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紅樓夢》中為什麼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點反應都沒有?

君箋雅侃紅樓


晴雯謝了,林黛玉不是沒有反應,而是反應小,表現得也不是很明顯,但並不是淡漠冷血,也不是事不關己,更不是毫無悲慼。

黛玉的笑意



黛玉滿面含笑地戲謔寶玉寫給晴雯的祭文,並無惡意。這種情景是寶黛日常,他們之間,除了哭鬧就是玩笑,別有情趣。很顯然,林黛玉這是在和寶玉玩鬧,林妹妹這個調皮鬼最喜歡捉弄寶哥哥了。

論寫作,黛玉是優秀的,沒少指點寶玉,尤其在元妃省親的那晚真是幫了大忙了。所以,她在探討祭文的措辭這方面表現得積極活躍。但這不能說明,晴雯死了,黛玉開心。

黛玉和晴雯的關係是不錯的


怡紅院起爭執,黛玉及時出現,巧妙化解了尷尬的氣氛,寶玉不再提攆走晴雯之事;晴雯是受寶玉之託給黛玉送舊帕子的可信之人;寶玉親口說的,素日裡黛玉待她甚厚。

黛玉是個連花落了都很憐惜的善良女子,昔日裡關係不錯的丫頭突然沒了,她不可能無動於衷。

修改祭文


表達哀傷的方式不是隻有嚎啕大哭一種,黛玉的方式就是作詩,就像劉宇高興了要跳舞(此梗源於《國風美少年》節目選手),什麼《葬花吟》啦、《秋窗風雨夕》之類的。

黛玉輔導寶玉寫祭文,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才幹,是為了幫助寶哥哥,也是為了將祭文改得更加完美,來祭奠去了的晴雯,這樣算是對得起她,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抒發了自己的緬懷之情。

寶玉的原文是“紅綃帳裡,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終稿是“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黛玉說,將爛大街的“紅綃帳裡”改成眼前現成的“茜紗窗下”,“茜”是紅色,只因自己的窗戶是霞影紗糊的。這霞影紗就是銀紅色的軟煙羅,在劉姥姥遊瀟湘館時,賈母科普過,與瀟湘館的翠竹最是相配成趣。這樣一改,就成了瀟湘館裡的黛玉小姐多情,奈何晴雯丫頭如此命薄了,其實是淺淺地透著黛玉的哀傷的。

黛玉不同意寶玉改成“茜紗窗下,小姐多情,黃土壟中,丫鬟薄命”,一來是因為小姐丫鬟的字眼不雅;二來是因為晴雯不是自己的丫頭,名不正言不順;三來恐怕就是黛玉不喜歡稱呼晴雯為丫頭。



小姐丫頭對晴雯來說有種貶低之意,黛玉眼裡沒有那麼深的主僕貴賤、門戶之別、等級森嚴的觀念,她對紫鵑是極好的,視她為閨蜜,就像賈寶玉對家裡的丫頭們也是極為友好的,尊重、愛護她們。寶黛精神合一,思想進步,對刻板的封建禮教是有共同的反抗意識的。這是黛玉與寶釵最大的不同。


親疏有別

黛玉最親的丫頭莫過於紫鵑和雪雁,外面的丫頭關係再不錯,也是隔了層的。晴雯是寶玉的丫頭,若是換成自己的丫頭紫鵑去了,黛玉非得哭昏過去。

生死看淡


黛玉雖感性,卻也是個聰明人,生死有命,無能為力。黛玉這病懨懨的樣子,每日用藥物補品為繼,真的說不好哪日就去了,就去找她了,生死早已不那麼在乎了。她怕的不是死,而是心願未了,若是寶玉不與自己好了,她是會作踐自己的身體的。哪怕在她和寶哥哥的大婚之夜死去,她也是開心的,幸福的,她會含笑九泉。

就如惜春對入畫,入畫被攆,惜春無動於衷,小一不信她一點兒主僕之情都沒有,只是看開了,遲早會散,先走一步就去吧,她也是要離開的,長痛不如短痛。所以,對於晴雯之死,黛玉傷感得並不深切。

