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前言

(本篇為南唐往事系列的最終篇,我們接著上一篇,繼續講:開宋詞之先的千古詞帝——南唐後主李煜的故事,全文一萬五千餘字,需要閱讀時間較長,請朋友們知悉。)

第一節、醉歸處

我們知道詞這種文體起源於唐代,當時主要是供歌女唱曲的歌詞,也叫“曲子詞”。

說白了就是古代流行歌曲的歌詞,現在的流行歌曲整天泡在愛情的迷魂湯裡不可自拔,其實古代的歌曲也好這一口。

從唐代到李煜之前的詞壇有兩個特徵:

一,唱美女。

歌詞的內容一定要圍繞美女,越香豔越好,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賣個好價錢。

男歡女愛、纏纏綿綿、柔情蜜意,晚唐五代時有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叫“花間詞派”主編的一本《花間集》就是典型代表。

二,美女唱。

唱歌的人一定得是年輕漂亮的美女才行,你弄一個瘦老頭唱,誰還聽?

也許是因為這些因素把詞的名聲搞得很不好,在文學界里根本上不得檯面,如果說詩是文人們的原配妻子,那麼詞恐怕連小妾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供文人樂呵樂呵的小三、二奶。

唐代文人的文集裡很難看到詞的身影,都是詩的天下,就算真有幾首詞實在捨不得埋沒,也僅僅是附錄在詩後面,或者單獨編一個小冊子,說到底還是名不正言不順。

在文人們眼裡詩是很高尚典雅的,而詞始終脫不去濃厚的世俗色彩,一看到詞就會想到青樓酒館、歌女舞女,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李煜生活的時代。

我們從李煜早期的作品中依舊能看到這種世俗化的體現,比如香豔氣息撲面而來的“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如果說李煜這一生寫的全是這種東西,那麼他在歷史上又會是什麼形象呢?

恐怕只能是歷史長河裡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是歷史星空裡一顆一閃而過的流星

那麼今天的人們還會不會記住李煜這個名字,就很難說了。

但歷史的事實是李煜後來的詞風來了個180度的逆轉,用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話就是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邃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王國維《人間詞話》

眼界突然一下子變得非常深遠闊大,思想深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橫行百餘年的世俗化的淫詞豔曲在李煜的手裡發生了重大改變,變成了士大夫的詞。

從此詞不再是談情說愛的專用工具,也可以用來表達思想、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感慨人生。

李煜亡國後寫的一系列作品,他的眼光不再侷限於閨房之中,

而是“三千里地山河,四十年來家國。”

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無限江山,

是家破國亡後的血淚真情,

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悲憤;

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感嘆;

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愁;

是那種不堪回首,卻又一次次在夢裡體會的懷念!

這也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眼界始大,感慨邃深,在古代,士大夫們總是以修齊治平自我標榜,無論是身居廟堂之上還是村野江湖,憂國憂民的情懷是每一個士大夫都擁有的。

在唐代時,士大夫們往往喜歡用詩歌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政治抱負,而可憐的詞在當時只是士大夫們摘下道德面具,放鬆身心的港灣。

到了李煜這裡,李煜把自己對國家的感情,對人生的認識寫進了他的詞裡,使詞的身份出現了一個驚人的飛躍。

從小三躋身正妻,詞本身的質量、品味也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李煜把世俗化的為歌女把持的詞變成了士大夫們的詞,給了詞第二次生命,注入了新鮮血液,稱之為“詞壇革命先行者”一點也不擴張。

而這也是王國維先生最後所說的“士大夫之詞”。

李煜的詞開有宋三百年詞壇之新風氣,

正是因為有了李煜的探索和巨大貢獻,

後來才出現了婉約派、豪放派,使詞壇出現了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喜人局面。

從這一點看,有人說與其說是宋朝征服了李煜,

不如說是李煜征服了宋朝,這話很有道理。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一個非常殘酷的問題,李煜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巨大的逆轉?

他的詞風是如何轉變的?

答案或許就是他經歷的一連串悲劇打擊,國破家亡,狼狽北遷,從高高在上的皇帝一夜間變成卑賤可憐的階下囚。

從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變成生活困苦拮据的囚徒生涯,自己被一次次嘲諷羞辱,自己的皇后也被無情的侮辱。。。

如此巨大的反差,別說是心思縝密、感情細膩、多愁善感、至真至純的李煜,換了我們任何一個人誰又能扛得住呢?

(勾踐那廝例外,他和咱們不是一個星球的)

或許可以這麼說正是由於李煜遭遇的一連串血淚悲劇才成就了他生命最後幾年驚人的文學爆發力,成就了一篇篇震鑠古今的千古名篇,成就了一個個千錘百煉的詞句。

也就是說後人(包括今天的我們)對李煜詞的喜愛、欣賞、品讀、吟唱都是建立在李煜的血淚遭遇上面。

換句話說我們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李煜的痛苦之上!

雖然非常殘忍,但這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假如李煜沒有經歷這段慘禍,而是一直生活在溫柔鄉里,那麼他還能不能寫出這些千古名篇?

恐怕是個問號吧。

在欣賞那些李煜用血淚譜寫的生命悲歌時,希望各位抱著一顆感恩敬畏的心,感謝他以苦難、摧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為我們留下了這些千古絕唱,這是永恆的珍貴歷史遺產。

你可以不喜歡李煜,但也請不要再侮辱嘲弄他了,他已經夠可憐了。

曾經看到某著名通俗宋史作家不屑一顧的譏諷李煜:一個丟了江山社稷的亡國奴,就因為寫幾首打油詩就得到人們的普遍同情?

憑什麼?打油詩?”

(呵呵,您老也寫幾首出來試試如何?)

