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小城市的奮鬥者


看題主的描述,隋代直接建在洛陽的糧倉,應該指的就是 回洛倉。

回洛倉位於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和馬坡村一帶,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

史書中記載隋煬帝即位之後,就開始營造東都,並且把天下各地的富家大族多達上萬家都遷到新修的東都,洛陽來以充實人口。這也是封建社會中常用的對地方豪強的控制辦法。

這時候就有問題了,遷來了大量的人口,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於是就需要修建龐大的糧倉來儲存數量龐大的糧草以共足夠的人口日常所需。

200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鑽探時發現了倉窖和古代道路古代墓葬的存在。於是長達十數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就此展開。當真正的考古發掘工作展開之後,整個考古學界都震驚了,發現這裡不只是單個的倉窖,而是可以被稱之為倉城!初步推測整個倉城中大概包含倉窖有700座。可能您對這個數字還不太感冒,那我們就寫拿出一倉窖就來說。

比如回洛倉中有一個被編號為3號的倉窖,它的體積達到了400多立方米,能夠儲存糧食達到55萬斤,按照這個數量來算,如果整座倉城全部裝滿,總的糧食儲量可以達到3.85億斤!

不僅儲量大,回洛倉的技術含量也是相當高的。2012年到2014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回洛倉遺址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古發掘,這也是境內考古工作者們共清理出來了四座倉窖。這四座倉窖的開口大概在地表以下1.1到1.3米,艙底距地面6米到9.3米不等,倉的形制都是口大底小的圓缸形。

在修築的時候,首先要對倉窖的口部進行加固,先在外圍挖出基槽,然後分層夯築加固倉窖口部的強度。之後才能向下開挖倉窖。

挖好成形之後,需要修整、夯打倉窖的壁和底,也是起到加固作用,之後還要在周圍壁上塗抹一層青膏泥。

最後用火將整個倉窖烘乾。

另外在儲存糧食之前還需要鋪設其他防護鋪墊。比如周圍壁上和底部在青膏泥之上還要鋪設木板、葦蓆,以防止糧食受潮。

當然整個倉窖並不只有地下部分,倉窖上方還需要修建地上建築頂蓋,防止下雨和揚塵等影響。

但是回洛倉並沒有使用多長時間,唐朝以後,回洛倉就不見於史料記載,同時考古發掘工作也證實了,回洛倉使用時間較短,有些倉窖甚至是空的,大概在隋朝滅亡之後回洛倉這處龐大的,昔日輝煌的國家糧倉就被廢棄。

至於技術水平很高,那是沒問題,但是說現在都無法超越,一味厚古薄今,純屬扯淡。

元芳,你怎麼看,看完加個關注可好~


一盤拉條子


自古以來,糧倉都是屬於戰備部署,到了現代也是一樣,每個城市都有儲備的糧倉。回洛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位置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小李村。當初隋煬帝建好回洛倉後,因為施政不當,僅維持了10年左右。基於糧倉的戰略位置和重要性,回洛倉在歷史上曾被幾經爭奪,有記載的比如有:李密、李世民等。

直到現代2004年,回洛倉被考古發現,挖掘了八年才讓龐大的糧倉公眾於世。這些糧倉規模非常龐大,它的長度為一千米左右,寬三百五十米左右,裡面有倉窖區、管理區、通道和漕渠組成。倉城中整齊排列著七百多個倉窖,儲糧能力非常驚人,按它的體積容量計算,估計可以儲存3.4億斤左右的糧食。

它現在是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也是申報被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專家說這個隋朝千年糧倉,現代的技術都無法超越,我是覺得有一定道理的。為什麼呢?分析如下:

一、 在建造上

建造上來說,按現在的科技和工具要複製問題不大,現在有挖掘機,總比古人的原始工具強。因為糧倉是口大底部小的,到後期就要人工操作了,人工操作嘛也還算沒問題,但是牆面的加工就有分別了。

據記《農書》記載,“夫穴地為窖,小可數斛,大至數百斛,先令柴棘,燒投其土焦躁,然後周以糠,穩貯粟於內”。

說的是古人為了防潮防蟲蟻,糧倉的牆面用火烤焦,然後將泥巴和糠混合成漿,塗在牆體上。按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塗水泥,那麼水泥在泥土裡能保持多少年不腐爛呢,頂多也就幾十年吧(否則我們的房產也不會是70年產權了)。

回洛倉上千年的歷史下來,當人們挖掘開來的時候,牆面還是很完整,沒有滲水或者蟲蟻侵蝕的跡象。那麼我們就得研究了,用什麼材料的植物去燒,附牆上的泥巴有沒有其他成分?就牆面這一個防潮、防蟲技術,現代就未必做的到了。

二、在儲存時限上

考古人員在挖掘時,發現了糧倉裡堆得滿滿的糧食,這些糧食現在已經全部成為碳化物了。雖然經過這麼多年的歷史變遷,但是每粒糧食的形狀還是保存的很完整,能夠清晰的辨認出來。當中還發現了個別粒的糧食竟然還沒有損壞,居然還在發芽!

