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嚴嵩一黨與裕王不和,為什麼不鼓動嘉靖另立太子?

張老師說


這個問題如果將“另”一字去掉,是沒有毛病的。

因為什麼呢?

準確地說從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太子朱載壑死後,整個嘉靖朝都沒有再立過太子。

載壑是太子,卻是皇次子,不到十八歲就嗚呼哀哉了。他的上一任既皇長子朱載基更憋屈,打出孃胎算起,還不到兩個月就夭折了。

顯然,兩個太子都早夭,這讓整天求仙問道的嘉靖帝不禁開始疑神疑鬼,以為太子位是魔咒,是自己福報修得不夠的緣故。

恰逢有神棍子陶仲文悄悄地以道家的清風筆調奏陳上書嘉靖帝稱“二龍不相見則兩相適宜!”

此後,嘉靖帝就一直都在自己西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天天打坐問道吞丹長達十數年之久。當然,用世宗的話說就是多修福報。


(嘉靖)

世宗在立儲上的態度與後清乾隆可謂是如出一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然,也不能全怪世宗。他除了是一個皇帝外,他更是一個父親,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江山相傳有人,有點父親的拳拳之情也在所難免。

嘉靖一生生有13個子女,女兒咱們且不說,兒子倒是有8個,可到長大成人的僅不過二子載壑(虛歲18),三子既裕王和四子景王。

其中很可憐的是,即使三個兒子嘉靖看著他們到了續齒年齡,可終究還是上演了一番又一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劇接連送走二子與四子。

因此,準確來說,等到嚴嵩約摸在嘉靖二十二年開始把持朝政的時候,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嘉靖帝膝下也僅只有三子裕王和四子景王而已了。

當時嘉靖最心心念唸的事是,如何保住自己這兩個兒子的命。

所以他將“二龍不相見”之道一以貫之,每天在自己的西苑為天下蒼生也為自己父子修道祈福。父親的拳拳之情盡地一絲不苟。

很邪乎的是,嘉靖在對裕王與景王上,早期明顯更偏袒景王一點。這好似又和“二龍不相見”擦了點兒邊,嘉靖四十三年的時候,潘多拉魔盒再次打開,取走了景王的性命。

當然,後來的景王早已不再受嘉靖青睞,因此嘉靖對他的死倒也沒有那麼傷心了。

原因有兩個。

一、景王和嚴黨扯得太深了,在自己不再待見嚴嵩之後,嘉靖對自己這個從嚴嵩模子裡燻出來的四兒子早已心生厭惡,但也不至於棄如敝履,只求他好生活著就好。原因很簡單我們下一條就可解釋。




(隆慶)

二、嘉靖四十一年,嘉靖朝皇長孫誕在裕王膝下。萬曆的出生,無異於給一直擔心自己江山失傳的嘉靖帝加了雙重保險。嘉靖帝心想,自己總不會那麼背,左右自己兒子死了還有孫子不是?!於是為了迎賀自己孫子的到來,嘉靖破天荒地打破了“二龍不相見”的鐵則,嘉靖與隆慶父子時隔13年,再次相見。父子13年未見一面,凡人能信?

綜以上,嘉靖於朝局,還是於長幼有序,更於皇長孫而言,顯然都更願意把江山傳給裕王的。

誰讓老四自己不爭氣生個一兒半女還佔了嚴嵩的一身腥臊呢?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嚴嵩是沒有理由觸嘉靖黴頭慫恿他立太子的。

於嘉靖而言,這不是立誰為太子的立場問題,而是底線問題。

立儲之事,龍之逆鱗,觸之必傷。

那時候,人人心裡都明白,嘉靖把這兩個兒子看得比啥都重要。老頭子為了“二龍不相見”甘心蟄伏西苑祈福十數年,情何其深,用心不可謂不良苦。立了太子就得監國,免不了父子相見。

誰要是說立太子無異於向嘉靖嚷嚷說:“陛下,我想殺掉您一個兒子可以麼?!”