PS:圖片源於網絡


一抒己見


大家都知道,晴雯是賈寶玉很喜歡的一個丫頭,儘管她有時候沒大沒小,但其真性情一直受讀者的喜愛。在第七十二回的最後,賈寶玉心裡悽楚,於是自己作了一篇名為《芙蓉女兒誄》的誄文,一邊哭一邊讀這篇誄文。

然而他在讀完之後剛準備走,卻聽到山石後面傳來一陣笑聲,賈寶玉還以為晴雯的鬼魂顯靈了,結果定睛一看,竟然是林黛玉滿面含笑的望著他,嘴裡還說這麼一句“好新奇的祭文!可與曹娥碑並傳了”。


明明這是一件悲傷的事情,為什麼林黛玉能笑的這麼開心呢?難道她對於晴雯的死就這麼無動於衷嗎?

很多人看到後面兩人討論祭文的事情,也就不深究此間道理,只認為林黛玉笑的原因是祭文寫的不妥。然而即便祭文寫的跟其他祭文不同,但這也是一篇祭文,是祭奠死人的,更何況這晴雯還是賈寶玉很喜歡的一個丫頭。

林黛玉在賈寶玉剛讀完祭文,還沉浸在悲傷中的時候,就這麼突兀的笑了出來,可以說是對死者最大的不禮貌。雖然林黛玉跟晴雯不算很熟,但畢竟晴雯死了,死者為大,這種情況下任誰也不該笑出來吧,那麼這道理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舊社會主僕的森嚴制度導致的。表面上看起來大觀園的丫頭地位挺高的,連襲人回家探母都弄成貴婦省親的勢頭。但這只是相對於大觀園外的普通人家,在大觀園內,主僕關係一向很明確,丫頭再囂張,也別想越到主人頭上。

我們都知道紅樓夢寫於清朝,根據現在的理解,紅樓夢中的世界不是映射明朝,就是映射清朝。但不管明朝還是清朝,都是封建社會,主僕身份差異過大,林黛玉面對不屬於她這個階層的晴雯,自然也不會太上心,那麼晴雯死了之後她也沒必要跟賈寶玉一樣哭喪著臉。


其次,這跟林黛玉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林黛玉天生帶著一種刁鑽刻薄的性格,尤其是在大觀園宴請劉姥姥那次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很多人說晴雯就是林黛玉的影子,也是在這個性格上十分相似。

所以按照林黛玉的性格,雖然多愁善感,但一般不表現出來,心裡服軟偏偏嘴上很硬的那種,這樣刻薄的性格,再加上當時的那個社會環境,一個丫頭死去,還真的不會太傷心,畢竟不是自家的丫頭,也沒什麼感情可言。


魏青衣


我不討論後40回的情節!我認為讀紅樓夢要時刻想到一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還有一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風月寶鏡”一再告訴我們:正面和反面!讀紅樓夢前面幾個章回一定要反覆讀,精髓在前幾回裡面:他為什麼要寫小說?為什麼要這樣寫?寫的是哪些人?人物關係怎樣的?主要人物的來龍去脈結局是怎樣的?怎樣去讀懂小說?等等,作者都交代了,您說是的不?我眼裡的紅樓夢只有前80回,後面40回不算,也不要看,不討論!賈母擺明了是支持寶黛戀的,她想讓黛玉的身子骨儘量強壯點,賈母是明顯而且堅定的反對“金玉良緣”的,她的內心反感王家和薛家,她心裡寶玉理想的對象一個是外甥女~黛玉,一個是內侄甥女~湘雲!她討厭薛寶釵是很明顯的,她跟王夫人是有矛盾的,雖然表面上都叫她老祖宗,都捧著她,尊敬她,實際內裡有一群人巴不得她早點死去!王熙鳳和王夫人是姑侄,其實也是有矛盾的,王夫人是個心機很深的人,她比王熙鳳更狠更毒更狡猾,她一直都利用和鉗制著王熙鳳,一旦王熙鳳不聽話,或者想造反的話,王夫人翻手就能把她壓下去,王夫人和薛姨媽秘商一定要把寶丫頭給寶玉當老婆,好做她的幫手,王熙鳳不笨,她很清楚,所以她是堅定支持寶黛的,元妃也是支持寶黛戀的,元春真愛自己的弟弟,她如姐似母,愛寶玉甚至王夫人,她也知道男女沒有感情一起生活是多麼痛苦的事情,省親的時候她已經看出來寶黛的相配,所以她也是堅定的支持寶黛的,端午賜禮寶玉跟寶釵一樣,寶玉起疑,明白的告訴我們,連寶玉都早知道姐姐是支持他和黛玉的,明明有人做了手腳的,這個人就是王夫人,只有她有機會和動機做手腳!這些是我的理解,謝謝!








