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清亡以後,漢人對滿遺如此寬厚?

消渴止咳貼


這個題目提得很白痴。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題目把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硬生生定義成了古代的,甚至更狹隘的種族戰爭。



我們不妨看看,辛亥革命之後的民族政策是什麼?漢回滿藏蒙五族共和,也就是說,在中華民國這個現代國家中,以上五族的任何一個民眾都是國家的主人。也就是說,辛亥革命之後建立的中華民國,其建立在西方人民主權的原則以及現代國家觀之上,這正是辛亥革命不同於所謂“改超換代”的古代王朝更迭之處,也是辛亥革命的劃時代創舉之所在。

而辛亥革命的發動者中,也不乏滿族人。

在這種理念之下,無論任何民族,任何性別,在憲法(臨時約法)層面上,都是平等的,所以,辛亥革命之後,從憲法意義上講,對任何民族,任何公民個體,都是優待的。所以,如果將這簡單歸結於漢人對滿人如何如何,實在狹隘。雖然事實上,辛亥革命由於革命黨本身的力量不足以掌控政權,所以很多憲法原則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付諸行動。


在這裡多說一點,很多人拿滿洲國來說明清朝與日本人勾結,實際上,清朝作為全國性合法政權,自中華民國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復存在,至於滿洲國,只不過是日本人利用清朝退位皇帝而建立的一個偽政權而已,其出來不具備合法性,而且清朝很多遺老也並不支持滿洲國,包括溥儀的父親載灃(他一直留居在北京)

再者,辛亥革命後對於清朝皇室的優待,可以總結為以下原因:

其一,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後成功,除了革命黨的努力之外,清朝方面同意交出政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辛亥革命,實際上就是一次政權交接,因為當時的中國,合法政府是清政府,所以中華民國的合法性,或者說對國家主權繼承的合法性就來源於清政府權力的移交。


而革命黨當時並沒有能力完全通過革命來消滅清政府,所以只能通過與清政府(袁世凱)談判,相互妥協。所以,妥協的結果就是清帝退位,將國家政權交付到中華民國;但清政府享有繼續居住在北京城的權利,並且民國政府每月提供生活費用。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政治妥協的產物,無可厚非。

第二點,則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傳統。比如元朝優待南宋的末代皇帝皇帝,明朝明太祖優待元順帝太子,清朝找了朱明後代封延恩侯。所以,從政治習慣的角度,厚待前朝皇室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況且,民國政府厚待的對象,也僅僅是皇室之中的主要成員,對於其他滿族貴族和滿族平民,並沒有給予特殊的待遇。

所以,這個題目存在巨大問題,中華民國對於清朝皇室的優待,只是現任政權基於事先達成的政治契約以及本國政治傳統而採取的正常措施,並不是漢族與滿族之間的某種關係。


庭州行者


第一,清帝是在與革命黨和談之後主動退位的,雙方都遵守談判的條約。第二,清朝雖然失去南方控制權但還有北方半壁江山,還有八旗和蒙古相當數量的部隊,不管戰鬥力如何至少數量是不少的。第三,南方各省基本同床異夢,就跟東漢各諸侯一樣,表面支持共和,實際只想著自己割據,根本不聽南京政府的調遣,所以形勢比人強,南京著急清帝退位否則遲則生變,這些牆頭草時間長了又會迴歸清朝。第四,袁世凱對清廷有愧疚之心,其一直受慈禧太后提拔,統帥的北洋軍也是清朝投入巨資組建的部隊,等於說吃人家飯砸人家的鍋,這種事本身就理虧。第五,北洋內部親朝廷的居多,像北洋三傑龍虎狗的馮國璋,王世珍,徐世昌等等,還包括後來復辟的張勳,都是親朝廷的,如果談判時間太長,北洋內部也容易混亂,所以袁世凱必須威逼利誘快速解決,逼清帝自己快速退位。當然這裡也有運氣成分,隆裕太后確實缺少政治經驗,實際上她再拖一拖,革命黨和北洋自己就會亂套,到時候分而治之有可能就不用退位,所以袁世凱一直很感激隆裕太后,沒隆裕太后的退位也沒袁世凱的大總統。


龍少爺321


漢滿兩族和平交接,而且都彼此寬容。這還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袁世凱”。其實當時的漢人對滿清統治仇恨極深,尤其清末清政府腐敗無能,不但受盡他國欺辱,還不斷地壓榨百姓,苛間雜稅名目繁多。