嘉靖聽了,這恐怕不是一句“微臣知罪”便可善後的。

嚴嵩沒有那麼傻。再說,這當初贊成不立太子,就屬他嚴嵩在旁邊響馬拍得最亮了,怎可能自毀其說?!

但是,雖然說嚴嵩明著不敢說立太子,可是他會拍馬屁,看得出來嘉靖早期更喜歡精明活跳的景王的,所以早期他是頂景王的。

所以也不要以為徐階、高供、張居正他們多麼正直,左右皇子就兩位,好點的景王被挑走了,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傍裕王了唄。政敵死對頭嘛,左右不能保持中立吧,打狗還要靠著牆不是?!

但即使早期嚴嵩與景王那邊形勢一片大好,嚴嵩也萬死不敢提半個立儲之字。


(嚴嵩)

嚴嵩很明白,自己能夠一路把持朝政十數載,憑藉的就是他拍得一手好馬屁,事事順著嘉靖心意來,捧得一手好青詞,讓嘉靖誤迎為知音。這種立儲傷感情的事他是不會提的。

但是他做夢沒想到自己的路子走著走著就歪了。


不書


嚴嵩一黨也沒有和裕王不和,這個題主估計是看多了《大明王朝1566》。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第三子。嘉靖皇帝年輕的時候不能生育,直到28歲,在龍虎山道士的幫助下,才生出孩子,一生生了八子五女,一開始立了長子為太子,太子死了,二子死了,嘉靖皇帝嚇怕了,不敢再立太子,所以裕王從來沒有當過太子,當皇帝之前,一直是裕王。

明朝朱棣以後的王爺,是不能干預政務的,所以這個裕王在當裕王的時候,也是沒有正事可做的,沒有正事可做,那就是閉門王爺,閉門王爺無所事事,不能參與任何政務決策,所以不可能和內閣首輔有什麼衝突。這是正真事。

再說了,嘉靖皇帝八個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三裕王朱載垕和老四景王朱載圳,景王比裕王只小1個多月,景王到是很想搶皇位,這一點嘉靖皇帝看得明白,於是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安排景王去封地湖北德安(安陸)就藩,景王當時已經24歲,四年後,景王死在封地,沒有兒子。按照歷史學家朱東潤的說法,裕王和景王都是平庸到不懂爭權奪利的角色。

此後,嘉靖皇帝就只有裕王這麼一個兒子朱載垕了,景王死後的第二年,嘉靖皇帝去世後,只有裕王可以繼位。

正史當中,裕王和嚴嵩父子極少有瓜葛,據說有一年,裕王三年沒有領到工資,不得已給嚴嵩家送了1000兩銀子,這才把工資補發下來。


坐看東南了


嘉靖帝這個皇帝,個性奇特,一方面多疑,另一方面護短,愛面子。因為多疑,又相信“二龍不得相見”的傳言,所以嘉靖皇帝不許百官跟跟裕王和景王走得太近;因為護短,嘉靖帝愛護自己的面子的同時,也不允許別人過於攻擊,甚至話語中捎帶上裕王和景王。

所以,終嘉靖朝,裕王也好,景王也罷,除非嘉靖帝親自的任命,否則一般大臣跟這兩個藩王是不敢走得太近的。嚴嵩自然很明白這個道理。

嘉靖帝共有八個兒子,其中五個早夭,活下來的有三個,也就是次子朱載壑、三子朱載垕、四子朱載圳。

朱載壑因為齒序最長,嘉靖十八年封為太子,然而,嘉靖二十八年,這位莊敬太子就死了。因為他的死,讓嘉靖帝產生了忌諱,聽信道士的言語,相信二龍不得相見,嘉靖帝是大龍,莊敬太子是小龍,二龍想見,必有一死,嘉靖帝從此以後不願再立太子,也不願意見活下來的兩個兒子。