筆者認為要想更好的瞭解一段歷史,一個歷史人物,一定要設身處地把自己帶入那個環境去,而不是站在千年後的今天指指點點,站在所謂道德的制高點俯視評判,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行為準則去評價歷史,這樣是很有問題的。

真正熱愛歷史的人往往會對歷史抱持一種默默的溫情和敬畏。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從開寶八年正月李煜投降北上到太平興國三年七月暴卒,這四年是李煜生命裡的最後四年。

也是他文學功力爆棚、井噴的時期,李煜在詞壇的地位也是靠這四年的驚世駭俗表現而奠定。

這期間的作品幾乎首首都是經典,用詞凝鍊、不加雕琢和修飾,渾然天成,真是字字如珠、句句感人。

尤其是到了晚年,李煜運用白描手法直抒心意,縱橫馳騁的功夫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第二節、身是客

不知不覺已經講到李煜生命裡的最後四年時光。

在下面的講述過程中我會側重於通過對他代表性詞作的賞析來解讀李煜最後的人生時光是如何度過的。

他又經歷了什麼?

最後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離開這個世界的。

李煜到開封后日日以淚洗面,思念江南故國,就連夢裡也經常夢到江南的情景。

有一次夢醒後心裡感慨萬千,便揮筆寫下一首《破陣子》寄託思念之情: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這首詞是李煜後來回憶亡國後倉促離開金陵時的情景,並不是當年北上時的作品。

上闋先感慨自己當年錦衣玉食,哪裡知道戰爭是什麼東西。

下闋寫自己成為階下囚後,一下子消瘦憔悴的很厲害。

尤其是最後一句,要被押往北方了,以後可能就再也無法踏上江南的土地了。

去拜別太廟時,止不住痛哭失聲,

而這時教坊樂隊卻還在演奏離開的樂曲,怎能不令人痛斷肝腸?

李煜一行人到達開封后,趙匡胤登上明德樓城樓接受獻俘,李煜等人穿著白衣白帽站在樓下等候處置,當官員準備宣讀李煜的罪狀時,

趙匡胤擺擺手:唉,算啦,李煜畢竟也用過大宋的年號,也算是服從過我的領導,對朝廷一向恭敬,給他留點面子,罪狀就別讀了。

“太祖御明德樓,以江南常奉正朔,詔有司勿宣露布。”——《十國春秋》

隨後趙匡胤宣佈赦免李煜的罪行,封其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前面的幾個都是虛銜,只有最後的違命侯才是實差事。

顯然這是一個帶有懲罰性的爵位。

趙匡胤在開封城裡給他分了房子,正式開始了寄人籬下的囚徒生活。

李煜初到開封后應該說是很不適應的,每天就幹一件事:喝酒,通宵達旦的喝,喝的酩酊大醉,在夢鄉的港灣裡尋求一絲心靈的慰藉,儘管醒來後依舊要面對殘酷的現實。

李煜在一首名為《烏夜啼》的詞裡形象的描寫了這種借酒澆愁的情景: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對於李煜來說發出這樣的感嘆絕不是無病呻吟,作為南唐的一國之君,曾經擁有的三千里山河的故國已經土崩瓦解,曾經擁有的一切輝煌、幸福都隨之已經成為不可觸摸的往事。

舊事如夢,不堪回首,他個人所經歷的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夢境虛無。

所謂“一夢浮生”就是後來北宋蘇軾所說的“人生如夢”。

夢的特點有三:短暫、易變、不可把握

所謂一夢浮生就是對人生命運的短暫性、易變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

李煜對人生命運的悲劇性和悲劇的不可避免性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對未來早已失去信心,在現實中又找不到解脫、超越痛苦之路,只好遁入醉鄉求得暫時的麻醉和忘卻。

於是他說“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有著詩人敏感而多情的心,特殊的人生遭遇也讓他體驗到了一般人無法體驗的人生悲劇。

然而在這樣的人生體驗中李煜從一己的現實悲痛中體味到了普遍之人生感慨,寫人世茫茫,眾生苦惱,尤為沉痛。

這種沉痛的思索是一個文人的幸事,也是一個君王的不幸,因為歷史永遠不會原諒一個亡國之君,但卻對落魄文人投以深深的同情。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李煜的詞常常產生強烈的共鳴。

李煜投降後,宅心仁厚的趙匡胤經常把他找來一起喝酒,老趙也是出了名的貪杯之徒,很能喝。

有一次兩人一起喝酒時,趙匡胤就問李煜:聽說你在江南時喜歡寫詩?不妨現場來一首,如何?

李煜沉吟片刻,開口了:

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詠扇》

趙匡胤哈哈一笑,說滿懷的風能有多少風?

老趙這純粹是胡攪蠻纏,偷換概念。

實際上這句詩是很精彩的,古代的文人都喜歡隨身帶著一把扇子,沒事時就打開晃悠。

扇面好似彎月一樣,好友見面時舉著扇子相互作揖,一動一搖扇子輕輕搖動,清風徐來,謂之動搖風滿懷,是很有意境和情趣的。

老趙雖然嘴上那麼說,但他和文人混久了,肚子裡也有點墨水,心裡知道李煜這句詩其實很不錯的。

幾天後老趙再次宴請李煜,對眾臣豎大拇指誇李煜:好一個翰林學士!

就是說李煜做一個翰林學士是很合格的,那意思不就是說李煜做皇帝不合格嘛。

老趙說的也是實話。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老趙這醉鬼知道李煜天天靠酒精麻醉自己,而當時朝廷有關部門每月要供應李煜府上三百石酒,老趙估計是害怕這小子喝死,就停止了供應。

李煜急了,上疏訴苦說你不讓我喝酒,我這日子該怎麼過?

