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秦帝國崛起背後的神祕組織——墨家

墨家學說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只是你們不知道那是墨家學說而已。

獻公時期,墨家入秦

我們先交代一下歷史背景,公元前409年,秦魏河西之戰,魏用吳起為將,大勝,奪得秦河西地。河西地一失,秦國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可以說,已經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了。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因此,公元前401-386年,秦國曾經多次與魏國交戰,試圖攻下河西地,但無一次成功公元前386年,長期流亡魏國的秦獻公趁國內大亂回國,385年,獻公順利繼位。

誰來守城很重要

當時魏國佔據河西地,隨時可以長驅直入,兵臨咸陽城下。獻公不僅要鞏固咸陽的防線,還要在咸陽以東建立一系列的防守據點,而且,可以說都是無險可守的防守據點。既然無險可守,那就只有靠人力了。

誰來守城真的很重要

而在獻公繼位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81年,楚國發生了一件事。

有趣的是,這件事跟攻下河西地的吳起還有些關係:大家都知道吳起後來跑到楚國幫忙變法,結果被楚國貴族圍攻。但吳起這人有急智,抱著楚悼王的屍體死的。貴族的箭射在楚悼王的屍體上,犯了大罪。參與圍攻吳起的有一位叫做陽城君(封地在陽城),他也犯了大罪,因此出逃,封地被收歸楚王。

巧的是,這位陽城君有位朋友叫孟勝,是墨家的鉅子,事發的時候正帶著弟子在陽城。當時陽城君潛逃,楚肅王派兵打算收回陽城。孟勝說,按楚國法律,你收回城池要拿城主的符令回來,敢問現在符令在哪裡?來人說沒有,孟勝說對不起城不能給你們。來人說敢違抗就打,孟勝說打就打。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關於這場戰爭,孟勝是這麼跟弟子解釋的:

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死若是對陽城君有益也就罷了,沒有益處,還要搭上這麼多墨家之人,讓墨家絕於後世,不能做呀)

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不是這樣的,我和陽城君,不是他的老師也是朋友,不是朋友也算作臣下,如果今天以死明志,那麼以後求學的人不會來找墨家,反正誰都不會來找墨家了,所以,我們是在行墨家的大道,才能讓墨家繼續立足於天下)

戰果也很有名:

《呂氏春秋》: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陸賈《新語·思務》:墨子之門多勇士

那麼,獻公如果想守城,當時天下諸家,誰最適合?答案呼之欲出。

誰來守城真的很重要,墨家守城最合適

有人會問,這些都是臆測,有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很遺憾,證據確實不多。但我們可以在《墨子·號令》中讀到如下一些官名:丞尉、三老、五大夫、太守、關內侯、公乘等等,“皆秦時官”。

清代大儒孫詒讓考據這裡的時候,還特別注了一筆:上文關內侯、五大夫、公乘之名,悉如秦制。

孫不是第一個注意到這一點的。在他之前,蘇時學就注意到這些都是秦官名。蘇認為這些官名都是商鞅之後的,因此這一段是商鞅之後的文獻,被摻雜在墨子著作裡面。但孫詒讓經過詳細考據指出,這些官名在商鞅之前業已存在。因此,蘇時學認為這一段屬偽造的說法不成立。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如果秦國的官名出現在《墨子》裡面的篇章,是《墨子》抄現有秦制的可能性大,還是秦制採納墨子思想的可能性大?——當然是後者。為什麼?因為這些官名的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換句話說,沒有制度,就沒有官名。如果秦制已經存在,而《墨子》加以採納,那又是誰創造出了這麼可怕、完整、成體系的制度?如果有這麼偉大的思想家或者這麼偉大的學派,為什麼我們絲毫不知?

墨家的救世之道

我們今天很多人讀書,讀了一個道理,覺得很偉大,卻從來不想這種道理怎麼可能實現。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哇,好偉大!大家都該天下為公!可怎麼實行?把你的銀行卡交出來?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兼相愛,交相利,哇,好偉大!可怎麼實行?靠宣講和諧社會?墨家之所以牛,不在於他們敢說,而在於他們敢做。

最有名的那個故事((止楚攻宋),墨子為了阻止楚國發動戰爭,跑到楚國去跟公輸班對弈,九戰九勝,並告訴公輸班,如果你們敢攻宋,宋國有我的大弟子禽滑釐帶領墨家三百人,拿著我的工具,學會我的辦法,幫他們守城。你們殺了我,也沒有用。於是楚國只好罷休。

請大家注意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墨家敢講“非攻”,因為他們自己就有“非攻”的本事!實力才是墨家的生存之本。

你們印象中的墨家是幹這個的: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小孔成像原理最早記載在《墨子》一書中)

實際上墨家還幹這個: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墨家強大的守城實力,建立在其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工匠人才和生產技術之上)

所以秦獻公看重墨家,首先是墨家掌握了全套的攻守城技術和與之相配套的制度!請看《墨子·備城門》中的段落:

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雖善,而君不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這一篇開始一直到最後,墨子都在講攻守應對,墨家有一整套的守城方法應對所有的攻城戰術。而且詳盡地討論城牆怎麼修、土坑怎麼挖、攻城器怎麼造,甚至為了防止敵人的間諜混進來,還詳盡到規定上廁所時必須獲得許可,不能兩個人同時上廁所!

孔孟整天講仁義,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後你一問他們怎麼種樹,馬上回答“吾不如老圃”。只有墨家,給你雞湯的時候,還送你勺子!這不叫偉大,什麼能叫偉大!

