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資治通鑑故事會12 四十不惑的嬴渠樑和大仇得報一戰成名的孫臏

卷二 周紀二 顯王姬扁 前368-前321

秦商鞅築冀闕宮庭於咸陽,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並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

變法十年後,商鞅將秦國都城遷到咸陽,為進一步東出做好了準備,並禁止父子兄弟年長不分家,仍同居一室,改善風俗教化的同時,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增加稅收。將小鄉鎮合併為縣,設置縣令和縣丞加強管理。廢除井田制,重整田地,提高人民的耕種積極性,增加可耕種面積。統一度量衡,促進商業發展。

兩年以後,商鞅進一步改革稅法,由按地徵稅改為按人頭徵稅,大大的提高了民眾墾荒種地的積極性,與之毗鄰的三晉之民直接就有人逃到秦國來墾荒。真可謂是此消彼長。 又過了五年,周天子封嬴渠梁為方伯,也就是一定地域的諸侯之長,各諸侯國都前來恭賀。嬴渠梁派公子贏少官率領軍隊在逢澤(今河南開封)與諸侯會盟,然後朝見周王。

也許有人會覺得此時的秦國從實力上來說並不需要周天子和其他諸侯的認可,這一點筆者也不否認。但如果有人還記得十九年前,二十一歲的嬴渠梁從父親手裡接過秦國時的處境,你會明白,這一刻,對四十歲的嬴渠梁多麼重要,

變法圖強,攻城略地,對嬴渠梁來說可能都是為了得到諸侯的認可,不再被視為夷狄,十九年勵精圖治,終於得償所願,也只有這樣,才有不惑的資本吧。

資治通鑑故事會12 四十不惑的嬴渠梁和大仇得報一戰成名的孫臏

吃了一次虧的龐涓並不長記性,或者是不服氣?總之,他又動手了,這一次的目標是南邊的兄弟——韓國。扛不住的韓國只有向能“平事兒”的田因齊派出使者求救。田因齊召集手下問道:“韓國肯定是要救的,但是是早救好,還是晚點救好,你們談一談看法。”

齊國國相成侯鄒忌因為和大將軍田忌不太對付,曾推薦田忌去打魏國,內心希望他因打敗仗而被棄用,萬一打贏了,他也能撈一份推薦之功,那知在孫臏的幫助下田忌獲得了巨大得勝利,這一次,他再也不想田忌立下更大的功勞了,於是連忙說到:“不如不救。”情急之中,既沒能正確的理解領導的問題,連不救的理由都沒有給。田忌看他氣急敗壞的樣子,忍住了笑,從容說道:“如果真不救,韓國必然被魏國吞併。這對我們可不是什麼好事,不如早點出兵相救。”說完話,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坐在身邊的孫臏,孫臏會意,開口說道:

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也。

“韓、魏兩國現在還沒有打到人困馬乏,精疲力竭的地步,我們這個時候出兵,是替韓國承受了魏國的兵鋒,最後可能反而要被韓國牽著鼻子走。魏國這一次攻韓,傾巢而出,有徹底吞掉韓國的野心,等到韓國最後面臨亡國的威脅,肯定還會來向我們求救。這個時候我們再去雪中送炭,韓國一定感恩戴德,而魏國那時候也已成了疲憊之師,必可輕鬆擊敗,可謂一舉兩得。”

孫臏話音剛落,田因齊大叫一聲好,馬上暗中答應韓國,必定派兵救援,讓他先行將消息帶回韓國,自己的隊伍隨後就到。韓國大概是沒認真研思考和覆盤上一次“圍魏救趙”的故事,或者是被田因齊高超的演技所迷惑,總之,得到了救援承諾的韓國,奮勇出擊,結果五戰皆敗,不得不徹底的歸附齊國。從上面孫臏的一番話不難看出我前面所說的邯鄲城破有很大的人為因素,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可惜的是,韓國並沒有吸取教訓,以至於落得個被人賣了還得幫人數錢的下場。

不管韓虎此時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總之是不得不跪了,而魏國也累的夠嗆,到了齊國該上場的時候了。田因齊令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領軍直撲魏國都城大梁。得到消息的龐涓立刻回救國都,同時,魏國國內也徵調兵馬,以太子魏申為將,抵抗齊軍。此時,孫臏對田忌說: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魏、趙、韓軍隊向來自認為彪悍勇猛,看不起齊國的軍隊,覺得齊國的軍隊非常膽怯。優秀的將領,要懂得如何因勢利導。《孫子兵法》上說:“急行軍百里與敵人爭利的軍隊,有可能損失上將軍,急行軍五十里與敵人爭利的軍隊最終一般只有一半士兵能順利到達戰場。”於是安排齊軍在最初進入魏國領土後,每次做飯修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灶,第三天再減為二萬個灶。

