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創新成果設計得出、造不出?!”讓兩位院士苦惱的問題,該如何破解?

“創新成果設計得出、造不出?!”讓兩位院士苦惱的問題,該如何破解?

讓記者沒想到的是,一個研究高性能計算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竟然在一場職業教育論壇上“訴起了苦”。

“現在都在說互聯網行業進入‘下半場’,主題變成了產業互聯網。可是,能為傳統行業賦能的‘碼農’在哪裡?誰培養?怎麼培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凝暉的思考,由一次院地合作引發。在那次合作中,他的研究團隊試著對某地的拖拉機進行智能化改造,派了一堆博士去實地考察、寫代碼。“可傳統行業薪資對這些博士並不具有吸引力,這種工作模式難以普及。”孫凝暉期待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能下沉到技能型人才培養裡,“有這樣的支撐,我們的產業互聯網才靠譜”。

和孫凝暉有著同樣焦慮的,還有中科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

“今天,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設計得出來、製造不出來的例子屢見不鮮,製造工藝核心技術不過關而導致生產事故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黃維看來,除了要為傳統行業賦能,顛覆性成果製造人才也正面臨巨大缺口,“技能人才能力水平和操作規範與顛覆性產品研製要求不匹配,技能人才結構老齡化,智能化產品生產高技術人才急缺。

兩位院士的焦慮,折射的是我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經濟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失衡。

職業教育如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要朝著哪些人才缺口發力?解決哪些短板問題?在近日召開的中國職業教育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上,這些話題成為學者們討論的焦點。

“创新成果设计得出、造不出?!”让两位院士苦恼的问题,该如何破解?

報欠賬:

到2025年,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近3000萬

缺的,不只是懂人工智能、能製造出尖端產品的技能人才。

近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佈的《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顯示,車工、焊工、機械設備安裝工、汽車生產線操作工等製造業相關的技術類工種佔據近三分之一榜單。而此前發佈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則預測,2020年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短缺將超過1900萬,在2025年這個數字將近3000萬。

“這不只是總量的缺口,還是結構性的缺口。”論壇上,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會長魯昕指出,在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存在著許多“卡脖子”的問題:“目前我國急需四類人員:高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轉化成果行業應用人才、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性人才,而職業教育就承擔了後兩種人才的培養,佔整個高等教育結構的70%。”

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特別同意黃維對當前人才結構的判斷:“你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有專業知識就夠了,但要做到應用,實際上是需要多學科、多種知識的。現在的研究型大學很難把這類人才培養出來,職業教育應該在這些方面有所注重和加強。”

“過去我們產業結構升級往往聚焦於產業自身,而對人力資源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重視不夠,所以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缺乏、技術缺乏問題比較突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一鳴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蹟,但同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同世界工業強國相比,我國產業基礎能力依然薄弱,產業工人整體素質、技術、技能水平不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高質量發展對產業升級提出了由結構標準轉向效率標準、由技術升級轉向系統升級、由產業思維轉向體系思維的新要求,因此職業教育要把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地銜接起來,真正建設教育、人才、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的現代製造體系。”

“创新成果设计得出、造不出?!”让两位院士苦恼的问题,该如何破解?

理家底:

缺教學內容革新、缺雙師型教師、缺職教科研人才

補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欠賬,職業教育還存在哪些短板?

重新定位職業教育,樹立、落實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理念,成為與會學者的共識。

論壇上,魯昕梳理了70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五大重要經驗,排在首位的就是“與國家發展階段相契合”:“從1949年到1991年,我國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的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我們在計劃經濟背景下依託國有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建立了技術和工程教育體系,很多本科院校、高職都是當年的老中專升格來的。此後,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改革舉措不斷深化,我們以地方政府為主導承接和建立了大量職業技術學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增加培養能力。但到了今天,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引領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我們必須重新定位職業教育,要契合

國家發展階段、要培養適應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的技術人才。”

具體到職業教育教學過程內部,不少專家指出,目前職業教育教學存在滯後性問題日益突出。

“需要的人才我們供給不足,傳統的職業技術人才供給又過剩。職業學校在教學中,常常照搬普通學校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脫離產業發展需要,這些問題都是職業教育發展路上的阻礙。”王一鳴說。

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看來,雙師型教師供給也是一個嚴峻問題。

“全國現共有37所高校開設了本科階段的職業技術師範專業,有49所高校招收碩士層次的職教師範生,這些加起來每年畢業生實際上不到兩萬人。部分職業技術師範專業被邊緣化,甚至被減招、被停辦等,亟待加強引導、加強支持、加強建設。”

任友群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中職雙師型教師目前有26.4萬人,實際上只佔中職所有教師的31.5%;高職雙師型教師19.1萬人,佔高職所有教師39.7%。“如果這個不解決好會成為深化職業教育教職改革良性運行的阻礙。”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表示,職業教育供給能力不足,還體現在當下職業教育科研力量的匱乏上:“全國25個省市的統計數據顯示,專門負責職業教育的科研人員僅有350人左右,在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著人員編制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创新成果设计得出、造不出?!”让两位院士苦恼的问题,该如何破解?

建議

踩著新技術節奏,培養新技術人才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要從生產力全要素維度定位。”魯昕如此強調。

“我們在辦學體制上部門聯動乏力,在辦學機制上市場活力不足,在辦學主體上行業參與也不夠,這些都是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從教育內部認識到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而不是層次教育。”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要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核心任務就是建設一個由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應用型本科構成的內部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目的就是要使職業教育從一種看似是低檔次的教育,轉換為對經濟社會和各方面發展有調動功能的教育、一種有著廣泛需求基礎的教育。”

在這樣的共識下,專家們紛紛建議,要踩著新技術節奏,培養新技術人才。

黃維建議,未來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該跟顛覆性技術發展緊密結合:“職業教育必須往高端攀升,而不是錮在傳統產業裡面做人才培養。現在產業體系變化非常快,如果不踩著現在技術的節奏培養人才,你培養人才再好出來也未必會有使用的市場。”

“怎樣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職業教育要通過整合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來改造教學內容,把產業的先進技術、優秀文化、發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學資源和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推進專業調整和學科建設,使專業教學對接產業發展的需要。”王一鳴建議,職業教育在專業體系建設方面要注意專業群結構的邏輯性和對接產業的吻合度,“要緊扣產業集群發展的趨勢,與行業標杆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以技術技能的傳承和創新為紐帶來推進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改革,對接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的需要,從而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課程和專業設置,更好地服務國家製造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唐芊爾)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統籌:唐芊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