陳一逛


晴雯死後,林黛玉是否悲傷,書裡沒有記載。寶玉祭奠完晴雯後,黛玉從花影裡走出來。然後她和寶玉討論起祭文的內容。

二人針對“紅綃帳裡,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這聯詩反覆討論,最後被改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黛玉聽了這句話心中一震,她下意識地覺得這句話是否是說的自己?

寶玉不幸言中,他與黛玉真的無緣喜結連理。黛玉夭亡,葬身於黃土壟中。寶玉悲傷難抑,面對黃天后土,長歌當哭,大聲疾呼:卿何薄命?

寶玉和黛玉心靈相通,寶玉在偏僻處祭奠晴雯,黛玉恰巧出現,顯然黛玉也是剛剛祭奠完晴雯。

黛玉見花謝了,都會為花寫祭文,更何況是晴雯。寶玉說你素日待她最好。晴雯是經常被寶玉遣去看林姑娘。黛玉和晴雯的接觸不會少,黛玉重情重義,平日裡經常灑淚,如今晴雯死了,黛玉不會無動於衷。黛玉一定有兔死狐悲之感。

黛玉沒帶任何丫頭,獨自來到園子裡,在月下祭奠晴雯。聽到寶玉的祭文,便聽住了,怕寶玉過於傷心便出來以討論詩句來轉移寶玉的注意力。

作者沒寫黛玉悲傷,不是黛玉不悲傷,而是為了烘托寶玉的悲傷。


潤楊閬苑


在《紅樓夢》第七十九回,寶玉為晴雯祭完《芙蓉女兒誄》後,花影中有人閃出,寶玉一看,原是黛玉,文中寫道她:滿面含笑。想起寶釵面對王夫人哭訴金釧之死時,說出一番安慰的話差點沒被很多人指責冷血。可是黛玉面對晴雯的去世,卻毫無悲傷之情還面含笑容,果真是黛玉也冷血涼薄嗎?

其實不然,黛玉此舉,是有幾層緣故的:

首先,在古代等級分明,下人可以被當做物品買賣的,完全沒有人權可言。雖然賈府沒有打殺下人的習慣,而且很多丫頭比外頭小家小戶的小姐還要尊貴,但主子與下人那道鴻溝還是難以跨越的。對於寶釵,金釧不過是一個姨媽家的丫頭,雖然曾送過她衣服穿,但寶釵原是世故圓滑的人,除了金釧她也送過其他丫頭東西,並不代表兩人熟悉。



而晴雯呢,雖有“黛影”之稱,但在文中卻極少與黛玉交集,即便一次寶玉遣她送帕,大抵也是因為她不知道寶黛兩人的秘密罷了,所以面對兩條舊帕,晴雯的反應是:“巴巴的拿兩條舊帕去,被她誤會取笑她惱了怎麼辦?”而黛玉看到舊帕時,心中明瞭寶玉之意,一時神魂馳蕩,不能自已。所以黛玉與晴雯,完全沒有交情可言。如此,對於晴雯的死,黛玉並不會有什麼感觸,好比一個陌生人死了他身邊的親友會悲痛欲絕,可我們最多隻會感慨兩句。

其次,黛玉雖常流淚,可她的眼淚僅為寶玉而流。



黛玉的前前世是顆絳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的澆灌之恩,心中有不盡纏綿之意,知道對方下凡,便請求下凡報恩,要把這一世的眼淚都還給他。寶玉就是那位神瑛侍者,所以黛玉的眼淚皆因寶玉而流,其他人對於她,都不過過眼雲煙。