朱載壑就是裕王,太子死後,按照齒序,他應該被立為太子,然而,由於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的說法,他也就沒有當上太子,即便如此,文武百官知道,裕王就是未來的儲君。

朱載圳就是景王,雖然大家都認為裕王是儲君,然而既然嘉靖帝沒有立太子,景王仍舊抱著奪嫡的希望。

裕王和景王二人都很平庸,再加上文武百官礙於嘉靖帝的奇怪個性,不敢主動投靠,所以這場奪嫡之爭很是平靜,不要說跟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了,就是跟萬曆皇帝時期的“國本之爭”比,這場奪嫡之爭都顯得像小兒過家家。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離開了京城,接著,四年後,景王病死,裕王的皇位總算是穩固了。

嘉靖二十七年,嚴嵩鬥死前任首輔夏言,然後,次一年,莊敬太子死。一直到嚴嵩死,這二十年間,正好是嚴嵩柄政,裕王和景王奪嫡的二十年。可是,嚴嵩卻不敢站在任何一方。

由於嘉靖帝的個性被嚴嵩父子吃得很透徹,所以嚴嵩對裕王和景王都是很冷漠,甚至刻意地製造一些小的矛盾和衝突,以讓深宮中的嘉靖帝對他放心,內閣首輔沒有跟皇儲勾結在一起。

嚴嵩既然不能跟藩王走得太近,以打消嘉靖帝的疑心,當然也不能跟藩王制造太大的矛盾,否則就會觸及嘉靖帝另一個護短的個性。

嘉靖帝的護短個性,有多強呢?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嘉靖朝有個名臣,叫楊繼盛,當時做了兵部員外郎,看到嚴嵩父子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胡作非為,於是上《請誅賊臣疏》劾嚴嵩,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

對於這類參劾嚴嵩的奏疏,本來已經很常見了,一般人也只是被嚴嵩父子打壓,或向嘉靖帝進讒言,要麼貶官,要麼去職,至少能留下一條性命。然而,楊繼盛此人千不該,萬不該,他在奏疏裡提到了裕王和景王。

“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問二王,令其面陳嵩惡。或詢諸閣臣,諭以勿畏嵩威。重則置之憲典,以正國法;輕則論令致仕,以全國體。內賊去,而後外賊可除也。”

嘉靖帝看到他的奏疏裡竟然牽扯裕王和景王,小宇宙爆發了:

帝怒其引用二王,命系錦衣獄,詰訊主使者,繼盛曰:「盡忠在已,豈必人主使乎!」又問引用二王故,繼盛大言曰:「奸臣誤國,非二王誰不畏嵩者。」獄具,杖百,送刑部。

在明朝,錦衣衛的詔獄是出了名的有去無回,酷刑慘烈,有很多人,寧願去刑部,去都察院,甚至去軍牢,也不願意去詔獄。

楊繼盛先被嘉靖帝打到詔獄受了一番折磨,從詔獄出來,又被送到刑部審核,刑部尚書何鰲得到嚴嵩的授意,給楊繼盛安上了一個“詐傳親王令旨”的罪名。意思是,楊繼盛參劾嚴嵩是假借裕王和景王二人的旨意。

嚴嵩以此向嘉靖帝進讒言,嘉靖帝更加憤怒,詰問他為什麼要牽引二王。楊繼盛辯解說:“不是二王誰不懾怕嚴嵩呢?”他在詔獄被廷杖一百,後來受盡各種酷刑。

在嚴嵩父子及其黨羽的一再讒言下,嘉靖帝最終下令殺死楊繼盛,棄屍於市。

在嘉靖那裡,誰敢攀扯或者跟裕王景王走得太近,就會遭到打擊。

嚴嵩當然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鼓動嘉靖另立太子?”這絕對是一個自尋死路的選擇。不說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這種傳言,單單是提出太子這個話題,恐怕就會被嘉靖帝懷疑居心不良。