我們現在的生產條件好了,糧食是根本不愁缺乏了。但是有一點很多人都未必清楚的,那就是現代糧倉裡的大米是要定期更換的,就如流水兵一樣,多少年一到,就必須全部更換新米。很多更換的出來的米重新流轉到市場上消化。

有時候我們去買米就會發現,有些便宜一點的,有個別還能看到一些蛀蟲在裡面,這些大多都是糧倉更換出來的陳年米。那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的是我們現代的糧食保存年限還是有限的,防腐劑你總不能經常的使用吧,對身體不好。而回洛倉能做到糧食那麼久遠的保存,這裡面確實有值得研究的東西。


所以說,如題說述,針對被髮掘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說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歷史小地主


2004年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一帶進行考古挖掘,當時一路發現了許多的倉窖和古代地下通道,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於是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就從此展開了。

在考古學家不斷深入的發掘之後,發現這裡不只是一個單一的倉窖,這裡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倉城。

一開始挖掘到一個倉窖,它的體積就達到了400多立方米,足以讓考古學者感覺到震驚。而經過後來的不斷挖掘發現,專家學者們推測,這一帶大概應該會有700多個這樣的倉窖!

700多個這樣的倉窖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意思也就是說其中一個單一的倉窖,按它能夠大概儲存糧食達到55萬斤來算。如果整個倉城都裝滿糧食的話,那麼它的糧食總儲蓄量可以達到3.85億斤以上。也就是說這樣一座倉城能夠養活一座城市達到500年之久。

而經過一番研究之後,這個倉庫就是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的回洛倉,也就是位於如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和馬坡村一帶的大型糧倉。


據隋史記載,隋煬帝在登機之後就開始營經營京都洛陽,並且計劃著將天下所有的富貴大族人家都遷到新修的東都洛陽來。以充實洛陽的人口,帶動洛陽當地的經濟發展,這其實也是封建統治者常常用來對付地方勢力的一種方法。

而洛陽從一片虛無到繁華似錦,人口大量增多。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需要解決人口需要的糧食問題。所以隋煬帝就開始著手修建龐大的糧倉,來提供洛陽人民的糧食。

而這個隋朝洛陽回洛倉,到底技術先進在哪些地方呢?

要想保存糧食不壞,要解決三個大的問題,一是防火,二是防潮,三是防蟲。

防火問題對於糧倉來說,主要是選好優勢的地理位置和隱蔽的地方,儘量的遠離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回洛倉選在了洛陽的郊區。並且常年有人把守,而且回洛倉的倉窖是挖掘成一個橢圓,並且循環下降。


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一個直接向下的通道,而是彎曲盤旋的,這樣有利於減少火災的發生,並且便於人們第一眼看到火災,及時的進行撲滅。

第二個問題就是防潮。在南方基本上糧食存儲的最大問題就是防潮了。而在北方防潮可能做得比南方更好,因為北方氣候條件相對乾燥,而且土地裡面的溼度不高。要是在南方往下挖十米就已經成了井,更別說進行糧食儲存。

在回洛倉的建設過程中,聰明的隋朝人在倉窖周圍的峭壁上用大火進行燃燒。而燃燒過後的倉窖,其周圍近百米地方的含水量都烤乾得差不多了。

再加上黃河以北的土地本來就含水少,再大火燒完峭壁之後又在窖壁上塗上一層青膏泥。然後再鋪上木板和木炭。

木板是乾燥的木板,吸水能力極強,而且木炭的防潮能力也是非常好。就像如今我們現代技術中所用的活性炭一樣,不得不歎服隋朝人的智慧。如此一番,防潮問題就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最後一個問題是防蟲。在倉窖當中,不僅環境十分乾燥,而且經過火燒之後,土壤中那些蟲子的卵和自身的病害蟲都已經被殺死了。再加上木板之間的密封性特別好,木火碳又能夠消耗掉木架當中的氧氣。


