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寫完了戰國四大名將和戰國4公子之後。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有一場大戰是不得不提。那就是決定戰國走向的大戰長平之戰。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中國的歷史進入東周以後,就出現了大紛爭的時代。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分裂兼併,屢有發生。不斷的戰爭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各個國家都在尋求治國良方,強國之路。文化發展自然是百家爭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中國也開始由奴隸制社會逐漸向封建制社會過渡。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從春秋的春秋五霸到戰國的戰國七雄。小國家漸漸被大國家所兼併。中國的歷史進程也開始向第一個月統一的封建王朝邁進。而長平之戰就是這個歷史進程當中一個重要的節點。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參戰的雙方分別是戰國七雄之中的秦國和趙國。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從西北邊陲的一個小國脫胎換骨,國力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中的大國。無論是在經濟實力方面,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明顯的高於其他6國。同時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經幾代君王的不斷鞏固,尤其是對臨近的三晉不斷用兵,秦國的領土也在不斷擴張,國力更上一層樓。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而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力也是日漸強盛,尤其是軍事力量,發展得非常迅速,而且趙國是戰國時期最早使用騎兵改革的國家,趙國在兵員素質,作戰訓練以及名將輩出方面基本可以匹敵秦國。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秦國和趙國兩個軍事強國在戰國時期由大紛爭向大一統的歷史進程當中必有一戰。而且必然是決定戰國走向的大決戰。長平之戰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慢慢醞釀開始了。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秦國攻打了韓國的野王,將韓國的上黨郡徹底與韓國切斷。韓王十分畏懼秦王,所以派遣使者和秦國議和,並把上黨的土地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他就同上黨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結,並把上黨郡的17座城市獻給趙國。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趙王在和群臣商議後,最終決定接受上黨郡。趙國也知道秦國不會善罷甘休。就派大將廉頗率大軍在長平駐守,抵禦秦軍攻擊。關於上黨郡的爭端,就是秦國和趙國長平之戰的開始。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秦國得知趙國接受上黨郡之後,秦王非常生氣,派遣秦國大軍進攻趙國,並且初戰告捷。秦軍兩次擊敗趙軍。廉頗分析了秦趙兩邊的形勢之後,選擇退兵至丹河東岸龜縮防禦,固守不戰。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此時長平之戰的局勢陷入僵局,這一拖就是兩年多。這場大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對國力都有相當大的損耗。尤其是對於趙國來說,軍事力量尚且有能力與秦國一戰,但是在經濟方面就和秦國差距很大。所以趙王在此期間數次催促廉頗帥軍出戰,通過決戰擊破秦軍,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趙國已經被這場戰爭拖累的疲憊不堪。但廉頗深知,秦軍精銳,猶善野戰,而且秦將身經百戰,雙方打到今時今日比的就是耐性,趙軍不出戰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但最終這場戰爭,對趙國來說,趙國的國力還是拖了後腿。同時趙國的外交政策也出了大問題,在趙軍初戰失利的情況下,趙王竟然派人去和秦國議和,而不是向他國求救,合縱攻秦。而秦國高調款待趙國使臣,給各國造成了秦趙議和成功的假象,最終在外交上孤立了趙國。使長平之戰最終成為秦趙之間的戰爭。從最終結果來說以趙國一國之力力抗秦國,確實太過於勉強。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而在外交失策以後,趙王又多次催促廉頗出戰,未果之後,趙王出了最大的昏招,陣前換帥。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新繼位的趙王與廉頗這樣的老臣之間的君臣權力之爭,趙王想立威展王權,在朝廷顯能力;二,趙國的國力已經不允許再繼續和秦國陷入如此規模戰爭的僵局,需要速戰速決;三,秦國反間計。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秦國這邊其實也陷入了戰爭帶來的危局,秦軍作戰距離更遠,相對趙國補給更加艱難。同時秦軍是攻擊方,戰損也更加多。而且久攻不下,秦國對於東方六國的威懾力也會下降,大軍久久在外,秦國國土,必遭他國覬覦。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而且秦國想要統一六國,必須先掃出三晉的障礙,三晉之中以趙國軍力最強。想滅三晉必先除趙。長平之戰這場大決戰對於秦國來說也是不容有失。所以秦國上下對長平之戰倍加重視,他們首先使用了反間計,曾向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散佈傳言,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最終趙王下定決心,陣前換帥,由於李牧還在北境面對匈奴磨練成長。名將趙奢已經去世,他的兒子趙括論起兵法來也是頭頭是道,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勸阻,派趙括去前線替代廉頗為趙軍主將。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趙王就是在失敗的外交政策和軍事亂指揮這兩件事上,把這支趙國大軍一步一步拉向了死亡的深淵。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而秦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為主將後,也偷偷的換帥,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長平前線,為秦軍主將。並嚴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有走漏消息者格殺勿論。白起到達秦軍前線之後,立刻籌謀了應對趙括的戰術打法,給趙軍佈下了埋伏。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至此長平之戰的形勢對趙國而言陡轉之下。秦國主帥換成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而趙國的主帥由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換成了初出茅廬的趙括。一場關係到秦趙命運和戰國走勢的最後大決戰拉開了帷幕。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趙括在統領20萬援軍到達長平之後,改變了廉頗防守的策略,主動出兵進攻秦軍。而白起也命令秦軍詳裝戰敗撤退,引誘趙括率趙軍追擊。而趙括急於求勝,不知是計,以為秦軍主帥不是白起,帥趙軍全力追擊。最終進入了秦軍的包圍圈。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白起早就在包圍圈的正面建起了堅固的營壘,防禦趙軍的進攻。又派了一支25,000人的軍隊奔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了趙軍的歸路。同時又派了一支5000人的騎兵,插入了趙軍的部隊之間。把趙軍分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道。最後白起率領精兵,不斷進攻趙軍。趙軍數戰失利,此時趙括才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而且糧道被堵,不得以就地建造營壘,轉為防禦,伺機突圍。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秦王得知趙軍主力糧道被切斷並被包圍之後,親自到距離長平最近的秦國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河內郡15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軍援軍和糧運。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趙軍在經歷斷糧46天之後,大量的士兵餓死或突圍戰死,軍心渙散,軍中甚至出現了士兵相互殘殺為食的驚人景象。趙括不得已組織剩下的殘軍多次突圍,最終趙括在強行突圍中,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失去主將之後,又沒有軍糧,全軍已無嶄新,最終向秦將白起投降。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而面對趙國幾十萬飢餓的降卒,白起擔心趙國士兵吃飽後反覆無常,如果不殺掉他們恐再生事端。最終白起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卒除240名少年外全部活埋。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至此秦國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此役秦軍傷亡士兵20萬,趙軍陣亡45萬。雖然秦軍這一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以說是一場慘勝,但是一舉殲滅了趙國軍隊的主力,至此此前戰國的軍事強國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只能苟延殘喘。

「原創首發」決定戰國走向的決戰——長平之戰


戰國的形勢也經此一役,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山東六國聞秦色變,白起也經此一役,奠定自己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地位。

我是醉臥沙場看劍,讓我們一起品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