嚴嵩為了打消嘉靖帝的疑慮,甚至有時候刻意製造跟裕王這個皇儲的小矛盾。

比如,嚴嵩讓嚴世蕃拖欠裕王應得的歲賜,而且一拖就是三年,由於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所以裕王見不到嘉靖,自然無處訴說,只好派家丁攜帶者一千兩銀子賄賂嚴世蕃,嚴世蕃才給補發了。

有一次,嚴世蕃還對裕王府的兩個講官高拱和陳以勤說:

“聽說裕王殿下對於家大人有些不願意,是怎樣一回事呀?”

明顯是向裕王發難,靠著高拱陳以勤的三寸不爛之舌,這件事才不了了之。

嚴嵩面對嘉靖這麼一個雄猜護短的君主,怎麼會傻到主動捅馬蜂窩呢?


西堤君


文史頻道第116期之別無選擇

嘉靖皇帝原名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在位45年,於1566年在北京去世,享年60歲。

朱厚熜死後,由三子裕王登基,史稱明穆宗。

早在朱厚熜在位時,嚴嵩父子和裕王因政見不同,經常發生爭執,但嚴嵩一直都沒能撼動裕王的地位,導致嚴氏父子最終垮臺。

那麼,如日中天的嚴嵩為什麼不勸朱厚熜選擇其他的皇子繼位呢?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這8位皇子的情況,謎底就會揭曉。

長子朱載基出生兩個月,夭折而死

二子朱載壡在20歲時去世

三子朱載垕就是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穆宗



四子朱載圳在嘉靖四十五年去世

五子朱載,六子朱載,七子朱載㙺,八子朱載均死亡。

三子朱載垕成為嘉靖的獨子,嘉靖選擇他繼承皇位也是萬不得已。

嚴嵩父子雖然深受嘉靖重用,但在皇位繼承上,他們是左右不了嘉靖的選擇的。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所體現。


嚴嵩父子作為嘉靖皇帝的寵臣,在朝廷內外廣結黨羽,朝廷內外的官員,有一半都是他的門生。

作為皇子的朱載垕,只能選擇和徐階,高拱,張居正一起,對抗嚴嵩。他們被世人稱為裕王黨。

朱載垕也深知胳膊拗不過大腿,在嘉靖皇帝在位時,處處提防,做事非常小心,根本不給嚴嵩父子機會。

雖然嚴嵩明裡暗裡沒少暗算朱載垕,但嘉靖皇帝隱晦的態度,讓他們沒有繼續和裕王作對。

在嘉靖四十五年,沉默道家煉丹之術的朱厚熜去世,嚴嵩父子也徹底垮臺,也正應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俗語。

嚴嵩父子其實就是嘉靖用來制衡各方勢力的棋子,嘉靖皇帝已死,嚴嵩父子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

—End—



冷月鉤沉


嘉靖帝一共有15個孩子,其中有8個兒子,但這些孩子大部分都過早夭折,只有裕王活的長些,還有一個景王,活了38歲就掛了。

從壽命上來看,裕王才是“真命天子”,因為他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嘉靖之前立有太子,但太子早夭,讓嘉靖深受打擊,從此他聽信道士“二龍不可相見”的言論,從此很少和裕王等皇子晤面。

事實上,太子死後,他就沒有再立太子,因為太子屬於皇儲,就是“幼龍”,而嘉靖是真龍,如果立太子,前車之鑑,上個太子已經掛了,再立一個,再掛了怎辦?

嚴嵩一黨是個高智商團隊。嚴嵩做事穩妥謹慎,他深知嘉靖只所以信用自己是因為自己能“辦事”:嘉靖煉丹修道建道觀勞民傷財傷天害理的事情,只有自己原意聽之任之不加阻止,但這並不等於自己是被徹底信任的;

在當時,裕王支持的清流勢力仍不容小覷。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一直虎視眈眈,嘉靖對他們也是信任有加。

如果另立太子的話,只有景王。但景王其人貪杯好色,根本就是個慫貨,嘉靖不待見裕王,但提起另一個景王,嘉靖更加鄙視,所以另立太子的想法嘛,此路不通!


