政府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人民將全部精力用來發展經濟,從此,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

前兩章分別介紹了戰爭費錢和耗時,那麼如何來量化戰爭的這種狀態呢?我們將使用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來解釋,廣義動量定理的本質是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效應,力量越大,時間越長,積累效應MV越大。未來學家托夫勒說:人類的終極力量包括暴力、財富和知識。金錢屬於財富,也就是一種力量F。戰爭費錢和耗時,可以理解為:在戰爭方向α上,金錢F在時間t上的積累效應MV。日費千金中,每天消耗的金錢F越多,戰爭的時間t越長,則戰爭耗費MV越大。應該就可能將戰爭的經濟成本MV降到最低,降低每天金錢花費和戰爭時間,都可以有效降低戰爭的經濟成本(如圖4所示)。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圖4 用兵二利和經濟成本最小化

在管理學中,也有類似的衡量參數。在TOC制約理論中,IDD表示庫存元-天(Inventory Dollar-Days),即“庫存價值×持有天數”,是衡量庫存未正確快速流動而增加庫存維持成本的指標。應致力於把IDD降到最低。因為庫存是負債,庫存商品的價值越大,庫存成本越高;庫存存放的天數越多,庫存成本越高。降低持有的庫存商品的價值和減少持有天數,都可以有效降低庫存成本,這和孫子兵法中的降低每天花費及減少戰爭時間的道理相同。

第三章講補給,原則為就地補充,這樣可以減少成本,對應第一章,是戰爭第一害費錢的解決方法。糧草:因糧於敵;武器:車雜而乘之;人員:卒善而養之。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因此,不能全面瞭解戰爭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善於用兵的人,兵員不再次徵調,糧餉不再三轉運。各項軍用從國內取得後,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那麼,軍糧就可滿足了。國家由於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軍隊經過的地方物價高漲,物價上漲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就汲汲於應付賦役。民力耗盡,財物枯竭,國內家家空虛,百姓的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國家的資財,戰車破損了,戰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車之類,耗去了十分之六。因而,高明的將領務求從敵方奪取糧草。就地從敵方奪取糧食一鍾,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鍾;就地奪取敵人飼草一石,相當於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要激發他們對敵人的仇恨;鼓勵將士奪取敵人資財,要用財物獎勵。因此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獎賞那先奪得戰車的士卒,並且更換成我方戰車的旌旗,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於俘虜,則予優待、撫慰,任用他們作戰,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這一句是承上啟下,前兩章論述了戰爭具有費錢和耗時這兩種害處,這是用兵之害。接下來兩章講就地補充和速戰速決兩種利處,也就是用兵之利。第三章的就地補充是第一章費錢的解決方案,第四章速戰速決是第二戰耗時的解決方案。

善於用兵的人,要就地補充給養品,這樣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成本上,都是最少的。國家因為“遠輸”和“貴賣”這兩個原因而窮困,由於給養品運輸的距離越遠,運輸的成本越高,運輸的士兵和牛馬會消耗掉很大的給養品,所以才有“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貴賣是因為軍隊所到之處,當地的總人數增加,導致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就會導致價格上漲,這符合經濟學需求增加,價格上漲的原理。價格上漲就會使得當地的百姓的花費變大,從而導致百姓沒錢,沒錢就很難再去按時上繳賦稅。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戰爭勝利才能獲得戰利品和俘虜,如果戰爭失敗,那麼自己就會失去裝備和士兵被俘虜。戰利品可以被勝利方佔有和使用,敵人歸順的士兵可以編排到自己的部隊中增加自己的實力,從而使得戰勝敵人之後,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按照《戰爭論》中對於給養的分類,一類是給養品,另一類是各種補充,如人員、武器和彈藥等。“因糧於敵”主要是補充糧草,是補充第一類給養品。“車雜而乘之”主要是補充武器,“卒善而養之”主要是補充人員,這兩項主要是補給第二類給養。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這句話是激發士兵對敵人的仇恨和物質獎勵士兵,來使士兵奮勇殺敵和搶奪敵人軍需物資。無論是激發對敵人的仇恨還是物質獎勵,都是調動士兵的精神積極性,最後還是通過物質力量表現出來。《戰爭論》中寫道:“鬥爭是雙方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通過物質力量進行的一種較量。不言而喻,在這裡不能忽視精神力量,因為正是精神狀態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拿破崙說:“在戰爭中,精神對物質的比重是三比一。”可見,精神力量對於戰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戰前動員也就成為了一種調動士兵精神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二戰名將巴頓脾氣粗暴,卻是個演講大師。諾曼底登陸前,他在第三軍團作的戰前動員髒話連篇,卻堪稱經典。他說:“20年後,你會慶幸自己參加了此次世界大戰。到那時,當你在壁爐邊,孫子坐在你的膝蓋上,問你:‘爺爺,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幹什麼呢?’你不用尷尬地乾咳一聲,把孫子移到另一個膝蓋上,吞吞吐吐地說:‘啊……爺爺我當時在路易斯安那淘大糞呢。’與此相反,弟兄們!你可以直盯著他的眼睛,理直氣壯地說:‘孫子,爺爺我當年在第三集團軍和那個狗孃養的喬治·巴頓並肩作戰!’”這場只有10分鐘左右的演說,讓美軍官兵熱血沸騰、終生難忘。三軍團解放大半個歐洲,在盟軍中戰功顯赫。

