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小巷裡的狀元府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施永慶


從繁華的泉城路向西,過省府前街向北一拐,便是鞭指巷。傳說當年乾隆執馬鞭指問地名,宰相劉庸隨口妙答“鞭指巷”。現在的小街基本保留著清時的格局,略顯破舊的老宅記錄著風雨的痕跡。然而,真正讓小巷聞名的,是濟南現存的唯一清代狀元府第陳冕故居。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陳冕(1859-1893)字冠生,先世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後隨祖父入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籍,後遷居濟南。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14歲考中秀才,16歲鄉試中舉,24歲時,第四次入禮部貢院會試考場,殿試一鳴驚人,拔為頭魁,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也是清代建朝以來的第105位狀元。陳冕先後任翰林院編修,掌修國史,其間出任湖南鄉試主考官。從他出仕到離世不過10年,而在丁憂居家的5年中,呈現出不一樣的生命光輝。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陳冕

在鞭指巷北首,可以看到兩個高大的舊式門樓,長著雜草的花式屋脊訴說著曾經的榮光,這便是狀元府的9號、11號院。四合院還保留著二進的院落,院內石階已經裂縫,牆壁斑駁不平,住戶各自搭建的小屋擠佔了原本寬敞的院落,顯得有些雜亂。但細細看去,那精緻的磚雕,氣派的挑簷,小瓦花脊的主屋,依舊不減當年風采。院裡槐樹茂盛,香椿高大,葡萄、石榴掩映下頹敗的院牆隱而不露。綠與灰,生與寂,在爬牆虎的藤蔓下互為因果。當年陳冕祖孫三代便於此棲息。斯人已去,那澄澈的古井井水和依然挺立的老屋攜帶著百多年前陳冕賑災操勞的身影向我走來。

大多數人秉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觀點,陳冕卻無論身在何處,均將國事民憂放在心頭。光緒九年,陳冕考中狀元的當年和次年,黃河決口,山東歷城、鄒平等多地受災嚴重,官府動員各界捐錢救災。陳冕與其父陳恩壽帶頭一次捐出鉅款數萬銀兩,活民無數,並親自到抗洪前線參加救災。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陳冕第一次捐款救災有應景的嫌疑,那麼他在其後的9年中為賑災散盡家財乃至生命,就近於殉道了。光緒十年,陳冕丁憂居家,他帶領親友,乘坐小船,送餐送衣。他還親自選擇高地,個人出錢建設民房千間,安置了大批災民。幾次黃河救災,他不但將祖父經營鹽商事業積攢的錢財捐獻,甚至先後將在濟南的許多房產變賣,只留下幾個四合院供家人居住。在他臨終前一年,山西大旱,他在濟南街頭賣字募捐,成萬兩黃金送往山西,最終和他父親一樣,因勞累過度離世。

陳冕力行道義,與其家風有關。其祖父陳顯彝曾任山東鹽運使,山東候補道,登、萊、青州兵備道,以“積厚”為家訓。其父陳恩壽,曾任山東萊陽縣、長清縣縣令。兩人都有“陳善人”之稱。陳顯彝任館陶知縣時,曾不待上命開倉賑糧,並自籌款救助饑民數萬人。陳恩壽任長清縣令時,轄區內發生了著名的“黃崖山教案”。山東巡撫閻敬銘誣山寨首領張積中謀反,派兵攻陷山寨,無辜山民死傷無數,婦女皆裸身示眾。恩壽流涕進諫無果,購棉衣若干授裸身婦女,並請親友認領保全婦孺400餘人。恩壽因此辭職歸鄉不仕。因黃河賑災操勞病歿前,他告誡陳冕,不要空有狀元頭銜,要為百姓多做善事。陳冕承父訓廣行善舉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世界時有冷漠,如陳冕熱腸於內者,便顯得格外可貴。尤其他以狀元之尊譽,行飢困賑災之實務,為讀書人立下為民之標尺,別具深意。從考上狀元到離世的十年間,陳冕有5年在為父母服喪守制,他將自己的事業與夢想活成一段獨特,傾其所有救民於水火,其情可敬,其義可嘉。後人在評論歷代狀元時,將陳冕與南宋思想家陳亮、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立憲派書法家翁同酥、近代資本家張騫等並列,這個評價是很恰當的。

從鞭指巷沿雙忠祠街西行200米,往南一拐是西熨斗隅巷。這兒有4個院落是原狀元府組成部分,其中20號院為陳冕書房,名為“小墨墨齋”書房。旁側南北向三開間的二層閣樓,為藏書樓。當年,狀元府東起鞭指巷,西至西熨斗隅巷,北起雙忠祠街,南至將軍廟街,規模頗為宏大。百年時光流逝,狀元府大部分建築也被單位宿舍、賓館、商鋪所取代。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小墨墨齋

返程時,友人說,小巷中部原有經營百年的“熊家扁食樓”,可惜現在已經不存。扁食就是水餃,熊家餃子是很多老濟南人揮之不去的記憶。而小巷南首,是山東畫派創始人關友聲故居“泰運昌辰”所在,其人其作,仍為許多人津津樂道。

美好的事和人一樣,能夠在歷史和人心的夜空中恆久閃耀。

建築 | 小巷裡的狀元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