我是另類君,陪你們一起品味五千年後的五味雜陳


另類文史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嘉靖皇帝深通權謀之道,他對於嚴嵩一黨很器重,將朝廷許多事務都交託給嚴嵩父子,不過,嘉靖皇帝又大力扶持裕王為後臺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以此在朝中形成一個制衡之勢。

這一點,就如乾隆皇帝一方面重用和珅,一方面又扶持嘉慶皇帝一般。

嚴嵩肯定想扳倒裕王,可是,嘉靖皇帝扶持裕王的本意就是制衡嚴嵩。因此,嚴嵩絕對不能明目張膽的鼓動嘉靖另立繼承人。嚴嵩自然會想盡辦法去黑裕王,彼此之間肯定有許多鬥爭。

只是,裕王也不是傻子,他身邊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更是一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在他們的扶持之下,嚴嵩要想扳倒裕王,也絕不容易。

兩黨之間暗中交鋒多次,不過,最終還是嚴嵩失敗。嚴嵩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嚴嵩鬥不贏裕王,而是因為他年紀太大。

嚴嵩都八十多了,漸漸對於黨派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許多事情上讓嘉靖皇帝很不滿意。加上嘉靖皇帝也老了。在寵臣和兒子之間自然選擇兒子。

最終,嘉靖皇帝將嚴世藩斬首,將嚴嵩一腳踹開。


葉之秋


大家或許並沒有太在意這個問題,在《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既然是太子,為何又叫裕王?


所以按照正史邏輯可以非常合理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裕王根本沒有當過太子。嘉靖沒有嫡子,一共有8個庶出的兒子,但是有5個早夭,活到成年的分別為庶次子朱載壡(太子)、庶三子朱載垕(裕王)、庶四子朱載圳(景王)。

真正的太子朱載壡在嘉靖31年去世了,嚴嵩當權期間,嘉靖並非只剩裕王這一個兒子,還有一個景王。當時裕王並不太受嘉靖待見;嘉靖最喜歡的是景王朱載圳。嘉靖雖然喜歡景王,但是也未曾將其立儲。所以他也不是太子。


對於嚴嵩而言,他當然是緊跟嘉靖的步伐,站隊景王。只是沒曾想自己在景王死前自己兒子被徐階搞倒,自己先失寵了。嚴嵩失勢後,景王竟然又死在了嘉靖前面。所以嚴嵩就更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所以正史中,裕王根本不是《大明王朝1566》中正義總後臺。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個清流團隊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嘉靖的膏方不是亂補的,修道也不是白修的。他活到了60歲,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以外第3個長命的皇帝。而在嘉靖駕崩前,也只剩下裕王朱載垕活著了,皇位繼承人是他也是他,不是他也是他了。

所以在此之前,裕王根本沒有劇中那麼重要。他既不是徐階的後臺,那會他的老師高拱也沒有入閣,張居正更是在打醬油。一直到嘉靖臨終前一年,徐階才賣人情把高拱列進內閣,高拱才不買徐階的賬,等朱載垕上臺後,直接就開整徐階。徐階鬥完嚴嵩,沒幾年自己就被人搞下臺,高拱只不過又步徐階後塵罷了。


當然按照劇情邏輯其實也解釋得通,嚴嵩沒得選擇,因為他只是替呼風喚雨的嘉靖遮風避雨的那把傘而已。

劇情中,只有嚴世蕃看不清狀況,認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裕王為總後臺的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幫清流。認為鬥倒了他們,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去貪墨去縱情享受了。


只有嚴嵩看得懂嚴世蕃等人的結局。當嚴世蕃發飆對嚴嵩說,我才是你兒子,才是你的後路。嚴嵩反問嚴世蕃,那嘉靖的後路又是誰呢?

