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個極其長壽的皇帝,雖然自己自稱“十全老人”,但做人總不能十全十美。就好比在立儲這件事上,就讓乾隆十分無奈。也許他自己都沒想到,可以活到八十多歲,以至於到了晚年時期,大多數兒子都被他熬死了,剩下的都資歷平平,論天賦實在比不上康雍乾三代帝王。
雖然自己身體還很硬朗,但到了乾隆六十年,他也不得不選擇退位。要說古代的皇帝位高權重,一般是不會輕易讓位的。比如李淵退位,是因為玄武門之變爆發,武則天退位,是因為神龍政變爆發。唐玄宗退位,是因為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他為太上皇,他既無力迴天,又不想收拾爛攤子,便順水推舟了。
宋微宗退位,是因為大敵當前,他無法抵擋,又不想做亡國之君,於是趕快讓宋欽宗背鍋。明英宗退位,則是因為他被瓦剌所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眾人才擁立了朱祁鈺,遙尊他為太上皇。
可見歷史上的太上皇們,要不就是被逼無奈,要不就是大勢所趨,可乾隆時期,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首先嘉慶沒有權力,更不敢發動政變,逼迫乾隆退位。再者當時的大清雖然出現一些弊端,可總體來說國泰民安,乾隆完全沒必要擔心什麼。既然這樣,乾隆為何還要堅持退位呢?
這件事就和康熙皇帝有關了。乾隆一生最敬重爺爺康熙,當初即位的時候,乾隆就誇下海口,如果將來有幸在位六十年,他便會選擇退位。因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不能超過爺爺,否則就是不敬。我想當時乾隆也不會想到,自己真的會活到這麼久吧。
到了乾隆六十年,很多人都在看乾隆的反應,看他會不會兌現承諾。作為一國之君,說話當然要算數,可乾隆明顯還捨不得退位,畢竟他還沒享受夠做皇帝的癮。但不想又有什麼辦法呢,自己話都說到那了。這時候和珅就起到很大作用,是他為乾隆解決了燃眉之急。
和珅為乾隆想的辦法,就是照常退位,可權力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上。乾隆一想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以皇帝年輕,不知如何理政”為由,將一切行政權牢牢握在手中。其實和珅提出這樣的建議,一方面是為了討好乾隆,一方面則是為自己考慮。
和珅與嘉慶沒有交集,他知道一旦乾隆讓出權力,嘉慶不見得會信任自己,所以他建議乾隆不要讓權。這樣既保證了和珅的地位,他又能在乾隆當太上皇這段期間,看看嘉慶是否會和自己一條心。
既然乾隆已經傳位給嘉慶,自己當了太上皇,那和珅就應該明白,不管此時嘉慶信不信自己,他都應該為自己打算。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就應該主動討好嘉慶,以免將來嘉慶對自己不利。然而為何和珅不去巴結嘉慶呢?
第一、和珅有乾隆撐腰。只要乾隆還在一天,和珅在朝中的地位,便無人能夠撼動,所以和珅是有恃無恐。就算嘉慶當了皇帝,也是個無實權的皇帝,對他造不成威脅,這時候和珅仍然凌駕於嘉慶之上,一旦他發現嘉慶與自己不是一條心,他就可以想辦法,讓乾隆給他一道特赦令,甚至想法讓乾隆廢掉嘉慶。
第二、和珅不怕嘉慶。乾隆雖然身體硬朗,但畢竟是個老人了,很多時候想下達命令,都沒辦法表達清楚。這時候只有和珅能明白他的意思,然後轉達給下面的人,因此乾隆只信任和珅一人。就連嘉慶有事要見父親,都是由和珅去傳話,如果他心情不好,嘉慶連乾隆的面都見不到。
因為極受乾隆信任,所以和珅在朝中是為所欲為,很多人私下將他稱為“二皇帝”,可見嘉慶連“二皇帝”都算不上。和珅在嘉慶身邊,安插了很多眼線,監視著對方一舉一動, 導致嘉慶寢食難安,絲毫不敢做違背和珅的事。
第三、和珅暗示過嘉慶。嘉慶在即位初期,和珅曾贈給他玉如意,一來是有意拉攏他,二來是想要試探他。後來嘉慶寫了幾首《詠玉如意》,和珅看到後便說:“嘉慶不足以與我鬥智謀。”除此之外,嘉慶還特許,和珅除了在公眾場合外,不用行三跪九叩之禮。 因此和珅根本不將嘉慶放在眼裡。
第四、和珅低估了嘉慶。和珅在嘉慶即位前三年,不停試探、拉攏甚至以地位鎮壓,他堅信嘉慶怕他,不敢與他作對。可他深知,將來乾隆一死,嘉慶遲早也要找他算賬,可和珅沒想到會這麼快。
當時乾隆駕崩,嘉慶命和珅總理喪事,和珅想這是在為乾隆治喪期間,嘉慶再怎麼樣,也要過了這段時間,才敢對自己下手,所以他完全沒有防備。誰知就在此時,嘉慶將和珅拿下,很快就列出其二十條罪狀,並下令將其處死。原本賜了他凌遲,但礙於有和珅的兒媳,嘉慶的妹妹固倫和孝公主求情,嘉慶最後留了和珅一具全屍。
和珅因為對自己的自信,以及對嘉慶的低估,導致他沒有及時巴結嘉慶,最後下場悽慘。如果他能夠在嘉慶在位期間,早日站好隊,勸說乾隆還政於嘉慶,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不過,也有人認為,嘉慶之所以迫不及待清算和珅,是因為想要他的家底,便隨便給和珅安了一些罪名。
其實在我看來,嘉慶想要和珅的財產是一方面,但他殺和珅的主要目的,還是進行報復。當初乾隆壓制他就算了,畢竟那是自己的父親,可和珅算什麼,也敢騎在自己頭上。就連嘉慶自己都說過,他當初恨不得立刻斬了和珅,可見他對和珅的恨,並不是來源於金錢。
(參考文獻《清史稿》《乾隆起居注》)
閱讀更多 筆寫趣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