再次,黛玉對死亡的看法。

在鳳姐生日時,寶玉通身素衣偷偷外出祭奠金釧回來後,黛玉與寶釵正看到《男祭》這出戏文,黛玉道:

“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裡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作什麼!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裡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

對於黛玉來說,生死原不是值得恐懼的事,所以她才能作出各種很“喪”的詩句,什麼“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什麼“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什麼“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都在追求一種哀物理念,一種殘缺美,在黛玉的世界裡,凋落是沒,回首是美,連死亡都可以唯美,黛玉自來輕圓融,喜殘缺。對於祭奠,她追求的不過是精神上的祭奠,而非流於形式。所以,她用幫寶玉改祭文表達一種淺淺的哀悼。



當然,《芙蓉女兒誄》雖明面上是為晴雯而作,可細糾其內容,全然是為黛玉而作。故而,在寶玉提到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時,黛玉臉色陡然變了,僅點頭稱妙便走。想來,祭晴雯就是祭黛玉自己,所以,黛玉有什麼可哭的呢?


微影悼紅


很正常啊!因為林黛玉的眼淚只為賈寶玉而流。

林黛玉之所以在得知晴雯死了之後沒有什麼反應,是因為親疏有別。林黛玉一生中流過很多眼淚,除了五(六)歲之前為家人(賈敏)之死而流,餘下的時光中,她的眼淚就只為賈寶玉而流了。

林黛玉是誰?絳珠仙草化身啊!她為什麼會來到人間?報答賈寶玉的甘露之恩啊!

怎樣報答甘露之恩,把一生的眼淚還給他啊!

所以,如果你足夠仔細,就可以看到,《紅樓夢》中儘管林妹妹哭過很多次,但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眼淚都是為賈寶玉而流。

儘管有些人看《紅樓夢》會覺得林黛玉小性子什麼的,但如果你認真分析的話,林黛玉幾乎所有的小性子都是因為賈寶玉。不是因為什麼“金鎖”,就是因為什麼“金麒麟”,再就是因為賈寶玉脖子上掛的那塊玉。總而言之,林黛玉是痴情、深情、至情的,卻不是對誰都有情的。

黛玉“情情”,也就是說她只對對她有情的人有情,而對她無情或者與她無關的人,她沒有那麼“自作多情”。

寶玉“情不情”,也就是說不管別人對他有沒有情,他都對人家有情。

你想啊,林黛玉一個嬌滴滴的大家小姐,怎麼可能像杜甫一樣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高尚情操?

即使是出生於地陷之日,有心“補地”的薛寶釵,在聽到金釧兒的死訊後,不也照樣沒有什麼感情上的表示麼?

原因是什麼?

一則階級不同,古代的奴才就像牲口一樣,是屬於貴族的財產。假如王夫人說哎呀我丟了一件衣服,這件衣服是我結婚時候老爺送給我的定禮,薛寶釵知道了會怎麼說?她會不會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姨娘你那麼有錢,再買一件就是了。或者乾脆把自己家裡相仿的衣服料子拿來,說姨娘你再做一件吧。再者,人死不能復生,寶釵深知此理,怎麼會責備王夫人,讓生者不痛快呢?就像孔子說的,“成事不說”。已經成為定局的事情,就不要再反覆說了。寶釵理智得很。

二則親疏關係不同。林黛玉之於晴雯,就像寶釵之於金釧,只有主人才會對失去的人或物倍感痛心,旁人如何輪得上說三道四?寶玉之所以為晴雯之死而慟哭,是因為晴雯對他而言很重要;王夫人之所以為金釧之死傷心,是因為金釧曾經盡心服侍她好多年。別人失去了東西已經夠傷心的了,你一個外人為什麼要再說一些讓他傷心的話呢?何況,晴雯之於寶玉,黛玉肯定更關心的是寶玉,所以當寶玉說要不把《芙蓉女兒誄》中的那句“紅綃帳裡,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改為“茜紗窗下,小姐多情,黃土壟中,丫鬟薄命”的時候,黛玉說,他又不是我的丫頭,何用作此語。況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鵑死了,我再如此說,還不算遲。親疏有別,這也是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之處,對於釵黛,她們只是做出了她們的正常反應而已,何必厚此薄彼呢?


