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杨军辉 :消失的千年古镇“赵王镇”!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古长安。

在原长安与鄠邑交接地方,有一个名不传经传,如今消失的千年古镇——赵王镇,由东西两村夹一街组成。该镇位于户县(鄠邑)老县城东北方向约12公里,东临西周遗址灵沼池西畔,与长安区最西端(现高新区)灵沼街办海子村接壤,西倚蜿蜒曲折的苍龙河,北与灵沼街办苗驾村、冯村、石榴村毗邻,地理上属于西周丰京京畿要地,鹛邬岭延伸最南端大坡湾高地南缘,与秦镇谷子磑村毗邻,处于现西汉高速与西咸北环线交叉的东北三角地带。

杨军辉 :消失的千年古镇“赵王镇”!

历史与名考

相传,赵王镇历史地名先后为"沼王"、"周王"。公元前11世纪初,周文王在沣河中游西岸伐灭侯崇虎,史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在丰京南郊建灵囿、筑灵台、凿灵沼,灵台位于赵王镇东南十里,取土于此,因此成沼。《孟子·梁惠王》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文王引水辟雍灵沼","辟雍"乃西周在灵沼设立的贵族大学,学科设"礼"、"乐"、"御"、"射"、"书"、"数"、六艺。"仁德教化"、"礼乐风行"、深得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多以所处地取名,形成灵沼池西畔历史名"沼王"、"周王"地名。

在赵王镇东村北二巷,商街西城门外与西村东门外之间,古传至今人称"灵道",西邻村莫寺坡也有"灵道"地名,亦考证为西周灵道遗址。赵王镇街道西城门匾额砖雕"灵衢佳域",由此推断周人至西岐通丰镐,经灵沼西畔的官道叫"灵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灵道交汇处。《毛传》载:"言灵道行于沼也,后喻帝王恩泽所及之处。"赵王镇与周丰京和周文王宗庙相邻,近在咫尺。东村的东城门砖雕匾额"毓秀灵周",北城门"望古岐远",说明这里与岐塬东迁的周人有着不解的渊源,印证了古镇地名"沼王"、"周王"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演绎痕迹。

相传,在灵沼池的"灵道"旁,有周文王建"长乐楼",上书"与民长乐"、"与民同乐"。

2013年仲夏,发现《重修平等庙碑记》载:"而今昔之所以同心也,周数武许建乐楼一座,巍峨耸拔又一奇观"。与传说略有误的是"长乐楼"为武王所建,非文王所建。据碑文资料为崇祯五年(1632),而重修"平等大王庙"比户县钟楼早三年,碑文资料可追溯至宋、唐,因而流传有灵沼"乐楼奇观"一景。

赵王镇东村以北砖厂发现有夯土古城墙,零星出土文物可追溯到周、秦、汉、唐。

赵王镇的名子,最早出现在唐武周时,不过那时的镇兼有一种特设的行政军事机构,正如宋代《事物纪原》卷七《州郡方域部·镇》通典所曰:"镇将后周之通班也……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侠;民不成县而有课税者则为镇或以官兼之"。

从"沼王""周王""赵王镇"其释义都是千百年来的代代相传和历史演绎。至唐武周,武则天时已易名赵王镇,赵王镇的名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古镇之地从最初的"周王"灵沼辟雍辟池祭祀大典、宗庙朝拜、泽水择仕、的礼制而步入繁华伊始,至唐代易名赵王镇,明代设"文义里"延续至清代,就被一直称赵王镇东镇,西镇。据民国十二年(1933)《功德碑》记述:"

户县东北二十里有镇曰赵王,不知昉日何时惟其地也,左縈灵沼,右带苍龙,天然一市井也。南北通衢,商铺集焉,夹街东西有二,虽亦蒙镇,则皆儂民也"。印证起义以前,东镇西镇其商贸集贸已达到空前的规模和繁荣。解放后相当时期,周围老一辈人仍习惯称东赵王镇,西赵王镇。证明口头相传是历史的相互鉴证。

