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今日的濰坊,高樓大廈叢林間的繁華與喧囂,遮擋不住漸行漸遠的老濰縣背影。那厚實的城牆、高大的城門洞、還有那狹窄靜謐的街巷,以及鄭板橋筆下的“茅屋深藏人不見,數聲雞犬夕陽中”詩句中那寬和禮讓、恬淡安詳的老濰坊人,其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無法一言蔽之。而老濰坊亞星橋頭和平路的變遷,便是從老濰縣到新濰坊蛻變歷程的縮影。

本文由作者付生授權使用,圖片均為“記憶濰坊”老照片攝影展參展圖片,轉載需註明出處,濰坊潮生活已經獲得付生老師授權,未經同意不得它用,特此聲明。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 回眸背影依然清晰

留言:你覺得,還有哪些景物承載著“老濰坊”

和平路上最繁忙的門店——濰坊新華書店

成立於1948年5月的昌濰專區新華書店,1963年更名濰坊新華書店。和平路開通後新華書店便落戶在了濰坊最繁華地區亞星橋頭的和平路口旁,共佔地2.24畝,建築面積達1093平方米。上下兩層的轉角樓房、整張玻璃的櫥窗及水刷石的外牆和毛主席題寫的 “新華書店” 4個鮮紅的浮雕大字,成為了老濰坊最漂亮的建築之一,是老濰坊人非常崇敬和羨慕的地方,也是我兒時最喜愛光顧的地方,我的好多小人書、小說、課外書等,都是在這裡買的。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邱勇鋼

記得新華書店後院有一顆碩大的葡萄樹,那高高的葡萄架上綴滿了誘人的葡萄,惹得我們兒時的小夥伴們經常來這裡採摘玩耍。直到後來參加工作,我的一個郭姓同學好友入職到這裡上班,好讓我羨慕,我還多次託他買過書籍。在那個書報刊專營的年代,從兒童看的小人書,學生用的教材,到各行各業的書籍,在這裡都能買到。每當有新書報刊發行,這裡都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別是新年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有張貼年畫對聯的習俗。進入臘月以後,四鄰八鄉的人們便陸續趕來,應接不暇的書店門面這時已無法接納湧來的太多人群,只好將年畫對聯的攤位擺到了門外。此時,也意味著新年就要到來了。

當時作為最繁華區域的最高建築,在亞星橋頭和平路口舉辦的歷次遊行慶祝和民間娛樂活動,新華書店樓頂,便成為了的最佳觀禮臺,要想登上書店的樓頂觀看,沒有熟人關係,一般是辦不到的。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姜光輝


中共昌濰地委、濰坊市委於1977年4月16日在原市新華書店門前廣場聯合舉辦了,由濰坊市黨、政、軍及各界人士參加的慶祝《毛澤東選集》第五捲髮行儀式,隆重慶祝《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在我市的出版發行。圖為發行儀式會場盛況。


由於90年代道路的拓寬礙事,新華書店被拆除,臨時遷到了亞星橋西首北側的地下防空洞內,直至原址後面的新樓建成,才重新遷回開張。現今的新華書店,已是一個營業面積達1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書城。

和平路旁的”天橋”——東風橋(現亞星橋)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楊偉林

原來的東風橋。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楊偉林


今的亞星橋。

1972年,東風大街中段向北拓寬工程(現亞星橋至向陽路段)開始施工,原先僅有七、八米寬的道路直接拓寬到了的二十二米,路北側的沿街房屋消失殆盡。緊接著開始施工的還有老濰坊人俗稱”天橋”的東風橋(現亞星橋)拆除重建工程。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欒信海


70年代的東風橋。

而當時用炸藥爆拆東風橋時,安全警戒線便設到了和平路北首主席像前的地方,隆隆的爆炸聲,將北壩崖街上好多住戶的門窗玻璃震碎。爆拆過後,建橋工程人員對包括我家在內的街坊鄰居家的破玻璃進行了更換。其後,把建設新橋用的彩色水磨石護欄等水泥預製件的製作場地,便設在了主席像前的和平路上。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欒信海


90年代的東風橋。

記得當時北壩崖街上的好多鄰居,將紅、白、綠等顏色的碎石子拿到家裡,製作成水磨石底座的玻璃魚缸,再把從河裡捉來的彩色“蓋墊魚”放在裡面,煞是好看。現在看到橋下河中心的兩個用大理石砌成的橢圓型圍護橋墩,其實裡面還隱藏著多顆混凝土樁基,一直插到了地下岩層,非常堅固。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欒信海


79年拍攝的東風橋。

到1996年,東風橋再次擴建加寬,擴建後的主橋面達43米,漢白玉欄杆,改稱亞星橋。2009年5月又換成了帶有剪紙樣式篆刻的“古代濰縣十景”鏤雕圖案造型的護欄,非常雅緻美觀。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照片提供:欒信海


後修建的亞星橋。

*此處拋磚引玉,僅摘選兩節,全文可到作者個人博客“濰坊付生”閱讀。

- 關於作者 -

記憶濰坊|老濰坊白浪河畔亞星橋頭和平路往事



付生,男,1963年生人,祖籍濰坊市老城區,濰坊文史作家,濰坊市作家協會會員,濰坊青年作家協會會員,濰坊高新區浞水文化學會理事,2008年度濰坊市百傑青年作家,《中國新聞月刊》特約記者,《濰坊指南》特約作家。作品以挖掘老濰縣歷史文化、宣傳新時期鳶都風貌為主線,散見於《中國新聞月刊》《齊魯晚報》《濰坊日報》《濰坊晚報》《濰坊指南》《濰坊旅遊》《濰坊保健》《濰坊廣播電視報》 《今朝》《浞水文化》《奎文人文自然遺產》等報刊雜誌,講述的濰坊地名文史故事曾多次在濰坊電視臺《30”故事匯》欄目中播出,《濰坊30年滄桑鉅變》等文章,作為文史資料被市檔案館收錄,在市檔案信息網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