所以蟲子幾乎不能生存,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不僅如此,還在糧倉的入口處種上一些花草樹木,一旦其中的糧食受潮發黴,其內的氧氣就會影響到樹苗的生長,能夠及時的提醒人們。

隋朝回洛倉的防潮防蟲技術,確實相當高明,但是說要比現代技術高,那還是太過了。


史之策


隋朝的千年糧倉——“回洛倉”,其建造技術與技巧的確令人稱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說“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有點誇大其實了吧。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糧倉到底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

回洛倉又稱興洛倉,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據史料記載,此糧倉建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倉內有三千糧窖,每窖藏糧超過八千擔,守軍上千人,以此估計,興洛倉共有2400萬擔糧食。

2004年9月,由於洛陽一拖廠區進行修建而被發現,2009年7月,開始初步勘探。為配合2014年“隋唐大運河申遺計劃”,於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對其進行保護性挖掘。回洛倉城東西長達到1000米,南北寬355米,面積達355000平方米,和5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相當。倉城內佈局的整齊有序,有管理區、倉窖區、道路與漕渠,一共有700多座倉窯,每個倉窯口都成橢圓形,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倉窯外圍還有基槽。

每個糧倉的建造過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不僅考慮到了防潮防蟲防火,還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來看看倉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設計挖好倉窖;第二步是點燃乾草烘乾整個倉窯;第三步是用燃燒後的草木灰混合泥土塗在第一層;第四步是鋪設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後放入糧食封存。這種倉窖因為經過了火燒,不僅防潮,而且土壤內的蟲卵也被燒死,還能防蟲害,而且密封性極好。


最能體現古人智慧的是:他們居然是通過在糧倉入口處種植的小樹苗來判斷糧倉的存儲情況。倉窖裡的糧食一旦受潮黴變,就會影響到小樹苗的生長,進而達到控制糧倉情況的作用。

由於戰亂,其中一個倉窯裡的糧食竟然保存到了現代,考古人員從中取出了部分糧食,種子居然還發芽了,種下去以後竟然還結出果實了,經過了千餘年,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此種保存糧食的方法在農村地區依然廣泛應用,所以,並不存在現代科技無法超越的可能。無論是古代技術還是現代的科學技術,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更多的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只不過是我們更驚歎於古人的智慧而已。


小史坑


隋朝雖然歷史短暫,但是意義重大。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二人,他們為華夏民族的振興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做的一起,為唐朝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隋文帝和隋煬帝打下的基礎,就很難有貞觀之治。

隋朝從隋文帝開始就建了幾個巨大的糧倉,用來儲存全國各地徵上來的糧食,而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位於洛陽城外的回洛倉,它幾乎是和重修洛陽城同時開始修建的,用以儲存洛陽以東地區徵上來的糧食,供應洛陽皇室和當地的百姓,同時也運往長安。

回洛倉倉城呈長方形,佔地35.5萬平方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倉城內佈局整齊劃一,管理成熟完善。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等一應俱全。大約有700座倉窯,每個倉窯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外圍還有一個基槽,外徑達到了十六七米。這樣建起來的倉窯能夠更長時間的儲存糧食。

俗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回洛倉在隋末成為割據勢力爭搶的對象,並被瓦崗李密奪得,有了這天下第一的大糧倉,更是吸引了很多百姓的依附,而當時洛陽城中並沒有糧倉的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洛陽陷入孤城的境地,即便攻不進去,但沒有糧食足以毀掉一個佔據有利地形易守難攻的城市。

也基於此,回洛倉這個隋朝時期最大的糧倉毀在了隋末戰亂中,成了戰爭的犧牲品,大唐建立之後的回洛倉已經不再被用作糧倉,而是直接廢棄了。而代之以含嘉倉,含嘉倉建在洛陽城內,是大唐時期最大的一座糧倉。

含嘉倉具體建於什麼時期並沒有記錄,或者是隋煬帝時期,也可能是唐初才建,但有一點確定的是,這座大糧倉真正大規模投入使用應該是在唐朝時期。並且在天寶年間達到了儲糧580萬石,約佔全國儲糧的二分之一,相當於現在的2.5億斤,這個儲存量是相當驚人的。

