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陳介祺(1813~1884), 中國清代金石學家。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齋傳古別錄》,《簠齋藏古目》、《簠齋藏古冊目並題記》、《簠齋藏鏡全目鈔本》、《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簠齋藏古玉印譜》、《封泥考略》(與吳式芬合輯)等。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舉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此後10年間,一直供職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編修。居京時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典籍,對於經史、義理、訓詁、辭章、音韻等學問,無不深入研究,而尤酷愛金石文字的蒐集與考證。曾向當時著名學者阮元求教質疑,並與何紹基、吳式芬、李方亦等許多金石學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資蒐集文物,僅三代、秦漢古印一項,就有7000餘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鄉濰縣城內舊居建成“萬印樓”一幢。在許瀚、吳式芬、何紹基等人協助下,他將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覆鑑別,系統整理,編成《簠齋印章》。他在京時,目睹朝廷喪權辱國,不滿官場腐敗,咸豐四年(1854年)藉口處理母親的喪事返歸故里,從此不再復出為官。回到濰縣後,專心致志從事金石研究,到處購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淵源,考其價值,解奇釋疑,一絲不苟。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陳介祺所書對聯,嚴格地說屬於以行楷書為主體,融合了篆、隸書以及部分金文的結體方式雜糅而成的書體,筆畫厚重典雅,結體古樸端莊。正因為加入了篆隸的筆意與結體嘗試,使得他的行楷書超過很多民國書家單純的行書或楷書,雖字距、行距比較寬博,但不見了整飭型行楷書的板滯。他的楷書以顏真卿為根基,在行書上借鑑了晚清何紹基的結體和筆意,並融合了北碑的厚重,使他的字收放有度,既有帖學書法的流暢與精緻,又有魏碑的厚重,兼顧了篆隸的古樸奇趣。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陳介祺的書法由於加入了金文和石 刻銘文的結體與用筆特點,很多作品因用墨過濃而產生枯、 燥、瘦、硬的問題,特別是加入了很多顫筆和破筆,顯得蒼勁有餘而蘊藉不足,特別是行筆和收筆速度過快,使得線條的氣力不能一以貫之,更容易產生枯槁凋零之感。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陳介祺的書法正是被他在 金石蒐集、研究、整理方面的貢獻所完全掩蓋。時下書法界流行著一種被稱之為“流行書 風”的現象,它的一個很顯著特徵就是各個書體雜糅,特別是篆隸與行草書雜糅。這種情形可以追溯到各種書體形成的漢代,當時出現了篆隸雜糅;也出現在魏晉時期,出現了隸書草書雜糅;清代著名的“六分半體”,就是將篆隸楷草等書體進行雜糅。本文所談到的陳介祺也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幾十年廣泛庋藏金石資料,逐一考訂、鑑定,並融入他的書法創作中,形成獨具自家面貌的書法風格。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陳介祺畢生專注於對先 秦三代與兩漢的研究,雖對篆書用功很勤,但並不意味著他的篆書一定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在民國時期,受清末考據學和“尊碑抑帖”的影響, 湧現出如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吳大澂、羅振玉等一大批擅長篆書創作的書家,陳介祺的篆書雖借鑑了甲骨文、金 文的營養而形成個人獨特的風 貌,但總體而言,依然無法超 越上述數人的巨大影響。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流行書風先驅,不容小覷的書法“大咖”——陳介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