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聖彼得堡西部的維堡,蘇聯為何必須奪取?

魍歿


首先,維堡在聖彼得堡的北部,這個錯誤太不專業了!聖彼得堡北部就是著名的卡累利阿地峽,也就是在拉多加湖和涅瓦河灣之間形成一個大陸橋,蘇芬戰爭就在這個地峽進行!蘇聯人不惜用雙倍的土地交換卡累利阿,在芬蘭不答應的情況下,不惜動用武力,死傷50多萬人也要奪取這塊土地,最終將維堡從芬蘭領土上划走,變成了蘇芬的邊界城市。蘇聯如此執著得到維堡,都是為了確保聖彼得堡的安全。



聖彼得堡隨著十月革命的號角響起,成為了蘇俄的誕生地,城市名字也隨之改成了列寧格勒市,作為以蘇聯第一任領袖的名字命名地城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這裡還雲集了大量的工業區,是蘇聯重要的機械製造業、造船業和金屬冶煉基地。毫不客氣的說,列寧格勒的工業品和烏克蘭的糧食支撐起了蘇聯的半壁江山,因此必須確保它的安全。


(俄羅斯北部三大港口)

其實,沙俄歷代沙皇也都明白,聖彼得堡是個易攻難守的都市,北邊的芬蘭近在咫尺不過還好,芬蘭屬於沙俄的一部分,維堡和赫爾辛基都是聖彼得堡的衛士。在深邃的芬蘭灣兩岸雲集了波羅的海艦隊的要塞和基地,尤其是汗科半島的海軍基地基本屏蔽了一切海上威脅!最後還有起到封閉涅瓦河口作用的科特林島要塞“喀琅施塔得”,三百年首都聖彼得堡可以用固若金湯來形容。但是十月革命後芬蘭、拉脫維亞獨立,蘇聯失去了整個芬蘭灣的所有權,列寧格勒的屏障只剩下了涅瓦河口不遠處的科特林島,如下圖所示:

獨立的芬蘭將國界一直推進到列寧格勒北部不遠處,因此說列寧格勒在陸地上的危險遠超海上!在蘇俄內戰期間帝國主義干涉軍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登陸,幾天就能兵臨列寧格勒的城下,因此蘇俄才決定將首度遷到莫斯科去。但是對於蘇聯來說列寧格勒的工業價值和象徵意義都是不可忽視的,為它爭取一個安全的環境至關重要!

(蘇聯僅僅控制了一半的芬蘭灣)

恢復沙俄時代在東波羅的海的版圖,是保護列寧格勒的最佳手段!因此當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之後,斯大林藉著英法無暇它顧、希特勒有意妥協的好時機,著手在歐洲擴張版圖以求恢復沙俄時代的版圖。在兼併波羅的海三國後吞併芬蘭成了既定目標!不過為了顯示出蘇聯的大國風範斯大林提出了芬蘭不可能接受的領土要求,第一就是通過領土交換過的維堡拱衛列寧格勒、第二就是租借汗科半島恢復沙俄時代對芬蘭灣的控制。



租借汗科半島給蘇聯等於引狼入室,而把卡累利阿換出去又會讓花費巨資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變成蘇聯人的防線,因此斯大林提出的兩條芬蘭都不可能接受,談判破裂就只能開打了!其實,斯大林原本發起蘇芬戰爭的目的是佔領整個芬蘭,無奈啊,他高估了自己部隊的戰鬥力,巨大傷亡和芬蘭軍隊卓越的抵抗讓斯大林放棄吞併芬蘭的目標,轉而加固和經營卡累利阿防禦帶,而維堡就是最前沿的陣地。


在1941年6月22號蘇芬戰爭爆發之時,紅軍用血的代價奪取的卡累利阿地峽並沒能起到保衛列寧格勒的目的,原因很簡單一心復仇的芬蘭人得到德國人的支持,在技術兵器的打擊下維堡很快失守。不過曼納海姆領導下的芬蘭軍隊並沒有足夠的力量攻下列寧格勒,與德國北方集團軍包圍這座城市長達29個月之久,但始終不能攻下。

(德國援助給芬蘭的突擊炮)

直到1944年蘇軍大舉反攻芬蘭!一句推進到維堡北部才停下來,當年9月芬蘭與蘇聯簽訂停戰協議,蘇聯承諾拿下卡累利阿將國界確定在維堡一線,並不會繼續難為芬蘭,這條國界持續至今。維堡至今仍是芬蘭和俄羅斯的邊界城市,它是聖彼得堡陸上防禦的第一道屏障!儘管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有一次失去了整個芬蘭灣的控制權,但維堡是聖彼得堡人的一絲心理安慰。


(喀琅施塔得仍在俄羅斯手中,這是聖彼得堡最後的海上屏障,而維堡是最後的陸上屏障)


兵器世界


有人說:俄羅斯只有兩座城市。一座是首都莫斯科,另一座就是舊都以及最大港口聖彼得堡。這話自然有些誇張,俄羅斯還有很多重要的城市。但如果說“最重要”,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無疑是俄羅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

不過,聖彼得堡的地緣劣勢相對於首都莫斯科,非常的明顯。莫斯科處在內陸,即使有敵軍進攻,一時半會也打不到莫斯科城下。而聖彼得堡的情況就糟糕多了。如果俄羅斯的船隻從聖彼得堡去大西洋,要出芬蘭灣、波羅的海,經過丹麥與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而周邊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都是俄羅斯的死敵。瑞典、丹麥、德國與俄羅斯也不是一路人。

即使俄羅斯的船隻不從聖彼得堡出發,從軍事角度,要守住聖彼得堡也非易事。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最東端,芬蘭灣北岸是芬蘭,南岸是愛沙尼亞。更要命的是,愛沙尼亞與俄羅斯的邊界,芬蘭與俄羅斯的邊界,距離聖彼得堡都非常的近。