赵王镇虽以夹街为镇,以镇为纽带,到民国时亦是东赵王镇、西赵王镇来区分。民国始,又同时叫赵王镇东堡,西堡。东堡则有"旧堡"、"新堡"之分。

赵王镇历史沿革辖区,至唐代延续至宋代、明代、清代、到民国初囊括了大王镇鹛邬岭沿线一带村子,原苍游乡,现五竹乡部分,现秦镇辖区西北片多村,共辖48村堡之多。

解放后,1949年6月——1958年9月赵王镇被最早命名为灵沼乡;人民公社时期称赵东大队、赵西大队;改革开放后称赵王镇东村、赵王镇西村。

改朝换代,斗转星移,尘封了神州首邑,荒芜了黄尘"灵道",历史曾封有九十多位赵王,经考与古镇无一攀缘。悠悠岁月,花开花落,而人永远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最终将化作这片土地的尘埃。而古镇以博大的胸怀与无奈,守望着西周灵沼池畔,请记住你的名子回到原点应该叫"周王镇"。

杨军辉 :消失的千年古镇“赵王镇”!

古镇兴衰

据考,赵王镇最早設汉长安趋户驿站而有铺。北与长安高桥、斗门驿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旧有的镇逐渐增加了商业成分。到唐、宋、元时期,丰河的"铺地桥""普济桥""梁家桥"丰富了长、鄠、周、眉、凤、岐古官道交通。朝廷积极推行鼓励寺院商业,加上有史以来周、秦、汉、唐趋鄠邑灵道官道的千年延续,四方通衢的交通,成就了赵王古镇的辉煌。

从遭火焚的汉代"青龙观"旧址高台前,隋开皇始建了相当规模的"龙青寺",(唐时改为"龙兴寺",清乾隆改为"隆兴寺");到唐武周时又增建规模"平等大王庙",庙会集市贸易带来的经济繁荣,使该镇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据《户县誌》记载,赵王镇始集于明代,兴盛于清乾隆年,与户县同时单日逢集,显然与历史有悖,赵王镇属户县集镇的最早起源之一。历史遗迹显示,南北街道,南至大皂荚树,唐"上官道"。北至"平等大王庙"、"龙青寺",绵延一公里多长。街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尤以陕西关中粮、棉、油、杂粮、集散地而著称,因而商贾遍及三秦、豫、甘、晋。

清雍正年(1732年),《户县续志·集镇》曰:"邑之四关,乡之四镇……"。记叙秦、庞、赵、户四大古镇,以后增加了大王、涝店镇。秦镇、大王镇逢双日集,户县和赵王镇、涝店逢单日集,形成区域经济互补。

早在清雍正以前,赵王镇已经发展为二里余长街。曾为陕西建筑设计院退休教授,八十多岁的吕振志(海子村人)老先生说:"小时候听爷爷讲,赵王镇过去的大小不亚于户县旧县城,南门在大皂荚树、土照碑以北大花门"。

清同治元年(1862年),镇中商家民众大部分毁殁战火。据民国十二年功德碑记,《清毅皇初》载:"花门一炬,市廛为墟,南北二里,皆为灺礫"。再现了清末战火对赵王镇的沉重打击。其时花门保存完整,是一座十分罕见的大型木刻木雕,斗拱重叠,雄浑高大,其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闻名遐迩,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有据考证,残碑缺失的不详,其记载的百年老字及著名商号:元泰和、大染坊、老染坊、顺天德、源盛生、裕永豐、久诚德、双盛隆、天顺通、和盛泰、如意恒、世豐昶、裕盛通、广豐圆、玉福成、大義圆、通顺永、義盛德、世盛益、怀盛堂、福盛恊、天義合、福兴馆、德盛馆、万盛馆、双寿合、新兴圆、隆盛德、正兴福、合顺德、仁和生、仁義居、双盛合、新兴恒、元兴合、顺德子、福盛隆、悦来福、珠宝珍、北市当、南市当、全盛当……。据流传大小商铺三百多家,其中不乏多有百年老字号,仅发现"天顺通"商号唯一幸存,跨明、清、民国、新中国四朝,近三百年。以上饭馆、酒肆、旅馆、医馆、珠宝店、钱庄、商贸字号,采仁、义、诚、天、合、德多达十六七家,可鉴周文化对古镇影响的延续。

