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年薪百萬的藥企高管,為何在50歲轉行做保險

受訪者徐聰穎,20年前,由醫生轉型為醫藥代表;2年前,由藥企高管轉型為保險代理人。
轉型時她已年近50歲。身邊一樣情況的人還很多,已成為社會現象。她認為製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結束,轉型恰逢其時。她看好保險行業的發展潛力,很像醫藥行業曾經的發展趨勢。本文根據受訪者徐聰穎的口述整理寫作而成。


在北京大街小巷裡的星巴克、costa或者肯德基、麥當勞,你隨時可能碰到兩個正在聊保險的人,其中一個是保險代理人,另一個則是客戶。

我可能就會是上述某個場景,坐你身旁或擦身而過的保險代理人。在這之前,我是一家制藥企業的高管,年薪百萬。

兩年前,我加入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成為一名壽險規劃師(保險代理人的一種)。這一年,我已近50歲。

兩年後,我成為一名首席壽險規劃師,連續達成MDRT(百萬圓桌會,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保險營銷行業的一種榮譽,意味著該年度該業務員的業績達到一個規定標準,中國800萬左右保險營銷人員,獲得這榮譽的大概2萬人左右),拿到公司的各種獎項,並晉升為“業務經理”,有了自己的團隊,承擔更多的培養新人的職責。這恰是我之前所擅長的。

年薪百萬的藥企高管,為何在50歲轉行做保險

我的名片背面,印著這樣的個人簡介:5年臨床醫務工作過經歷;20餘年醫藥行業銷售、培訓、管理經驗。

像我這樣企業高管轉型做保險,十多年前可能是天方夜譚,但在近幾年,這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我在藥企時一起工作的幾個前同事,兜兜轉轉幾圈後,現在又成了並肩作戰的同事。他們的身份跟我類似,都曾是製藥企業的管理人員。

為何醫藥人突然愛上了做保險?醫藥人轉型賣保險會更有競爭力嗎?從我轉型故事中,也許你能找到答案。

要不要轉行,我猶豫了7年

從第一次萌生想要做保險的想法,到最終轉行,我猶豫了近7年。

猶豫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放不下辛苦工作20多年換來的豐厚收入、令人羨慕的頭銜。

但自從2004年結緣保險後,我自身一直對保險行業有較好的印象。這一年,我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重疾險,當時的保險代理人是我的好朋友,醫藥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她曾是高考狀元,職業生涯中也一直髮展地順風順水,這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保險代理人,很專業,沒有任何反感。

2010年時,我結識了另外一位優秀的保險人,也是後來帶我入行的老吳。老吳本身是研究生學歷,人很正直,專業性強,除了聊保險,他還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有很多關於生活和職業選擇的交流。

我也是首次瞭解到,老吳這樣的顧問式銷售模式,與傳統意義上的保險銷售有很大區別,這樣的銷售需要真正地瞭解客戶需求,擁有過硬的專業功底才能勝任,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涉及保險、稅務、法律等多個領域。

老吳發出邀請,希望我能考慮來做保險,跟他做同事。我有動心但沒有行動。

這時候,我正處於職業上升期,憑藉自身的努力,在一家全球領先的跨國製藥公司中負責一條產品線的全國銷售。

但是,隨著公司的一場全球大併購,我的職業生涯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併購,所在的公司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組織架構調整。公司高層大範圍更迭,我的領導離職,他是醫藥行業的風雲人物之一。我也離開了自己曾一直為之奮鬥、付出青春和熱愛的公司。

年薪百萬的藥企高管,為何在50歲轉行做保險


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在公司打工,有些變化帶來的風險、不安全你是無法控制的,並不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有好結果。當然在離開了這家公司後,才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有很多更好的機會。