含嘉倉的建造和回洛倉略有不同,它南北長615米,東西長725米,約佔地43萬平方米,倉城內街道縱橫,秩序井然,管理區和儲糧區分立,大約有400個倉窯,而所有的倉窯基本都是同樣的結構和形制,只是大小有所不同,倉窯都呈口大底小的橢圓形,倉口的直徑是8米到18米不等,深約6米到12米不等。每個倉窯在建造的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防潮防蚊蟲以及密封性等等。

當挖好一個倉窯後,先用火將整個倉窯烘乾,然後開始底層的防潮工作,第一層是草木灰,第二層是木板,第三層是席子,第四層是穀糠,第五層是席子,席子之上就可以放置糧食了。四壁的處理和底層是相同的,也是五層結構。放糧食的時候留出半米的高度,再設防潮層,第一層席子,第二層穀糠,第三層席子,然後填土封存。

這樣一個倉窯就算成功了,其糧食的儲備短則幾年,長則數十年甚至百年。在已發現的含嘉倉倉窯中,160號倉窯中有一整窯的粟,約有五六十萬斤,儲存良好,只是顏色略有不同,經檢測發現糧食顆粒的碳化率還達不到50%,而考古人員更是在木板縫隙中取出了部分糧食顆粒,在第二天居然發芽了,種下以後還能結出果實。

而這些糧食已經是有千餘年的歷史,還是唐宋時期存下的糧食,可見儲存技術有多強悍。而且當時的儲糧管理也很嚴格,每個倉窯都有刻銘磚,記載這些糧食儲存時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以及負責的官員,還有就是倉窯的位置。

含嘉倉的糧食多來自於河北、山東和江蘇一帶,它們經過通濟渠和永濟渠被運到東都洛陽,然後在含嘉倉封存,主要是供應兩京的皇室和百姓吃食。我們知道,隨著開元盛世的到來,唐玄宗時期大唐的繁盛達到了頂峰,而當時的長安城就有人口百萬,所需要的糧食是非常多的,而含嘉倉的儲量完全保證了這種供應。

但我們知道,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將大唐從繁盛拉向了衰敗,隨之而來的是不停歇的戰爭,朝廷對地方的管控已經漸漸力不從心,而幾條大的水渠也因為戰亂而年久失修,逐漸的阻塞多處,且水源不充足。含嘉倉已經徵收不到足夠的糧食,一部分開始廢棄,但還是有一部分一直到了北宋時期還在使用。宋朝的戰亂終於讓含嘉倉步了回洛倉的後塵,被廢棄不用,但是其中一窯的糧食竟完好的保存到了現代,讓我們見識到了隋唐的智慧。

隋唐的大糧倉是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即便已經過去了千餘年,但還是讓人感覺震撼,而他們儲存糧食的方法在近代還曾在部分農村使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隨著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回洛倉和含嘉倉等也都已經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歷史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但如果說隋朝的回洛倉是現代技術無法超越的,顯然是誇大其詞、言過其實。回洛倉在古代確實非常先進,但是和現代相比就遜色了不少。以現代科技之發達,農業技術之先進,隨便一弄,就比回洛倉先進得多。


袁衛宇


實際上,並沒有哪個專家親口說過“隋朝千年糧倉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之類的話,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傳言罷了。但洛陽城邊的千年糧倉確實稱得上一個偉大工程,體現了隋朝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技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隋朝(581年——618年)只存在了38年,稱得上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相當短命的王朝。雖然歷史不長,但隋朝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貢獻都可圈可點。

在政治上,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把全國官僚機構劃分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六部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工部、刑部,是國家最核心的權力機構。每個部又下轄四個司,構成了科學而完善的國家管理機器,對中央政權的鞏固作用不言而喻。

在文化建設上,隋代推行的“科舉制”,可以說是為古代知識分子走向仕途、報效國家提供了極大便利,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創舉。

在民生和軍事上,人們熟知的“隋唐大運河”,是605年——610年由隋煬帝(569年——618年)動用上百萬工匠開鑿通了許多河道,把它們貫通後形成的,隋唐大運河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水上交通大動脈,不論於國家和百姓都是居功至偉。

隋煬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即606年,就把都城從長安遷徙至洛陽。畢竟是新建的都城,況且一下子讓洛陽城增加了許多人口,隋煬帝擔心糧食供應不上,就決定在大運河·洛河岸邊建造三個糧倉,回洛倉、含嘉倉、洛口倉,以此來滿足城內居民的糧食需求。