雖然《紅樓夢》沒有明寫晴雯死後黛玉的反應,卻寫出了晴雯之死帶給黛玉的恐懼。

“晴為黛影”,晴雯不僅體態、性格與黛玉像,連結局也與黛玉十分相似。

晴雯至死清白,乃是因王夫人冤枉而死。

黛玉呢?恐怕也有這樣的徵兆,畢竟王夫人心目中的晴雯和黛玉長得很像,而晴雯給王夫人的印象可是相當不好的。

我們有理由推斷,雖然明著不說,王夫人對黛玉可一直沒有什麼好印象。

畢竟,她看重的準兒媳是薛寶釵。

晴雯死後,寶玉為她寫了《芙蓉女兒誄》,正當寶玉祭奠完畢晴雯的時候,看到花影中有一個人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黛玉。

於是二人商議這篇文章的好處,結果商量著商量著,就把“紅綃帳裡,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改成了“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黛玉聽了這話忡然變色,心中雖有無限的狐疑亂擬,外面卻不肯露出......

黛玉是何等敏感的人!本來茜紗窗就是她的窗,現在又當著她的面說“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這不由得讓她想到自己的命運。因為她本來就是那多愁多病的人啊!

她早知道自己命不長的,甚至在寶玉“訴肺腑”那段,她的內心也說:“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所以,晴雯之死,竟然寓意著黛玉之死,《芙蓉女兒誄》非為晴雯,實為黛玉也。

細思恐極。


半瓣花上閱乾坤


晴雯死了,林黛玉為什麼要有反應?!黛玉為情情,只有有情,才能走近黛玉的內心,而晴雯,雖為黛影,卻只是性格外貌有些相似,在感情上,兩人還沒有襲人與黛玉來得親厚。



晴雯與黛玉也有幾次交集,要麼是淡淡的並沒有對話,要麼就是不愉快的還曾經造成了寶玉與黛玉之間的誤會。第三十一回,晴雯與寶玉襲人三人爭吵不休,見黛玉進來,便出去了。第三十四回,晴雯替寶玉送黛玉舊錦帕,兩人也只是淡淡應答,並沒有進一步的親密。



不過,晴雯倒是與黛玉有過一次真正的交流,第二十六回,林黛玉探訪怡紅院,前去扣門,但晴雯沒有聽出黛玉的聲音,還借寶玉的名義,說不要放任何人進來,並因此造成了寶黛的誤會,事後雖然解開了誤會,但是黛玉卻建議寶玉要好好的管一管院子裡的姑娘們,可見黛玉與晴雯不但沒有情,而且還有點舊怨,晴雯之死,黛玉怎會有什麼反應。



反而是襲人,林黛玉初到賈府,倍感孤獨時,是襲人前去安撫勸慰,讓黛玉幾乎感念一生。不管襲人如何待她,她都待襲人自始至終。


萍風竹雨123


試問:晴雯死後,黛玉應該是何態度?應該哭天嗆地、痛哭嚎啕?

01

雖然晴為黛影,但是二人生平並無太多交集,你有你的主子,我有我的丫鬟,遠遠談不上什麼情深意重。司棋、晴雯、芳官、四兒的離散,黛玉會感傷心有慼慼卻不會公然失態。此其一。

02

黛玉出場的時間點大有深意,她是在寶玉讀完祭文、祭奠儀式完畢之後才現身,這時的她是為寶玉止悲節哀而來。

事實上,寶玉在黛玉現身前後的態度區別極大。

竟杜撰成一篇長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鮫縠一幅,楷字寫成,名曰《芙蓉女兒誄》,前序後歌。又備了四樣晴雯所喜之物,於是夜月下,命那小丫頭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禮畢,將那誄文即掛於芙蓉枝上,乃泣涕唸曰:維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競芳之月,無可奈何之日,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

讀畢,遂焚帛奠茗,依依不捨。小丫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

泣涕,依依不捨,是黛玉現身之前寶玉的狀態。而黛玉滿面含笑現身之後,寶玉則轉悲為喜,笑答道,不禁跌腳笑道,二人說笑著商榷修改祭文,交談中甚至談到紫鵑死以及“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令黛玉陡然變色的讖語,然而黛玉依然臉帶笑意,可以黛玉此來,是為解勸開街寶玉而來,所以面帶笑意。