老趙一想也是,自己把人家三千里地山河、35個軍州都奪走了,人家喝點酒,鬧鬧情緒也在情理之中,便又恢復了酒的供應。

據坊間不靠譜野史嚼舌頭說老趙和李煜有那麼點不能言說的故事,前慕漢武與韓嫣、漢哀與董賢,陳文與韓子高之輝,後啟正德與錢寧、乾隆與和珅之煌。

難怪老趙總是對李煜含情脈脈,寬宏大量,照顧有加,甚至擔心小李醉死,老趙甚至表示只要他活著一天就保證小李性命無憂。

這倆人絕對有戲,表示筆者已經被雷的外焦裡嫩,香氣撲鼻。

以上兩段純屬坊間野史嚼舌頭,筆者不負任何責任,如有雷同,純屬意外。

生活就這樣繼續著,北方的暮春時節和江南不大一樣,從小在江南長大的李煜難免有些不適應,一覺醒來登上閣樓,看到外面楊花滿天的景色,心底的惆悵難以言說,情不自禁思念起遙遠的南國故土:

閒夢遠,

南國正芳春。

船上管絃江面綠,

滿城飛絮裩輕塵,

忙殺看花人!

這首《望江梅》形象的描繪出江南暮春時節的秀麗景緻,將李煜身在中原,心在江南的情感表露無遺。

李煜還寫過一首描寫江南秋色的《望江梅》,有人認為這兩首其實是同一首,也有人認為是不同的兩首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這段時間李煜描寫思念江南的詞作很多,除《望江梅》外還有兩首《望江南》、《子夜歌》、《浪淘沙》等等。

李煜雖然名為侯爵,實際上是連人身自由都沒有的囚徒,朝廷派一個老頭守門。

不許任何人來探訪李煜,當然也沒人願意來看望這位落架鳳凰,即便是來了也是索要賞賜的。

比如當初高喊自殺殉國的張洎不但沒死,還通過一張能言善辯的嘴在北宋當上了官,這小子隔三差五就來看望老主子,別誤會,這小子可不是忠臣孝子的料,來李煜府上就是打秋風、刮油水,每次張洎來,李煜都要賞賜一些好東西。

當初曹彬勸李煜多拿點財寶,說開封不比金陵,那點工資杯水車薪,李煜正悲痛呢,哪裡有心思拿錢財這些身外之物?

匆匆收拾了一下便上路了,誰知到開封一看,李煜是投降的幾個亡國後主裡最窮的一個,即使到了這種地步,張洎也不忘敲骨吸髓。

後來李煜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賞賜了,看著張洎眼巴巴的看著他,李煜嘆口氣,把自己平時洗臉用的一個白金臉盆賞給了張洎。

張洎臉拉得老長,抱著臉盆嘟嘟囔囔走了,八成是在心裡罵李煜真是鐵公雞一毛不拔!


第三節、舊江山

李煜是春天抵京的,到了這年的秋天,也就是開寶八年的十月,那個經常讓他難堪,但也對他照顧有加、含情脈脈的趙匡胤突然神秘死去。

趙匡胤對李煜的個性是很瞭解的,他曾傳達給李煜一個意思,說是隻要我活著一天,就保證你平安無事。

可萬一哪天我不在了,你就好自為之吧。

有句話叫“禍從口出”而趙匡胤知道能給李煜惹禍的就是他那隻妙筆生花的筆,果然後來的事情印證了他的擔憂。

關於趙匡胤的死,千百年來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重點,是個千古之謎。

儘管有很多證據證明是他弟弟趙光義謀殺了哥哥,但由於正史堅決否認,缺乏最直接的證明。

這個案子也就註定會繼續爭論下去。

我們不深扒到底趙匡胤是怎麼死的,反正他的弟弟趙光義成了最大受益者,繼承皇位,就是後來的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與哥哥趙匡胤這個職業軍人出身的皇帝相比,趙光義是個文人皇帝,對詩詞曲賦都有研究,喜歡和文人詩詞唱和。

按說英雄惜英雄,李煜這個文人遇到趙光義這個懂行的皇帝,他的處境應該會有所改善吧?

還別說,趙光義即位後李煜的處境很快便出現了好轉,先是頭上的違命侯帽子摘走了,換了個體面的封號:隴西郡公,從侯到公,升官了。

李煜工資不夠花,打報告希望朝廷給予救濟,趙光義不但給他增加工資,還發了三百萬錢的特困補助,真是宅心仁厚,李煜的知己呀!

“後主自言其貧,宋太宗命贈給月俸,仍予錢三百萬。”——《十國春秋》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這個趙光義表面上溫文爾雅,裝出一幅文人的模樣,內心裡卻非常陰暗,卑鄙無恥、手段歹毒的無恥小人,遠不如他那個大老粗的哥哥實在。

他先給李煜塞了幾顆蜜棗,然後就開始時不時的羞辱李煜。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有一次,趙光義和李煜、南漢後主劉鋹一起參觀皇家圖書館,邊走邊看。

趙光義就對李煜說:聽說你在江南時很喜歡讀書,現在還讀嗎?這裡面的書有很多都是你在江南時的東西哦。

一番話說得李煜心裡很不是滋味,只有磕頭拜謝的份,什麼也說不出來

“後主頓首謝。”——《十國春秋》

這期間李煜的詞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句幾乎都是千錘百煉的神來之筆

。由於趙光義一次次的羞辱折磨,李煜的處境越來越糟糕,情緒也越來越低沉失落,平時也沒人登門拜訪,孤苦伶仃,每日借酒澆愁或者登高望遠,思念千里之外的江南故國。

一首《子夜歌》將這種愁緒表露無遺: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開頭就是一句反問人生的愁苦悔恨如何能避免呢,夢裡思念故國,醒來後才發現又是空歡喜一場,不覺流下了兩行清淚。

沒有人陪他登樓遠望,這和《烏夜啼》裡的“獨上西樓”,《浪淘沙》裡的“獨自莫憑欄”都是相同的感受。

這種情感在《烏夜啼》裡發揮到了極致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李煜獨自一人登上閣樓,天空中掛著一輪彎月,夜色朦朧,這樣的夜晚想登高望遠只怕看不到什麼。

