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A股並沒有從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

A股並沒有從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

十年前的9月15日,全球知名投行美國雷曼兄弟因資金鍊斷裂轟然坍塌。雷曼兄弟的破產,也成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此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資本市場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直到十年後的今天,危機的陰霾仍若隱若現。

十年後的今天,美國牛市依然。以道瓊斯指數為例。2009年3月份,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道指創出6469.95點的低點,如今,道指在26000點一線震盪。十年來,美國股市保持長牛,並不斷刷新歷史性的高點,箇中甚至連像樣的回調都沒有出現。反觀A股市場,2008年10月份上證指數創出1664.93點,如今在2700點一線震盪。雖然說股指保持了增長,但漲幅不過62%,然而道指漲幅則超過3倍。而且,與道指連創新高不同,上證指數不僅沒有跨越2007年的歷史性高點6124點,甚至離2015年的高點5178點還有不少的距離。

美股這十年來的走勢堪稱輝煌,但A股自2015年的牛市行情之後,近幾年來股市表現低迷,特別是步入2018年以來更是如此。2018年股市表現糟糕,雖然不乏GDP增速回落、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影響,不乏IPO常態化與解禁限售股套現常態化的因素,但對於金融危機十年來的股市,進行深刻的反思,卻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對於十年前,A股掛牌的上市公司已超過3000家,境內機構投資者進一步壯大,而且,QRFII進來了,滬深股通開閘了,A股納入MSCI指數了,A股在吸引外資方面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市值方面也出現新氣象。比如10年前上市公司市值普遍偏低,超過50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都不多見。如今,上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甚至超萬億市值公司也很常見。這一切的變化,其實都見證著A股的進步。

但10年來,A股“牛”短“熊”長的格局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雖然不能以指數的漲跌論“成敗”,但至少,A股的“牛”短“熊”長的特性,也折射出股市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個人以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股市的錯誤定位沒有絲毫的改變。2017年最有代表性。在IPO常態化的指揮棒下,2017年A股發行新股438只,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年份,也成為IPO之最。但2017年卻並非股市表現最好的一年,去年股市演繹著“二八現象”,藍籌股與白馬股表現優異,而更多的個股以下跌作為“主旋律”。儘管去年投資者虧損嚴重,儘管股市表現不佳,但仍然將IPO進行到底,也導致股市不堪重負。

二是限售股解禁後套現對市場產生巨大的壓力。限售股猶如懸在A股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儘管證監會對限售股解禁後的減持進行了規範,但其壓力並沒有減少。而且,隨著A股IPO的常態化,今後將會產生更多的限售股,由此也導致市場上出現了限售股套現的常態化。毫無疑問,這一問題不可迴避。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決,A股市場就會變成套現者的樂園,而變成投資者的夢魘。

三是投資者保護仍然做得不到位。一方面與監管部門所採取的措施有關。比如像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行為,都會損害到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但即使是相關違規違法行為被查處,增收的只有國庫,利益受損的投資者是無法得到補償的。另一方面是違規成本低。這是導致投資者保護不到位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一直存在。雖然10年間市場上不乏呼籲的聲音,但大都成為過眼煙雲。而上述三個方面問題的存在,也與制度建設存在漏洞、市場監管存在缺陷以及投資者保護存在短板密切相關,A股10年來表現差強人意,也是這些因素疊加後的結果。

金融危機10年之後,再回頭檢視一下A股,投資者最深的感受,恐怕是A股並不是適合投資的場所。雖然市場規模擴大了,機構投資者壯大了,某些方面市場也進步了,但這些變化,都不如投資者對於套牢與虧損的感受更為真切。因此,對於A股市場,不僅投資者應該反思,作為市場的監管者,更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如何讓我們的市場變得更健康,運行更穩健,如何讓A股兼具投資與融資的功能,值得市場參與者仔細思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