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假如蜀漢統一全國,蜀漢算是東漢的延續,還是算改朝換代呢?

牛城小五


應該算是漢朝的延續。


以我個人的理解。改,朝換,代的評判,標準最重要的一條是:

王,室有沒有改變。

如果換了王,室。那就是改,朝換,代了。不管是用什麼方式,結果都一樣。

如果王,室沒有變,只是王,室內部發生了變化。那就不算改,朝換,代。


以此判斷,劉備是正兒八經漢室宗親。他的身份與漢光武帝劉秀差不多。既然劉秀是繼承漢統。

那麼劉備消滅曹魏、東吳,稱霸天下,當然算是延續了漢朝。

實際上,漢獻帝被廢以後,劉備就已經繼承了漢朝的國祚。他的國就叫做“漢”。


後人為了與西漢、東漢相區別,才稱“蜀漢”。它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季漢”

季,就是第三的意思。季漢,就是第三個漢朝的意思。

既然是第三個,那當然是繼承前兩個的了。


上將噯福斯


假如劉備一統三國,劉備建立的漢朝會叫“蜀漢”嗎?

首先,大家要清楚,這個“西漢”和“東漢”是怎麼來的?

劉邦一統天下之後,是在山東舉行登基大典,正式定國號為“漢”,也就有了“漢朝”。所以,劉邦從來沒有說過,我建立了一個朝代,叫“西漢”。後來,劉邦將國都定在了現代的西安,所以後來的史學家為了區分兩個漢朝,將劉邦的漢朝叫做“西漢”。

劉秀,確實是劉邦的子孫後代。劉秀一統天下以後,為了表示自己是“重興漢室”,所以依然使用國號“漢”。後人因為劉秀的都城在現在的洛陽,所以將劉秀建立的漢朝稱為是“東漢”。

在歷史上,劉備雖然說沒有一統天下,但是在曹丕建立魏國之後,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

其實劉備和劉秀非常的相像,都是漢室宗親,劉邦的子孫,並且都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導致家道中落。但是很顯然,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秀,都以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為榮,都以劉邦為自己的崇拜對象。

所以劉備和劉秀,在有了一定的勢力,有了立國的基礎之後,都將國號定為了“漢”。

而且,在劉備和劉秀起兵之後,他們漢室宗親的身份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當然是在他們的日常之中,宣揚自己以復興漢室為己任,所以才有這麼多的漢朝舊臣來為他們效命。

所以劉備如果真的能夠一統天下,就算是為了籠絡人心,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也肯定還會將國號定為“漢”。

至於說劉備的漢朝,到底應該怎麼區分,這應該是史學家操心的,甚至有可能是“前漢”“中漢”“後漢”。

而且,劉備雖然沒有成功,只是三分天下,但是也被稱之為“蜀漢”、“劉蜀”、“季漢”。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首先,給出觀點:如果劉備陣營真的一統天下,不用想,這個帝國的國號依舊是漢,繼承東漢的正統。但實際上,這確實是一個新興的朝代,只不過,統治者認為自己依舊是之前西漢和東漢的繼承者,不認為自己是開闢了一個新王朝,而是復興了一箇舊王朝罷了。

我們知道,西漢和東漢是後來史學家為區分兩個不同時期的漢朝而如此命名的。事實上,當時的人們是不會稱呼自己所處的朝代為“西漢”或者“東漢”的,而是稱呼為“大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也被人稱作是“光武中興”,視作西漢的延續。那麼,同是漢家劉氏宗親劉備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國號是“漢”,自然也應該是東漢的繼承者了。不過稱呼上我們估計就得改了,不能以方向來定位朝代,估計就只有用時間了,分為“前漢”“中漢”“後漢”了,不過這名字叫起來總是感覺怪怪的。