從後一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李煜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小院子,院裡有幾棵梧桐樹,長得很茂盛,遮擋住了視線,更說明登樓也看不到外面的情況。

我們不難想象到李煜被軟禁的情景。

下一句,那種離愁剪不斷理還亂,真是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和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轉眼已經到了太平興國三年,按制,那些達官貴人有封號的女眷要定期進宮朝賀,李煜的小周後封鄭國夫人,按制也在進宮朝覲之列。

這個小周後也是一個絕色美人,到開封沒多久便被趙光義這個好色之徒盯上了。

每次朝覲完後,別人的女眷很早就回來了,唯獨小周後遲遲不歸,總是在宮裡逗留好幾天才回來。

每次一回來小周後又哭又罵,把李煜罵得狗血淋頭,站在院子裡都聽得清清楚楚,至於宮裡發生了什麼,腦袋正常的人都懂。

關於這件事,早在宋代時就有很多記載,後來有好事者更是畫了一幅愛情動作名畫《熙陵幸小周後圖》趙光義死後葬永熙陵,所以熙陵也代指他。

李煜能有什麼辦法呢?

連自己的小命都捏在別人手裡,自己能活幾天還是未知數,你讓他怎麼辦?

難不成讓他舉著家裡的菜刀去和宮裡那個淫賊玩命?

李煜被罵急了,也只能小聲勸道:你輕點好嗎,這又不是在咱江南家裡。

淪為階下囚本身已經非常痛苦了,如今又增加了更深的痛苦,這種折磨不是一般人都夠體會到的。

李煜作為一個男人,而且還是一個曾經貴為國主的男人,如今卻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住,眼睜睜看著她被淫賊凌辱,自己卻是那樣的無力,這種透徹心扉的沉痛總得找個發洩之處吧。

李煜把滿腔的悲憤沉痛都融化進了他的詞裡,這時期的詞作流露出的悲涼滄桑真是讓人不忍卒讀,比如那首《憶江南》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這首詞以“多少淚”開始,連用三個淚字而不避重複,也不嫌重複。

流露出濃烈的哀思,淒厲之極。“斷臉復橫頤”寫淚流不止的樣子。

滿腹心事不想說,也無法說,鳳笙不再吹了,也無心吹了,流露出的是一種深深的絕望。

經歷了從春風得意、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到動輒得咎、惶恐難安的階下囚如此巨大的人生變化,他已經變得非常的脆弱和哀哭。在這樣的大悲痛、大苦難中內心細膩的感受都無從談起,只剩下默默流淚。

在無盡的哀傷中他黯淡地說道:“腸斷更無疑”。

這分明是詞人感受到了內心劇烈的疼痛後的哀號。

一個昔日的九五之尊如何能承受這樣的痛苦和侮辱,這也可想見四十年的帝王之家並沒有培養出一個真正的貴族,在他本該流血時卻留下了懦弱的眼淚。

這才是他悲劇人生的根源。

既然選擇了忍辱偷生這條路,就要學會承受一切不能承受的痛。

如果承受不起就效仿紂王、李從珂那樣縱身一躍,化為灰燼,一了百了。

要麼就是像金哀宗完顏守緒、明思宗朱由檢那樣無顏見祖宗於地下,披髮遮臉自縊而死。

可李煜最終還是選擇了忍辱偷生,儘管他曾經也有自焚而死的念頭,最後還是下不了決心。


北方的初春時節乍寒乍暖,尤其是到了夜裡,春寒料峭,寒意逼人。

這樣的夜裡李煜從夢中凍醒,看看身邊,不是在江南的家裡,而是在遙遠的北國中原,再一聽窗外淅淅瀝瀝的下著春雨,不禁感覺寒意更濃。

著名的《浪淘沙》就是在這樣的情境裡誕生了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又是在夢裡重溫江南故土的美好往事,以求得片刻的歡愉,也只有在夢裡才能暫時忘記自己寄人籬下的囚徒身份。

正所謂“一晌貪歡”連夢裡片刻的歡樂都貪戀的人在現實世界裡該是多麼的慘淡不如意呀。

可就是這麼一丁點歡愉也被窗外的春雨和春寒打斷,身上蓋的絲綢棉被無法抵禦初春時節的寒氣,聽著窗外的春雨聲,李煜又情不自禁想起了江南故國。

想出去走走,內心裡卻又在暗暗警告自己,不是說了一個人時就不要登高了嗎?

你怎麼又忘了。

那故國的三千里地山河離別的時候很容易,可要想再見面就太難了。

最後一句是寫在春雨中那些嬌嫩的花朵紛紛飄零,隨著流水潺潺流走,而春天也在這樣的飄逝中漸漸離他遠去。

這句詞裡已經隱晦的暗喻自己恐怕來日無多,自己的生命會像這落花一樣隨風飄逝,不知流向何方。

最後的“天上人間”究竟是何意?