之後,我跟隨原來的領導先後來到兩家不同的本土製藥企業,其中一家是民營,另外一家則是國企。民營這家公司因為管理理念和價值觀的不同,我們主動選擇離開;而國企這家公司,則是由於當時管理者的一意孤行,將已成規模的專業銷售隊伍頃刻間解散,我們很失望,也有點兒傷了心。

經歷這樣的波折後,我決定再也“不在企業裡打工了”,但要真正創業,“時間成本、試錯成本都較高”。

這時候,我想要轉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我選擇了休息,世界各地旅遊,享受生活。第一年,還有很多獵頭打電話找過來,我並沒有動心,第二年獵頭電話就越來越少了。大公司的職場生態相對殘酷,兩年未經戰場練兵,連獵頭都覺得你可能生疏了帶隊技能。

在這期間,我兼職做了一家跨國藥企的培訓顧問,繼而連三出臺的醫藥政策,讓我意識到,國內醫藥行業已處於轉型變革期,製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結束,轉型恰逢其時。

休息的這兩年,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所謂的頭銜、職業光環都是別人賦予的,但你內心的自由、快樂是自己獨立可以掌控的。

2017年春節期間,老吳再次發出邀請,我決定要試一試。這意味著我從心理上已完全做好了做保險的準備。

彼時,距離老吳第一次向我發出邀請過去了7年。這7年間,老吳從一個資深壽險規劃師變身為MDRT中國區主席,變成了行業的風雲人物,他身邊的小夥伴也成長巨大。

20年前由醫生轉型為醫藥代表

在我看來,做保險,其實跟做醫藥行業有相似之處,都是一份有價值的工作,還有就是用專業和人品贏得客戶的信任。

90年代末,我脫下白大褂,從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辭職,轉型為一家跨國製藥公司的醫藥代表。

那時候,一批外資製藥公司剛剛進入中國市場,而醫藥代表是一個光鮮、令人尊敬的職業。從收入上來看,當時我月收入為500~600元,而進到跨國藥企,光一個月底薪就有3000元。

醫藥代表的篩選很嚴格,要求必須有醫藥相關背景、高學歷。一起競聘醫藥代表職位的,有三四百人,最後只有4個人拿到了offer。

接受外企規範、專業的培訓後,帶著全球最前沿的藥品知識去跟醫生、專家交流,彼此之間就像是朋友一般,大家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我們這批醫藥代表可以說是跟隨著醫生和醫藥行業一起成長,經歷了跨國藥企乃至整個製藥行業的黃金時代。當年我們拜訪的那些醫師,現在都成了國內知名的大專家、院長中國的醫藥行業也在世界上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0年前,我身邊一批熟悉的醫生朋友扔掉鐵飯碗下海做醫藥代表,這在當時成為一股風潮。20年後,我和身邊的一批製藥人,已經或打算離開光鮮亮麗的外企,投身保險領域。

年薪百萬的藥企高管,為何在50歲轉行做保險

人生就是這樣奇妙,兜兜轉轉幾圈後,我和前同事又成了新同事。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大家不僅僅是同事,更像是在一個大平臺共同合夥創業的合夥人。

我目前所在的保險公司,擁有百年曆史,而且其位於紐約的總部恰好與我之前所在的一家跨國藥企總部相距不遠。這可能也是冥冥中的一種緣分。

每個人來做保險的初衷不一樣,有的人單純為了掙錢,有的是想做一番事業,也有的兼職做做。但最終能不能堅持下來,首先在於你是否認可保險,做保險真的需要不忘初心。

真正能幫助到他人,是做保險最大的價值。今年5月份,我遇到了自己保險生涯的第一個理賠,我的一個客戶,突然猝死了,他是家裡的經濟支柱。這是件難過的事情,但理賠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那些理賠款,可以讓他的愛人和孩子不至於面臨太大的經濟壓力,帶著他的愛與責任活下去。

