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骨質疏鬆症的健康管理

本文作者:楊紅旗,信息工程大學校務部門診部;趙欣,信息工程大學校務部門診部;陳燕,信息工程大學校務部門診部;張美玲,信息工程大學校務部門診部;吳嵐,信息工程大學校務部門診部;胡世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文章來源:中國臨床保健雜誌。

[摘要]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的骨質疏鬆症患者不斷增多。健康管理可以通過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提高患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水平,改善不良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減少引發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本文從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多方面闡述了對骨質疏鬆症患者的健康管理措施,以期指導骨質疏鬆患者改善症狀,降低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的健康管理

骨質疏鬆症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骼的微觀結構被破壞,使得骨骼的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甚至全身性骨病。健康管理是基於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個性化健康事務性管理服務,是建立在現代生物醫學和信息數字化管理技術模式上的,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實現對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與人們的日常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如鈣攝入過少、磷含量低、維生素D攝入過少、日照時間少、過多飲用咖啡、高鈉飲食、吸菸、過度飲酒、運動少、飲食中營養搭配不合理、蛋白質攝入不足或過量、有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這些因素恰好是健康管理所能改善的。

多項研究表明,健康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水平,改善不良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減少引發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本文旨在介紹如何利用健康管理預防和改善骨質疏鬆症狀。

1 加強健康宣教

骨質疏鬆症的理想控制手段應當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通過增加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的瞭解,增強幹預的依從性,從而保證干預手段實施的有效性。因此,健康教育是實施其他干預骨質疏鬆措施的前提。

宣傳骨質疏鬆症防治知識途徑多種多樣,如向患者發放“骨質疏鬆症防治手冊”;開展骨質疏鬆症健康講座;建立骨質疏鬆症患者QQ群、微信群,讓骨質疏鬆患者能相互傳授防治經驗,並能通過互動的方式宣傳防治知識、解答患者疑問。依據實際情況以患者樂於接受的方式增強宣傳的效果。

健康教育增加了廣大群眾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讓群眾瞭解到健康管理對防治疾病的重要性,增強群眾防病、治病的信心,讓人們自覺形成一個適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模式。

2 建立個性化健康管理檔案

健康管理是個性化健康事務性管理服務,以個人健康檔案為基礎,根據檔案的具體內容對患者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多方面管理的服務。因此,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醫學指導方案非常重要,如補充鈣、維生素D的量,適合患者的運動方式,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制定的飲食方案等。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提升治療的效果。

骨質疏鬆症的健康管理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藥物包括骨形成促進劑、骨礦化藥物和骨吸收抑制劑。維生素D與鈣一直是抗骨質疏鬆治療中的基本用藥。成人每日鈣推薦攝入量為800mg,維生素D為400u/D;50歲及以上人群每日鈣推薦攝入量為1000~1200mg,65歲以上老年人推薦維生素D攝入量為600u/D,除去每日通過飲食約攝入元素鈣400mg,故尚需補充元素鈣500~600mg/D,而用於骨質疏鬆症防治時,維生素D攝入量劑量可為800~1200u/D。

補充鈣劑根據個體情況,超負荷補充鈣劑可能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鈣血癥和高鈣尿症時應避免使用鈣劑。補充維生素D製劑時應注意個體差異和安全性,定期監測血鈣和尿鈣濃度。

對於已經確診患有骨質疏鬆症者、發生過肢體脆性骨折者、經骨密度測試骨量減少且有高骨折風險者,除了補充鈣劑,還需要遵醫囑聯合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目前主要用於抗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包括四大類:骨形成促進劑、骨吸收抑制劑、骨礦化物、解偶聯劑。

骨形成促進劑主要作用於成骨細胞,激活其骨形成功能,有助於重建骨組織;骨吸收抑制劑主要作用於破骨細胞,通過抑制破骨細胞分化成熟,減少骨吸收;骨礦化物是防治骨質疏鬆的常見且基礎的藥物,包括鈣劑和維生素D;解偶聯劑種類較為單一,主要是鍶鹽,其代表藥物為雷尼酸鍶,其作為一種具有雙重作用的骨形成劑,一方面可以增強成骨細胞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骨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和誘導破骨細胞凋亡。

