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畫家鄭阿湃覺得自己從記事起就喜歡畫畫了,後來又覺得其實是他父親喜歡畫畫而讓自己“被喜歡”上畫畫,因為他的父親與著名畫家林豐俗是發小,他們一起學過畫畫,但他的父親沒考上美院,於是就有意識讓孩子學畫畫。鄭阿湃說如果不是他父親鼓勵畫畫,也許就從商了,人生歷程又是另一番模樣。不過,有了他父親與林豐俗老師的這層關係,鄭阿湃學畫就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前林豐俗老師每年回鄉探親都住在鄭阿湃家,他父親是牙科醫生比較忙,林豐俗老師在他家沒事就教鄭阿湃畫畫,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寫著“阿湃看看”、“阿湃學學”的示範畫作。後來林豐俗老師還帶他去了方楚雄老師家,當時方老師教他畫畫還送了他一張畫,所以他很早就擁有了方楚雄老師的畫。有了這緣份,鄭阿湃讀美院時就跟著方楚雄老師學畫,跟了很長的時間。有了系統的學習,不僅基礎紮實了,還懂得什麼是好畫,什麼是不好,有了標準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正是這種機緣使然,鄭阿湃跟著廣東兩大花鳥畫大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也因為與林豐俗老師的關係,鄭阿湃很早就認識了林墉老師,而且走得很近,特別是林墉老師在從化溫泉養病的那段時間,鄭阿湃當時在那裡工作,於是幾乎天天在一起,但與林墉老師一起的時倒是很少聊畫畫,更多的是聊人生,聊怎麼做人……。鄭阿湃說他很感恩林老師,因為一路走來,人生許多大事都有林墉老師的幫忙,當年大學畢業趕上“八九”之後,安置政策是“那裡來,那裡去”,但他不願回老家,於是在林墉老師的推薦下去了從化“廣東溫泉賓館”工作,一去就呆了十二年;以及後來為他太太調動工作,還有他買房子、他辦畫展出畫冊……等等,都有著林墉老師方方面面的幫助。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為了能讓女兒在廣州市區上學,妻子調到市區工作,鄭阿湃又回到廣州美術學院讀書,讀了兩年碩士同等學歷班。畢業時剛好趕上廣州畫院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招聘畫家,於是他馬上報考並考上了,當時國畫成績最高的是鄭阿湃,油畫成績最高的是劉晟。進入廣州畫院工作後,鄭阿湃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在溫泉賓館工作很少有時間和場地畫大畫,現在終於可以有大創作了,而且創作上更多的考慮到各種參賽參展和歷史題材、主流題材等因素,開始畫了一些跟政治有關的主題性創作了,也開始把人物山水都畫起來了,甚至走進部隊去寫生。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而從小畫寫意畫的鄭阿湃,在人們的印象中卻是一位工筆畫家,這是為什麼呢?鄭阿湃說這其中既因讀廣州美院之後,當時班主任是工筆大家蘇百鈞,還有老師萬小寧也是工筆名家,受他們影響開始研習工筆畫;也因讀研究生時跟著方楚雄老師學習的雖是兼工帶寫,但還是偏工筆的;而且他自己也很喜歡工細的宋畫,記得當時出了一套兩冊的《宋人畫冊》定價達500元,在那年代對一個學生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他也毫不猶豫的買了,很捨得。但實際上並沒虧,因為他很喜歡這畫冊,也不斷臨摹,而且臨完的畫還可以拿出去賣錢,記得扇面畫最好賣,臨宋畫小品可賣50元一幅,賣畫的收入竟可以幫補了他讀書,工筆畫也從而磨練起來了;加上前幾年的參展評畫入選多傾工筆的風氣,鄭阿湃入選的往往是工筆畫,於是人們對他便有了“工筆畫家”的印象。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雖然平時畫了不少寫意畫,但總覺得畫寫意比工筆難,寫意畫幾筆水墨就要表達到位,太難了。於是這幾年他畫寫生的更多,參加學術展出也以寫生畫居多,去年四尺三開可以留下的寫生畫就近三百張,幾乎平均每天畫了一張寫生畫。他說畫畫是手頭工夫,光說不練是不對的,畫畫上很多問題,就是在手頭磨練中解決的,水平不是靠嘴巴說出來的,寫生也是換個地方換個環境繼續幹活。於是從寫意到工筆到寫生,鄭阿湃就這樣畫個不停,但他卻總覺得沒有一樣是他擅長的,每次創作,到最後他都不夠滿意,特別是在展廳展出來時,雖然別人在讚美,他卻總覺得需要補課的東西太多。為何如此?