醫藥人做保險的競爭力

壽險從狹義上來看是指以人的生死為保險對象的保險,但廣義來看,是指跟人身相關的所有保險,涉及重疾險、健康險等等。我所從事的壽險規劃師一職,就涉及廣義的壽險。

這類保險,醫藥出身的我有一定的專業優勢。像“身故、全殘”這類名字,普通人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重疾如何來界定、臨床的指標是什麼樣的,醫藥出身的人更容易講清楚這些專業名詞。

另一方面,在醫藥行業浸泡了20年,我對政策的理解更透徹,也能借機給客戶做相關科普。比如現在“4+7”政策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藥逐步替代原研藥是大勢所趨,醫保更多是保基本,同時兼顧效率,而商保會作為醫保一個強有力的補充,生病想要使用進口藥,商保這條路更可靠。

而涉及家庭保險規劃,則需要保險代理人本身有一定的閱歷。比如你得了解客戶孩子未來打算就讀怎樣的學校,未來的教育規劃、生活品質要求等等,如何優化現有的資產配置來保障生活水平不受影響。在此基礎上,做一些保險方案,做好風險控制。這恰是我這個年齡段人群做保險的優勢。

在很多外人看來,像我這樣的人群,天然擁有較多的優質客戶資源,理所應當轉型很順利。

我的客戶資源確實多,但在我這個年齡段認識的朋友,很多人因為健康原因失去了購買醫療和重疾險的機會,所謂的資源優勢也有利有弊。

我之前也曾擔心客戶會不會有一天做完了,就沒有新客戶了。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我身上並沒有發生。我的客戶從1到10,再到更多,一方面是我的專業服務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另一方面,普通大眾對保險的認知度也越來越高,加上優秀專業保險代理人越來越多,就有更多的客戶願意靜下心來聽專業的人講保險。

年薪百萬的藥企高管,為何在50歲轉行做保險


中國現行的個人保險代理制度始自1992年,隨後成為中國壽險的主要營銷方式,浩浩蕩蕩的保險代理人隊伍目前已達800萬。

在這支隊伍中,淘汰率高達70%~80%。有數據統計,5000萬左右的人曾做過保險代理人行業,4000多萬成為過客

但每天,依然有無數新人加入保險代理人的大軍中。

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保險行業的盈利能力依然堅挺:來自wind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保險行業盈利增長高達77.6%,位於所有行業之首。這個數據令不少保險代理人振奮,也誘惑著一批新人趨之若騖。

我的確看好保險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仍覺得,千萬不能單純為了錢而做保險,這樣很難做長久。

我做保險,首先看好的是行業的發展潛力,很像我工作了20餘年的醫藥行業的曾經的發展趨勢。同時也看重保險代理人的職業價值,這也很像在當初的醫藥行業和醫生一起的成長。

但我也承認,收入高亦是個人能力和既往工作經歷的一種體現。我很開心做保險的收入與我的付出和期望一致。

我很感謝工作了20餘年的醫藥行業,收穫了個人能力提升和成長的同時,也獲得了體面的收入。我也很幸運選擇了保險的平臺,做一名專業的壽險規劃師,它讓我更靈活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健聞君手記

麥肯錫不久前剛發佈的一篇報告提出:“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醫藥市場,在未來3-5年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洗牌,未來的領軍企業將是今天的轉型先行者。”

曾經的跨國藥企高管徐聰穎,作出了比“先行者”更為決絕的轉型——把自己轉到了保險行業,同類的轉型,她身邊還有很多。

她認為中國製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這個看法,健聞君不完全同意。

立足未來看,中國有著全球最多的患者,他們的支付能力在提高,他們渴望更好的藥物和治療,他們是製藥業繼續成長的動力。

同時,他們也是保險業勃興的動力。保險和醫療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保險業的發展帶來支付能力的再提高,又能繼續推動醫療服務和製藥業的增長。

立足當下看,每一個個體能夠實現的自由選擇,都值得為她鼓掌。不過,如果人才流失成為一種趨勢,那麼這個行業就需要深思了。


卜豔|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