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苯日神山:苯教、藏傳佛教、漢地佛教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苯日神山,是信奉苯教藏民的轉山聖地,在西藏的八大神山中,苯日神山並不出眾,但在“苯教”傳統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藏區的民眾有一說法,羊年轉湖,猴年轉山,苯日神山就是藏民們心中的聖山。據當地人介紹,在西藏眾多的神山中,沒有一座像苯日神山這樣,你幾乎不能從外面看到它的面目。苯日神山沒有一座十分突出的山峰,而是由一組山巒攢聚在一起,總是雲山霧罩,即使身在山中也難識苯日神山的真面目。

我們由於時間的關係,並沒有安排時間專門去遊覽苯日神山,而是在去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路上只是向著雲霧繚繞的苯日神山方向看了一眼,就直奔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苯教和藏傳佛教之間的關係,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是相互吸收,相互借鑑,才使藏傳佛教發展到這個階段的,而“苯教”也通過吸收佛教的經典教義使自己更加完善。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在吐蕃時代,苯教做為藏區的原始宗教,具有很高的地位,到了藏王松贊干布統治時期,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的公主,以及大唐的文成公主,更要命的是她們是皇家貴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僅帶來先進文化,還帶來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的等身像。因此佛教從尼泊爾一路,內地一路分別傳入藏區,松贊干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從此佛教在吐蕃王朝有了官方地位,為了發展吐蕃,松贊干布派遣大臣帶著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這種傳播也是符合當時統治者需求的。在這種環境下,佛教在藏區想不受重視都不難啊!這種重視也就導致藏區的本土教派“苯教”就開始聲勢日漸低微。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眾所周知,佛教發源於古印度,漢朝明帝時代,因夢見金身羅漢,以後才有白馬馱經,佛教傳入中原,到了盛唐才發揚光大,但是在漢地的佛教中,更多的只是修行勸善,禮拜誦經,在形式上似乎更加的內斂。唯獨佛教到了西藏,藏傳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一些內容,在保持了基本教義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我們作為宗教的門外漢,通過比對來自同一源頭的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相比,就可以粗略看出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是入鄉隨俗的過程,尤其是藏傳佛教在苯教的影響下,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關於佛教教義,大概分為兩大方面:一是修行,就是善惡因果,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二是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但是我們應該注意任何教派當傳播到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會有融合的過程。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就不可避免的與中國本土思想道教和儒家進行融合,儘管在中國宗教史上,也曾經有過幾次“法難”,南北朝的北齊時代,由於佛教盛行,禮佛出家人甚多,導致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兵源不足,為當時的統治者以各種名義強制滅佛,佛教受到很大的打擊,但是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佛教依然會絕境逢生,之所以有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就是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吸收了本土文化,這一點我們從寺廟供奉的神仙群體就可以看出來,不僅有佛教神佛,還吸收了許多道教的神仙。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佛教在公元六七世紀在松贊干布時期傳入西藏,在西藏時,佛教和當地的土著文化苯教不可避免產生矛盾,在反反覆覆的鬥爭中,雙方各退一步,佛教吸收了部分苯教文化,形成了藏傳佛教,此時我們對比一下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寺廟中所供奉的佛像,就有所不同,漢地大多慈眉善目,而藏傳佛教寺院中既有造型安靜祥和的,更多的是造型憤怒的降魔法相。在建築上,藏傳佛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曼陀羅(又稱壇城,即四方世界),轉經筒(寫有“六字真言”的經桶,是順時針轉的),這些是漢地的寺廟所不具有的形式。另外,藏傳佛教的轉山轉湖,以及在山之巔設立經幡和天葬制度,也是古印度佛教和漢地佛教所沒有的。

相對於苯教來說,他屬於泛神論這,按照專家考證,應該是屬於古象雄文化,在其傳播初期,信仰的是山川河流風雨雷電,這些崇拜其實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初期,因為不能理解才產生的敬畏,故苯教具有原始宗教的內涵。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苯教在和藏傳佛教的較量下,他們也按照藏傳佛教的教義,完善了自身的內容,讓苯教的外在形象像佛教,但卻保存了苯教的內涵。正是這種古老的淵源,我們可以不客氣的說,苯教在某種程度上和佛教是互為老師的,互相影響的。現代藏民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民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民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苯教的遺俗。

心在遠方.西藏行:苯教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二十六)

正是因為這些根植於民間的傳統,才造就了藏傳佛教和苯教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也讓苯教作為一個獨立的教派在西藏的得以留存。在藏傳佛教的紅教、黃教、花教、白教四大教派之外,衍生出一個與之並存的教派“黑教”。黑教雖然沒有像藏傳佛教那樣影響巨大,但他卻根深蒂固的留存在這個民族的血液裡,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藏區民眾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