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廣西龍勝縣越城嶺觀音巖的一處石壁上,鐫刻著一首五言絕句:

“朱毛過瑤山,官恨吾心歡;甲戌孟冬月,瑤胞把家還。”下方落款寫的是“黃孟矮乙亥正月時遇恩人朱毛 周彭”。

1934年10月,也就是甲戌年的孟冬月,長征途中的紅三軍團計劃從興安縣翻過越城嶺前往龍勝縣。興安縣與龍勝縣的交界處,是瑤民祖祖輩輩聚居的地方。當地一些瑤民受蔣軍長期宣傳影響,以為紅軍是洪水猛獸,聽說紅軍要來,棄寨逃到了山上。紅三軍團到了這裡,馬上動員瑤民回家。紅軍向瑤民宣傳政策,不拿瑤民任何東西、與瑤民公平交易,而且對生活困難的瑤民還給錢給物幫助幹活。飽受蔣軍欺凌的瑤民,對比了蔣軍的種種行為,深感紅軍紀律嚴明、關愛民眾,紛紛想方設法幫助紅軍。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紅軍寫在石頭上的宣傳標語: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鬥爭,再尋光明

1935年2月,也就是乙亥年的正月,當地瑤民送走紅軍後,將這首詩刻在觀音巖上。由於越城嶺周邊有三個瑤族大寨子,分別是黃家寨、孟山、矮嶺,他們聯合署名黃孟矮,意指越城嶺周邊所有瑤民,而這首詩也成為紅軍與瑤民情誼的見證。

軍愛民、民擁軍的故事,在我軍軍史上不勝枚舉。1948年3月,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在攻克洛陽的戰役中,發生的故事尤其讓人感動。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洛陽戰役前,部隊渡過伊河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勝利挺進大別山,牽制了大量蔣軍,蔣軍在中原地區的兵力捉襟見肘。1948年3月,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和陳賡、謝富治領導的中原野戰軍一部,發現蔣軍防守洛陽的兵力只有一個206青年師後,果斷決定攻取洛陽。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駐守洛陽的206師

雖然駐防的兵力不多,但洛陽作為九朝古都,城防體系相當完備和堅固。再加上1947年12月到1948年3月,洛陽守軍緊急徵用了十幾萬民工,再次加固了洛陽城防,所以,此次陳粟兵團與陳謝兵團想在蔣軍援軍到來之前迅速拿下洛陽,也並不是容易的事。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蔣軍206師司令部院內的地下工事

當時洛陽的城防主要分三層。第一層是城外區。蔣軍將城外區所有民房拆除,防止我軍利用視界死角隱蔽接敵。而後在城外區修築三層地堡群作為防禦骨幹,並在地堡與地堡之間設置大量的鹿砦、鐵絲網和地雷。第二層是甕城區。甕城原本是洛陽古城為了保護城門而設計的城外套城。守軍不僅在外城區與翁城區之間挖了一條甕城外壕,而且用裝滿沙土的汽油桶將甕城城門堵住。再加上翁城區有大量的明暗地堡守衛,城內與城外的通道幾乎被完全割據。第三層是城牆區。在洛陽城牆內外80米的縱深,不僅有6米高的城牆聳立其間,而且城門口也碼上了沙袋,設置了大量的明暗火力點與工事。

華東野戰軍三縱八師負責主攻洛陽東門,師長王吉文將突擊東門的任務交給了善於攻堅、作戰英勇的23團一營。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原華東野戰軍3縱8師師長,在1948年9月解放濟南戰役中犧牲,時年32歲

當時,洛陽早已封城,城內地下黨無法將敵人工事部署傳遞出來;而城外區與甕城的存在,導致我軍偵察員也難以摸清,所以剛接到突擊任務時,一營雖然因為任務光榮而興奮,但是也因為情況不明而忐忑。

如何才能摸清敵情?這成了一營官兵隨縱隊開赴洛陽途中縈繞心頭的一個問號。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一營營長張明分析,洛陽是大城市,周圍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很可能到洛陽城裡幹過活、走過親戚、做過買賣,對洛陽城的情況多多少少有所瞭解,所以他決定發動全營官兵在沿途村莊找老百姓打聽洛陽東門的城防情況。

張大山是一營一連的兼職理髮員。我軍自紅軍時代開始,每到一處就常常給百姓打水、砍柴做好事,張大山則負責給百姓理髮。營長的號召一傳達,張大山理髮時嘴巴也就不閒著,他一邊擺弄剃刀、剪刀幫百姓理髮,一面向他們打聽洛陽城的情況。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八路軍戰士為老百姓挑水

事情真如一營長所料,在洛陽東門外一連宿營的大莊,確實有很多百姓去過洛陽,瞭解東門的情況。

張大山剛張嘴問,一個常去洛陽城賣雞蛋的大娘就熱心地說,她對洛陽城最瞭解,張大山趕忙把大娘領到連長那裡。

大娘告訴連長和張大山:洛陽東門口,有兩個四面都有洞的“墳包”,在“墳包”前面30多米的地方,用鐵絲拉著兩間屋子寬的籬笆牆,其他地方還有“朝天炮”和“兩條腿的槍”……聽了大娘的話,把連長樂壞了。“墳包”當然是地堡,籬笆牆就是鐵絲網,“朝天炮”是迫擊炮,“兩條腿的槍”就是機關槍。連長趕忙安排張大山詳細記錄下來。

考慮到張大山在莊子裡幫百姓理髮打聽情況方便,為節約時間,也為了不耽誤張大山做好事,連長讓張大山不用一有情況就來報告,而是讓他把打聽到的情況畫在紙上,最後一起交給連長。

張大山立刻忙碌起來。他找來紙和筆,利用理髮的時機,前後在30多個老鄉那裡打聽到有關東門的情況,然後用圓的代表地堡,方的代表工事,線條代表鐵絲網,叉叉代表地雷,在紙上畫得密密麻麻。最後,連長拿著這滿紙的塗鴉,聽著張大山的解釋,對敵人東門的防禦部署越來越清楚。連長讓張大山把其他人在百姓那裡打聽的情況也加註到圖裡,這張圖竟然成了敵人東門的防禦部署圖。

有了這張圖,一營在突擊東門前已基本掌握敵人的防禦部署,特別是敵人在橋上設置地雷以及部分鐵絲網通電的情況尤為重要。

根據敵人在橋上設置地雷,一營長判斷敵人察覺我軍進攻東門時,一定會安排橋頭堡士兵炸燬橋樑。於是,一營長安排機槍手在進攻過程中持續以火力壓制橋頭堡,成功阻止了敵人妄圖炸燬橋樑的企圖。由於鐵絲網通電,我軍官兵在突擊過程中也不再使用破壞鉗剪斷鐵絲,而是直接用火炮或者炸藥炸,減小了不必要的傷亡。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我軍用木梯攻城

正是因為百姓提供的詳細情報,一營順利完成了突擊任務,為三縱突入洛陽打開了突破口,為我軍攻克洛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一手用剃刀,一手繪草圖:連隊理髮員輕鬆繪出洛陽城防圖

淮海戰役中,群眾用小推車給我軍前運物資

毛主席早在《論持久戰》中,就有“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的論斷。

陳毅在淮海戰役勝利後,發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的感慨。我軍在歷次戰爭中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屢屢絕處縫生,打敗一個又一個強敵,靠得正是人民群眾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