03

紅拂、西施、王嬙、綠珠等古人的紅顏命薄、尚且引發黛玉的感傷祭奠,何況晴雯?林黛玉與晴雯感情交往不深,又為勸解寶玉而來,對於能夠很好的把控自己的心態。


那小子曰


《紅樓夢》會有各種隱喻,其中,晴為黛影,襲為釵副就是這樣一個隱喻。很多人認為這表明兩組人之間感情深厚是不全面的。真正含義是曹雪芹通過描寫兩對相似的人,來伸張不方便直接描寫黛玉寶釵的隱筆,藉由晴雯襲人說出來。主人和奴才身份天差地遠,即便從小一起長大,晴雯死並不見黛玉傷心也是因此!

曹雪芹在描寫人物關係時,並沒有刻意刻畫黛玉與晴雯的關係。只說晴雯經常替賈寶玉往來瀟湘館,傳遞一些物品。而黛玉與晴雯互動並不多。我認為晴雯和黛玉性格相似,兩人並不會那麼融洽。反倒是林黛玉和襲人前期一直很融洽。這一點三十一回一個情節說的清楚。

晴雯在旁哭著,方欲說話,只見林黛玉進來,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節下怎麼好好地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寶玉和襲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訴我,我問你就知道了。”一面說,一面拍著襲人的肩,笑道:“好嫂子!

賈寶玉,晴雯,襲人三人吵架,林黛玉突然出來解圍,晴雯一見林黛玉來就出去了,黛玉也沒管她,直接去安慰襲人。之所以這樣,我認為第一恰是晴為黛影的安排。晴雯牙尖嘴利不饒人,明知自己不對卻不會道歉,作者藉由林黛玉之口向襲人表達確是晴雯不對的事實。第二則是林黛玉和晴雯確實沒那麼交厚,林黛玉第一時間照顧襲人的情緒,表明襲人在黛玉心中更重要。

晴雯死,林黛玉看到賈寶玉祭奠晴雯卻並不傷心難過。還和賈寶玉討論了《芙蓉女兒誄》的遣詞造句。這難免讓人奇怪,林黛玉為什麼不傷心?林黛玉應該傷心麼?我認為林黛玉會感傷一下,並不會太難過。這就像鄰居家去世了一個和你一般大的孩子一般,你或者會有一瞬間難過,但並不會哭天抹淚的傷心。

通過林黛玉對晴雯死的淡漠,也讓人聯想到為何薛寶釵對金釧兒的死的淡漠,瞭解王夫人為何會毫不留情的攆走金釧兒和晴雯,並不表示他們是壞人,只能說奴才和她們的身份相差太大,她們會有一瞬間的感傷,卻並不會太傷心。王夫人能為金釧兒哭,已經表示主奴感情不錯了。從林黛玉對待晴雯之死的態度表明讀者也完全沒必要苛求薛寶釵,她們的行為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太傷心反倒有失體面了!

君箋雅侃紅樓,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歡迎收藏轉發。非常感謝 !


君箋雅侃紅樓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兩個人的情況:

第一,林黛玉是大官唯一後人,來賈府裡,賈府貪了人一大筆財產,為堵人口,也要當主子待;而且,賈府的人,至少表面上,得到林黛玉特別的好。人家是主子啊。而且,賈寶玉,也喜歡林黛玉。

第二,晴雯是賈寶玉的一個丫環,雖然是大丫環,但卻也不是賈寶玉最喜歡的那個。林黛玉跟賈寶玉熟,但多是賈寶玉去找林黛玉。林黛玉跟晴雯,最多算是知道有這麼個丫環罷了。

而且,這個丫環很要強,說話很犟,天然的,林黛玉其實不喜歡這樣的丫環,那更沒有交集了。

得知晴雯死了,林黛玉只是略微傷感一下,就作罷了。

這就跟我們看到路人甲乙丙丁去死一下,最多感嘆一下,就作罷了,沒什麼不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