歷來爭議不斷,眾說紛紜,百家講壇趙曉嵐教授讀到這裡解讀為人間與天上的距離,我感覺好像不是這個味道。

這個詞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天上人間會相見”本身是一個專屬名詞,並非是天上和人間並列。

感覺李煜用在這裡,結合前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來看,似乎是指出了自己的最後歸宿。

“天上”和“人間”是天堂與地獄、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兩極世界,也是李煜過去與現在生活境況、心態情感的寫照。

或許天上人間才是他擺脫痛苦的最後歸宿吧。

此時的李煜似乎已經預感到了危險的逼近,亦或者是心如死灰,哀莫大於心死,當哀傷痛苦強烈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整個人的心靈就先於身體死掉了,活著的身體你可以解釋成行屍走肉。

回過頭來說趙光義,雖然這時候正一門心思和北漢較勁,但並沒有忘記“關懷”李煜這個文學同行。

有一次趙光義召見南唐舊臣徐鉉,問他最近有沒有去看望老主子李煜,徐鉉說沒有。

趙光義就問怎麼不去看看呀(這不是明知故問嘛)

徐鉉說沒有奉命,不敢去。

趙光義笑笑說:無妨,你去吧,看看他最近怎麼樣。

徐鉉這才領旨前去李煜府上拜見,到門口時只見還是那個老頭守門。

由此不難看出趙光義對李煜的蔑視,對付你根本不需要派五大三粗的禁軍壯漢看守,只需一個老頭就足夠了。

老頭不讓進,說沒有旨意任何人不許進去(由此可見趙光義的虛偽和狡詐)徐鉉掏出聖旨,這才被放了進去。

徐鉉見到李煜,行了故臣之禮,兩人就那麼坐著,也沒有多少話。

李煜也可能是太久沒有看到有人來看他,尤其是南唐老臣,肚子裡憋了太多話,現在徐鉉來看他,李煜再也忍不住了,痛哭失聲,邊哭邊嘆息悔不該當初錯殺了潘佑、李平啊。

徐鉉非常尷尬,當年慫恿殺潘佑、李平也有他的一份“功勞”,現在面對李煜的痛哭不知該怎麼辦,只好不說話。

回去後,趙光義問他李煜跟他說了什麼?

徐鉉不敢隱瞞,一五一十全說了,趙光義一聽火大了,好哇,他到現在還在思念他的故國,後悔殺了潘佑、李平,看來他還是沒有真心實意的臣服大宋!

我已經容忍很久了,太放肆了!

也許就是從這時候起,趙光義生出了殺意,看來此人不能再留了。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同時也是李煜的生日,太平興國三年的七夕註定將是李煜最難忘的一個生日,也是他生命裡最後一個生日。

在江南時,每到七夕這一天宮裡都會組織宴會,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但在隴西郡公府裡,李煜的生日還是頭等大事,慶祝一番是必須的。

這天夜裡,李煜在府裡設宴,命歌妓演唱他的詞作,其中就包括那首最後奪走他生命的輓歌《虞美人》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這首詞歷來被看做是李煜的絕筆之作,正是這首詞激怒了趙光義,痛下殺手毒死了李煜,所以這首詞也就成了獻給李煜自己的輓歌。

在李煜的作品裡這首詞具有超高人氣,高居榜首,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春花與秋月在世人看來都是人間的良辰美景,然而詩人一聲嘆息——“何時了”,讓所有的思緒跌入無盡的悲傷。

“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往事固然是美好的回憶,然而“知多少”三個字,道盡了昔日時光給詞人留下的身世之悲。

面對著春花、秋月,詞人能體會到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難無常,體會到千百年來人類共同的悲哀,大概源於後主自身經歷,這裡的銳感深情恐怕只有經歷過國破家亡的慘痛遭遇後的人才能真正擁有。

此時此刻李煜念茲在茲的“故國”早已“不堪回首”,依舊是月明之夜,一切都已今非昔比了。

“雕欄玉砌”的故國宮殿應該還在吧?

只是柱子、牆壁上的色彩都已褪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詞人的情感在這裡已經完全無法遏制了,一任的愁情奔湧,自然匯成“一江春水向東流”永無窮期

。詞人把國破家亡的慘痛和人世無常的悲憤融合在一起,直抒心中永無窮盡的悲憤。如同江水一般滔滔不盡,形成強大的感染力,成為卓絕千古的喻愁名句。

在這樣的夜裡,歌聲飄出屋外,飄進皇宮,飄進了那個屢屢羞辱他的男人耳朵裡,那個男人毫無疑問的發怒了。

他不想再忍下去了,他知道這個囚徒雖然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威脅。

但他那支筆寫出的一篇篇詞作早已經流傳天下,成為引領那個時代文壇潮流的風向標!

這樣的文字對人心,尤其是對南唐故地的民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說他涉嫌顛覆國家政權一點都不誇張!

你一個戰犯不老老實實改造思想,重新做人,為大宋的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居然肆無忌憚的書寫反動文字,並大肆宣揚,請問這是什麼性質的行為?

大宋幾千萬人民強烈要求嚴懲這個十惡不赦的傢伙。

基於以上的幾點原因,趙光義終於拍板了。

他讓弟弟趙廷美給李煜送去一壺御酒祝賀生日,這個趙廷美也酷愛文藝,是李煜的粉絲。

看到自己的粉絲趙廷美親自送酒過來,李煜豈有不喝之理?

於是喝下了御酒,之後的事情史書上輕描淡寫幾個字:

“三年七月辛卯薨。”——《十國春秋》

李煜到底是怎麼死的?

一致的看法是被趙光義毒死的,御酒裡被下了用中藥馬錢子提取物製作而成的牽機藥。

這種毒藥可以迅速破壞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痛苦不堪,身體扭曲變形,頭和腳縮到一起,如同弓弦的樣子,所以叫做牽機藥,人最後就在極度痛苦折磨中漸漸死去。

史料記載李煜被藥毒折磨好幾個時辰後才死去,對他而言死居然也是如此之難。

李煜死了,死在他42歲生日的那天夜裡,事後那個虛偽的男人假惺惺的輟朝三天默哀,並追贈李煜為太師、吳王。

以王禮安葬在西京洛陽城北的邙山上,還令南唐舊臣徐鉉撰寫他老主子的墓誌銘,這塊《宋追封吳王隴西郡公墓誌銘》於民國三十年代被盜出土,下落不明,只留下碑文傳世。

也許是因為對老主子心懷愧疚之情,徐鉉在墓誌銘裡洋洋灑灑的寫了幾千言,狠狠歌頌了李煜一把。


第四節、身後評

李煜死了,按照史書的體例,最後都要蓋棺定論,那麼史書又會如何評價這位弄丟了祖宗江山社稷的後主呢?