孫子在前兩章論述了用兵二害,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論述了用兵二利。知道用兵之害,才能想法減少用兵之害,這樣才能得到用兵之利。第一章論述了戰爭費錢,第三章給出瞭解決方法,就地補充可以有效降低金錢成本。第二章論述了戰爭耗時的危害,第四章給出的解決辦法就速戰速決,減少戰爭的時間成本。

《孫子兵法》的推薦採用因糧於敵的就地補充方式,《戰爭論》對各種給養方式進行了歸納,包括四種。《戰爭論》寫道:“現代軍隊在取得給養方面,儘量利用當地所能供應的一切,而不考慮它的所有權。方法共有四種:屋主供養、軍隊強徵、正規徵收和倉庫供給。這四種方法通常是綜合使用的,但通常以某一種方法為主,有時也只採用其中的一種。”因糧於敵的供給方式屬於軍隊強徵,對於這種方式,軍隊數量越大,軍隊強徵越困難,因為需要的供給量越大,很難經常找到可以大量供給的城鎮(如圖5所示)。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圖5 《戰爭論》的給養原則

《戰爭論》給出了給養的原則:把給養缺乏看做暫時現象。給養道路有兩大使命,分別為給養交通線和退卻線。關於給養原則,《戰爭論》寫道:“下列這一點可以作為一條原則提出來:不論給養缺乏和困苦多麼嚴重,永遠只應該看做是暫時的現象,以後給養必然會轉變得充足起來,甚至,總有一天會綽綽有餘的。”威脅敵人給養道路是現代戰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戰術,它一方面可以困絕敵人,另一方面可以切斷敵人退路。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沒有論述。

以戰養戰的補給方式也是就地補充,它指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毛澤東在《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中說道:“日本對中國正面大規模軍事進攻的可能性,或者不很大了;但是,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制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毛澤東正確的論斷了日本在中國實行“以戰養戰”的補給方式。

我們的游擊隊非常理解就地補充的好處,也採用了因糧於敵的補給方式。著名的游擊隊之歌《我們都是神槍手》寫道:“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如果對方想要採取“因糧於敵”的方式來補充自己,我方是否有辦法應對。在戰爭史上,俄法戰爭中的俄國使用焦土戰略,破壞一切糧食和資源,不給法國人一點就地補充的機會,導致法國補給困難,最後失敗。

1812年夏,拿破崙集結軍隊61萬,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這場為了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爆發了。法國戰前作戰兵力是61萬,火炮1372門。俄國軍隊22-24萬,火炮942門。

戰爭開始時,俄國由於防守薄弱,兵力只有約24萬人,不足以抵抗在此前歐洲無敵的拿破崙軍隊,庫圖佐夫採取了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行焦土戰略,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乾二淨,這一步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也令拿破崙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拿破崙只好深入俄國境內,期望能佔領俄國首都莫斯科,然後讓俄國投降,以簽署對自己有利的條約和獲得食糧。

法軍進入俄國腹地後,遇到俄國軍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戰爭開始後不久,俄國的天氣很快進入了秋冬天氣,寒冷的俄國曠野讓遠道而來的法國士兵水土不服,而俄軍在撤退的時候堅壁清野,法國軍隊的士氣開始動搖。前線飄雪,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又太長。拿破崙在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為南下尋找糧食和溫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等到法軍開始撤退後,俄軍不斷埋伏騷擾法軍。俄軍在波里索夫地區布成了一個“口袋”,使被俄軍主力從東面迫退下來並陷入四面被圍的法軍陷入口袋內。法軍傷亡慘重,拿破崙在俄國損失了5萬餘人,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幾乎全部炮兵。拿破崙法國因為戰敗而分崩離析,拿破崙本人也因為戰敗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上。

“卒善而養之”,那麼不歸順的俘虜該如何處理呢?也就是處理戰俘都有哪些方式?

