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Lazada賣家的心路歷程:換一個“打法”,又是一條“好漢”

Lazada賣家的心路歷程:換一個“打法”,又是一條“好漢”

近兩年,不論是頂級大賣亦或是新手小賣,都開始更多地關注新興市場及新平臺的機遇,其中語言文化環境、消費特性相近的東南亞市場更是“炙手可熱”。

對於早早就接觸到東南亞主流平臺Lazada的福建賣家林宗儒來說,他明顯感覺到當下競爭日益激烈,運營也越來越不容易了,特別是在阿里系介入之後,Lazada更是迎來“改朝換代”的大變化。

但即使平臺競爭加劇,規則更加複雜多變,對於“正兒八經”做跨境生意的他們來說,也只不過是換一種“打法”,繼續征服市場而已!

踩過的“坑”與吃過的“苦”

2016年,當時國內做Lazada的賣家並不多,在福建地區更是找不出幾個。因此林宗儒的東南亞新平臺探索之旅走的較為坎坷和艱辛。

“想當然地帶著運營主流平臺的思維,自認為美妝健康產品在各個平臺都是可以售賣的”,林宗儒回憶道,連續上架一星期,近百個產品都不成功,而且無從得知原因,可以說新平臺初試便被狠狠潑了“冷水”。

不瞭解新平臺規則,找不到客服或小二諮詢,身邊也沒有經驗賣家可以求助,這讓林宗儒吃了不少苦頭:產品缺貨導致沒法發貨,也無法聯繫客戶取消訂單;或是訂單有問題客戶想要退款,都沒有辦法解決……買賣雙方之間無法聯繫的“鴻溝”導致差評紛至沓來,而當時的平臺賣家卻束手無策。

同時林宗儒表示,早期Lazada後臺的財務系統十分紊亂,賣家利潤統計難以算清,運費的扣費機制也不明朗;物流過程常有配件丟失,甚至有時候還能收到別人家的退件產品,這也讓林宗儒哭笑不得。

但也正因為受限於這樣不完善的平臺條件,讓早期這些賣家可以在簡單的規則下,不需要掌握太多運營技巧,每天堅持上新產品,保持店鋪的活躍度,然後積極參加平臺活動,就可以獲得不錯的銷量。

林宗儒表示,那時候Lazada平臺十分簡單,賣家少,也不存在所謂的惡性競爭,每天“佛系運營”也能達到日出千單,還打造出不少爆款。但他所謂的“佛系運營”也並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用最小的“力氣”發揮運營的最大可能。

首先自身的店鋪基礎工作做好,利用平臺的規則,積極參與平臺的促銷活動,促銷期間一般流量、訂單會暴漲;其次產品要過硬,同時保證不斷上新,不靠刷單和黑科技,好的產品會自帶流量及好評;還有對運營要求都非常高,要求其在產品上架前期做好各項優化,避免反覆修改影響流量。

阿里介入“大變樣”,規則玩法浮出水面

早期Lazada雖不成熟但競爭也小,賣家只要做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時間後市場會給出回饋。但有了阿里巴巴的大力加持後,平臺賣家越來越多,其規則和玩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活動的榜位、店鋪裝修及物流規則等等都使運營難度增加。

“直到2018年6月,lazada在深圳召開的頂級賣家大會後,向一些頭部賣家做了平臺規則系統的解讀,其主要的運營思路和玩法才真正地浮出水面”,林宗儒若有所思地講道。

或許不少賣家都能真切感受到,2018年是Lazada規則、玩法變動最大的一年,在營銷工具、物流規則和店鋪裝修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升級。平臺運營趨向精細化,這也意味著以往“佛系運營”的方式不再適用。

①營銷工具多樣化;上線了優惠券、滿減、折扣、滿幾件包郵、feed以及通過chat進行粉絲營銷等多種花樣,讓原本擅長營銷推廣的林宗儒都有些應接不暇。他提出,賣家要為自己的店鋪打造一個“閉環流量池”,能夠給店鋪帶來穩定流量,也就是提高老客戶的回訪率和復購率。同時依靠自身的流量產品穩住店鋪每月銷售額。

②供應鏈更柔性化;據介紹,lazada對於賣家的發貨時效要求越來越高,從原先的7天、5天到現在的3天,一步步提高新入場賣家的門檻,同時以往想要不囤貨,依靠出單再去採購的模式也無法進行。

因此,林宗儒在2018年大力縮減產品線,減少倉庫負擔,針對重點品類進行倉庫備貨,供應鏈更加柔性化一些去配合市場需求的變化。

③運營精細化,售後人性化;集中精力往擅長的品類進行更深度的挖掘,契合平臺對賣家更精細化發展的要求,同時不要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的去做產品和服務,林宗儒發現,用“售後服務卡”的方式替代以往好評送禮的方式更能讓消費者接受。

(更多幹貨盡在3月6日CCEE選品大會雨課專場,報名請戳這裡)

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2018年,林宗儒團隊做了三件大事:砍人、砍產品、砍供應鏈,一方面縮減公司運營成本,緩解供應鏈壓力;另一方面集中精力往擅長的品類進行更深度的挖掘,契合平臺對賣家更精細化發展的要求。

“儘管砍掉很多類目會影響整體流量,但是客單價和產品毛利卻上漲的很快,整體的運營效率也提升了”,林宗儒稱,同時他還建議想要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大小賣家,需要根據自身公司、團隊實力,以及結合供應鏈、資金的能力做具體考量。

“以後我們的兒子要是選擇創業,就打斷他一條腿”,這是林宗儒和兄弟們的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創業過程中的辛酸與苦楚。

多少個熬夜加班擠地鐵的日常,多少次節假日還堅守客服崗位……當“熱鬧”散去,多少人還在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