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2019年青島市財政核撥400萬助力老城區申遺 正組織編制可行性報告

半島記者 李曉哲

歷史城區是青島城市之根、文化之魂,同時也是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的一個重要平臺,加強並加快其保護更新與利用,意義重大、刻不容緩。11月26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聽取審議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青島建築博物館

選址將“三選一”

青島市1994年成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豐富。2014年11月1日,《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2015年,青島市啟動《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編制,建立風貌要素信息庫,將5325處保護要素納入《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名錄》。

根據省委書記劉家義關於打造“青島萬國建築博覽城市品牌”的指示精神,依託歷史城區內連綿成片、具有特色風貌和萬國建築博覽美譽的12片歷史文化街區,整合成“觀海山德式公共建築文化展示區”“中山路商貿裡院建築文化展示區”“館陶路金融商務建築文化展示區”“魚山名人故居文化展示區”“八大關別墅建築群展示區”五大片區,作為展示和體驗萬國建築的品牌。正開展青島建築博物館的選址論證工作,將膠澳帝國法院舊址、萬字會舊址、聖心修道院舊址作為比選方案。

2018年初,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大檢查中,國家檢查組充分肯定了青島名城保護管理工作,要求青島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集技術研究和實施管理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實施評估體系,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名城保護“青島模式”。2018年,青島市完成評估體系成果,並通過國家級專家組評審,一致認為該評估體系系統全面,可操作性強,具有獨創性,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目前首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實施評估正在有序開展,計劃2020年完成。

老城區申遺工作

編制可行性報告

備受矚目的青島老城區申遺工作也有了迴音:島城已成立老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印發《青島老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2019年市財政核撥老城區申遺專項啟動資金400萬元。正組織編制老城區申遺可行性報告,確定申遺的名稱、範圍和價值涵蓋角度等要素。

按照產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約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四個目標一個過程”的要求,提出復興歷史城區的攻堅目標,明確保護利用老城資源、傳承工業文明、培育特色街區、塑造最美海灣、美化城市界面等攻堅任務,通過攻勢推動歷史城區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功能持續完善、特色顯著提升、形象更加靚麗、治理越發有序。

據悉,2015年以來,青島市共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6億元,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規劃編制和施工方案設計,對八大關近代建築、齊長城等實施保護修繕,對即墨故城遺址、琅琊臺遺址等進行考古發掘。即墨故城遺址及六曲山墓群、琅琊臺遺址、齊長城遺址和明清海防遺址四處重要遺址列入“十三五”國家重要大遺址名錄。即墨故城遺址及六曲山墓群列入首批山東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名錄。

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面,開展革命文物普查、登記,整合形成了歷史城區、萊西馬連莊、大澤山、楊家山裡、原藏馬山等5處革命文物片區,登記前保駕山黨支部舊址等革命文化遺蹟78處,完成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數據採集和圖集編制。

“紅瓦”保護修復

已施工10棟屋頂

為加強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島城啟動了美麗街區示範項目。按照“市級統籌、區級主導、市場運作、財政獎補”的原則,選取市南區大學路、沂水路周邊、市北區館陶路和四方路周邊啟動歷史文化街區綜合環境提升工程,對市政道路及配套設施功能進行完善,全面提升示範街區城市品質。

“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概念規劃與城市設計(整合)暨啟動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單體方案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規劃大港區域轉型升級為一個集“郵輪旅遊、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四大產業為一體的國際港城。10月26日,地鐵2號線西延段開工暨國際郵輪母港區啟動建設。

今年主要選取市南區劈柴院北區(含北京路5號)、濰縣路19號片區、市北區四方路片區(含海泊路63號廣興裡)開展試點工作,制定分期分片保護利用更新工作方案,研究實施歷史建築保護的措施辦法。

作為“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青島特色,“紅瓦”保護修復工作對於城市風貌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據悉,島城編制完成《青島市歷史風貌區域房屋屋面修繕指南》,指導開展了中國海洋大學“聞一多樓”、市城建檔案館等建築的修繕改造工程。目前,6處10棟問題屋頂整治已進場施工,計劃年底前完成;47處67棟建築的屋頂整治已列入二期施工計劃。

建議中山路片區

定位金融副中心

10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成立執法檢查組,對島城實施《條例》情況進行了檢查,重點檢查了市政府依法開展城市風貌保護,歷史城區有機更新活化利用工作。根據檢查,自2013年以來,市政府在歷史城區共投入資金195.3億元,徵收住宅1.79萬戶、建築面積51.2萬平方米,但仍然存在全市統籌力度需要加強、保護工作沒有完全到位、有機更新和挖掘利用不夠不活等問題。

對此,執法檢查組建議,充分發揮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聯席會議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作用,整理力量成立新的指揮機構,明確參與部門,建議採取“指揮機構+工作機構+公司運作”的模式。建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改變“一刀切”將原住居民大量遷出的思路和做法,在尊重原住居民意願的前提下,通過政策引導其就地安置,作為留住人氣、提供服務、吸引客源的基礎性工作,做細做實。各片區要避免產業定位的雷同,對文化、旅遊、金融等產業,統籌謀劃,分門別類加以確定。例如對中山路片區的定位,建議恢復其金融聚集的傳統優勢,參照瑞士蘇黎世將歷史城區建設成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經驗,將其定位為城市金融副中心,與東部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互相呼應,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同時,配套發展賓館飯店、咖啡酒吧等旅遊業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