他想起了從小到大,他父親總是強調他要“多讀點書”,每每都是象導師一樣,搬來一堆書,命令他每年必須看完多少冊,於是書越讀越覺得自己不足,越讀越覺得對自己的畫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儘管寫意、工筆與寫生是鄭阿湃的主要創作形式,但鄭阿湃認為工筆絕對不是寫意的基礎,很多工筆好的畫家寫意畫卻一塌糊塗,整個工筆與寫意不是一條路的;工筆畫多了,寫意會放不開,反而寫意對工筆會有幫助,比如構圖的靈活性和意蘊貫穿其中;他認為寫意比工筆難,只要有基礎,工筆想得到就能做得到,但寫意畫的創作與心情及個人的性格有關,更多的是意境與內涵的表現;至於寫生,直接鍛鍊的是造型能力與構圖能力,寫生應帶著問題為解決問題去寫生,寫生採用什麼手法是隨機的,是當時的感覺認為所必要的手法,大自然千百年來花還是那樣的花,草還是那樣的草,但畫家不是走進大自然去照搬,而是通過手法與畫面的處理,去解決創作的問題,去表現作者的思考與形成作者的面貌與風格。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認為一個人的風格是自然形成的,不應把表現手法當風格,個人面貌應順其自然;當然,有的人一下子就有了風格,而他卻卻依然有著林豐俗、方楚雄等老師的影子;還有,陳永鏘老師也影響了他,在一次“師帶徒”的聯展上,他跟了陳永鏘老師,從此陳永鏘老師給他講了很多畫畫的道理與畫面處理的手法,陳老師創作的思路廣、點子多,帶著鄭阿湃辦展覽,這些對鄭阿湃的面貌變化也產生著影響;但要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鄭阿湃認為自已還要不斷涉獵不斷提煉,然後再捨棄很多的東西。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作為專業畫家,畫院的平臺對鄭阿湃有很大的促進, 在這裡迫著他一心一意地去考慮畫畫,在這裡看的東西和其他行業不一樣,接觸的審美要求也不一樣,儘管他從小就接觸到那麼多的藝術名家;比如花鳥畫,進畫院前他覺得有點小情趣、有意境就夠了,進畫院後則思路產生了變化,更多地與思想與歷史與更宏觀的思考掛鉤起來;但條件越好,對鄭阿湃來說卻是壓力越大,那怕是國家與政府提供的條件,他認為畫得不好就不配擁有這一切。鄭阿湃說其畫畫心情的好壞是一半一半的,本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按理說是愉快的,但當把喜歡的事放在工作上時,無形中就有了壓力,愛好沒弄好問題不大,工作沒做好就說不過去了。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鄭阿湃想做的事有很多很多,很多想畫的畫、想表現的畫面仍停留在腦海裡,有的想了十幾年仍沒動筆,因為還沒想好。他說畫畫也是很討厭的,天天變化天天進步不可能,但天天重複就會心生厭煩;而具體怎麼變、變成什麼樣的則說不準,別人的那幾筆很好,也許自己都能做得到,但卻不是自已的,而自已的又似乎不夠自信,老覺得未畫好;那麼,怎樣才能畫得好呢?鄭阿湃認為要畫好已不是手法的問題,而是個人綜合修養的問題,但偏偏修養又是無止境的,所以他永遠都在不滿足又在進取中。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也許正是這種內生的自我加壓自我否定與自我要求,鄭阿湃在藝術上才會不斷耕耘、不斷變化、不斷進步;鄭阿湃是進取的,是勤奮的,他的不滿意只是他自己的不滿意,或許對他人而言,所看到的卻已是一位不斷提升、日漸豐滿而且富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家。


鄭阿湃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1966年11月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

199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現任廣州畫院副院長,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暨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鄭阿湃:對自己的繪畫總覺得不滿意

文藝評論家、收藏家、原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原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