其中,“回洛倉”是最大的糧倉。2013年被考古發現的就是回洛倉。

回洛倉是名副其實的超級糧倉,整體造型接近長方形,東西長1000米左右,南北寬約355米,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5萬平方米,堪比50個足球場的面積總和。據推算,整個回洛倉可以儲存糧食大約3.6億斤,而隋朝總人口約為5000萬,都城洛陽人口將近100萬,如果按照當時每人每年消耗700斤糧食計算,也就是說,僅僅一個回洛倉的糧食,就足夠洛陽城居民食用半年。


建造這樣的糧倉時,實際上跟過去黃土高原老百姓開挖地下窯洞的工序相類似。現在地上挖出一個道“凸”形的大坑,接著,用特製工具把大坑的表面夯實,讓其達到較高的強度和韌性。之後,在倒“凸”形中間的環形臺階上,挖出一圈圈直徑10米、深度10米的倉窖,最後,用乾柴烈火來燒烤大坑和倉窖,使它變得更加結實、牢固。

最後,給大坑和倉窖表面塗抹一層白膏泥,就是製作陶瓷的高嶺土,質地細膩,黏性較大,不容易滲水,當受潮時,會呈現出青灰色,因此,俗稱“青膏泥”。最後,再把平滑的木板挨個固定在上面,再鋪設一層草蓆,倉窖就算建造完工,可以直接存儲糧食了。

整體來分析,建造一個糧倉並不見得需要多高的技術含量,只不過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很高,建造工序很複雜,在古代科技不算髮達的情況下,建造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大工程。據史料記載,當時是大臣楊素作為總監,每月從全國召集200萬人次來建造三個大糧倉,用時將近一年。

以現在的技術來看,建造它們很輕鬆。


鴻鵠迎罡


卓越的隋煬帝。



1.真實的隋煬帝。

說起隋煬帝,我們腦海中立馬會閃現一個名詞:暴君。真是這樣嗎?除了暴政,隋煬帝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我們應該去偽存真,認識一個真實的隋煬帝。不錯,從很多書上,我們都會被暗示隋煬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其實我們翻看歷史就會知道,大多數皇帝都可以定義為暴君,之所以暴,那也是為了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對比歷代皇帝,隋煬帝其實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貢獻就是開鑿京杭大運河和修建國家糧倉。

京杭大運河我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已經有很清晰的認識,歷次考試題目對此都有所涉及,這裡不再贅述。今天我們重點來看一下隋煬帝修建的國家糧倉。隋文帝楊堅在世時,命令在黃河沿岸修建過四個大型糧倉,它們分別是洛州的河陽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衛州的黎陽倉,以應對饑荒年份不時之需,單從這一措施來看,你就會佩服隋煬帝的全局長遠目光。因為經常遇到大旱和洪水等天災,導致這些糧倉仍不足以滿足特殊時期糧食的安全需要,一不做二不休,隋煬帝再接再厲,又命人興建兩個更大的糧倉:洛口倉、回洛倉。楊廣坐穩皇帝后,經過考量認為洛陽作為國家中心,已不適合再作為農業基地,它應該承擔的是政治中心的作用。為了確保洛陽的糧食安全,最合適的辦法就是在洛陽城周邊儲備大量的糧食,為了將洛陽周邊的糧食聚集起來,隋煬帝充分利用便利的水系開鑿大運河,大運河開通後,糧食的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不得不說,隋煬帝雖然驕奢淫逸,但是很有魄力,有辦大事的眼光和手筆,在他執政時期呈現的大運河、大糧倉以及繁華的洛陽城,都證實了他是一位有魄力有作為的務實皇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隋煬帝的勵精圖治,才為以後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李家後來的盛唐豐功偉績其實也有楊廣的功勞。



2.千年糧倉的秘密。

回洛倉就是隋煬帝修建的千年糧倉的傑出代表。回洛倉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經過考古,已經“浮出”地面的整個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在這個規模宏大的糧倉內,內徑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總數大約有700座,現場十分壯觀,仔細觀察,各個倉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內徑10米,外徑17米,深10米,規模巨大,每個倉窖可以儲存約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以儲糧3.55億斤,按照當時的糧食生產水平,一個回洛倉就可以裝下全國收穫的糧食,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這樣規模的建設確實是十分驚人的。經過考古發現,糧倉的建設也是十分科學的,他們先在生土上挖一個外直徑十六七米、內直徑10米至12米、寬約3米、深1.5米至2米的環形基槽,然後對基槽進行夯打,從而形成一個堅實的倉窖口。再在夯打後的倉窖口內挖一個深約10米、口略大於底的缸形倉窖。外圍的基槽就像一個“保護罩”,讓內層的倉窖更牢固。在1000多年前,古人就能想出如此科學的方法,解決了存糧中的防潮和防蟲的技術難題,也確實讓人驚歎。


智者說歷史


哪個專家說的?報上名來!