要知道歷史上的那些後主幾乎都是聲名狼藉,那麼李煜能例外嗎?

我們不妨就來看看吧

《十國春秋》裡對李煜的評價有幾個關鍵詞:“純孝”、“愛民”、“寬厚”。

第一個我們前面提到過,李璟去世後,李煜守孝期間過度悲傷,到了骨瘦如柴,必須靠柺杖才能站起來的地步。

李煜的愛民也是各種史書一致公認的,在位期間休養生息,最大限度減免百姓的賦稅和差役,恢復民力,使百姓安居樂業十幾年。

也正是這一點,李煜的死訊傳到江南後,江南父老焚香痛哭,大街小巷、城鎮鄉村到處都能看到燒紙錢的人。

和後蜀滅亡後,後主孟昶押往開封時,四川百姓沿江相送,百里不絕,哭聲震天驚人的相似。

我們不禁要問歷史到底被那幫勝利者蹂躪到了什麼地步?

公道自在人心,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

“寬厚”也是李煜的一大特點,甚至到了喪失原則的地步。

按照制度,處決死囚要通過李煜最後裁決,李煜每次都是最大限度減刑,能不殺的儘量不殺。

最後司法部門都看不下去了,和李煜爭論:這個江洋大盜不能減刑!那個是超級殺人犯,不能減刑!

每次都要和李煜拍桌子爭,李煜才被迫讓步,多批准幾個死刑,即便如此還是傷心哽咽半天才蓋印,正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生民何辜?朕實不忍為之。

“論決死刑,多縱末減,有司固爭,乃得少正,猶垂泣而後許之。”——《十國春秋》

但《十國春秋》也指出了李煜的一些缺點,比如喜好奢侈、過度崇信佛教以至於荒廢了朝政,

最後大發感慨說李煜其實是個很不錯的皇帝,假如天時地利人和的話,一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也是守成之主,

可惜由於崇尚奢侈、沉溺佛教,導致朝政荒廢,國破家亡,落得和那個聲色犬馬、吹拉彈唱,最後躲在枯井裡被活捉的陳叔寶一樣的下場,真是可悲啊!

應該說《十國春秋》的評價還是非常客觀公正的,不像新舊五代史以及馬令和陸游各自的《南唐書》為了維護宋朝權威,無法客觀中立的評價。

畢竟十國春秋的作者吳任臣是清朝人,犯不上為宋朝皇帝背書。

馬令、陸游《南唐書》雖然有種種顧慮,但總體而言對李煜的評價還算中肯,結論和十國春秋基本一致。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但馬令版和陸游版又略有不同,馬令版的《南唐書》貶多於褒,因為馬令是北宋史官,必須用批判性眼光看南唐,這是工作要求。

在馬令版裡馬令用惋惜的口吻說當初大宋興起後,天下百姓翹首期盼太平,而南唐依舊割據稱尊,開歷史倒車,這難道不是逆歷史潮流嗎?

等到走投無路時才被迫投降,這個時候你就老老實實做樂不思蜀的階下囚,或許還會安度晚年

而李煜偏偏在這個時候大唱故國戀歌,肆無忌憚的表達思念故國的情感,真是愚蠢之極,腦袋不開竅怎麼會到這種程度!

“及屬皇朝,普天之下莫不翹首太平,而猶竊土賊民,十有六年,外示柔服,內懷僭偽,豈非所謂逆命者載。

及其勢窮計迫,身為亡虜,猶有故國之思,何大愚之不靈也若此!”——馬令《南唐書》

馬令的話雖然有點刻薄,但也不無道理,

李煜這個人過於單純,彷彿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一樣,在江南時不管國家到了多麼危險的地步,依舊奢侈無度,鶯歌燕舞;

等到敵軍圍城,金陵危在旦夕時,聽信奸臣之言,以為敵軍馬上就潰退了,依舊在後堂聽和尚們講經;

為了粉飾太平,城破前夕還錄取了三十幾個進士;

亡國北上後,最該做的是夾起尾巴做人,學會奴顏婢膝,討好新主人,以求得苟延殘喘,可看看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毫無保留的宣洩自己的亡國悲痛,不但日夕以淚洗面,將真情實感流露無遺,還寫出一首首的詞將這種感情告訴天下人,包括那個虛偽的高高在上的男人;

這樣的人難怪馬令會發出這種感慨,在明哲保身這方面,歷代的亡國之君都有精彩的、驚世駭俗的卓越表現,李煜和這些前輩甚至同輩人、後輩人相比,可以說是交了白卷。

漢獻帝劉協委曲求全,在軍閥混戰異常殘酷激烈的東漢末年居然穩住皇帝之位二十多年,

禪位後又平平安安的壽終正寢,什麼叫水平!

什麼叫高山仰止?

蜀漢後主劉禪被捉到洛陽後,馬上裝出一幅酒囊飯袋的模樣,大吃大喝,樂不思蜀,裝傻充愣,把自己打扮成小丑,討司馬昭歡心。

有一次在宴會上司馬昭問他思念四川老家嗎?

劉禪回話時還不忘狼吞虎嚥:豬蹄真不錯,陛下,您剛才說什麼?

司馬昭又問:安樂公可思鄉否?

劉禪一抹嘴:豬蹄???哦不,京城這麼好,俺不想家。

這副德性逗得司馬昭和群臣哈哈大笑。

劉禪也躲過了殺身之禍,你以為劉禪真是無能的廢物嗎?

那你就太天真了,一個廢物在諸葛亮死後能在四川穩坐四十年皇帝,你覺得可能嗎?

這才是大智若愚的高手!