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不同的人看法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不論是東漢,還是之後假想中劉備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都是實打實的新的朝代,因為之前的西漢已經為王莽所滅,而東漢又被曹丕取代,兩個朝代都已經滅亡了,即便建立者同宗同姓,但是傳承上已經出現了斷層,所以實質上是“改朝換代”了。

不過,當時的統治者,比如劉秀和劉備,都是打著恢復漢家江山的旗號起事的,而且在建立政權後都延續前朝“漢”的國號,再加上當時的士子百姓對漢朝往日的輝煌有著無限的緬懷,也便都認為後者建立的朝代是前者的延續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蜀漢沒有任何財力物力去統一全國,軍隊實力雖紀律性很強,但戰爭絕不是靠一個人的出色指揮就能取得勝利的,我們在《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亮。

古代戰爭的戰略打法就是一戰定勝負,而不是一城一池的丟失來換去更大的戰略優勢(其中重耳的“退避三舍”極為經典,他的戰略退卻是讓楚軍戰線拉長,補給發生困難,也就是說兵力隨著戰線拉長而相對分散,可以做到集中優勢兵力來各個擊破)。另外,古代戰爭更要靠後方補給來保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諸葛亮對魏戰爭完全是以小打大,戰略資源並不雄厚。進攻魏軍也是地形呈劣勢,不然諸葛亮就不會發明什麼“木牛流馬”了。古代一座城池的重要性非常明顯,往往一座城池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境地,但是也不能說絕對拿不下來,這就靠指揮官的智慧。諸葛亮可以有這些智慧,但隨著很多城池的佔領,他定會出現由於戰線太長形成兵力分散,一旦魏軍間道攻佔後方隘口,諸葛亮就會死無葬身之地。街亭失手正說明這個問題。

蜀漢不同於劉邦的蜀漢,劉邦是在中原分裂的態勢下完成統一的,而三國蜀漢雖也處於分裂,然已經形成了大的割據政權,並且都在一個穩定時期。魏朝地域廣闊,戰略縱深雄厚,中原的戰略資源很多,人口也要比蜀漢多出近一到兩倍,蜀漢軍隊士兵死一個少一個,而魏軍則源源不斷,如果把魏軍打敗,那麼蜀軍元氣也大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嘛。

古代往往是攻佔其政治中心(國都)就算被滅了,其實精明的統治者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必然形成對峙局面,以小打大的蜀軍還能在對峙態勢下堅持得住嗎?

所以,蜀漢根本就統一不了全國,這個問題也就根本不是問題了,完全是臆想。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公元223年,劉備託孤諸葛亮,四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年63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

事實上,在原歷史時空,劉備建立的政權,就是“漢”,蜀漢是後世史學家為了區別兩漢政權,所添加上去的,就好像西漢和東漢一樣。

劉備的血統源自漢景帝劉啟之子中山靖王劉勝,與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光武帝劉秀算起來也是同一世系,不同分支。經過長達300多年的發展,劉備與東漢皇室之間的血脈聯繫已經很遠了。

但是,就法統上而言,兩個政權定國號為“漢”都沒有問題,至於算不算延續,這要看後世史學家們怎麼看了。

比如東漢,劉秀的太廟是兒子漢明帝另立的,即世祖廟。劉秀生前祭祀的太廟是漢高祖,以及漢文帝,漢景帝這三位直系遠祖,另外四位是往自己這一輩朝上追的四位祖先,後來迫於朝臣壓力,把後四位從太廟搬了出來,重新加了西漢元帝、成帝、平帝、哀帝進去。

到劉秀這裡,從祭祀情況來看,東漢其實就是漢朝的存續,只是政治中心從長安遷移到了洛陽。而到了漢明帝,為劉秀建了世祖廟,之前的西漢太廟就只在長安由官員祭祀,自明帝之後的皇帝也都進世祖廟,而不再進高祖廟,如此一來,又算是一個新的世系,與西漢的關係也就更淡薄了。

