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從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腸癌?

週週愛生活


大便檢查,是作為我們去醫院查體的最基本的項目,大便如果要查出來潛血陽性,就要引起醫生的重視,病人自己也應該重視,大便能不能查出腸癌,如果出現了潛血陽性,就應該重視了,同時再結合進一步的,腸鏡等其他儀器的檢查,有可能會是腸癌,但是痔瘡也可以有潛血陽性,也可以有大便帶血,這個需要進一步的,詳細地去分析判斷。

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腸癌如有一些早期症狀出現,儘早就醫可以提高癌症的治癒率。 糞便潛血實驗可以作為大腸癌早期診斷的篩檢方法,結合肛門指檢和纖維結腸鏡檢查,往往能早期發現大腸癌。

腸癌發生後有3個信號

1、排便習慣改變

一般人每天要大便1-2次,並且較有規律,要麼早上起床,要麼晚上睡前。如果原來規律發生變化,特別是大便困難,由有規律的一天1-2次變成每天4-5次或者2-3天才能大便一次,就要引起注意了。

2、便血顏色和數量

大便帶血是大腸癌特別是直腸部位長癌最常出現的症狀,主要原因就是腫瘤增大破潰出血,但一般便血的量不多,有的較為鮮紅,有的暗紅如醬色。

3、貧血、消瘦、乏力

由於腫瘤慢性出血和消耗體內營養,時間一長人就會出現貧血、消瘦、乏力等症狀,甚至發熱,此類症狀最常出現在結腸癌。

現在腸癌高發的原因

一、飲食習慣

日常生活中以高脂,高肉食,低纖維飲食為主,可增加患直腸癌的風險。高脂飲食刺激膽汁分泌,促進腸道內厭氧細菌的生長,由於膽鹽以及膽醇一經厭氧菌分解形成一種新的物質不飽和膽固醇,如石膽酸以及脫氧膽酸都有增加,後兩者都會有利於直腸癌的發生。

二、慢性炎症刺激

直腸癌是怎樣形成的?由於長期受到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的刺激,誘發腸粘膜水腫和滲出,因此反覆的破壞及修復會使纖維組織增生,腸壁增厚,導致腸腔狹窄,上皮細胞間變,形成慢性肉芽腫以及多發性息肉。因此慢性的炎症刺激,也誘發直腸癌的病因。

三、遺傳因素

臨床上很多患者具有家族腫瘤遺傳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者是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等。直腸癌的遺傳因素,在此病的患者家族中,約有1/4患者是癌腫的家族史導致的,並且半數是消化道腫瘤。因此,遺傳因素也會增加此病的發病率。


潔寧小先生


大便是從腸道出來的,所以如果有腸癌,大便就會和平常不一樣。

從大便判斷是否腸癌,主要看三個地方:

1.看大便的顏色。

大便裡混有血或者有粘液、膿液,是腸癌的典型表現。大便長期發黑也要提高警惕。

2.看大便的形狀。

健康的大便一般是圓柱狀的,如果你的大便變形了,比如變得很扁或者很細,那就要考慮腸癌了。

3.看大便的次數。

一週大便少於3次,或者一天大便超過2次,都是腸癌的信號。如果大便一週很少排,一週每天都排很多次,也就是便秘+腹瀉反覆出現,也要引起重視。

患上腸癌,大便會有以上三個異常,但其它的腸胃疾病、消化系統紊亂也會讓排便出現變化,所以單從大便判斷有沒有患腸癌,並不嚴謹。比較科學有效的方法是腸鏡活檢,做病理分析。