墨家在秦國的影響力

關於這一點可以舉一個例子:

墨者有鉅子腹黃享 ,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 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大概解釋一下,就是在秦惠王時期,(注意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兒子)墨家的一任鉅子“腹朜”的兒子在秦國殺了人,以秦國刑法之嚴苛,肯定是依法處死,但是秦惠王說,念在先生年事已高,又只有一個兒子,就免除死刑吧。但是墨家的鉅子腹朜說,墨者之法,殺人者死,雖然秦王饒恕,但是不可不行墨者的法度,於是就殺了自己的兒子。

根據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第一,歷經秦獻公,孝公,秦惠王時期,墨家都在秦國範圍內活動。

第二:以秦國刑法之嚴格,秦惠王竟然可以免除墨家鉅子腹朜兒子的死刑,足以說明墨家力量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第三,墨家非常尊重秦國的法律,且墨家內部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度,墨家鉅子雖然是組織的首領,但是也不會以權謀私,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從軍事制度到政治制度

好了,為什麼說墨家制度影響了中國歷史,但大家都不知道那是墨家制度呢?因為它的內核完全被商鞅吸收了。或者換句話說,商鞅只不過是在更大範圍內複製墨家的組織技術,並將其從軍事應用到政治而已。

商鞅變法的內容很多,有一些是跟政治鬥爭相關的,比如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革除殘存的戎狄風俗等等;有一些是別國已經實行了的,比如推廣縣制、廢除井田等等。

但學界一般認為,他最大的成績在於推行戶籍制和什伍連坐制,大大強化了國家對民眾的控制,打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兵農合一制度—在墨家的基礎上

首先,我們來看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什伍連坐”。

《史記·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然而實際上,“什伍”和“連坐”都是商鞅之前出現過的制度:

《管子·立政》:“分國以為五鄉,鄉為之師。分鄉以為五州,州為之長。分州以為十里,裡為之尉。分裡以為十遊,遊為之宗。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史記·秦本紀》載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二十年(公元前746)“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同產(兄弟)。

可見早於商鞅四百年秦國已有連坐法了。

那麼,“什伍”制到底是幹什麼的?有人說這是戶籍組織制度,用於統計兵源的,實際上,它最初的用處是防止間諜的滲入:

《尉繚子·伍制令》:夫什伍相結,上下相聯,無有不得之奸,無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況國人聚舍同食,烏能以幹令相私者哉?

好。我們再來看《墨子》。什伍製作為一種守城時期的組織方法,在《墨子》中已經明確無誤地出現:

《墨子·備城門》:“城上十人一什長”;《墨子·迎敵祠》:“司馬視城修卒伍……五步有伍長,十步有什長,百步有百長。”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墨子為守城制定的連坐法極其嚴苛:

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囂、三最、並行、相視、坐泣流涕、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伍人不得,;得之,除。伍人踰城歸敵,伍人不得,;與伯歸敵,隊吏斬;與吏歸敵,隊將斬。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先覺之,除。當術需敵離地,斬。伍人不得,;得之,除。

從守城之法的各種“斬”,可以看出墨家連坐法之嚴苛。是不是跟你們印象中“兼愛”的墨家形象不大一樣?推廣什伍制度要跟戶籍結合起來看。因為什伍制度只有跟戶籍結合,才能真正打造兵農合一的制度。

而《墨子》中的守城制度,也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

《備城門》:“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計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或應作上)樓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圍(御)。”

戰時連丁女和老小都動員起來了,這跟兵農合一的“原始全民動員”很接近了。而且,“戶籍什伍”也是秦獻公時期就開始推行的。如果秦獻公接納墨家是事實,那麼這一切都可以解釋通了。

《商君書》跟《墨子》在技術細節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我們習慣了秦國強大是採取法家學說的說法,但實際上,戰國時代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法家”。儒家和墨家都是明確傳承的,但法家則是一個漢代知識分子總結出的派別,其內部分化很大。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比如管仲也是法家,卻被孔子誇過;子產也算法家,但改革力度很弱;吳起、李悝也被算進去,就因為他們改革了。商鞅講的以技術性問題為主,韓非講的以權謀術為主,都被歸成法家,實際上,當時人並不這麼看。他們更習慣用“申(不害)、商(鞅)之術”這種說法,來指代一系列增強中央集權的政策。

如果不把商鞅看作是一個法家脈絡裡的學徒(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個脈絡),而是看作一個有志於富國強兵的個人,那麼,他從墨家制度裡汲取優秀成分,推廣實施,也就自然而然了。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所以,墨家在大秦帝國的崛起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秦國的制度建設,都有墨家的影子,但是為何後世我們對此知之甚少呢?其實,歷史掩蓋了很多真相,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一些記載中,看到一些蛛絲馬跡,為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

你認為墨家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其實墨家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在每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在每一個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你都會看到一群捨身忘死,以利天下的墨者站出來,他們不是墨家又是什麼呢?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加入“墨門書院”,和我們一起復興墨家吧!

【點擊此處】或【閱讀原文】申請加入墨門,和400+墨者學習交流

往期分享:

一日一墨:禮,是發自內心的尊敬,沒有貴賤尊卑之分

一日一墨:君子不為求取善名而作為,否則就如同盜賊一樣

一日一墨:一個崇尚誠實的人,外表也會熠熠生輝

一日一墨:為國盡忠,要伸張正義,堅持真理

一日一墨:孝道,以利親為基本出發點

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神秘组织——墨家

兼相愛,交相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