從這裡看,東漢已經脫離西漢,算是另外一個開山立祖的世系了。

而我們再來看蜀漢,劉禪尊劉備為烈祖,在元明清以前,嚴格執行天子七廟的時代裡,稱為祖的皇帝只能是開國之君,其代表的不僅是功績,同時也是天子七廟中唯一的“萬世不祧之君”,居太廟主位,其他六位君主分居左三昭、右三穆。

這個祭祀體系中除了“祖”以外的另外六位,會因為後代子孫的實際考量和打算,被請出太廟到隔壁的“祧廟”供奉,而這種考量一般基於在太廟位置滿了的情況下,後世又出了個功績了得君主,為了騰位置被“請”裡出去。

劉禪以廟號“烈祖”尊劉備,在廟號還未作為蓋棺定論的時代裡,算是重新建了廟,算是開山立祖,另立山頭了。雖然跟東漢一系同出西漢,但是,大家早就不是一家人,不拜一個祖宗了。

從這一點上而言,蜀漢已經脫離了東漢的世襲,雖然都是漢,大此漢非彼漢了,蜀漢集團也沒有一點要復興東漢的意思,而東漢舊臣比如荀彧等也認為劉備是個割據軍閥,而非東漢苗裔。

所以綜上所述,蜀漢並不能算作東漢的延續,雖同一個祖先,但已經不在一個世系下了。想必即便蜀漢一統天下,太廟裡也不會有東漢皇帝們的位置了,最多也是學東漢明帝一樣,再起一個廟做做樣子......


江畔初見月


個人認為,如果蜀漢統一全國,那麼劉備也可以同東漢光武帝劉秀一樣,可稱為中興之主,同時可稱為定鼎之主。是西漢的延續,而非東漢的延續。

說劉秀是中興之主,就是承認他是延續了漢政權,說他是定鼎之主,就是說他等同於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蜀漢的劉備如果能一統,也和劉秀差不多。

可能有人會說,劉秀放牛,劉備賣草鞋,西漢景帝的子孫混的也太慘了吧,這倆人到底是不是正根的漢室宗親啊!

這個有原因的。

“推恩令”就是原因。

劉邦的子孫都太能生,生一個就得給塊封地,早晚得把全國的土地分完。

所以就有了推恩令,就是你生了娃,你的娃就分走你的一塊地,爵位也遞減。

劉秀的祖先長沙王和劉備的祖先中山靖王都太能生了。

尤其是中山靖王,號稱有120個娃!

這遞減到劉秀劉邦頭上,估計也就沒啥了,“泯然眾人矣”。

那既然劉秀也好,劉備也罷都把自己的政權叫做漢。

那劉秀能被叫做東漢。

為啥劉備就不能叫南漢,叫蜀漢呢。

可說蜀漢如能一統則是漢朝的延續,確實不能稱作是東漢的延續。

清朝人毛宗崗《讀三國志法》中就闡述。

三國得分清楚有正統,僭國,閏運的區別。

司馬家叫閏運,這個大家清楚。

而魏,吳,只能叫僭國。“論地,則以中原為主,論理,則以劉氏為主,論地不如論理!”

劉備的蜀漢,“蜀為帝室之胄,在所當予”!

可謂,名正而言順,這就是為什麼劉備一直得人心的原因。

董卓的廢立漢帝,袁術的自立,袁紹的另立,都是沒有看清楚“漢”這個字是什麼。

也就是曹操和劉備,心裡透亮啊。


好玩有用的歷史


這個問題,是問後人,還是問時人?是問蜀漢皇權執政中人,還是問曹魏的人?是問皇權,還是生民?

