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如何去耕耘CBA這塊土壤,考驗著每一箇中國籃球人的智慧

剛剛過去的,是一個頗有意思的夜晚。

在瑞士的國際籃聯總部,FIBA完成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落選賽的抽籤,中國男籃與希臘、加拿大分在同一個小組,與土耳其、捷克和烏拉圭同在一個賽區。這個賽區是此次落選賽公認的死亡之組,抽籤結果的產生,幾乎等同於直接宣告中國男籃衝擊奧運會的無果。

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國,CBA賽場上接連上演著神奇的劇本。山西隊外援賈馬爾·富蘭克林用一記穿堂而過的三分球準絕殺遼寧,爆出了當天的一個冷門;另一塊場地上,福建隊中鋒王哲林與江蘇肯帝亞後衛史鴻飛,接連上演了準絕殺和反絕殺,將比賽的懸念延續到了最後一秒鐘,讓球迷們大呼刺激過癮。


如何去耕耘CBA這塊土壤,考驗著每一箇中國籃球人的智慧


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天時間裡,CBA聯賽中的絕殺接連出現。先是顧全長傳沈梓捷,後者用一記極限狀態下的空中接力,幫助深圳主場絕殺新疆;一天之後,北京首鋼前鋒朱彥西在底角射出一記冷血的三分,絕殺對手的同時,也讓北京隊在京城德比第二回合的較量中,完成了一次瘋狂的逆轉。

絕殺,從來都是籃球賽場上最具有戲劇性,最令人血脈噴張的部分。接二連三的絕殺,也確實證明了,CBA聯賽的觀賞性正在不斷進步。完成絕殺的既有深圳這樣的上賽季四強球隊,也有山西這樣積弱多年,卻在本賽季令人眼前一亮的“黑馬”。更有意思的是,這四次絕殺裡,有三次都是由本土球員完成的。


如何去耕耘CBA這塊土壤,考驗著每一箇中國籃球人的智慧



看到這兒有人又會說了,CBA聯賽裡打出幾個絕殺有什麼好吹的?到了世界大賽上,還不照樣是輸。真有本事,你能幫助中國隊打進奧運會麼?

答案難免令人失望,因為答案顯然是——不能。

其實這個夜晚呈現出的富有戲劇性的對比,正是當下中國籃球的尷尬所在。一方面,我們的聯賽確實在蒸蒸日上。尤其在姚明擔任中國籃協主席之後,他對於CBA聯賽一連串大刀闊斧的改革,讓這個已經25歲的聯賽,正煥發出此前從未有過的勃勃生機。

過去幾年時間裡,CBA聯賽的贊助商變得越來越多,盈利能力變得越來越強,整體的影響力和市場價值都在逐步提升。球員們的工資越來越高,知名度越來越大,他們開始在社交網絡上擁有更多的粉絲,獲得更廣泛的商業代言,其中有些球員開始參與綜藝節目,影響力正在打破體育的固有圈層。放眼整個世界籃壇,除了NBA之外,CBA聯賽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籃球聯賽。


如何去耕耘CBA這塊土壤,考驗著每一箇中國籃球人的智慧



用一位CBA外援的話來說:“如果從收入的角度考慮,CBA肯定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你很難期待在除了NBA的任何一個地方,掙到比這裡更多的錢。”

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進步,但與此同時,CBA在精彩激烈程度提升的同時,整體競技水平的提升速度卻非常有限。今年的籃球世界盃上,心氣兒十足的中國男籃,最終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打擊。事實上我們也在進步,但進步永遠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對手和你進步的一樣快,你的進步就是原地踏步;如果對手進步的速度比你還快,你的進步就成了退步。

我們不能因為世界盃的失利,就否認之前的所有進步;但在經歷了這樣沉重的打擊之後,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更快去進步。在中國,國家隊成績永遠是衡量一個體育項目發展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如何讓越來越紅火、越來越賺錢的聯賽,真正去為國家隊培養更高水平的人才?如何平衡引進高水平外援和鍛鍊本土球員之間的關係?如何在不斷提升聯賽影響力的同時,又能夠沉下心來紮紮實實打牢基礎?這些都是中國籃球在未來需要面對的課題。


如何去耕耘CBA這塊土壤,考驗著每一箇中國籃球人的智慧



CBA聯賽與國家隊,不應該被割裂開來,二者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關係。聯賽在推廣、包裝上的進步已經肉眼可見,事實也證明,中國的球員也並非懶散懈怠、一無是處,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篤定的策略和方向。

制約中國籃球發展的根本問題,是長期存在的體教分離制度,但這個問題已經超越體育的範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裡都難以解決。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去耕耘CBA這塊當下最重要的土壤,考驗著每一箇中國籃球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