五類人是腸癌高危人群

①直系親屬有腸癌史。如此,同樣生活環境下的人,得腸癌的概率會加大。

②飲食習慣糟糕。三餐不規律,口味重,愛吃高脂肪的油炸品、加工的臘肉香腸午餐肉、泡麵漢堡、燒烤麻辣燙等比較刺激的東西。

③生活方式不健康。熬夜、抽菸、酗酒、不運動,也會增大得癌的幾率。

④肥胖。

⑤40歲以上人群。



預防腸癌,做好四件事

1.少抽菸,少喝酒,控制好量。

2.均衡飲食,煙燻、油炸、醃製的食物少吃,肉類、蔬菜做好搭配,蔬菜的攝入量建議大過肉。

3.預防便秘,堅持吃火 麻-子油,幫助潤腸,清除腸道里的大便,保證腸道清潔,減輕息肉出現的概率,降低癌變風險。

4.適量運動,保持鍛鍊,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又是平凡的一天


腸癌早期是無明顯症狀的,當發展到腸癌中晚期,糞便顏色、形狀、排便次數習慣會有所改變,但排便出現異常是不能直接斷定為腸癌的,還需要做腸鏡檢查、病理活檢來明確診斷。

腸道腫瘤可能會導致排便出現這些異常

1、便血:出現膿血便、黏性便,血液和糞便混合,但出血量不多。

2、大便形狀改變:出現大便變形、變細、有凹槽等情況。

3、排便次數改變:每天排便次數明顯增多,有時會伴有便秘和腹瀉交替。

但要注意,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等也會導致排便異常,有時還會伴隨腹痛、腹脹、貧血等症狀,所以從排便判定是否得腸癌是不準確的。

大便正常,就不會得腸癌?

不準確。

首先,大多數消化道腫瘤都無明顯早期症狀的,腸癌也不例外,早期腸癌病灶較小,是不會引起大便異常的。

其次,大便習慣一直不正常,平時大便就不正常,比如一天去5、6次廁所,或者長期便秘,突然“順暢”了,反而會覺得排便正常了,不會引起重視。

最後,右半結腸癌,如果腸道腫瘤出現在回盲腸和升結腸、結腸肝曲部位,也就是右邊結腸,大便習慣或形狀是不會出現明顯改變的。

如何預防腸癌?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定期體檢,肛門指檢、糞便潛血試驗、腸鏡檢查最好列入每年體檢項目。

其次,出現不適要及時就診,尤其是便血,易於痔瘡混淆,需診斷區分。

再次,高危人群需警惕,40以上、腸息肉病史、潰瘍性結腸炎病史、膽囊切除術、糖尿病、腸癌家族史人群要定期做腸鏡檢查來預防。

最後,飲食、運動要注意,高脂肪、高熱量、高動物蛋白、油炸、辛辣刺激、加工肉類、醃製類食物要少吃,多飲水,多吃清淡、高膳食纖維、粗糧等食物,平時要多運動,來預防腸癌。


腫瘤專家姜爭


糞便,又俗稱大便,是人或動物的大腸排遺物。

正常人的大便呈“香蕉狀”,每天大便的次數在1-2次。

而有些人經常大便不成型,但是肚子也不疼,多是3種疾病來襲!

一、溼氣太重

體內溼氣重的人,往往在早上排便時,會感覺大便比較“黏”,

其表現主要是會“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要多衝幾次才行。

中醫講“溼氣黏腸”,體內溼氣重的人,會導致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淨,溏軟不成形等表現。

溼氣重的人也會有三種表現:

1,舌苔厚而膩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也能很好的反映出身體狀況。

當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說明體內有溼熱;

當舌質赤紅無苔,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程度傷陰了。

2、口中有腐臭味

當體內的溼氣過重,可能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口中有腐臭味的情況。

口臭是一個讓人感到很尷尬的事情,想要改善這個症狀,調理自己的脾胃之外,不要忘記祛溼。

3、頭昏腦漲

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頭昏腦漲、渾身不爽,這就是體內溼氣較重的表現。

有的人可能還會伴隨著發熱或是怕冷,流鼻涕等症狀。

祛溼氣,常做二事!

1、主動排汗

溼氣重可以增加運動量,多做一些揮汗如雨的運動,有利於氣機的通暢。

人體排汗是一種很重要的調節內溼的功能,發汗可以通過運動來實現。

加強運動鍛鍊,既可以直接排汗,又可以間接加強肺脾腎等臟腑的功能來加速溼的運化代謝。

2、生薑,花椒泡腳

溼氣重泡腳是有用的。泡腳能夠疏通經絡、促進血液流通、舒緩壓力、幫助體內排出體內溼寒。

溼氣重人群每次泡腳的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為好。

泡腳時最好再加入一些溫經活血的藥材,如生薑、花椒等,能夠加強泡腳除溼氣的效果。

二、腸道疾病

大便是否成形與腸道的健康有密切的聯繫。

人體出現腸炎或是腸道菌群失衡的時,人體排便就會出現不成型。

所以出現便溏的情況,及時的檢查腸道的健康。

腸道不好的人,排便時也常出現3種表現!

1、排便習慣改變

若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的情況,要警惕,可能是腸道發生了病變。

或是有的人排便的時間,排便的形狀的腦梗都出現莫名的變化。

說明腸道內發生病變,打亂正常生理功能。

2、排便有“槽溝”

如果發現排出的便便有“槽溝”,像是被劃開一道口子一樣,可能是腸道中長出了腫瘤的關係。

腫瘤的擠壓會讓便便出現一條線,就出現大便變細變窄的症狀。

3、出現便血

便血,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也是腸癌的早期表現之一。

便血是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所致,腫瘤會壞死,潰瘍,且分泌物增多,便血量增大,血呈鮮紅色。

便血主要表現會呈暗紅色,與糞便相混,有時會出現血塊。

養護腸道,做好三控!

