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電視劇《小謝爾頓》是《生活大爆炸》的倒敘和衍生。

通過謝爾頓(伊恩•阿米蒂奇飾)小時候的故事,講述了親情間的矛盾、羈絆和成長的意義。

生命之河湍流而下,輕鬆而又平淡。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1.

9歲的謝爾頓連跳幾級上了高一。

他哥小喬治很是費解,爸爸喬治是橄欖球教練,媽媽瑪麗是家庭婦女,一家子一般人,謝爾頓天賦異稟來自哪裡?

沒錯,一定是領養的。

謝爾頓反對。怎麼可能,他跟姐姐米希是雙胞胎。

開學第一天,媽媽瑪麗就緊張得掉下了眼淚,唸唸有詞要主保佑小兒子。

她怕他被同學欺負;怕他太聰明給同學帶來壓力;怕他的領結過於出格不被接受。

總之,瑪麗是頭冒金星,忐忑不安。

中午她和爸爸喬治跑到學校食堂門口悄悄觀察謝爾頓就餐。

小小背影特別孤單,瑪麗倍感難受。

要不是喬治攔著,她就要衝上去冒充高三學姐陪兒子吃飯了。

回到家,瑪麗叮囑哥哥小喬治要陪弟弟午餐。而姐姐米希告誡哥哥:你那樣做在班上就會人氣銳減。

瑪麗很著急。

這樣下去,在班上交不到一個朋友,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吧。

謝爾頓卻無所謂,他很享受獨處。

他在他的物理世界裡神遊。思考“接近事件視界時,地心引力所造成的影響”諸如此類的玄妙。

他覺得哥哥和同學比賽能吞多少顆葡萄是無聊,姐姐看卡通是幼稚。

只有能學到知識的“土豆如何為時鐘提供電力”類的節目,才能夠吸引他。

謝爾頓讀過薩特的書,對 “他人即地獄”的斷言存有懷疑。不過還是小受影響,他不在乎自己不合群。

阿德勒哲學認為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認同”,而不用非要尋求他人的認同。

有不依賴他人的勇氣。包括不受他人批評的束縛和不為他人的褒獎左右。

人保持本色即可,即使不夠優秀,大千世界也依然有自己的位置。(參考岸見一郎《幸福的勇氣》P84-86)

在符合社會公眾規範,不侵擾別人的前提下,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天性,不能說誰好,誰不好。

不合群的硬要去合群,合群的硬要獨處,客觀點講,這樣壓抑天性才不合理。

經濟學家阿爾欽舉過一個例子(參考《薛兆豐經濟學講義》p21)。

有幾個人開加油站,分別開在山頂、自家後院,還有一個傻瓜誤打誤撞開在了路邊。

最後成功的是這個傻瓜。他是否聰明,有沒有計劃,是不是有理想,有沒有情懷,不重要。

只要他剛好把加油站開到了路邊,他就能存活。也就是說,傻瓜合不合群也不影響他賺錢。

合群不合群並不是一個人生存自立的必要條件。

所以,瑪麗的擔心有些多餘。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2.

謝爾頓愛思考、愛琢磨、愛質疑,透過現象看本質並嘗試對問題做出合理解釋。雖然有些牽強和生硬。

哥哥和姐姐在餐桌上打起來。謝爾頓認為這種愛爭鬥的習性來自於人類的遠古基因。

古生物學家珍.古德研究人猿得去非洲,他認為不必,自己在家吃晚飯就能觀察到。

瑪麗和喬治為給不給謝爾頓買新鞋發生爭執。

謝爾頓覺得這是婚姻中常見的爭吵,背後是錢的問題。

他一本正經提問,我們家有經濟問題嗎?媽媽告訴他沒有。

一旁的姐姐米希認為媽在撒謊,說沒有是為了安慰你。

謝爾頓聯繫媽媽的宗教信仰:媽媽不會撒謊,她只是好騙,因為她相信地球是上帝花六天造成的。

聽牧師念馬太福音第九章第四節,“為什麼你們心裡懷著惡念呢?”

謝爾頓轉頭問媽媽,我心裡沒惡念。你懷著惡念嗎?對馬太福音他也刨根問底,要搞清究竟。

謝爾頓沒學過鋼琴,憑聽力可以分辨G小調、C小調、F調和降E調。

當他同步彈出老師拉的奏鳴曲時,老師驚訝地說你有絕對的音感,應該去學習音樂。

謝爾頓認為音樂家都吸毒(偏見哦),不符合他的行為規範。

他模仿質子教授戴領結,可被他媽用週六到俠睿電器商店的條件給摘了。

謝爾頓的偶像是霍金和愛因斯坦,他的未來理想是研究理論物理。備選方案是做職業火車站檢票員,或是流浪漢也行。

反正不會去搞音樂。

配合老師彈琴,是希望被允許使用教師衛生間,學生廁所太臭。他有潔癖。

當謝爾頓發現火車玩具能證明牛頓第一定律時,和姜文導演一樣喜歡上了火車。

謝爾頓在車廂上放了一個乒乓球。

火車飛快行駛,摁遙控,球“嘚”的一下蹦出,從隧道上方翻過,火車穿過隧道“嘚”的一下又準確接住。

他認為不管你有多笨,只要喜歡上實驗,科學原理定會讓你開心、開竅並心想事成。

爸爸喬治前段時間不許謝爾頓做固體燃料的火箭發射實驗,因為燒了家裡的車庫和門口的松鼠窩。

現在謝爾頓改玩噴水火箭。

在實驗中,謝爾頓感覺到了尼爾.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1日登月第一人)在月球上的那種孤獨和快樂。

