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遼瀋戰役為什麼能快速取勝?蔣介石管不住,這“五大起義”很重要

遼瀋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人民解放軍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的驚人戰果。可以說,正是因為遼瀋戰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而人民解放軍在戰後,也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使解放戰爭形勢出現新的轉折。


遼瀋戰役為什麼能快速取勝?蔣介石管不住,這“五大起義”很重要

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向錦州攻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遼瀋戰役期間,我黨通過隱蔽戰線的鬥爭,積極爭取、策動國民黨愛國將領率部起義投誠,對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較大規模的起義共有 5 次,分別是:潘朔端海城起義、韓梅村凌源起義、王家善營口起義、曾澤生長春起義和許庚揚瀋陽起義。

海城起義

這場起義的主角是滇軍——原國民黨軍第60軍184師,曾參加臺兒莊、鄂北、湘北等戰役,然而在黃埔系林立的國民黨軍隊內,這支非嫡系部隊並不“待見”。1946年5月,東北局勢日趨緊張。蔣介石於5月23日飛抵瀋陽,親自督戰,向遼南解放區大舉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先發制人,於5月25日收復鞍山,27日南下海城,28日向海城發起攻勢。國民黨第184師師長潘朔端對“中國人打中國人”深惡痛絕,在我地下黨的策動下,潘朔端提出起義投誠。此後,第184師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一軍”,潘朔端任軍長。


遼瀋戰役為什麼能快速取勝?蔣介石管不住,這“五大起義”很重要

東北野戰軍向瀋陽沿線進攻

凌源起義

凌源起義的主角是國民黨東北保安第3支隊,1947年3月,國民黨東北保安第3支隊少將司令韓梅村從阜新移師到凌源駐防。早在抗日戰爭期間,韓梅村就深惡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曾和中共地下黨員有過接觸。5月1日,韓梅村在凌源正式率部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熱河民主救國軍獨立第一旅,由韓梅村任旅長,後任東北人民解放軍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6師師長,率部參加瞭解放隆化的戰鬥。

營口起義

營口起義的主角,是國民黨暫編五十八師,由東北保安第四總隊改編,在1945年末和1946年初,收編東北各地方武裝組成,有偽滿軍隊、警察、山林隊、護路警及光復後臨時組成的地方武裝,也有少數土匪,骨幹則是偽滿長春陸軍軍官學校的部分師生。1947年6月初,國民黨軍隊在遼南遭重創,王家善臨危受命,率五十八師駐守營口地區,以充當國民黨嫡系部隊的外圍屏蔽。1948年2月,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遼陽、鞍山,經過多方爭取,王家善終於下定了起義的決心。2月25日晚7時,師長王家善率駐守營口的國民黨五十二軍暫編五十八師掉轉槍口向國民黨部隊發起總攻,配合解放軍遼南部隊激戰6小時,於26日凌晨佔領營口。5月16日,起義部隊被命名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師,王家善任師長。

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營口被國民黨當局視為軍事重鎮。它同大石橋和蓋州成三足鼎立之勢,控制遼南與東北腹地的南北交通,扼守國民黨海上補給線。王家善率部起義之後,國民黨軍隊失去了遼南戰場上的最後一支撐點和撤退逃跑的海上通道,引起軍心動搖,士氣渙散,為此後我軍發動的遼瀋戰役獲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遼瀋戰役為什麼能快速取勝?蔣介石管不住,這“五大起義”很重要

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城垣發起進攻

長春起義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遼瀋戰役。蔣介石命令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其嫡系新編第七軍和曾澤生的第六十軍共6個師固守長春,以策應南線的作戰。1948年6月起,解放軍包圍東北重鎮長春。在內外交困,毫無生路可言的情況下,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決定起義,使長春避免了戰火的摧殘,開創了城市和平解放的先河,也為後來多座大城市的和平解放開創了先例。

東北解放戰爭中的“五大起義”極大地加速瞭解放戰爭的進程,對加速國民黨軍的最終失敗、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可忽視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