所以嚴黨沒有退路了,因為嘉靖給他們留的是絕路。用人把人的價值榨得這麼幹的,嘉靖也是歷代帝王中比較罕見的,說明其權謀水平之高,世所罕見。




炒米視角


嚴嵩號稱明朝嘉靖年間繼徐階之後二號閣老人物,在朝廷中地位很高,內閣首輔,在嘉靖二十年不上朝的日子裡,嚴嵩可謂一手遮天,但是他不傻,善於阿諛逢迎的嚴嵩,深深的知道嘉靖政治昏庸而不無能。


首先裕王只是一個王爺,不是太子,且裕王與第一內閣首輔徐階交好。

自從第一任太子夭折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嘉靖是不立太子的,再說看嘉靖帝整天仙裡霧裡的,比較迷信,認為立了太子等於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條真龍天子,不吉利有“二龍不相見”之說,有前車之鑑,再立太子活不長咋辦呢?

而嘉靖皇帝由於裕王母親不得寵,對裕王也不太好,早期在嘉靖的內心太子人選可能在第四子朱載圳景王身上。

但是景王作派不好,奢靡風化,相反裕王比較謹慎從事,所以朝廷也分為嚴嵩為首的擁景派和徐階為首的擁裕派。

所以嚴嵩雖然不是直白的反對裕王,但是擁立了景王。但是景王1565年就死了,按照順序就該裕王了,再說有內閣首輔徐階等人的支持,嘉靖是一個明白人,嚴嵩即使在耳邊吹風也無濟於事。


東嶽歷史


你讓嚴嵩鼓動嘉靖立誰去,異地藩王嗎?

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嚴嵩和太子黨清流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嚴嵩是千古奸臣,裕王黨聚集明朝賢相,雙方在朝廷上鬥得是不亦樂乎,一斗就是十幾年,但是整個朝政大權其實還是牢牢的掌控在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上。

朱厚熜能夠登基上位,全靠運氣,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死得早,沒有兒子,大明王朝皇帝不多,但是朱氏子孫多,選一個出來當皇帝就行了,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選中了

湖北安陸的藩王朱厚熜繼承大統,史稱嘉靖皇帝。

少年皇帝嘉靖朱厚熜登基後,雖然年紀小,但是本事大,治國沒有驚天偉業,但是玩弄、掌控群臣那絕對是明朝的No.1。

嘉靖皇帝是在位時間很長的皇帝,而且壽命也長,排名整個明朝皇帝的第三位,六十多歲才駕崩,夠本了。照理說,這皇帝活得久,女人多,生的兒子肯定不少吧。

嘉靖皇帝的兒子是不少,但是死的也不少!

嘉靖皇帝的一生共生了13個子女,8個兒子,但是這8個兒子能活過嘉靖皇帝的只有1個,那就是題主說的裕王!其他的兒子基本都夭折了,能活到成年的只有三個,一個是原太子莊敬太子,17歲死了,一個就是裕王,一個是景王。

這就怪嘉靖皇帝自己了,自從信奉了道教,天天煉丹嗑藥,吃含有重金屬的藥丸,不但自己的身體抗不住,自己身上的

“小蝌蚪”也抗不住啊,生出來的兒子身體能有幾個好?

等到嚴嵩鬥倒了內閣首輔夏言,自己當上首輔的時候,嘉靖皇帝的兒子就剩兩個了,裕王和景王了。

嚴嵩和以徐階為首的裕王黨鬥來鬥去的時候,裕王還沒有被立為太子呢,從理論上來說,嚴嵩鬥倒了裕王,立景王為太子不就能完美的解決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一幫清流嗎,此時的景王同樣有資格繼承大統,雖然歲數比裕王小了一個月,但是在道士皇帝嘉靖眼裡應該不是個事兒的。