終於被FBI找上門——早晚的事。

原因是謝爾頓打電話到加拿大礦場,他需要鈾做原子能引擎。

瑪麗和喬治不太瞭解鈾的作用。好好跟人解釋,謝爾頓是個孩子,是不是搞錯了。

話音沒落,一束強烈的白煙穿牆而來轟碎了窗戶。

很是尷尬。

雖然謝爾頓有時候生搬硬套書本知識。

但他很小就知道眼前是個不確定性的世界,很多事情要由外部條件決定。

除了俠睿電器商店永遠屹立不倒外,其餘都是沒準兒的浮雲。

又是話音剛落,那家有95年曆史的俠睿商店就關門大吉。

謝爾頓總在思考、琢磨、質疑、探索和發現,反正是沒事找事。

他對新朋友丹說,納茲科學家50年前解決了發射問題,我為什麼不能。

沒得到鈾,他依然攻克了難關。只不過把父母和兩位FBI調查員嚇了一大跳。

很好奇長大的謝爾頓是不是還在那條頂著無邊無際壓力的路上獨行。

所以,接下來筆者也許會看《生活大爆炸》。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3.

謝爾頓一進中學大門就看不慣。

校園裡那個亂,到處是一堆一堆吊兒郎當的學生。

這個男生刺青,那個女生懷孕,完全和謝爾頓研讀的《學生手冊》要求的校風兩樣。

上學第一天,老師們就擁在校長那裡告跳級生謝爾頓的狀。

上課不到5分鐘,他報告老師前面同學頭髮過長,後面同學上衣太透。指出班主任有點小鬍鬚。

又在其它幾堂課上,說老師水平有限,文憑有問題,不洗澡違反衛生條例,他可以當不合格老師的領導云云。

校長知道謝爾頓說的都是事實,但還是把喬治和瑪麗請到辦公室。向他們表明謝爾頓比較適合讀私立學校。

嚴格執行學生手冊,在公立學校行不通,這個成年人懂的道理,校長不想多解釋。

爸爸直接告訴謝爾頓,你想在學校混下去就不能老是舉報別人。

謝爾頓需要理由,可理由很複雜講不清。

爸爸喬治從後果講起,提起了自己被炒魷魚的過往。

因為舉報他人破壞球隊規則,喬治丟掉了很棒的教練工作,全家從加爾維斯頓搬到梅德福。

謝爾頓暫時還不理解伸張正義,卻被炒魷魚的情況。

問被炒難過嗎?喬治回答主要是生氣,也有點難過,當然更多的是傷心。

受了委屈誰不傷心呢。

過去就過去了。喬治只是想讓謝爾頓知道,有時候違反規定的那些人並不會得到制裁,自己反而會惹火燒身。

人在不夠強大的時候,先要保存自己,才談得上其它。喬治叮囑謝爾頓,上學就是讀書,少管別人閒事。

其實,真要管也管不了,也不該謝爾頓去管。何況這不是一個管的事情。

校長老師同學看不懂《學生手冊》?只有謝爾頓能看懂?

追問幾次就明白了:誰都不想改變。

你初來乍到就挑錯,是可忍孰不可忍,那就請你離開吧。

踐行規定需要條件成熟,需要和舊習慣計較。在強大的舊習慣面前,以卵擊石是不明智的。

飯前禱告的時候,謝爾頓脫下手套,輕輕把手放在爸爸手掌上。

喬治...,嗯,很安慰。

謝爾頓來到陌生環境,行事方法來自書本,來自正統的家教。還不會融於現實。

如何把守則、規範和現實結合起來,有分寸地告訴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何況“任何一種學說,都要走出書齋,去接受現實的考驗和質疑”(《幸福的勇氣》推薦序二P5)

比如這所中學不起作用的《學生手冊》。

這些道理,隨著長大,謝爾頓慢慢會懂。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4.

媽媽瑪麗身教重於言教。

在教堂禮拜的時候,瑪麗懟回了前排對謝爾頓的申斥。

開學第一天,他也像媽媽一樣勇敢,拉開教室的門,不要人陪自己走了進去。課堂上主動舉手,毫不膽怯地與老師互動交流。

瑪麗規定飯前要洗手,要家人牽手禱告感恩。還會對喬治、米希說粗話罵臥槽瞪眼,要他們注意用詞文明。

雖然謝爾頓自己無所謂有沒有朋友,但媽媽在乎。

他到圖書館借了卡耐基1936年寫的關於人際關係方面的書仔細閱讀。

然後依樣畫葫蘆,找爸爸、同學、老師搭訕和交談。因為年齡差距太大,沒有成功。

和一個越南裔同學丹倒找到了共同語言,他們都喜歡某位火箭專家的傳記。

謝爾頓和丹建立了人生最初的友誼。

瑪麗很高興,但及時端正了他的認識:你交朋友不是為我,是為你自己。

“媽媽是個好人,我願意為媽媽付出”。有這樣的母親定會有感恩的兒子。

瑪麗是基督徒,謝爾頓跟她去教堂禮拜,姐姐米希說幹嘛去,你又不信上帝。

謝爾頓很篤定:我信媽媽。

謝爾頓懂事、體諒、誠實、守信、堅韌和自律。

一般來說,這些基本原則來自原生家庭,所以,有良好家風是孩子的福分。

謝爾頓無論今後行至何方,從事什麼職業,價值觀怎樣被挑戰,以及一往無前地去探索未知的奧秘,這些基本原則都會為他的精神世界墊底。

使他永遠有所依傍,並受益一生。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底層邏輯吧。

《小謝爾頓》:就這樣長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