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新增院士揭曉,越來越多來自“民間”釋放新信號

新增院士揭曉,越來越多來自“民間”釋放新信號

文|李佳師

每兩年一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簡稱兩院院士)的評選,都會成為全社會關注焦點甚至引發諸多熱議,因為它是國家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的最高學術稱號,選誰不選誰,選哪些維度,釋放著諸多風向信號。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正式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院共增選了64名院士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今年新增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不少院士來自“民間”,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芯創智(北京)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吳漢明當選,這釋放出許多新趨勢信號。

其一是“民間”、“民營企業”的創新力量正在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目前中國1000多位兩院院士大多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國企等。毫無疑問,這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這些承載著國家重大工程、研發和製造國之重器的大型國企,有目共睹代表了國家的最高科學水平、工程技術水平,這個主調一直沒變。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 “民間”、“民營企業”的創新力量正在融入到國家的創新體系當中,我國的科技創新體系正補上結構性的短板,民營企業開始成為創新的新引擎,這樣的共識正在被認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邱勇11月22日在合肥出席首屆世界顯示產業大會時說:“創新具有不可確定性,怎樣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去更好地創新,是需要思考的課題。”正是因為創新的不可確定性,我們更不能夠將創新的“勢力範圍”僅僅定義在“學院裡”,就像俗語所言“我們並不知道哪片土地能夠長出更好的麥子”一樣。事實上,非常多的偉大的發明和創新它就來自於“不起眼”的民間。

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曾經透露,他每次去美國看展覽,其實不願意只看大公司展臺,因為技術和和產品大多大同小異,反而更願意看小公司展臺,因為小公司的展臺有很多創新技術和創新想法,能夠激發靈感激發創新。

恆大研究院不久前公佈的《中國民營經濟報告》顯示,民營企業不僅僅是在國家GDP稅收貢獻的超佔比50%,而且民營企業發明專利佔比超75%,民營企業已經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這次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將阿里巴巴的王堅、芯創智的吳漢民入選體現了這一點。

王堅是阿里雲的創始人,他身上的關鍵詞是“雲計算”。或許普通大眾對於雲計算沒有太多概念,但是剛剛過去的剁手節天貓“雙11”就是跑在了阿里雲上,雲的最大特徵是能夠讓“峰值計算”成為可能,讓計算按需提供普惠大眾。院士公示材料顯示,王堅是中國自研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的提出者、設計者和建設者,推動中國IT產業從IOE向雲計算轉變。飛天雲操作系統,突破了世界級技術難題,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

新增院士揭曉,越來越多來自“民間”釋放新信號

而另一位同樣來自“民間”芯創智的吳漢明,他的關鍵詞是“光刻機”。吳漢明研發高密度等離子體刻蝕,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套可以進行等離子體工藝模擬的商業軟件並得到廣泛使用。2001年他進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後,組建了先進刻蝕技術工藝部,領導了0 .13微米刻蝕工藝,在中國實現了用於大生產的雙鑲嵌法制備工藝,為我國首次實現銅互連提供了工藝基礎。

事實上,今天的民企、創業公司,正在成為中國的創新主力軍和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成立20年以來,阿里培養了一批優秀技術人才,在38位合夥人中,有三分之一是技術出身。在六萬餘名科學家、工程師中,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30位國家/省級千人稱號專家,是頂級科學人才數量最多的中國科技公司之一。

其二是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創新正呈現出“場景化”、“業務化”驅動的趨勢特徵。在過去,IT技術的創新更多是來自實驗室,而今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越來越多地來自“業務的現場”、“現實難題的現場”,因為解決現實就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技術,創造出新的產業。

阿里巴巴在十年前開始做雲計算就是因為傳統IT不堪重負,難以承載其電商業務和支付業務的快速擴張,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時任阿里巴巴CTO的王堅才找到馬雲勸其放棄原有的IT架構,自主研發“飛天”操作系統、做雲計算,從而開啟了阿里的雲征程。今天的阿里巴巴,不僅僅是在雲計算、在數據庫等等很多維度都實現了巨大的突破,還在芯片以及前沿科技做了更多的佈局。在剛剛結束的“天貓雙11”,有評價說它不僅僅是商業的奇蹟,同樣也是技術的奇蹟,因為同時刷新了很多項技術的紀錄。

在王堅當選院士的當天,阿里雲發了一條“祝賀我的同事王堅當選院士”幾個字微信,在該條微信下有大量留言,其中不乏競爭雲公司的點贊。競爭對手的點贊,事實上是對大家在一個戰壕裡一個賽道上的認同感,大家都在同樣的“難題現場”,只是解題方法各不相同,王堅當選既是科技界對王堅的認可,也是對中國雲計算產業創新的認可。

新增院士揭曉,越來越多來自“民間”釋放新信號

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時恭、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都曾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今天我們所面臨的現實難題,遠非“實驗室”能夠想象,現實難題的規模之大、複雜度之高、數據量的之龐雜,如果不是在真實的場景,實驗模擬很難解決問題。

創新在業務現場、在生產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曾談及了京東方,他說京東方之所以能夠成功快速發展起來,突破很多技術瓶頸,就是因為京東方非常重視生產現場。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都不是放在實驗室裡,而是生產一線去,京東方的科研宗旨是解決生產難題。

當然我們重視業務現場、重視真實的問題現場,並不意味著我們只關注應用創新忽略“實驗室創新”、忽略基礎研究。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其實也沒有清晰的界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時候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像前百度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微軟執行副總裁陸奇所言:技術與科學相輔相成,沒有科學就沒有技術、而技術會加速科學的發展一樣。

其三是實現創新突破需要有“天馬行空”的跨界思維。陸奇認為:“人類所有的技術,都是以前技術的組合或自相似的組合。技術永遠都是在進化,這類似於進化論。”如果我們認同的技術創新本質是技術組合與進化,那麼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擁有更大維度的跨界思維和 “組合”思維,因為創新的本質是“組合”。

邱勇說21世紀有兩大主題,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創新,並認為只有成功實現了商業化的發明,才可以被稱之為創新。“生產要素的重組創造能產生的額外價值。”

很多人說王堅的思維“天馬行空”。而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上的自由和“天馬行空”,才讓他看到更大的邏輯和更本質的核心,並自研了“飛天”操作系統,帶來真正的“0到1”的突破。王堅在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的學部系列為“工程管理學部”,工程管理是一個交叉複合學科,事實上“工程管理學”很好地體現了王堅的創新特徵和價值所在,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的一大特點,有人稱王堅為“不會寫代碼”的最厲害的程序員,其實稱其為“飛天”的總設計師更為貼切。

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組合創新”的時代,雲計算的本質其實是IT技術按需提供的重構,區塊鏈也是密碼技術的一種新體系化的重構。未來更多顛覆性的創新都將來自系統創新,因為系統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系統需要更多擁有 “天馬行空”和“跨界思維”的設計師,讓我們在這個創新變革的大時代,一起“天馬行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