龐涓率兵追擊齊軍三天,見軍灶不斷減少,大笑著說:“我早就知道齊人膽怯,進入我大魏三天,士兵跑了一多半。”於是他丟掉步兵,親率輕兵精銳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計魏軍當晚將到達馬陵(今山東郯城馬陵山)。

這倆人不愧是同門,這邊孫臏減灶,那邊龐涓果然就數灶,由此可見,以灶的數量變化估算對手兵力的變化,大概是鬼谷子老師教給他們的絕招之一。

資治通鑑故事會12 四十不惑的嬴渠梁和大仇得報一戰成名的孫臏

馬陵道路狹窄而多險隘,是伏擊的好地方,孫臏令人颳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白樹幹上書寫下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又從齊國軍隊中挑選數萬名優秀弩手夾道埋伏,約定天黑後一見有火把在此樹前亮起就萬箭齊發。果然,龐涓在夜裡趕到那棵樹下,看見白樹幹上隱約有字,便令人舉火照看,還未讀完,兩邊頓時箭如飛蝗,一齊射下,魏軍大亂,潰不成軍。龐涓自知敗勢無法挽回,便拔劍自盡,臨死前大喊道:“遂成豎子之名!”齊軍乘勢大破魏軍,順便連太子魏申一起俘虜了。

這個並不算複雜的故事,不但解釋了孫臏自己所說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也完美的解釋了孫臏他老祖宗孫武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之所以會用減灶的方法麻痺龐涓,正因為他知道龐涓一定會數灶,如果他的對手是筆者我,幾乎就不可能中他的計,這當然不是因為我比龐涓更厲害,而是因為沒經過鬼谷老師教育的我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灶數的變化。

而同習數灶絕招的二人,在對絕招的應用上可謂立見高下,一個只知道按老師說的由灶數的變化來判斷人數變化,而另一個,深諳何為

兵者詭道,技高一籌,直接用灶數的變化來給對方設陷阱。這也印證了所謂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就連割樹皮寫字這樣看似秀操作的行為,其實也有很大的實際用途,這個樹所在的位置,應該是處於伏擊圈的中心,到了這個位置的龐涓,絕無生還的可能,深度瞭解他的孫臏知道,龐涓看到黑夜裡反光的白樹皮上有字,必然會舉火去看,而別人,卻不一定有這好奇心,或者有這資格。而這一看,無疑是敲響了自己的喪鐘。

資治通鑑故事會12 四十不惑的嬴渠梁和大仇得報一戰成名的孫臏

最讓人看不起的,是龐涓臨死前說的那句話,什麼叫“遂成豎子之名!”這一連串的設計幾乎毫無運氣和賭博成分,可謂是實力碾壓成名的豈是豎子?如果龐涓到死都沒意識到這一點,真的是有辱鬼谷先生的威名。而他如果意識到了還忍不住嘴硬,那真該跟咱們的農民英雄陳玉成學習一下什麼叫: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

戰勝歸來的大將軍田忌,至此已是三戰三勝,名震天下,作為國相的鄒忌妒火中燒,再也忍不住,終究還是失去了理智。他自己讓人拿著十金去集市卜卦,並對卦師說道:“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家將軍三戰三勝,現在想要做點更大的事業,你覺得能成嗎?”待到卜卦者出來,鄒忌馬上派人將他抓住,以此誣陷田忌意圖謀反。田忌無法自證清白,便率兵攻打齊國都城臨淄,希望能夠抓住鄒忌。最終沒能攻克,只好逃往楚國。

資治通鑑故事會12 四十不惑的嬴渠梁和大仇得報一戰成名的孫臏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在覺得鄒忌很卑鄙的同時覺得這人的名字有點眼熟,那就對了,因為我們的教材裡收錄過戰國策裡一篇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古文。文章裡“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的大帥哥,頗有自知之明並對田因齊說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賢臣,正是這裡的小人鄒忌。

能在英名的齊威王手下做到國相的高位,絕非等閒之輩,觀其所言,也不像是缺德之人。但是卻確實行了小人之事。看來在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的基礎上,我們還得加一句,所謂有德之人也很難保證永不做缺德之事。

最後再多說一句,有想法的人可以留言給我解個惑。這田忌被冤枉了,不去找英名的田因齊伸冤,直接就帶兵攻打國都,莫非他真的想造反?或者更陰暗一點,田因齊覺得田忌功高震主,授意鄒忌給他來了個莫須有?

資治通鑑故事會12 四十不惑的嬴渠梁和大仇得報一戰成名的孫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