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靶向直指戰場“最後一公里”

靶向直指戰場“最後一公里”

請輸入圖片描述

塵沙飛揚,坦克轟鳴。

6月23日,科爾沁草原腹地。4301號坦克內,火控計算機面板顯示車外溫度為38攝氏度。高溫炙烤得車體發燙,蒸騰的熱浪浮蕩在遠處的目標區,汗珠順著炮長張永的臉頰滴滴滑落。他正在預熱火控系統,為即將開始的實彈射擊做最後準備。

此次實彈射擊不同以往,射擊距離首次設定在坦克射程的最遠極限,且射擊時滑行速度較以往有很大提升。能否打得準,他們心裡都沒底。

“1號注意,正前方2000米敵地堡,殲滅!”指揮員發出口令後,4301號坦克一股白煙躥出,加速衝向目標。“滑行好!”

坦克平穩行駛。鎖定、測距、擊發……“砰!”的一聲,高速馳騁的4301號坦克炮塔周圍瞬間火光四射,只見遠處山坡的靶區硝煙升騰。

“偏高兩個靶位!”指揮所通報射擊情況後,張永立即修正瞄準點,再次瞄準目標,結果還是不中,修正再修正……硝煙散盡,靶標依然完好無損。

“4發0中”,這樣的成績讓這個7年射擊全優的射擊技師無地自容。張永沉著臉走下坦克,不知如何面對連長和戰友們。

連長李作龍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沒事,意料之中!”

李作龍藉機向第二教練地的其餘車組發起了動員:“以前我們一般選擇坦克的理想射擊距離,大家的成績一直不錯。但戰場上不能等到了最佳射擊距離時才開火,也不能減慢速度等著捱打,以往的訓練,對於火力發揮和率先殲敵都是一種嚴重製約!我們就是要通過這樣的訓練,激發大家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勇氣。”

射擊暫停。張永介紹了射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各個車組進行再次協同,對校炮、裝填、測距、車況等環節逐一進行分析研究,把彈體重量、滑行速度等對準確度的影響列入射擊修正的範疇。果然,接著上場的幾個編組越打越好,有的還打出了“滿堂紅”。

堅持問題導向,緊盯戰鬥力短板抓訓練,是該旅近年來秉持的訓練理念。按綱施訓,補齊短板,把從前缺的課補回來,是這次實彈射擊的主要目標。通過“升級”訓練,他們提升了人裝在武器極限性能下的契合度。

不單要單車過關,排內協同也要精準。此次坦克射擊中,該旅首次設置了排戰鬥隊形內的實彈射擊。

6月29日清晨,坦克三連一排編組成員全部準備就緒,等待著指揮所下達開始口令。

“一排,前進殲敵執行!”聽到口令後,全排迅速前出。“鐵軍,我是靈山,右前方發現敵坦克,完畢!”“靈山,我是鐵軍,右前方敵坦克,殲滅!”隨著電臺裡的命令,炮長劉傑迅速鎖定目標,不料側前方另一輛坦克駛過時捲起的沙塵遮住了他的射擊線,無法完成激光測距,最後只能失去射擊機會。

由於射擊現場風沙較大,受這種因素影響,坦克三連一排接連出現了無法完成激光測距

的情況。

同樣的條件下,該旅合成四營的兩個坦克連卻順利完成了實彈射擊。合成四營營長孫振興道出原因:去年,他們參加某

演習時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後的覆盤檢討會上,他們便向旅裡建議開展排戰鬥隊形內的實彈射擊,補齊整體戰鬥生成環節的短板。

在此次實彈射擊展開前,他們針對性地加強了炮長的訓練,很好地避開了沙塵和裝備故障的影響。射擊過程中,各排均

能依據指揮員口令,分批次進行規避、進攻、掩護等戰鬥射擊隊形調整,靠精湛的單車技術和密切的協同配合,把上級下達的指令,實時高效地轉化為現地動作。

(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