以至於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時年(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隨後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並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擾民有術。倡議立即得到全國響應。全國一片高呼“驅逐韃虜”“興漢滅滿”“光復中華”。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時年22日長沙新軍起義,時年陝西哥老會聯合新軍起義,時年23日江西同盟會起義,雲南起義,時年29日山西起義。隨後全國爆發起義,包括上海,貴州,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分分起義。時年11月2日清政府派出袁世凱鎮壓起義軍,收腹漢陽。但袁世凱以此為籌碼於革命軍談判:只要袁世凱帥清軍反戈一擊,北伐清廷,革命軍願擁護袁世凱為總統。


隨後袁世凱逼迫清帝溥儀發表“罪己詔”。時年12月31日雙方派代表談判,並確定簽署協議,由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南方各省支持袁世凱為總統。

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成立南京政府,任臨時總統。延續驅逐韃虜,光復中華政策。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廷正式下詔宣佈皇帝退位。時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佈成立北洋政府,任臨時總統。孫中山4月宣佈放棄臨時總統。5月袁世凱召開參議院會議,表示反對“興漢滅滿”政策。提出主張“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公元1913年10月6日,經中華民國國會選舉,任正式總統。

所以本人認為,漢滿兩族在清帝退位後,沒有產生太大的仇恨,而互相寬容,與袁世凱的“五族共和”政策功不可沒。


明辨是非123


對題目我更正一下,被推翻的清王朝並不是漢族人與滿族人之間的矛盾,而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與腐朽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更談不上漢族人對滿族人進行所謂的寬容。

而題主所說的滿遺一定指的是皇族成員吧?

迴歸正題,在1912年,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王朝快要倒臺的時候,前清廷,在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重臣勸說下,放棄對中國的統治,把一切權力交給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

新成立的民國政府,確實對清王朝的皇室成員給了一定的優惠。讓他們繼續生活在紫禁城裡,保持到他們生活方式及所需要的費用,兌現了當時的承諾。

至於所說的寬容,只是政府對前清廷進行了寬容,而沒有象俄國十月革命那樣,將沙皇皇室一同剷除。

至於漢族和滿族之間,用不著什麼寬容,滿族這個民族,沒有罪,用不著接受漢族人的寬容。

生活在華夏大地的各民族,本都是善良的和睦相處的很好。因此,多年來被譽為中華民族。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不宜提倡民族狹隘主義,更不宜提倡大漢主義,切勿以史料挑起民族之間的矛盾。.


趙志軍001


對清朝歷史的認同,關係到民族認同的建構,也關係到民國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對待清朝歷史完全不同。

北京政府:191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民國第一部新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和清朝末年編寫的歷史教科書相比,新增“文字獄”,以此作為清朝專制手段並加以批判。同時,也對清朝初年的仁政給予肯定,諸如減輕賦稅、與民休息等措施。

南京政府:對清朝歷史的立場發生轉變,以“滿清控馭漢族”為立場,諸如厲行剃髮、文字獄、誅鋤明裔等等。在惠民政策上,也從漢族角度予以否定,認為這是清朝籠絡的一種手段。

北京政府為何與南京政府有如此不同的立場?

北京政府是從“共和”的角度出發,因為民國共和政體的確立,開創中國民主政治的新局面。民初在民族問題上注重“五族共和”,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排滿”使蒙疆等民族對民國抱有遲疑,甚至在外國勢力下謀求獨立。為安慰蒙疆等民族,新成立的民國主張民族平等和五族共和。


五味社


從辛亥革命後的局勢來看,漢人還不足以血洗京城,就算血洗滿人也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袁世凱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以後,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也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事件發生。而清朝向袁世凱妥協,擁戴他做民國的大總統,然後提出一些有待條件,來換取被屠殺的命運,對於清朝來說,也是明智之舉。

從明朝滅亡到辛亥革命,漢人已經被壓迫了兩百餘年,按理說該是報仇雪恥的時候了。但是,清朝的滅亡,漢人並沒有採取武力攻入北京城。而是採用和平的方式,接受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當時的清政府的實力還是比較強,如果漢人採用武力解放京城,那麼避免不了流血事件的發生,那樣將會造成成千上萬的人死亡。