首先,對於蜀漢劉氏及關張諸葛等人而言,漢祚因“獻帝之死”“自然”轉承到蜀地,劉氏無論如何不會放棄炎漢劉這面數百年的破落大旗,絕對不承認不接受曹魏搞的“獻帝禪讓”——假的,逆曹搞的陰謀論。蜀漢劉惟一的政治出路就是北伐,一直戰鬥,流血到最後,放下武器,不做這些,蜀漢的生存意義都一切完盤。

劉備和曹操的關係,從開始內部軍事鬥爭到蜀漢劉的“兩國”爭鬥,與其說蜀漢是一個政權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時刻準備翻盤復國的軍事集團,一切政治經濟都在為軍事服務。

那麼,你說蜀漢劉是否是漢的續命傳承?

其次,如果蜀漢有天佑,北出中原,重新擺定天下,曹氏的反覆是必然的,司馬家的“中庸”也是必然的,其餘士家都不必細說,只要有強大的武力保障下強力有效的政治處置,其實炎漢在漢末並未被生民完全拋棄,否則,漢末如此大規模農民起義不可能輕易撲滅。漢中央政權的覆滅不如說是亡於大地主大官僚在漢末撲滅農民起義過程中侵奪了原本屬於中央政權的武裝力量權和地方經濟政治權。

第三,後人如何去判斷一個王朝是否是另一個王朝續命,似乎沒有答案,但判斷一個王朝是否是個改朝換代的新王朝的法統,一曰革命二曰禪讓,如明誅暴元——革命,如周禪趙宋——禪讓,再看蜀漢劉和大漢劉的關係,從蜀漢劉的視角去看的話,作為漢室宗親受衣帶詔,在外建立軍事政治集團在和權臣鬥爭,到公元220年12月10日獻帝劉協被迫禪位,天下盛傳(?)獻帝己死,公元221年5月15日,在成都稱帝,國號漢。那麼,蜀漢如能以一川隅之地逆取天下,還舊都之後,國號依舊是漢,那麼王朝傳承法統延續是理所當然的。

禪讓這東西,突然想到燕王噲的禪讓。


長空鶴嗥


首先拋開蜀漢是否具備統一全國的能力,既然是假設,那就假設蜀漢已經成功攻滅魏吳一統天下了,這個新成立的季漢帝國跟東漢有著驚人的相似度,試看二者:

1.創始集團:先從兩個帝國的創建者來說,劉秀和劉備都是漢室宗親,但是已經太疏遠了,本來已經不是統治階級,只是和統治者沾了一丁點血緣關係(可以忽略不計);再看二人諡號,一個世祖光武,一個烈祖昭烈,這都是標準的開國君主待遇。包括整個創始集團也不是前朝那一撥人了。雖然血緣上是延續了沒錯,但利益既得者換人了。



2.建國過程:從東漢的建國過程來看,是標準的另起爐灶,當時的西漢滅亡之後王莽建立新朝,新朝被農民軍滅亡後劉秀靠著自己的實力從河北南下消滅各地割據政權一步步統一天下,劉備也是如此,季漢的建立沒有從東漢中央政府獲得過任何支持,劉備自己甩開膀子單獨幹,從這個角度看這兩個王朝實際上是與前朝沒什麼關係的。

3.法統:在儒家最看重的法統上面,這三個漢朝中間都是有所斷絕的,西漢和東漢本來都通過合法程序分別禪位給了王莽和曹丕,也就是說西漢和東漢的法統講道理是延續給了新朝和曹魏的,而後來光武和昭烈都是通過暴力手段奪取的政權,這就有點尷尬了,不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成為了統一王朝這法統自然就有了,不然給誰?