東吳後主孫皓在國內窮兇極惡,暴虐無度,被擄往洛陽後馬上變成乖巧聽話的孫子了,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這叫水平,功夫到家了。

南陳後主陳叔寶荒唐不堪,酒色財氣,花天酒地,和張麗華在後宮裡的荒唐故事至今仍是坊間津津樂道的談資,他的《玉樹後庭花》和李煜的《霓裳羽衣曲》有一拼。

這小子被俘時真是出盡了洋相,躲在枯井裡不敢出來,嚇唬了半天才拉了出來,到長安後馬上裝起孫子,公然向隋文帝要官當,鮮廉寡恥的說:沒有官銜,上朝時和大家在一起感覺怪不自在滴。

起初隋文帝還擔憂陳叔寶會抑鬱一陣子,吩咐宴會上不要演奏江南樂曲,害怕陳叔寶聽了傷心,現在聽了這番話,一口茶噴出來,氣得快抓狂了:

陳叔寶呀陳叔寶,你真是全無心肝啊!

你的心肝都哪兒去了!

陳叔寶憨厚的一笑,露出一排雪白的門牙:不好意思,丟在江南沒帶過來

或許這些前輩的光輝事蹟太過久遠,可即使和李煜同時代的難兄難弟們做的也是無可挑剔。

南漢後主劉鋹當初狂妄叫囂和宋軍不共戴天,決一死戰,被擄往開封后,一夜間便從一米九抽到一米五了,拍宋太宗馬屁那叫一個空前絕後。

宋太宗親征北漢前夕,劉鋹在朝堂上手舞足蹈的說

大宋神威天下無敵,我等降王早早就到京城為陛下效勞,劉繼元(北漢後主)那小子不識抬舉,王師討伐一定旗開得勝!

陛下,俺可是第一個進京覲見陛下的哦,希望等劉繼元到京後,封俺做投降諸王們的頭兒,也好組織諸位降王一起歌頌大宋神威哇!

這番話逗得趙光義哈哈大笑,一幫大臣也是鬨堂大笑,劉鋹不但不臉紅,反而洋洋得意。

可見此人的臉皮已經比開封城牆還厚幾十倍。

不管怎麼說這些後主們雖然在歷史上聲名狼藉,留下千古罵名,但在當時至少保住了性命,從化解危機的角度看,他們無疑是成功的。

那麼李煜能不能效仿這些前輩的經驗?

答案是不能。

因為李煜的性格已經註定了他不可能走這條路,他終究不是那樣的人。

所以他的悲劇也就無可避免。


至於陸游的《南唐書》則出現了新的特徵,陸游寫南唐書時,昔日的大宋朝已經變成了南唐第二,龜縮於東南一隅,如果過度貶斥南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陸借古諷今,譏諷南宋政權彷彿是非法的南唐政權。

所以陸游的《南唐書》把南唐視為正統王朝,而不是地方割據政權,三位君主的傳記是本紀,而不是傳,這樣一來也就暗喻南宋的正統合法性。

所以陸游的《南唐書》褒多於貶,其實很好理解,你要是把南唐說得一錢不值,也就是把南宋一起罵了。因為南唐和南宋實在太相似了。

陸游《南唐書*後主本紀》最後對李煜的評價很長,足足有一頁,前面部分幾乎和《十國春秋》的記載一致,文字相差無幾。

後半部分則是陸游的感慨,這裡重點講陸游的感慨。

陸游感慨道:李煜的死訊傳回江南後,江南父老焚香號哭,足見李煜之愛民不虛也

“殂問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

但李煜崇信佛教,廣建佛寺、大批青年男女剃度出家,耗費巨大,無法具體統計。

“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

每天也不上朝,就在宮裡建造佛堂,穿著僧衣焚香膜拜,因此荒廢了政事。

“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頗廢政事。”

又在宮裡設立澄心堂,召集一幫文士坐而論道,不亦樂乎,平時的旨意都由這幫文士出謀劃策並下發。等到宋軍圍城後,李煜下旨調兵遣將,大臣們居然都不知道。

“兵興之際,降御札移易將帥,大臣無知者。”

李煜誅殺軍事負責人皇甫繼勳後,軍事方面失去了指揮,幾乎成了一盤散沙,一天夜裡數萬部隊奉命調動出城,相關負責人只是簽字執行,居然連這些部隊去什麼地方,去執行什麼任務都一無所知,後來才知道命令是澄心堂那幫人下發的。

宋軍圍城越來越緊,金陵成了一座死城,城裡人心惶惶,而李煜卻一點都不慌,居然還在佛堂裡聽一幫和尚講佛法。

朝中大臣都知道國亡就在這幾天了,而佞臣張洎卻告訴李煜宋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馬上就要撤回北方了,李煜信以為真,非常沉穩,反正宋軍過不了幾天就撤走了嘛。

“群臣皆知國忘在旦,慕,而張洎右謂北師已老,將自遁去。後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

李煜不但以為宋軍馬上就要撤走,甚至以為南唐依舊和諧穩定,在被圍城期間還錄取了三十多名進士,李煜的所作所為,大多都跟這個差不多。

陸游最後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點睛之筆。

說李煜的仁愛作風雖然感動了南唐百姓,卻最終無法保全江山社稷。

“故雖仁愛足以感其遺民,而卒不能保社稷雲。”

突然很想請教一下陸游老先生對“得民心者得天下”這種論調如何看?

感覺挺有意思的。


第五節、在何方

李煜雖然死了,但關於他的身後之事千百年來卻始終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史書裡並沒有記載他的詳細葬地,只是籠統的說在邙山。

宋朝《河南府志》記載算是最詳細的了,也僅僅寫到葬洛陽城北10裡。

邙山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型古墓集中區域,號稱“東方金字塔”已發現的古墓葬多達十萬座,那麼李煜墓究竟藏身何處呢?