有残碑考证,确信古镇故土迁出的原著民肖姓、袁姓、郑姓、王姓、赵姓、杨姓、不在少数,比较有名的则有古镇明清贡爷王氏家族分支,迁居鄠邑北街的著名清代理学家王心敬一族,王氏北街故居已作为鄠邑区重要文化遗存,计划修葺保护。闻名遐迩的大商号"元泰和"、"大染坊"、以及当时最有影响的南市和北市两大当铺,"南当"、"北当"、从此不复存在。到了清末民初,该镇才重新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新兴商号"恒义生"、"永义成"、"天顺通"、"积义和"、"福善堂"、"同心堂"、"同兴公"、"聚心堂"、烧坊、油坊、四大中药铺等。但二里长街向北萎缩了一半多,到解放初,仅剩一里多长商街,经过战火的洗劫,劫后重生的赵王镇,演绎了消失前的"回光返照"。

1958年"大跃进",把新成立的苍游、渭丰乡并入大王,成立了"东方红人民公社大王管区",强行取缔了千年以来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撤销了赵王镇解放后成立的工商所、供销社、轧花厂、榨油厂、服装社、商店、银行、医院等等,拆迁挪移该镇街坊四五十间之多,使赵王镇的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1963年,纠正"一平二调",户县政府在赵王镇学校,搭台唱戏连续六天"烘集",试图恢复赵王镇集贸市场。由于改变了古镇原有地缘政治地位,加上计划经济,打击自由贸易。1964年社教运动以后,古镇集贸经济逐渐萧条衰败,至此,长鄠毗邻一个千年古镇消失。正如五柳先生所言,苍游乡和户县东北扇形地区,半个多世纪沦为经济落后地区。

杨军辉 :消失的千年古镇“赵王镇”!

文化遗迹

赵王镇东边是"灵沼池"西雍遗址,曾有"箭台皋""箭台路"、烽火台、"坤池"(半月池)、"雍泽池"遗址,是辟雍大学御(车)、射(箭)科目的重要功能区。镇中有汉代"青龙观"遗址;唐"龙青寺"(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至唐高宗永隆(680年),寺院占地近20亩,建筑四十多间,寺院塑像最高艺术水平当属释迦摩尼及其四大金刚、千手千眼观音,神态神情各异的十八罗汉。寺院古柏,建国初还有五六棵,高三四丈,个个两人搂不过来,殿后最粗的一棵树洞里能藏五六个小伙子。

"平等大王庙"始建于天授三年(692),是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男女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佐证。外来佛阎王爷汉化后即为"平等大王",期间开始的两座佛寺都经历了"三宗灭佛","玄宗弘佛"、"宋太祖修佛"的风风雨雨。到1123年,宋徽宗四次加封关羽到"义勇侯安王",大雄殿便易位给关羽,平等阎王成为偏殿之神,此前近乎时髦的"平等"庙名子,在八百多年的岁月中消失,古镇人叫"大庙"或"老爷庙"。

据重修平等庙碑记,是崇祯五年,比户县钟楼还早三年。占地10多亩,前后建筑24间,据碑文镌载可追溯唐、宋、元都有修葺,明万历年僧人主持香火不断。东殿、西殿各四间四楹全部雕花木门,东阎王殿特色塑像,当数牛头马面巡夜叉。