所以說季漢統一了天下,雖然說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朝,但是為了標榜正統籠絡人心,特別是擁有姓劉的優勢,史家記載下的季漢王朝肯定是如同東漢王朝一樣延續了前朝大統。可以這麼說,西漢相當於爺爺,東漢是兒子,季漢則是爺爺另一個兒子的兒子。

總之延續法統終究只是政治家拿來當旗號扛著穩定統治的工具。後世南朝宋劉裕由於跟漢朝隔久了,也就懶得續漢統了。


半卷竹簾


我是生活問道。

首先,歷史不可更改,三國歸晉不可更改。既然說到假如。我們就按照目前流行的戲說來改變一下軌跡吧!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在長史董昭等人的擁立下,想要進封魏王之位,後在荀彧,荀攸以死相諫下作罷。但這件事情已經明白無誤的釋放了一個信號,漢獻帝做為一個砝碼,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以魏王尊容死去。緊接著,曹丕令華歆威逼漢獻帝退位。大漢天下落下帷幕。

建安二十五年大魏建立,年號“黃初”。

漢獻帝的退位,漢朝唯一的血脈也就落在了劉備身上。劉備做為一代梟雄,也同樣玩了一手欲擒故縱的把戲。

按照三個國家之間互有細作的事實來看,退位的漢獻帝是不是被害死了用不著打探都能知道的事實,傳到劉備這裡就已經是被害死了。也就是說,從根子上,劉備已經把漢獻帝給拋棄了。這個時候,劉備礙於血統和歷來的政治口號,依舊用“漢”的國號而已。實際上這個漢和之前的漢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劉備在稱帝后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反對,執意要討伐東吳,其目的並不是簡單的為弟弟報仇雪恨。經過多年苦心經營,隆中對三步已經走完了兩步,剩下的最後一步就是“匡扶漢室”了。

此時劉備的實力儼然已經超越東吳,僅次於曹魏。尤其是荊州的丟失給了劉備堂而皇之的出兵的理由。劉備走錯了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放棄了聯吳抗曹(魏),轉而去攻擊東吳。因為意見不合和西川安危,又沒有帶上諸葛亮,最終導致了一敗塗地。

無論怎麼推演,劉備都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圖壯舉。但是無論結果怎麼樣?有一件事是鐵板釘釘的,那就是漢朝已亡,劉備建立的是徒有皮囊,骨肉都已經完全不同的新的朝代。


生活問道


假如蜀漢運氣好,一不小心打敗了魏國,接著在滅了吳國,統一中國,是漢朝的延續嗎?

不是!蜀漢不是漢的延續。

表面上看,劉備為劉姓,說是中山靖王之後,雖然偏遠,但是也算漢室宗親。至於他是不是真的宗親,這裡不做討論。而且國號為漢,按說應該是漢之延續。

可為什麼說不是呢?這要看他稱帝的背景。在關羽大戰曹軍時,劉備在張羅著加封自己為漢中王,曹操稱王好歹還要獻帝名義上的加封,劉備連這一步都直接省了。除此之外別無行動,既沒有去支援關羽,也沒有北伐和關羽遙相呼應,是因為無兵可派嗎?顯然不是,發動和吳國戰爭的幾十萬人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難道短短一年多就培養了這麼多?。關羽死後,斬劉封(畢竟是養子)。獻帝禪位後,劉備有反應嗎?沒有。在鞏固了基礎後宣佈稱帝,接著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伐吳戰爭,根本意圖在於順江而下,一舉拿下吳國,和魏國南北對峙,要說報私仇,未免太看不起劉備了。結果失敗了。

作為要匡扶漢室的宗親,在獻帝被逼禪位後應該的反應是什麼?最不應該的是忙著籌備自己稱帝吧,反對過早稱帝的大臣不是被貶就是被殺。反對是有道理的,這時候稱帝,本質上和魏國沒有區別,已經把自己和漢朝割裂開了。曹丕是奪位,劉備同樣是奪位,他的稱帝意味著已經拋棄了漢獻帝,拋棄了漢朝,國號“漢”是為了得到一些心向漢室的士人支持。司馬篡魏,諸葛誕起兵;朱溫篡唐,李克用起兵。這才是臣下該做的事,而不是想著自己當皇帝。從曹丕奪位直到劉備去世,蜀國就沒有對魏國用兵,是曹丕給了他機會,到達人生巔峰。臨死前託孤北伐是什麼意思,就由各人評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