綜合各種信息來看,目前較一致的看法就是李煜大概葬在洛陽城北,今孟津縣朝陽鎮的後李村、周寨村一帶,我們從這兩個村子的名字就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後李會讓人聯想到李後主。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至於周寨村還有一個故事,

說是當年李煜死後,小周後前去為他守墓,當地官府為了解決小周後住宿問題。

便在李煜墓附近建了一座寨子供她居住,久而久之這座寨子便被叫做“周寨”,而李煜墓附近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名叫後李的村子,兩個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在今天的洛陽地圖上還能看到這兩個村子的名字。

李煜的子孫後代死後也陸續歸葬這裡,久而久之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李姓家族墓地,附近後李村的村民絕大多數都姓李,他們自稱是李煜的後裔,這裡面不排除攀附名人的因素。

李煜墓位於邙山北魏陵區的核心地帶,四周散佈著許多北魏墓葬。

從高空俯瞰,真是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李煜墓背枕邙山,面朝瀍河,四周帝王將相雲集。

依照方位座標看,

東面是北魏江陽王元乂墓(向陽村)、陳後主陳叔寶墓(鳳凰臺村);

東南方向是曹魏高貴鄉公曹髦墓(瀍河之畔)、北魏清河王元懌墓、北魏終寧陵(盤龍冢村);

南面是道教聖地上清宮(葛家嶺村);

西南方向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冢頭村);

西面是北宋魏國公石守信家族墓(石碑凹村);

西北方向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長陵(官莊村);

北面是長陵的陪葬墓群(徐家溝、高溝、纏溝一帶);

東北方向是朝陽鎮街區,東漢定遠侯班超墓(煤窯新村);

李煜能和這些歷史上叱吒風雲、顯赫一時的帝王將相相伴在一起,也算是理想的歸宿吧。

但遺憾的是李煜墓的確切位置至今尚未找到,有一點可以確認,就是李煜墓在民國初年已經被盜,當年參與盜墓的一位村民見證了李煜墓誌銘的出土。

遺憾的是隨著這位村民的去世,李煜墓誌銘的下落成了永遠的謎團。

前幾年,孟津當地文物部門在後李村走訪時發現了一些望柱、石羊、石虎的殘部,在一塊玉米地裡發現了大型建築遺蹟,據勘查,附近有一座唐宋時期的墓葬。

當時他們過早的透露了口風,迅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尤其是大批煜粉激動不已,甚至打算組團到邙山祭拜李煜。

在洛陽文物部門的介入下,當地文物部門迅速否認了李煜墓的發現,改口說是疑似李煜墓,具體情況還需要考古發掘才能證實。


第六節、魂兮歸

筆者多次實地走訪後李村試圖尋找李煜墓的蛛絲馬跡,可惜都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收穫,千百年過去了,當年的痕跡早已蕩然無存,李煜墓所在的地方在過去叫老墳臺,是一片家族墓地,李煜的後代應該都葬在了這裡,以前還有祭臺遺存。

70年代初期,由於平整土地,老墳臺一帶的古墓多數被剷平,導致今天的地面痕跡蕩然無存。

找不到李煜墓難免會沮喪,但仔細想想,就為之釋然了,李煜他已經和河洛大地融為一體,就讓李煜安安靜靜的繼續睡吧,還是不要打擾他的美夢了。

君不見多少帝王將相墓葬發掘後都變成了有關部門的搖錢樹,擴建景區、兜售門票、紀念品,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相信這不是所有煜粉願意看到的結果。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李煜篇講到這裡也該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說實話真是難說再見。

在收筆的時候,很多人不禁會問李煜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為什麼一千多年過去了,至今仍得到人們普遍的同情和愛憐呢?

筆者自己的感觸是李煜是一個至真至純的人,雖然貴為天子,卻至死都不曾改變他那顆赤子之心。

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時都是一個個有稜有角的石頭,可到了垂垂老矣之時又有幾人沒有被現實磨成光滑的圓球呢?

李煜生下來時是個孩子,死的時候他的內心世界依舊是一個孩子,乾乾淨淨來,乾乾淨淨走,他至死都不懂人活著是需要戴面具的,甚至不止一幅。

他不懂,他真的不懂,他的內心世界沒有那麼複雜,他始終活的簡簡單單,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想簡簡單單的生活有時候真的好難好難。

李煜不過是在這世間走一遭,享盡這人世間的繁華與頹敗的極致,再淡淡地看這些來了又走。

最終他還是走了,所有的愛恨情仇一併成空,只留下那些在書頁案頭、市井街巷裡流淌的詞句,供無數的後人徜徉其間,尋覓著他的蹤影,品味著自己的人生。

我們說李煜就像是暮春時節的潺潺流水,無聲無息的流逝,總有一天會從我們的眼前漸漸流走,但是這流水終究要匯入浩瀚的大海,那裡有他嚮往的自由,真正的自由。

李煜又像是中秋佳節的皎潔明月,雖然明月會慢慢的降落下去,但我們知道明月會永遠存在於宇宙之中,

每個孤獨的夜晚都會給我們希望和溫暖,那皎潔的月光不正是李煜人格魅力的永生嗎?

李煜的生命離我們遠去了,但離去的僅僅是他的政治生命和肉體生命,

他的文學藝術生命千百年來一直活在每一個熱愛文學藝術的人們心中,從來未曾離開過。

永遠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永遠活躍在歷史的滔滔長河裡,

永遠閃爍在文學的浩瀚星空裡。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李煜有句詞叫“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

和李煜短暫相見的這段日子,筆者再一次深深為之動容,無法自拔,亦學到了很多很多寶貴的東西,不知諸君有何收穫?

就讓我們後會有期吧。謝謝大家耐心的閱讀!

【南唐往事,全篇終】

南唐往事終篇:宋詞中的帝王非但不是姓趙的官家,而且是亡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