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UCloud想吃科創板的“第一個螃蟹”

在目前的雲計算市場,UCloud一直堅持保持自己中立

第三方的身份,這讓它贏得了成功,不過某種程度上,這種中立的身份也在制約著它的發展——因為有的企業確實喜歡站隊。

因為無論是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金山雲還是百度雲,背後都有大樹,但UCloud管理層正在尋找另外一種辦法來縮小差距——衝刺科創板。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作為科技創新企業籌集資金的新形式,科創板在2019年受到了熱捧,季昕華這次的出手瞬間讓大家關注這一雲計算版塊的前途命運。

衝擊科創板,進展如何?

3月份開始,業界就在持續傳出UCloud上科創板的消息,但是官方一直沒有正式宣佈。直到4月1日晚,UCloud開始發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 (申報稿) 》,簡稱《招股書》,據稱已被科創板受理。

《招股書》披露了這次UCloud募集資金的詳情:

  • 投資多媒體雲平臺項目 10.4 億元

  • 網絡環境下應用數據安全流通平臺項目 2.2 億元

  • 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務平臺項目 8.8 億元

  •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優刻得數據中心項目 48 億元

這四個項目總投入約為 69.47 億元,擬募集資金約 47.48 億元

如此巨大的資金規模,有人評價:UCloud要“搞事情”了。

雷鋒網觀察到,從這4個方向上來看,除了一直以來都是重資金投入的數據中心之外,AI平臺的打造也成為了一個新的重點。相比BAT這種在AI領域頗具話語權的公司,UCloud要想全面發展,必然需要拓寬邊界,把AI的短板補齊。

不過,以上這些僅僅是一個表面的故事,在這個冰山之下,還有很多深潛的暗流。

為何它想做科創板中“雲計算第一股”?

UCloud自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是以公有云廠商的身份在行業立足。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UCloud發展歷程

市場份額上,根據IDC的報告,2018 年上半年 UCloud 在中國公有云 IaaS 市場中佔比 4.8%,位列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金山雲之後,排名No 6

從技術範圍看,UCloud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等細分領域都具備能力,持續往人工智能方向發展。

產品線包括計算、網絡、安全、 數據庫、中間件、存儲、分發、大數據、容器、無服務器化計算、人工智能等十 幾個大類共 80 餘款產品。

核心技術方面,內核熱補丁技術、數據回滾技術、軟件定義網絡、負載均衡技術、分佈式數據庫、 安全屋等。

2018年底,UCloud的研發隊伍已經達到543人。

但有了這些條件,為何UCloud熱衷於上科創板?

最重要的幾個原因:

1、從營收構成來看,過度依賴公有云的現象特別突出。

數據顯示,公有云是報告期內UCloud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6-2018年,UCloud公有云的業務收入分別為4.72億、7.63億、10.1億,並分別貢獻了91.43%、90.97%和 85.15%的營業收入。

這種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係數,實際上UCloud也是有所察覺的。

《招股書》中,UCloud提示稱,雖然公司在報告期內持續拓展私有云、混合雲以及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內的其他業務,但是若公司公有云業務未來受到技術革新、行業競爭或產業政策變更等因素衝擊,而其他板塊業務又尚未形成規模,則可能會對公司經營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2、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相比BAT處於劣勢。

外界能看到,這次募集的47.48億元中,有不少是分到了網絡安全和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2018-2019年,行業多起宕機事故讓網絡安全成為雲廠商必須重點關切的能力,而人工智能則是為明天的勝利先打基礎。多點鋪開,全面開花,正成為今天雲廠商的必修課。

我們習慣性的把阿里、騰訊、百度在2018年的組織架構調整放在一起討論,因為共同特點是雲計算的戰略地位確實被拔高了不少。但我們不能忽視華為。任正非的眼中,2019-2020年華為是“要爭奪雲的世界的”。AWS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日益擴大,最新的數據顯示已經超越電信進入前三。而金山雲在2018年的持續融資和小米生態的加持下,也在最後一個季度收穫了81%的同比增速。

根據 IDC 預計,2018 年至2022 年我國公有云市場複合增長率達 39.91%,在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75.31 億美元。可見,市場空間依然巨大。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IDC:國內公有云市場規模

顯然,UCloud沒有自我生態的哺育,而又想實現CBA戰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只能在資本市場籌到錢去投資、去做研發。

3、資本實力相對欠缺,融資渠道單一。

對於雲計算廠商來說,現階段的成本都是巨大開支。無論是2017年為獲客而興起的CDN價格戰(0元中標、低價合作)還是客戶需求變化倒逼的新技術投入,都在消耗大量的資金,此外設備、帶寬、人員薪酬等都是大頭。在UCloud,實際上,其研發投入上以及業務發展中的資源採購等成本上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

《招股書》披露,2016年-2018年,UCloud 營業收入分別為5.16億、8.4億和11.87億元。同樣,業務發展帶來的主要設備、資源採購等花費也在逐年上升,分別為4.34億元、6.42億元和10.92億元。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有人肯定會疑惑:研發投入所需的更多資金UCloud不是在2018年融了不少?

