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中國古塔建築都用的哪些建築材料?

在中國的古建築中,各種各樣的塔修長挺拔,或秀美,或雄壯,十分吸睛,常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塔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一個縮影,它存在給每座城市都增添的美的色彩。不僅因為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精美的造型,更因為它是人們的精神寄託。那麼,古代的塔都用的哪些建築材料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土塔

夯土方式在早期建築史頗為常見,它取材方便,建造簡單,成本低廉。但是由於塔的體量一般都高大而細長,夯土本身的力學性質並不適合,特別在土質鬆軟降水豐沛的地區很難保存。現存土塔集中於我國西北黃土資源豐富、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主要形制為體形粗壯的覆缽式塔。

克孜爾尕哈土塔在庫車縣城西10公里處,建於東漢末年,東西底邊長6米,南北寬5米,上建瞭望樓,殘高16米,實為絲綢之路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烽燧遺址。高昌土塔建於東晉咸和二年(327),在吐魯番市以東約40公里的高昌故城佛寺內;以土坯為結構結構,殘高三級(原七級)12米,多角形,塔基為方形,基上為圓形塔座,以承託高大的塔身;每級都有短簷,下有斗拱;傳說玄奘當年曾住此寺。

中國古塔建築都用的哪些建築材料?

木塔

木材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運用,木塔也是中土起源最早的塔,史載三國時“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塔就是將窣堵坡置於重樓頂端。早期木塔借鑑了很多房屋建築的技術,從斗拱、椽、枋、梁、柱等承重結構到門窗欄杆等,二者之間都非常相似。

由於建造技術的限制,最初常用夯土築起塔心,作為木塔垂直的依託,各層的水平木作均直接或間接地與塔心相連。隨著技術的提高,夯土的塔心被木柱所取代,這極大擴充了塔內空間。但要找到足夠高大筆直的木材作為中柱極其困難,塔高也就被中柱的高度所限制。

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山西應縣木塔,是技術上的又一次突破。其內沒有中柱,而是由各層塔身周圍的兩圈木柱將塔的荷載層層向下傳遞,這種獨特的力學設計比中柱式結構更合理,使得應縣木塔歷經千年而屹立不倒,成為現存最古老的木塔。

磚塔

磚塔在各類塔中數量最多,這是由磚的材料性質所決定的,磚由粘土燒製,其在結構上的耐久性和穩定性與石材接近,遠勝於夯土和木材,又具有易於施工的特點,可以相對輕易地砌出各種造型並進行各式雕刻。明清兩代,制磚工業迅速發展,各類磚塔大量湧現,以至於難以見到其他材料建造的高塔了。

雖然磚的性質非常適合,但是由於木材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主流地位,磚塔外觀大多模仿木構,斗拱樑柱枋椽額一應俱全,這樣的做法美則美矣,卻不能充分發揮磚材本身的優勢,實際上已經成為築塔技術的一種限制。在塔的內部,多采用亂砌法,即磚在塔心隨意堆積,但是為了保證結構堅固和美觀,塔身表面的磚塊則須有序砌築,一般採用長身砌或長身丁頭砌兩種技法。

塔磚之間的粘合材料也是對磚塔穩定性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唐代磚塔多以粘性稍差的黃泥為灰漿,宋遼以後在黃泥漿中加入一定的石灰和稻殼,使其粘合力有所增加。從明代開始,砌塔全部使用石灰漿,使得明、清塔的穩定性有極大提高。以磚砌成的塔也有一些弊端,尤其是磚塔之間的縫隙多,特別在南方極易生長植物,無論雜草還是樹木,根系深入塔身後都會逐漸破壞塔的結構,甚至最終導致塔的坍塌。

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吳越國王錢俶所建,南宋慶元年間重修,八面五級,磚砌塔身,外建木構樓廊。清末民初,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等特異功能而屢遭盜挖,1924年9月25日轟然倒塌。

薊縣盤山定光佛舍利塔,花崗石須彌座之上,是三層磚雕仰覆蓮花和磚砌塔身。在天成寺大殿西側,遼天慶元年(1111)建,八角密簷式,高22.63米。塔基為通體飾淡黃色,與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輝映。

福建晉江海安鎮安平橋頭白塔,磚砌樓閣式,南宋紹興八年(1138)建。高22米,六面五級,塔簷疊澀出挑,各層角作倚柱,塔身中空,有梯可達塔頂。

中國古塔建築都用的哪些建築材料?

石塔

中國傳統建築,素來對石料的使用有所抑制,但由於石材的性質非常適合建造紀念性的高塔,因而石塔為數不少。石塔中的小型塔居多,常見有經幢式塔、寶篋印塔、多寶塔、覆缽式塔以及縮小的密簷塔和樓閣式塔。體量高大的石塔很少,其建造無疑需要較高的技巧。這些石塔有的採用巨石建造,更多則是使用小塊石,依照磚塔的裝配方式砌築,外觀上多仿照木構。由於石材和木材在材料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前者極耐壓而不耐拉,後者則耐壓和耐拉的能力相近,因而仿木構的石塔不能充分發揮石材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塔的發展。