辛亥革命時期,清朝的新軍掌握在袁世凱的手中,辛亥革命以後,革命黨的力量並不是很強,袁世凱在清廷與民國左右逢源。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一邊進攻革命黨,一邊與其談判。其實,清朝知道自己氣數已盡,面對袁世凱逼宮,清朝皇室很明智的選擇,宣佈皇帝退位,並將大權交給袁世凱。不過,清朝退位也是有前提條件的,而這些條件被記錄在了《清室優待條件》當中。清朝的皇室成員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中,宮廷內尊號、待遇、年號保持不變。在張勳復辟以後,溥儀才被趕出紫禁城,皇帝夢從此結束。

從當時的政治局勢來看,漢人要血洗京城當中的滿遺,必須採用武力。但是,國民政府成立不久,根基也不穩,在於袁世凱幾次交鋒都遭到了失敗,孫中山為了避免短兵相接。於是,向袁世凱妥協,讓出了臨時大總統一職。假如,清朝皇室不退位,而是頑抗到底,那麼避免不了被清洗的命運。

當然,清廷也知道大勢已去,不如提出一些條件,向新政權妥協,也好留個全屍。他們知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想賴在北京不走,行不通,宣佈退位是明智之舉。溥儀也算是世界歷史上末代皇帝結局相對完美的一個了。比起那些流亡,上斷頭臺的末代皇帝,不得不說他很幸運。


謀士說


然而並沒有!漢族對滿遺的寬厚僅限皇族以及一些滿貴族。之所以對這些人採取寬厚處理主要是這些人還是有一定的勢力的,清朝八旗軍雖然戰鬥力不行可是手裡的傢伙還是槓槓的,在槍桿子出政權的時代有槍有炮就是硬道理。當時的國民政府剛剛取得政權,儘量的減少反對勢力肯定是好的,因此雙方也就達成了協議,以讓他們保留武裝作為交換條件承認國民政府支持國民政府。

清帝退位當時,袁世凱所掌握的北洋軍只佔到當時清軍武裝力量的五分之二,滿清八旗軍雖然實力略微弱於北洋軍,但是仍然有20萬人左右,這支部隊的裝備是跟北洋軍一個制式的,雖然打仗是不行,當警察還是可以的。袁世凱政府為了取得這些武裝的支持,自然是答應跟他們和平談判,允許他們退出京城撤退東北,這也是後來偽滿洲國能夠建立的主因。

其次,當時的滿族大部分又聚居在蒙古與東北一帶,在這些地方,滿族的勢力還是相當龐大的。由於清朝曾經對東北地區進行管控,當時漢人在這些地方人口並不多,在這個地方能夠不捱揍就不錯了。


優己


清朝滅亡之後,漢人對待滿清遺老非常寬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滿清是自己主動禪讓,把統治權和平交出來的。漢人沒有經過像以前改朝換代那樣的大規模戰爭,來推翻舊的政權,說句直接的,少犧牲了很多革命者的生命。這點漢人是心中有數的。

2. 漢人向來對統治過中原的異族比較寬厚,這和我們炎黃子孫的儒家思想有很大關係,以德報怨,以理服人,感化遠比暴力更有效果。遠的不說,朱元璋趕走蒙古人時的檄文就很明確的說,只要蒙古人退出中原,大明不會對蒙古人趕盡殺絕。

3. 滿清遺老們基本也沒鬧什麼么蛾子,雖然有張勳和抗戰時溥儀的復辟,但是基本沒有改變歷史的大趨勢。


集賢院居士


很寬厚嗎?武昌起義的時候,革命軍瘋狂屠殺滿族人。“是日,革軍遇旗人,不論老少皆殺”(《湖北革命實錄長編》,轉引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暨武漢市委員會編《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


唐律疏議


滿清統治中國長達300年之久,雖然滿人統治期間,中國歷史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但為了更好地統治漢族為大多數的中國,滿清統治者不惜放棄其語言文字,直接融入華夏文化,正因為滿清融入了華夏文化,中原漢人便完全認同其統治的正統性。

特別是辛亥革命後,有很多漢人還捨不得交掉那根豬尾巴似的髮辮,這就說明滿清在文化上的融入是成功的。不過,也因為文化融入的成功,導致了後來的滿族基本漢化,連他們的文字都不復存在了。同時也證明,只有文化的強大,才是民族的強大,在冷兵器時代不可一世的滿清,到後來不是被中原的軍隊打敗,而是被中華文化同化。

既然已經同化了,那就不分你我了。滿清作為一個朝代終結了,我們有強大的華夏文化在支撐,量他那幾個腐朽的遺老遺少,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何必將他趕盡殺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