二戰中的戰俘主要有五種處理方式:

1)將戰俘監禁,戰爭結束後釋放。

2)通過宣傳或威逼利誘等手段使其為己方服務,即卒善而養之。

3)將戰俘作為勞力使用,如挖戰壕。

4)將戰俘殺害。

5)用戰俘做人體試驗。

除了上述五種處理戰俘的方式,還有其他方式,比如戰俘交換,戰俘換取其他利益等。

白起坑殺20萬趙軍。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長平大戰雖然結束,但是留給武安君白起的20餘萬戰俘卻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話來說:“留又留不下,留下養不起;放又不能放,放後又是趙國雄兵”。結果白起“自背黑鍋”將趙國20萬降卒盡數坑殺。白起由“戰神”變成“殺神”。正是這20餘萬趙國戰俘的消失,讓趙國青黃不接,最終被秦國打敗。白起的邏輯其實簡單粗暴,這麼多戰俘留下養不起,因為補給困難。放回去又怕他們再次集結成軍與秦國為敵,威脅太大,所以殺了以絕後患。除了殺害,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嗎?割斷俘虜足筋而使其喪失戰鬥力,這種方式是否比殺害更仁慈一點呢?

第四章講速戰速決,對應第二章,是戰爭第二害耗時的解決方法。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兵貴勝,不貴久。

所以用兵作戰的目的是勝利,而不是持久。

戰爭勝利了,才能以這個勝利的成果作為和敵人媾和的條件,勝利的一方可以迫使戰敗的一方服從自己的意志。而如果戰爭還在持續,那麼這個持續的過程很難作為談判媾和的條件,到底誰該服從誰的意志呢?

很多關於《孫子兵法》的書籍將“兵貴勝”翻譯為兵貴在速戰速決,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勝利是戰爭追求的根本目標,在能獲得勝利的前提下,速戰速決才有意義,如果速戰速決會導致失敗,那麼就應該推遲決戰,等到實力足夠強大時,再進行決戰。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論述道:由於戰爭是力量的競賽,在戰鬥時,力量強的一方會獲勝。抗日戰爭前期的形式是敵強我弱,如果進行決戰就會失敗。所以此時應該避免決戰,從而否定速勝派。現在的力量對比是敵強我弱,我方想要勝利,需要通過時間的延長,達到我強敵弱的力量對比,從而進行決戰,獲得勝利。

從相對性的角度來說,敵人實力的減弱相當於我方實力的加強。而如果速戰速決對於敵方有利,那麼對於我方就不利,所以我方就應該推遲決戰。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論述道:進攻方追求速決戰,而防禦方則推遲決戰。他寫道:“如果說,在防禦會戰中,統帥要求儘量推遲勝負決定的時刻,以便贏得時間,那麼在進攻會戰中,統帥就要求勝負決定的時刻迅速到來。”

第五章講將的責任重大,影響國家安危。故知兵之將(知利、害),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關乎國家安危最重要的角色。

將帥知道用兵的兩種害處和兩種利處,才能保證民眾和國家的安全。如果將帥不知道戰爭費錢和戰爭耗時這兩種害處,而採用遠距離補給和拖延戰爭的方式來進行戰爭,那麼民眾民眾因為賦稅過重而貧困,國家因為戰爭耗錢而國庫空虛,最終導致國家衰落。如果將帥知道就地補充和速戰速決兩種利處,那麼國家的經濟就不會被戰爭拖垮。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對比越南具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是不知道戰爭費錢和戰爭費時這兩個害處,從而導致越南戰爭長達12年,美國的經濟損失達到了7380億美元,士兵大量傷亡。戰爭久拖不決和士兵大量傷亡激起美國民眾巨大的反戰浪潮,約翰遜總統被迫下臺。戰爭的兩個害處是美國在越戰中忽略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國最終戰敗的重要原因。

摘自《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的主要原則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的全書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