但是UCloud自己深深明白:資本實力相對欠缺,融資渠道單一是該公司的競爭劣勢之一,目前的資金實力相對國際和國內上市公司仍較為薄弱(雷鋒網注:投資方的資金規模並非十分龐大)。

國內公有云市場第一、第二陣營中的雲廠商,阿里雲、騰訊雲、AWS、金山雲、百度雲都在上市公司體內,而電信則是運營商體系根本不差錢。

面對“不差錢”的競爭對手們,坐等融資的速度明顯過慢,且資金量小,不如直接乘風而上科創板。

上科創板,先突擊設置AB股模式

據瞭解,UCloud選擇的科創板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而該標準則是監管層為存在表決權差異安排的企業“特製”的一項標準。

之所以說UCloud核心管理層存在表決權差異,是因為UCloud共同實際控制人季昕華、莫顯峰和華琨 3人持股總計約為26.93%,擁有的表決權分別為33.67%、15.52%和15.52%——這意味著擁有了過半的股東大會話語權。

一般而言,採用AB股結構一般是因為創辦人財力有限,要透過多輪融資引入財務投資者,才能令公司壯大,所以創辦人攤佔的財務股權往往會大幅攤薄,而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正好可以讓創辦人在持股較少情況下繼續控制公司。

因此,有券商人士表示,不同權的股權架構在互聯網科技企業、初創公司中較為常見。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UCloud股權結構中AB股具體分佈(節選前12個股東)

不過,這種結構讓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以及對需要股東大會決議的事項具有絕對控制權,中小股東的表決能力勢必將受到限制。

風險猶在

一直以來,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所有頭部雲廠商吃到了紅利,但現在急轉直下,互聯網人口紅利消退,行業競爭加劇,企業經營壓力大。

而恰好UCloud的主要收入都集中在互聯網領域(移動互聯、互動娛樂、企業服務),如果一旦政策趨嚴,UCloud的下游客戶勢必受到影響,這對UCloud不是一件好事。金融、教育機構、新零售、智能製造等傳統行業的客戶目前在收入貢獻上增速非常快。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UCloud下游客戶的收入貢獻

現在,UCloud定位在“CBA”三位一體化發展,這實際上就要求UCloud在保持雲計算業務高速發展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快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研發與經營。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但是大數據與人工智 能屬於高新科技領域,技術壁壘較高且更新較快,資金和人力需求高,一旦加大對這兩塊業務的投入,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對基礎雲計算業務的投入,存在對當前業務結構及主營業務經營情況形成衝擊的風險。

可期?

核心技術人員穩定是UCloud的優勢。

季昕華、莫顯峰、楊鐳 3人是經過董事會決議確定的核心技術人員,且是最早的一批團隊——這在一定程度上向資本市場傳遞出UCloud的技術夢想、實力與穩定性。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其中,季昕華與莫顯峰共同確立了UCloud以公有云計算為技術攻關重心及主營業務的開展方向。

  • 季昕華作為 CEO 全面負責公司業務,並重點把關雲計算安全防護的關鍵技術。這也符合他第一代“紅客”的身份。

  • 莫顯峰作為 CTO 全面負責公司技術及研發工作,並重點把關網絡存儲及虛擬化方面的技術難點。

  • 楊鐳於 2012 年 3 月公司創立之初即加入公司,重點把關公有云網絡架構方面的技術難點,並作為技術綜合管理線負責人、PaaS 平臺產品線及引擎軟件線負責人,統籌公司技術研發具體工作。

當然,在此之外,UCloud首席運營官華琨的角色也至關重要,且有技術背景,曾在騰訊互聯網運營部運維總監、雲平臺部運營總監,負責 QZone 和開放平臺的技術運營與服務工作。

在UCloud,最早的創始人團隊其實只有3個人: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

2012年初,3人聯合籌建了UCloud,只不過當時UCloud的精力主要在服務創業團隊提供虛擬主機、計算儲存網絡資源等主要的雲計算服務。而現任技術副總裁楊鐳則是當時從盛大被季昕華等人吸引而加入的。7年之後,才有了現在的UCloud。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為了讓上科創板這件事更加順利,UCloud順便公佈了研發總體規劃,比如:

雲計算方面,對 IaaS、PaaS的全產品線投入研發。IaaS層,增強底層物理資源和全球網絡調度能力,中短期引入 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芯片,長期發展至 ASIC(面向特定用戶需求設計的集成電路)芯片。PaaS 層關注容器化、無服務器化,計費模式也要轉變。

大數據方面,提升以 Hadoop、Spark 等為代表的大數據平臺實力,強化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使用 Enclave 等最新技術,對加密密鑰進行保護。

人工智能方面,計劃開發 AI Workflow(工作流)產品,涵蓋數據採集、數據處理、算法探索、在線訓練、在線服務等環節,計劃開發部分更貼近業務場景的通用工具或解決方案,如面向圖像識別企業提供視頻流處理框架解決方案。

......

整體來看,闖入科創板,對於UCloud來說,是一個激進的抉擇,但也不失為一次機遇大於冒險的考量。(雷鋒網雷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