以芬蘭為例,芬蘭面積並不大,現在只有39萬平方公里。當然,芬蘭的面積在二戰之前比要大一些,這些地盤都被蘇聯給奪走了,其中就包括一座叫維堡的小城。維堡非常不顯眼,到現在,維堡的人口也只有7萬多。但是,對俄羅斯來說,哪怕維堡一個居民沒有,哪怕是寸草不生,俄羅斯也一定要把維堡從芬蘭手上奪過來。無他,維堡就是聖彼得堡的西面門戶。

俄羅斯本來就是個敏感的國家,誰都信不過。維堡在芬蘭手上,對聖彼得堡構成了巨大威脅。打個比方,就等於敘利亞收回戈蘭高地,以色列是肯定睡不著覺的,因為以色列的重要水源——加利利海(太巴列湖),就在戈蘭高地西側。聖彼得堡對俄羅斯的意義舉世皆知,所以,俄羅斯不惜代價也要奪下維堡。至於芬蘭失去維堡,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無險可守,誰還管你的死活?

維堡實際上是瑞典人修建的,原名維伊普里,修建時間是1293年。當沙俄的彼得大帝修建聖彼得堡時,他就意識到了維伊普里之於聖彼得堡的門戶作用。1710年3月,彼得大帝出兵進攻瑞典,將瑞軍打出維堡後,維堡就成了聖彼得堡西線的門戶要塞。俄羅斯一直有底氣宣稱維堡是俄羅斯(沙俄、蘇聯)的地盤。當芬蘭反駁時,俄羅斯會來一句:1710年,沙俄與瑞典作戰時,整個芬蘭都是沙俄的!

但是,當芬蘭成立後,首都赫爾辛基也需要門戶防衛。不過,佔據維堡的,卻是芬蘭工人,時間是1918年。這一年,芬蘭保守派進攻,工人退到維堡進行頑強抵抗。但蘇聯當時剛成立,自顧不暇,維堡很快就被芬蘭的保守派給攻佔了。芬蘭自然不會退出維堡,畢竟,維堡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芬蘭控制維堡,退可守赫爾辛基,進可(幫助西方)攻聖彼得堡。

蘇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實在沒有精力顧及維堡。但當蘇聯穩定下來後,聖彼得堡的西線門戶維堡被芬蘭控制,始終是蘇聯的心腹大患。要知道,芬蘭控制維堡後,芬蘭與蘇聯的邊界,距離聖彼得堡,只有30公里,這是任何一個蘇聯人都心驚肉跳的地理距離。1939年11月,蘇德戰爭還沒有爆發。蘇聯利用難得的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對芬蘭大舉進攻。蘇聯打蘇芬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奪回維堡,而且是不講任何代價的。即使是蘇聯為了奪回維堡,戰死了7萬人,失蹤了4萬人,22萬人受傷,其中包括2萬人凍傷。代價如此之大,但只要維堡控制在蘇聯手中,守衛聖彼得堡,這種付出就是值得的。

在蘇芬戰爭之前,芬蘭不但控制了要塞維堡,還瀕臨歐洲第一大湖——拉多加湖。拉多加湖就在聖彼得堡北邊不遠處,是聖彼得堡重要的水源和戰略屏障。聖彼得堡北邊基本都是低海拔地區,易攻難守。蘇聯守住維堡,就可以阻擊西線之敵經過維堡進攻聖彼得堡。聖彼得堡不但是沙俄的舊都,還是首都莫斯科重要的戰略門戶。聖彼得堡守不住,敵軍可在廣闊而平坦的東歐平原上任意縱橫,莫斯科還拿什麼防守?

蘇聯付出巨大代價打敗芬蘭後,強行割佔了芬蘭10%的地盤(包括蘇聯第16個加盟國——卡利累阿,1956年併入俄羅斯加盟國)。如此一來,蘇聯可以放心的睡覺了,聖彼得堡高枕無憂矣。之後的蘇德戰爭,德國佔領了維堡,但當蘇聯擊敗德國後,第一件事就要收回維堡。

不過,由於歷史上的原因,現在的維堡,還是保留了很多的芬蘭印跡。怎麼看維堡,都不太像是一座典型的俄羅斯城市,更像是北歐城市。如果有芬蘭人走在維堡街頭,就如同他走在赫爾辛基、圖爾庫、坦佩雷等芬蘭城市一樣,會有特別的親切感。之所以這個感覺,還有一個原因:維堡共有8萬人,其中有很多是芬蘭人的後裔。


地圖帝


第一:聖彼得堡是蘇聯在波羅的海的唯一一個重要的出海口,而維堡是離離聖彼得堡最近的城市,其戰略性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相當於聖彼得堡的屏障,如果沒了維堡,就是把聖彼得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西方國家面前,對於蘇聯的國家國防安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第二:維堡還可以作為軍事基地,為蘇聯控制東歐貢獻一定的力量。

第三:無論是蘇聯還是俄羅斯一直都要找一個出海口,聖彼得堡是波羅的海唯一的出海口是蘇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要想不放棄聖彼得堡就得保護住聖彼得堡的屏障維堡。


金刀回眸


聖彼得堡是蘇聯在波羅的海的唯一一個出海口,作為離聖彼得堡最近的城市,其戰略性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畢竟沒了維堡,就是把聖彼得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西方列強面前,對於蘇聯的國家安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而且,維堡還可以作為軍事基地,為蘇聯控制東歐貢獻一定的力量


文峰琦舞



寧可秀


從聖彼得堡開車過去就2小時,難道讓北約在這兒駐紮?


TerrainAhead


戰略要地,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