西保嗣殿娘娘婆坐拥龙鳞,还原了女娲娘娘人身形象,怀里抱的,肩上扛的,膝前攀附站立着大大小小稚童倩女,神态惟妙惟肖,屁股和鸡鸡被求子者摸得溜光溜光。浓缩了世态繁衍,天伦之乐,一副人伦美好想往的雕塑,背墙壁画是古老民间社火,把悬妙和各种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小男女人物众多,服装神情各异,是一副难得的大型历史民俗长卷。

“城隍庙”建于明初,毁于清末同治战火,曾占地10多亩,有山门、东六庵、西六庵、主殿、偏殿、戏楼,建筑29间。高达3米多的城隍爷、城隍婆,整襟稳坐龛台,栩栩如生,尊严中露着慈祥;其它十殿阎王等雕像二十多尊;人生善恶轮回,灵魂审案,生前作恶下油锅的壁画;殿台外一角骨瘦嶙峋的孤魂爷。据残碑撰刻碑文载:迨同治末岁,捻民和两堡合力归复南庙街北之庙。证明城隍庙前原有一条东西商街“南庙街”。1866-1867年,太平天国捻军和驻镇家属捻民,重金资助从新规划修复了城隍庙中殿和前殿部分。城隍庙后殿大面积瓦砾遗迹解放后还能看到。

"药王庙"占地近5亩,建筑11间,廊坊通幽,八角钟楼;高台三间主殿,神龙尾在檐外,攀梁而下,药王左手扶龙颌,右手执银针,药童托盘;大殿墙上有一颇有诗意的壁画 ,远处山峦起伏,隔河相望,近岸码头,一道童站在船舱拉着驴儿缰绳,艄公、道士推着驴儿上船。据村民回忆,药王爷的头是玉石雕刻,身子为泥塑,腹内装满了药书,最后用用绳套环,拉坏了药王庙神像,头和药书扔到了井里。

"居士堂"四合院建筑,房屋15间,占地约2亩,初一、十五罄钟齐鸣,诵经声声,香烟袅袅。是清末民初兴起的主张素食,融合宗教,三教合一的佛学宗教,据说户县已发展到两千多居士。除了居士堂,以上规模庙宇寺院历史都比较悠久,古镇东西村内外菩萨庙、文昌庙、三官庙、无量庙、阎王庙、等共13处,庙宇建筑近一百四十六间。规模的庙宇寺院,建筑均雕梁画栋,粗大的紅漆柱,画工精妙,攀龙附柱,斗拱雕木、飞檐层叠。前后殿利用较大高低落差,更显气势高大雄伟,大殿偏殿内侧外墙壁画,化工精湛,故事生动,泥塑神像十分逼真,多达一百多尊,栩栩如生。解放后,隆兴寺一直是镇政府办公驻地,与居士堂同时拆迁于六十年代初。平等大王庙建筑作为赵王镇小学、初中、直到八十年代初拆除,建成三层教学楼。药王庙毁于六十年代,四鐏高在两米和其它十多个大小不等的铸钟,毁于58年大炼钢铁。古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性庙宇文化艺术品丧失夷尽。目前,作为文物保护,城隍庙已破烂不堪,仅遗大殿三间,山门三间。

城隍庙,二月八,四月八庙会庆典;平等大王庙,四月八,十月一庙会庆典;大戏杂耍,热闹非凡。而街道商人的过会日为七月二十二,实际上是财神爷赵公明诞辰日的财神节。龙青寺(隆兴寺),每年正月十五——正月二十庙会,送钱粮、秦腔大戏,庙会庆典长达六天,时有四十八村堡有组织地轮流耍社火,把每年的新春元宵节推向热闹的顶峰而谢幕。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以前赵王镇就有了通讯电话,1939年2月,土匪挖炮楼,抢"恒义生"粮铺时,时任镇上乡公所秘书的莫寺坡人(闫培森)闫结巴,就是用电话向户县国民政府报告并报警的。解放后多年,赵王镇仍保持有电话、邮电、医院、银行、银行挂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陕西省分行户县支行赵王镇营业所"。

