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當年竟然見證了蓋州“九省通衢”的盛境

大清河入海的河口叫西河口。西河口的這個半島便是連雲島。雍正二十一年《蓋平縣誌》說:“連雲島,城西十五里,明設關於此,有戍兵。今廢。”

廢關,常會有淒涼的感覺,斷壁殘垣,月冷風高……。可自從有港,港灣的景色總是讓使船的人心馳神往,有時看港灣並不只為回首那波瀾壯闊的浩瀚,而是為體驗難得閒適的愜意,體味那份獨有的釋然情懷。蔚藍的海水,一望無際的清澈,駐足港灣,靈魂也會彷彿即刻乾淨。海面漫不經心地泛起圈圈漣漪,營造出到家了的一份質樸的浪漫和一些放肆和隨便。更主要的是蓋州做為商埠的那一份擔當。

金代翰林學士趙秉文的《連雲潮退》,是一首寫連雲島的五絕:“夕陽明島寺,海氣入邊城。潮落青魚出,泥深白鳥行”。金代那時候,相對蓋州城來講連雲島僅僅是個邊城。雖是邊城,但想來也小有名聲了。不信,看趙秉文另一首《連雲島望海》:“壯觀天東第一遊,曉披絕島寄冥搜。煙中熊嶽隨潮沒,天際遼江入海流;地絕四維那辨樹,風來萬里忽通舟。我從析木西南境,回望中原四百州。”此詩還真是有些意境。析木,是位於連雲島東北處不遠的山區古城,在海城的東南,有石棚和遼代的磚塔。連雲島在金時顯然還不是名氣很大,而到了明時,這裡已經成了軍事關口重鎮,再以後,便成了通商口岸。

《明史》記載:“遼東都指揮使司,元置……。元蓋州,屬遼陽路,洪武四年廢,五年六月復置,九年十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雲島,上有關。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裡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寧監城,永樂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關,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明在遼東設遼東都指揮使司,並確定行政上歸於山東布政司。“有連雲島,上有關”,《周禮·司關》:“關,界上之門也。”

清康熙十八年始任蓋平知縣的駱雲,也有一首《連雲島望海》:“水勢西從碣石來,雲山沙磧重徘徊。龍門雨洗刀兵後,鰲背風翻星斗回。民瘠未收珍府利,官憂空作委輸裁。子期何在留岑寂,疑有琴聲響石臺”,寫出了連雲島的河海交匯,漫道雄關的氣勢。

連雲島港曾記錄下蓋州“九省通衢”的盛境。清王朝建立,便開始對東北進行開發,各地商人紛紛前來貿易。東北的沿海貿易始於康熙中葉,乾嘉年間得到長足的發展。東北向南方輸出大豆、雜糧,還有乾果、海味、藥材等農副產品。《赤嵌筆談》記載,福建海船赴東北貿易“販賣烏茶、黃茶、綢鍛、布匹、碗、紙、糖、曲、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蟶乾”等。

蓋州成為通商口岸完全是由於它在東北沿海貿易中的地位。連雲島在道光年間以前,已經成為東北與關內通航的貿易港口,“輪蹄叢集,舟帆交併”。執東北三省商業之牛耳,“市街整然、店鋪林立”。

出入西河口的船隻都須由連雲島經過。《蓋平縣誌》記載:“本邑海口有二:一曰西河口,即清河下流入海處,距城二十餘里,在清季道光以前為東三省海運交通唯一之商港,南北貿易鹹萃於此。故我城雖系蕞爾偏邑,而名聞八閩,聲達三江,無不知有蓋州者,皆因貨物積散之傳播也。……”

《縣誌》稱之為“東三省海運交通唯一之商港”未免誇大,但當時連雲島海口的稅收額也確實可觀。嘉慶二年該海口稅收為11795兩,嘉慶三年也達9564兩,連雲島一個海口的稅收就佔到“清單”所列稅收總額的10%左右。清中葉以後由於港口淤淺,貿易漸衰,不過直到咸豐年間,“福建、寧波之雕船、鳥船”,仍是“歲必一至”。

連雲島是遼東通商港口,各地到遼東經商的船隻都在這裡停泊。島的南端有果神宮,北端有座海神廟,即天后娘娘廟。海神娘娘與果神宮主都是主管海上安全的神,因此從福建、浙江等地到蓋州做生意的客商及當地漁民都在這裡祈神求佑,絡繹不絕。一年四季香火不斷,特別是每年正月二十前後,這裡有個熱鬧非凡的“跑火會”,成千上萬人聚在這裡觀看跑火奇舉。同時又高蹺、秧歌、壓花、刀轎等賽神大祭。跑火會是在連雲島坡地上挖幾十丈長的地溝,地溝裡架起一溜劈柴、木炭,在火燃燒到熊熊之時,必然有一個光著上身穿紅褲的人,以非常嚴肅的神色從火上跑過。火光映照飛奔的人影,好像是仙人駕著火龍飛舞,不見那人燒傷,而且又不知那人去向,年年如此(《中國民間文學集成·蓋縣資料本》)。跑火會只在這個地方有過,是用漫天的連雲煙火,迎接海神娘娘鑾駕到臨此地,保佑此地四季平安,跑火會在光緒年間最為鼎盛。