什麼叫隋朝的糧倉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這種話也敢說,服了。

首先,不可否認隋朝大糧倉確實很厲害,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洛陽發現的回洛倉遺址,屬於隋朝的國家級糧倉,整個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6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其內部存糧數量驚人。


隋朝糧倉的智慧到底體現在哪裡呢?

要說到存糧,必須要保證三大問題:防火、防潮、防蟲。

防火主要是糧倉管理,暫且不細說了。至於防潮和防蟲,回洛倉選擇在洛陽,有著很大的地理優勢。

黃河的衝擊沉澱,導致黃土特別的厚實,可以挖掘出很深的儲糧倉窖。

古人在挖好大型倉窖之後,會在裡面用柴草進行燃燒,燃燒之後倉窖的壁面含水量更低,而且也更加結實。

此後,再塗一層青膏泥,然後鋪設木板和木炭,木炭層可以有效的防潮,上面再鋪設很多層席子,最後再放入糧食。

此時的倉窖不僅十分乾燥,而且經過火燒之後也降低了土壤內蟲卵滋生病蟲害的可能性。

最後,在糧倉入口處種植了小樹苗,一旦裡面的糧食受潮黴變就會影響樹苗的長勢,可以隨時控制糧倉的存儲情況。


所以,隋朝糧倉可以長時間存儲糧食,確實很厲害。

但是,但是,再牛的技術也只是利用了當時的材料,真能和現代化的倉儲技術相比?這讓我國的科研人員臉往哪擱啊……

所以,讚歎可以,別太誇張了。


七追風


說起古代的糧倉修建,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被黑化嚴重的隋煬帝。隋煬帝的功績,可以用四點來概括。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修築馳道。在隋煬帝修建的這些糧倉中以洛陽的含嘉倉最具代表性。




那麼他修建的這個糧倉有何奇特之處呢,其一規模大,據史書記載,在當年,含嘉倉儲存了數以萬石的糧食,其儲存量足以存儲唐朝一年糧食產量的一半。



其二在於他的修建十分科學,首先他的選址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裡水位較低。修建的時候每一道步驟都很細膩,當時人們封存糧食時,採用的是席子夾糠法,(將窖壁挖好後用火烤乾,把草木灰順勢攤在窖底,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鋪上席子,席子上墊穀糠上面在鋪席子),使糧窖隔溫保溼。


糧倉建成之後整個洞穴都被火烤乾了,這就導致了糧倉內十分乾燥,不會產生寄生蟲和水分,為糧食存儲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儲存環境。據說在專家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糧倉下面還有糧食穀物,神奇的是,沒過幾天種子意外的發芽了。


這麼大規模的糧倉,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見,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古今譚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隋唐時期,他們的軍事力量也達到了一個巔峰,同時某方面的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隋朝時期的倉庫技術就非常高端。

當時隋唐時期最大的一個糧食倉庫叫做回落倉,從東到西有1千米長,面積總共有35萬平方米左右,相當於半個遼闊的故宮,可見當時的糧倉極其龐大。

但是這個倉庫並不是僅僅有一個,而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倉庫群。

這裡面有大大小小若干個小倉庫,回落倉就是由這些小倉庫組成的。

隋朝的這個糧倉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首先在造糧倉之前,那些工人會專門挑選那一些基本上很少下雨的乾旱地區,挑好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挖糧倉的洞了,在開始的話之前他們會如同燒陶瓷一般。

燒過之後,糧食坑旁邊的泥土燒的很結實。同時土壤當中的水分也會被燒乾,這也不會導致糧食發黴了。在做好上述的準備之後,就會在四周鋪上一些粘性比較大的泥土。這些泥土上面再鋪上吸收水分的木炭及乾草等物,然後把四面都封的非常嚴實,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妥當之後,這才算造好了一個糧倉。

然後再用最嚴密的方法把糧倉上面封蓋好,這樣一個儲藏性能非常完好的糧食倉庫就建成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專家說現代技術沒有辦法超過隋朝時期的糧倉,大家不必把這句話當真。只不過我們現如今已經不需要如此大規模的囤積糧食物資了,才沒有投入這麼多精力來研究如何保存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