赵王镇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三千多年前有灵沼"辟雍"贵族大学,可算得上是西周礼仪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祭祀大典,惠民恩泽的繁华地,民间流行风水先生的顺口溜:"东萦灵沼(灵沼池)西带苍龙(苍龙河)青龙在左,白虎在右,盘丰踞周,屏瞻终南,文王灵气,瑞莲朝露,青龙南北,驾镇中卧,四泽八方,钟灵毓秀"。

古官道

赵王镇是户县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大门,是户县历史上最早通达西周丰镐二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以及近代通往省会西安的最捷径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交通。

自周灵道以来,赵王镇就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古驿站,加之唐时"龙兴寺","平等大王庙"两座较大规模的佛教庙宇寺院,是形成南北主要商街以及千年古镇的历史根源。

赵王镇古驿道旁遗留着两座高大的西周烽火台,人称墩台。一个在镇南古官道交叉口,一个在村东南灵沼池边古灵道旁,相距不到一公里,虽经千年风蚀雨刷,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面仍然长满了高大的刺槐。

隔河相望的丰镐二京,来往经过沣河灵桥,到灵沼、灵台、灵囿,因而称"灵道"。周人从发祥地岐阳到丰镐,经灵沼有"灵道"记载,揭开了赵王镇及苍龙河西岸莫寺坡,至今有灵道地名之谜。,诠释了赵王镇西城门匾额"灵衢佳域"的含义。应该说这是历史最早的岐凤——丰镐古官道。

秦、汉、唐时期,有巴蜀古道太平峪、牛东赵王镇、马王、高桥、咸阳古官道。千年古童谣传递着这条古官道上的回声:"咪咪猫,上高桥,高桥有个高老汉,提个罐罐卖搅团,走一走,歇一歇,把他老腰,捏一捏。"沣河古桥遗址的发现,鉴证了这条古驿道的真实,沣水,涝河,渭河交汇的洪荒掩埋了历史的真象。历史再次成就古灵道经马王、斗门、为几千年的交通要道。也成就着赵王古镇。灵道上的"古灵桥",最早建于西周,明万历(1573)重修。公元1898年,清朝刑部尚书沼舒桥(大原村人),在其原址客省庄地方,再次重修,命名"赵福桥"。

赵王镇东、西"古官道",来自唐时丰河"铺地桥"、"普济桥",从赵王镇南门大皂角树下通过,过苍龙河倒倒桥。清康熙年间(1669),长安小丰村人梁化凤(总督),官高惠及乡里,修"梁家桥",而"古官道"从赵王镇南门大皂角树北移500米,从古镇中段周烽火台下通过,西跨苍龙河双孔石拱桥,持续着户县以及岐、凤古官道。当地人称唐官道叫"上官道";称梁家桥官道叫"下官道"。由于无节制的沣河取沙,数百年梁家桥坍塌。上世纪97年,群众集资,国家资助,在原址建新桥,而韦灵路在官道村,西南村成了断头路,数千年岐、凤古灵道官道消失,户县也缺失了一个与西安最捷径的东大门。千年古镇赵王镇真可谓"兴",官道也;"衰",官道也。

多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代一代赵王镇人同样有一个振兴千年古镇的梦。随着西鄠快速干道、西汉高速、西咸北环线,西成高铁等交通大枢纽的建成,以及西周灵沼遗址周文化的旅游开发,一个全新的千年古镇,传承根脉的"周王"镇,将与灵沼凝成千年不变的承诺:守护中华文明晨曦初升的地方。

杨军辉 :消失的千年古镇“赵王镇”!

作者简介:杨军辉,(15332364154)男,汉族,1950年12月22日出生,西安户县赵王镇人,笔名丰铃。长安《国学文化》传习成员,参与长安灵沼申遗资料编撰,发表过《周三灵开发建设思考与建议》,《周三灵之梦》等。近年来,致力于挖掘整理赵王镇历史文化,著有《赵王镇镇誌》,该书八万多字,本文即是编者由该书精简整编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