骨質疏鬆症的健康管理

物理療法所產生的壓電效應對骨皮質血流量、應力負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還可有效防止尿鈣排出量增多和局部脫鈣。骨質疏鬆症急性期可使用超短波、微波分米波等物理治療,以達到消炎、止痛的治療目的。骨質疏鬆症慢性期可使用低頻電磁場、電刺激療法等,逐漸增加骨量、增強肌力,防治繼發骨折。

3 生活方式干預

3.1 照射陽光 

維生素D的產生與日光中的紫外線密不可分。維生素D是由相應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照射轉變而來的,骨合成所需活性維生素D,大部分需要人體自我合成,而每天1~2h的日光照射是產生足量維生素D的有效保證。照射陽光最好在戶外,讓日光照射皮膚,但避免暴曬。對於不能戶外活動的人們,可以選擇戶內日光浴,以合成所需維生素D,從而達到預防該類疾病的目的。

3.2 調整飲食結構 

戒菸、戒酒、戒濃茶、少喝含咖啡因類飲料,減少食鹽攝入,以保存體內鈣質。多攝入大豆類、新鮮水果、深色蔬菜以及奶類,減少烹飪油的攝入。

目前我國人均鈣攝入量僅為需要量的半數。鈣有廣泛的食物來源。奶製品是鈣攝入的最佳來源,250mL牛乳中約有250~300mg鈣。其他含鈣食物來源有:蔬菜(如花莖甘藍、捲心菜、大白菜)、豆腐、豆類、蝦皮、小魚、種子、堅果等。麵食和穀類含鈣雖低,但進食較多,也能提供不少的鈣。提倡改變飲食習慣,包括多吃奶製品及富含鈣的蔬菜食品。

飲食中需要適當磷的攝入。保證1~1.5g/D磷的攝入。維持食物正常的鈣磷比值。當比值<1:2時,會使骨骼中的鈣溶解和脫出增加。一般鈣製劑在人體內不易被吸收,但是當鈣和維生素D同時服用時,維生素D能促進鈣在腸道內吸收。所以建議補鈣時和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共同攝食。含維D豐富的食物有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黃、瘦肉、牛奶等。

骨質疏鬆症的健康管理

蛋白質的攝入量及種類均是影響骨質疏鬆症的因素。低蛋白攝人與股骨和椎骨骨量的丟失呈顯著正相關,膳食中低蛋白質的攝入提高了骨量的丟失。攝取過多的蛋白質會增加鈣流失,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因此需要注意合理膳食營養,多食用含鈣的食品,適量補充蛋白質。

3.3 適宜的運動 

運動可促進骨代謝,促進骨的形成和重建,使得骨密度和骨的彈性增加,有利於減少骨折的發生。不同的運動方式對骨質疏鬆症的效果不盡相同,如快步走、慢跑可直接抑制骨吸收或刺激骨形成;打籃球、踢足球可改善骨關節功能。不同的個體需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不同的運動方式對各部位骨骼的影響也不同,因此,採用多種運動形式相結合在增加骨密度、延緩骨丟失方面的效果優於單一的運動方式。

3.4 定期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一種骨骼質與量的病變,表現為骨礦物含量減少,骨骼微細結構破壞。由於骨質疏鬆症早期表現隱匿,且臨床上尚沒有直接測定骨強度的手段,因此,目前主要通過儀器在體外對骨骼中的礦物質進行測量和定量分析,即測定骨密度來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以及嚴重程度。

通過測定骨密度實現骨質疏鬆症的早發現、早治療,可大大減少由骨質疏鬆症骨折導致的致殘率、死亡率,從而減少家庭、社會的負擔。對已經明確的骨質疏鬆症患者來說,可以通過定期進行骨密度測定,瞭解骨質疏鬆症的病情變化與評價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的效果。一般來說,骨密度每年測一次。必要時進行骨代謝檢查,指導是否需補充維生素D和鈣。

骨質疏鬆症的健康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