可能大家都會這麼認為,甚至都給嚴嵩出這個主意,慫恿嘉靖皇帝立景王為太子就行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來說,裕王和景王的太子之爭在歷史上是發生過的,只是當時的大臣都沒怎麼參與,景王后來落了下風,被就藩嘉靖老家湖北安陸。

最重要的是,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係,景王到死都沒有兒子,裕王好歹還有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更何況嘉靖44年,景王在安陸還死了,因為沒有兒子繼承王爵,封地都被朝廷收回去了。

嘉靖皇帝最後混成個啥樣了,那麼多女人,臨老了,居然成了獨子獨孫的局面。

嚴嵩敢在這個局面下去慫恿嘉靖皇帝另立太子嗎,這要另立,立誰,兒子、孫子都成獨苗了!異地藩王?嘉靖不要嚴嵩的腦袋,那就不姓朱了!

嚴嵩與裕王不合的根源其實在政見之爭上,裕王那幫人也不是什麼好鳥,雖然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都是不世之名臣,但要說有多清廉,那也只有小人書上才那麼說。

既然是政見之爭,就不是要命的買賣,嚴嵩就更不可能冒天大的風險給嘉靖出那種另立儲君的主意,更何況完全不具備另立儲君的條件!


沉墨I方之城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因果顛倒。嚴嵩是看皇帝臉色行事的,裕王一天太子都沒做過,“另立”也無從談起。我來簡單聊聊這件事。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第一個孩子朱載基生於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十九日,母麗嬪閻氏。嘉靖皇帝十分高興,為此大赦天下,然而這個皇子命運不濟,只活了50天就夭折了,諡為“哀衝太子”。

上圖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六日,世宗第二個兒子降生,為了慶祝皇子降生,嘉靖帝祭告郊廟,為皇子取名“載壑”。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康妃杜氏生皇三子,取名“載垕”;二月,靖嬪盧氏生皇四子,取名“載圳”。隨後兩年內,江肅妃生皇五子,趙懿妃生皇六子,陳雍妃生皇七子,趙榮妃生皇八子,但第五、六、七、八皇子都是夭折。也就是說,嘉靖帝雖生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來。

上圖電視劇中的嘉靖皇帝

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對三位皇子進行了冊封:次子封為太子,第三子封為裕王,第四子封為景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十四歲,世宗為太子舉行冠禮。三月十五日,冠禮如期舉行,誰料到三月十七日太子忽然得了急病。世宗派御醫診治,御醫正把脈時,太子忽然爬起身向北拜著說:“兒去矣!”說完就盤腿端坐床上,竟然去世了。世宗十分痛心,甚至潸然淚下,心中滿是痛苦。太子被諡為“莊敬”。

此前,陶仲文曾密疏勸世宗不要為太子加冠,理由是“二龍不相見”。徐學謨《世廟識餘錄》中記載:

莊敬初冠而薨,上批陶仲文奏慰疏有“早從卿勸,豈便有此”語,不知所勸者竟作何語也。後來上處二王於外府,人傳仲文有“二龍不相見”之說,宜本於此。

上圖嚴嵩
由於嘉靖帝篤信“二龍不相見”之說,堅持不再立太子。嚴嵩、徐階都曾上奏,然皇帝本人一直堅決不立太子。裕、景二王出宮,在各自的王府生活。景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其母盧氏又受寵,而裕王之母杜氏因病早逝,裕王本人又內向、性格遲緩,造成嘉靖帝喜歡乖巧的景王。嚴嵩及一些權貴大臣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紛紛對景王進行政治投資。

上圖明穆宗隆慶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1),嚴嵩倒臺,景王的朝廷靠山垮掉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二十九歲的景王朱載圳薨於自己的就藩之國。朱載圳死後,嘉靖帝似乎有所醒悟,曾對徐階說:“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至此,嘉靖帝只剩下裕王朱載垕這唯一的兒子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駕崩。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改次年為隆慶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