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当年竟然见证了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

清光緒年間的張元奇《海神廟》一詩,道出了古遼東與媽祖文化的聯繫:“蓋州夙濱海,粵船此麕集,沙船千九百,遮港銜尾入。庀材祀海神,丹堊甲一邑,庭宇矗豐碑,歲久尚屹立。我來瞻遺貌,如聽神暗泣,追思嘉道年,昔舒今乃蜇。河潮斷往還,社稷缺拜揖,寒風飄靈旗,下馬獨嗚唈。”古遼東與媽祖文化的聯繫顯然是南船到來的原因。

在大清河的入海處,有個被海水剝蝕過的半島,叫連雲島。連雲島曾經是遼東第一通商大港,從全國各地到遼東經商的船隻都在這裡停泊。島的南端有果神宮,島的北端有座海神廟,即天后娘娘廟。海神娘娘與果神宮主都是主管海上安全的神,因此從福建、浙江等地到蓋州做生意的客商及當地漁民都在這裡祈神求佑,絡繹不絕。據《赤嵌筆談》記載,福建海船赴東北貿易“販賣烏茶、黃茶、綢緞、布匹、碗、紙、糖、曲、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蟶乾”等。西河口的連雲島在遼金時期已有名氣。趙秉文遊連雲島時認為是“壯觀天東第一遊”,有《連雲潮退》詩:

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当年竟然见证了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
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当年竟然见证了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当年竟然见证了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
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当年竟然见证了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

當所有的草木枯黃,冰封千里之時,遼東灣要封海結冰,岸邊寒風凜冽,冰面疙疙瘩瘩。半島上人影都不見一個,“貓冬”是東北方言,就是在屋子裡等待春天到來。等到河開雁來,春風颳過,海面上才會有星星點點漁船,在海上捕撈那些新鮮的魚蝦。季風南來的時候,南面的商船便來了,天津、山東的貨船也都會來。靠岸、卸貨、裝載,島上又有了活力和生機,接下來連島上的草木都會鬱鬱蔥蔥。

帶有風帆的船總能吸引島上人的目光,槽船、牛船撐著布帆破浪而來。船體稍大一些,船艙略長一些的是槽船,裝載個二、三十噸貨物,由五、七至八個船工就足夠了;牛船小一些,吃水淺,在海里靈活輕快;鯊船除了有主桅杆之外,還有幾個小桅杆;瓜拉船、悶定船的小桅杆只有一個,去配合著主桅杆吃著力。有三個桅杆的船最屬正常。桅杆,都是由一根長樹幹作成的,有韌性還要實密。南船有些帆是竹蓆編織的,編織的很結實,需要張開風帆時,船工拉動繩索,摺疊的風帆就會向上展開,風帆上排列很多橫向的竹竿,牢固地把桅杆與風帆結合在一起,鼓漲的風帆拉動桅杆,桅杆扯動著船。船長會撐八面風,不論逆風還是順風,都會讓船在被風帆拉扯的傾斜時,藉著傾斜破浪行走,那船底的一邊與另一邊船舷要同水面一齊,很神奇。被蓋州人稱為“船把頭”的船長很費力地掌管著舵把子,根據風向和航程,藉助固定在船舷的繩索拉力,把舵把子固定在一個角度,船便會按照一定方向前行。當航船需要調轉另一個方向時,船員們在“船把頭”的指揮下,將風帆調個方位,“船把頭”再將舵把子藉助繩索拉力固定在另一個方位,用這一邊的船底和船舷著水,傾斜著船繼續行走。船在海上都是“之”字形前進,不會有一帆到底的風來扯動船隻。

船艙裡分成了防水的隔間,貨物是分類碼放的。貨物的碼放要由船長來安排,他知道什麼貨物要放在什麼地方。一些船的船頭在每側都畫有一隻眼睛,很突出也很明顯,使得船極像一條魚兒,可能是祈盼船能看到險灘和暗礁,能及時地避開危險,船上的忌諱和規矩是很多的。航運的每個細節都是一處風景,每處風景都有一份牽動。

來自福建、浙江的貨船平頭平底,夯頭夯腦,色彩豔麗,穩重大方,據說全是用樟木做成的。被稱為鳥船或者鳳船的船,船頭上有一根木頭像個鼻樑,所有的船幫都植根在這根鼻樑上,在海里航行即穩當又快捷,頭尖的船劈水能力極強。環渤海的船隻船體要小一些,大多是“花鞋”和“燕飛”。“花鞋”是稱呼那些把船外飾搞得“花裡胡哨”的船,而“燕飛”是說速度很快的船隻。史料上說,從這一帶到山東煙臺,“風順半日可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