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漢城景福宮宮廷蓮池,照片拍攝於1906年,此時這座宮殿已經顯得頗有荒廢之相

朝鮮李氏王朝的末代國王高宗幼時即位,其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為攝政。李昰應攝政期間極力整肅貴族權門,尤其是嚴防外戚干政,併力求重塑朝鮮王室威嚴,傾全國之人力財力重建於壬辰倭亂時遭焚燬的景福宮。對外,則是極為嚴格地執行閉關鎖國政策,更是與日本斷絕往來。高宗成年後納女子閔氏為王妃,這便是我們後來熟知的“明成皇后”閔妃。而大院君最初在選妃時會相中閔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出身庶民無父無母,希望能從此再無外戚干政之擾。很明顯的是,他的算盤打錯了。

閔妃鼓勵當時尚未執政的高宗去和他的父親爭取權力,實施開化政策,引入日本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推舉自己的親族出任各種要職,並積極排斥大院君勢力,導致黨爭激烈、政權更迭動盪。表面看起來,閔妃和大院君李昰應的矛盾集中於如何處理外戚干政、是否廢除閉關鎖國政策,以及是否與日本復交等方面。但隨著時間推進,閔妃與朝鮮的親日改革、“開化派”勢力開始漸行漸遠,閔妃又幾度偏向和李昰應類似的親華立場,甚至不惜利用清朝勢力掃除政敵以求掌權。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李熙稱帝后追封為明成皇后的閔妃正裝照片

在1882年的“壬午之變”中,李昰應利用京城發生騷動的機會重掌朝政,化裝出逃的閔妃及其黨羽迅速聯絡了朝鮮當時的宗主清帝國,清廷應其請求派遣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軍平亂並誘捕了大院君李昰應解送中國。當年9月朝鮮局勢趨於明朗,閔妃在清軍護衛下回宮。“壬午之變”的一大惡果是割裂了朝鮮的政局,朝鮮王國的統治集團至此分化為兩派:一派以閔妃為首,對清帝國感恩戴德,力主採取親華政策,被稱為“事大派”;另一派的骨幹則以曾經赴日考察的青年士族為主,以洪英植、樸泳孝以及曾師從福澤諭吉的金玉均為代表,這些人主張藉助效仿日本對朝鮮進行改革以實現“開化”,終結朝鮮與宗主國清帝國的關係,這批人中有相當數量者思想激進喜好蠻幹。

1884年,由於中法戰爭的關係,“開化黨”利用駐紮朝鮮的清軍部分被召回國內的機會發動政變。他們挾持國王並偽造詔書召集大臣,試圖藉此機會斬殺所有循舊制者,並聯絡日軍前來相助。但是這種赤裸裸勾結外敵犯上作亂的行為引起了朝鮮全國自上而下的震怒,受到邀請前來平亂的清軍在朝鮮民眾的幫助下迅速擊潰了支持亂賊的日軍。洪英植等“開化黨”骨幹被憤怒的朝鮮群眾殺死,金玉均、樸泳孝等人則隨日本人逃亡日本。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李氏朝鮮高宗李熙,照片拍攝於其1897年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以後

1894年,清帝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其勢力被逐出了朝鮮半島。“事大派”失去了清朝這座靠山,迫使以閔妃為首的朝鮮守舊集團尋找新的依靠。此時日本又在三國干涉下退縮,更是顯現出外強中乾的本質。閔妃本身便和親日的“開化派”頗有嫌隙,故這位朝鮮歷史上最善於弄權的女人的態度發生了劇變,開始表現出親俄的姿態,試圖藉助沙俄的力量重建勢力並抑制日本在朝鮮的力量。說到底,她可不認為國家的獨立和繁榮是需要建立在做“先進”國家的“三百年殖民地”基礎上的。正是閔妃的這種立場,為她惹來了殺身大禍。

嚴格地說,閔妃以及其所作所為按照東方傳統觀念是個標準的外戚干政的典型,而且其把持朝鮮朝政的程度已經不能用“干政”兩字來形容,完全可稱其為“專政”。而外戚把持朝政的行為,在儒家傳統中怎麼說都算得上是一個貶義詞。然而正因為日本入侵以及以後朝鮮長達半個世紀被殖民統治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下的閔妃卻成為朝鮮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烈士”之一,再經過小說家和文學青年們的包裝和修飾,一“美”遮百醜,而躋身於萬眾敬仰的歷史人物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