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老、莊也有慈善思想嗎

一提到老子和莊子,許多人的腦海裡首先就會跳出“清靜無為”這四個字,彷彿他倆不食人間煙火似的。實際上,老、莊都是很現實的人,他們雖主張清靜無為,其出發點卻與儒家無異,都是對“如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一問題的探索。

老、莊也有慈善思想嗎


與儒家積極地學習六藝、參與政事的方式有所區別的是,老莊主張無為而治,其思想主要在於追求萬事萬物“自然”的存在狀態。而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方面,老莊以“善惡”為評判標準的價值體系,無疑為“以善為核心價值”的中華慈善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源泉。

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對“善”“惡”有著獨特的理解。“天道無常,常與善人”,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之源,雖不可名狀,但卻賞罰應時,由此,他提出世間萬物均須遵循於“道”的觀點。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的這種全社會共同向善的觀點經過後世的進一步昇華便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勸善去惡的道德基礎和理論源泉。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並按照自己的理解,對老子思想中的一系列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莊子認為,“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即世俗社會中的人可以通過修行得“道”昇天,得“道”之人就是“真人”。而得道之法即是做善事,莊子認為做善事要順應自然,如此便“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顯而易見,作為道家思想的兩代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在善、惡因果方面的認識是有著共通之處的,而在封建社會唯心主義哲學佔統治地位的社會文化體系中,老莊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具有勸人從善的教化功能。在道家的經典教義《老子》《莊子》中,善惡報應是其反覆強調的社會倫理,甚至以“積功累仁,祚流百世”“施恩佈德,世代榮昌”“人行善惡,各有罪福,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等道德信念當做其心目中理想社會的道德支柱。

老子心中的理想社會是“無為而治”“民風淳樸”的樂土,他對嚴苛的政治統治深惡痛絕,認為正是由於統治者“損不足以奉有餘”,才造成了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他提出應當改變這種不合理、不平等的社會現象,效法自然界“損有餘而補不足”。與老子略有區別的是,莊子長期過著隱居生活,追求“與天地萬物遊”的自然和諧的理想狀態,故而其關於社會民生的論述更具純真、自然的色彩,其關於“道”的理解與闡釋更大程度上是以“人的主體精神”為立論基礎的。莊子在社會經濟領域主張 “富而使人分之”,這一提法雖有“平均主義”的空想傾向,但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對於救濟災荒亦多有借鑑。在社會思想中,莊子認為當政者不僅要“愛人利物”,更應效法“古之畜天下者,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綜觀老莊的學說,“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繼承了殷商時期就廣為流傳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道德教化,並對其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了世俗化的重新演繹,最終形成了道家所特有的影響傳統社會中下層民眾慈善行為的倫理體系。(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