今存少數採用巨石建造的高大石塔,主要分佈於福建沿海。泉州開元寺東西塔,相距約200米。西塔名仁壽,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易為石塔,八面五級樓閣式,高44.06米。東塔名鎮國,南宋嘉熙二年(1238)易為石塔,八面五級樓閣式,高48.24米。三清山風雷塔,宋建,在上饒三清山龍虎殿北的懸崖上,以懸崖上的巨石為基,塔底、塔身、塔頂三段分別用花崗石砌成,高2米,五面六級,塔頂為攢尖式。靈隱寺雙石塔,在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前,北宋建隆元年(960)建,相距42米,都為八面九級樓閣式,高約12米。

琉璃塔

琉璃塔就是在磚表面貼琉璃的塔,從本質上講,也是磚塔的一種。因為琉璃僅在塔的表面,內部仍用磚砌築。在中國古代,琉璃是一種受到嚴格控制的建築材料,只有獲得官方特許才能使用,因此琉璃塔的數量非常少。現存的琉璃塔大多是敕建寶塔:有的通體用琉璃貼麵包裹;有的僅在特定部位如轉角、塔簷等處貼附;有的則用琉璃燒製出浮雕造像貼在塔面。琉璃色彩多樣,表面覆蓋著一層光亮緻密的釉層,因而可以很好地抵抗日曬、風吹、雨淋等風化作用,很好地保護建築物。

廣勝寺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八角十三級樓閣式,通高47米。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塔身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製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杆、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絢麗多姿,金碧輝煌。底層塔心室內有華麗的琉璃藻井。

開封祐國寺塔,北宋皇祐元年(1049)建。因用似鐵色的褐色琉璃磚砌成,俗稱“鐵塔”。高56.88米,八面十三級,底層每面闊4.16米,向上逐層遞減。塔身遍砌花紋磚,上有飛天、麒麟、菩薩、樂伎、獅子等50餘種圖案,造型優美,神態生動。

頤和園多寶琉璃塔,在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後山。清乾隆十六年(1751),為皇太后六十壽辰而建。高16米,為八面不等邊七級樓閣式與密簷式相結合的塔。整座塔身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磚鑲嵌而成。是北京現存琉璃塔中,造型最優美、顏色最豐富的一座。

香山琉璃塔,在北京海淀區。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進京,乾隆為他建造了“宗鏡大昭之廟”,此塔就建在廟內。高30餘米,八面七級樓閣式,外形似密簷式,簷部外挑,簷端共掛有56個銅鈴,風吹時齊響。各層有窗,牆面用琉璃磚鑲貼。

中國古塔建築都用的哪些建築材料?

銅塔和鐵塔

金屬材質的塔為數很少,體量也很小,大多是作為工藝品而存在的,常見的制塔金屬有:鐵、銅、銀、金等。金屬塔大多整體鑄造成型,由於工藝本身的限制,大型的金屬塔非常少,有限的幾座大塔也是用鑄造部件組裝而成的。因為金屬材料的熱膨脹係數普遍比木、磚、石等傳統材質高,而且多存在鏽蝕問題,所以金屬材料不是砌築高塔的優良材料。

作為建築物的金屬塔興起於五代十國時期,宋明兩朝鑄造過一定數量的鐵塔。作為工藝品的金屬塔就相對較多了,它們大多以金銀等貴重金屬製成,造型精美細膩。

玉泉寺陵金鐵塔,原名“佛牙舍利寶塔”,我國現存最高的鐵塔,在湖北當陽縣玉泉寺前,宋嘉祐六年(1061)用生鐵鑄造;高約17.9米,重53.3噸;八面十三級,分段冶鑄,逐層疊裝,不加焊接,形體挺拔纖瘦。

甘露寺鐵塔,又稱魏公塔,在鎮江市甘露寺旁。唐建石塔,宋元豐年間改鑄鐵塔,高九級。明萬曆十年(1582)被風吹倒,重修為高13米,八面七級樓閣式。每層四門八窗,塔身鑄有各種精美花紋。清光緒年間,經風暴襲擊,僅存塔座及一二層,後安裝復原。

顯通寺銅塔,在五臺山顯通寺大殿前,原有5座,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鑄成,取名“多寶如意寶塔”,形制相同,高8米,十三級。須彌座上鑄有精緻的小殿、小塔、佛像等。塔身內置佛像,外鐫經文,有四大金剛託塔。抗戰期間被日軍盜走3座。2003年,港人捐資重鑄3座。

報國寺華嚴銅經塔,在峨眉山報國寺內。紫銅鑄造,上刻《華嚴經》全文,故名。明代鑄,通高7米,八角對稱,分三段十四級,下段為粗壯的覆缽體,塔身中間有大塔簷,將雙重樓閣劃分為兩段,上、下各七級。

金塔和銀塔

我國古塔中有一部分以金、銀等材料製作,稱作金塔與銀塔,是我國塔中特有的一部分。黃金與白銀都是貴重金屬,一般寺院製作不起,經濟條件好的寺院,也只能做成小型的,作為貴重的裝飾品,擺放在佛像前。

金塔與銀塔的式樣,一部分是樓閣式或密簷式,十三層;也有的做成喇嘛塔式樣。這些塔對於研究當時的雕刻、冶煉等技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西藏、青海佛寺中有些塔被稱為大金塔,其實只以黃金來製作塔的塔剎部分,儘管如此,也相當豪華。在我國,有些塔被稱為金塔、銀塔,實際則是磚塔,例如遼寧海城有磚塔,稱為金塔、銀塔;另有安徽無為縣城北有一大磚塔,也被稱為“黃金塔”。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