1、控體重

肥胖不僅增加腸道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脂肪肝,心臟病等。

肥胖的人,自身的代謝解毒能力慢,卻腸道中含有的大量的油脂,刺激癌細胞的增長。

2、控食肉

長期吃肉,也會增加腸道癌變的風險。

有研究表明,每日食用100克紅肉,可增加17%的結直腸癌風險。

而每日食用50克加工肉製品,就可增加18%的結直腸癌風險。

所以,生活中,要注意葷素搭配,更利於腸道健康。

3、控重口味食物

研究顯示,腸癌高發人群中,不良飲食習慣是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現在年輕人喜歡吃的一些食物都是屬於重口味的食物,

進食後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增加腸癌的風險。

三、脾胃虛弱

長期大便糖稀,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脾胃虛弱導致的。

人的身體進行消化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水分全部都吸收,之後供給身體進行消耗和使用。

脾胃不和的人,身體的消化就會很容易出問題,就會出現大便不成形的表現。

胃不好的人,飯後常出現2種表現!

1、噁心反胃

在胃癌中,多數都位於幽門竇部,所以很容易導致幽門梗阻。

一般幽門梗阻的典型症狀,就是引起胃擴張嘔吐,並且嘔吐物多為在胃內停留過久的隔宿食,故有腐敗酸臭味。

並且胃中初選炎症,病菌,腫瘤等都會影響胃臟的健康。

2、飯後腹瀉

如果飯後發生經常性腹瀉的現象,且大便顏色不正常,也是胃癌的早期信號之一。

這是由於腹部發生癌變,影響到了食物的正常消化功能,導致消化道病變,消化不良,從而引發腹瀉。

養護胃臟健康,多食三種食物!

1、羅漢果恰瑪古

腸胃不分家,胃不好的人,腸胃也不會很健康,每天堅持保養腸胃,不僅可以保護胃黏膜,同時對於腸胃病的預防非常有好處。

常見的養胃食物有甘藍、白菜、蘿蔔、西蘭花等。還有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胃蔬菜:恰瑪古

恰瑪古產自新疆,是一種富含有機活性鹼的植物。《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恰瑪古,無毒、性溫歸胃經、歸肝經、通三焦、益中氣、利五臟、解邪毒。常吃可以緩解腸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現代醫學證明,其對殺死幽門螺桿菌還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恰瑪古並不常見,並且單獨吃口較差,所以可以搭配羅漢果、猴頭菇等多種食材製作成羅漢果前麻古 ,每天喝一杯,對於預防保養腸胃很有幫助。

2、南瓜

《本草綱目》中記載:“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可以補中益氣、消炎殺菌。

南瓜中富含維生素A,它具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

胃粘膜潰瘍、經常胃疼的人,起到保護胃粘膜的作用,避免胃進一步受損、加速胃粘膜的修復。

南瓜中含有果膠,可“吸附”細菌和有毒物質,包括重金屬、鉛等,起到排毒作用。

3、生薑

生薑,性溫味辣,不僅可以驅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

平時可自己製作一杯生薑紅棗茶,驅寒暖胃。

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枸杞子,能補腎氣、平補陽氣,養血,延緩衰老。

花椒,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


營養學王先生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如果得了腸癌,有可能會出現大便的性狀,或者排便習慣的改變,通過化驗大便,也可能會出現異常。但是,不一定每個患者都會出現異常,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如果得了腸癌,有可能會出現哪些排便的異常:

(1)便血

大腸癌可破潰出血,患者可以表現為鮮血便或粘液血便,血液常常與大便想混合,如果出血較少,出現速度慢,可能會出現黑便的表現。

(2)排便習慣改變

患者可以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以及腹瀉或者便秘的情況,也可以出現腹瀉與便秘相交替的情況,一會出現腹瀉,一會兒出現便秘。

(3)大便變細

如果腫瘤往腸道里面生長,可造成腸道狹窄,大便通過的時候,會引起大便變形,變細。

(4)停止排便

如果腫瘤進一步生長,可引起腸道被完全堵死,大便無法通過,患者會出現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腹脹,腹痛的臨床表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腸梗阻。如果出現腸梗阻,腫瘤一般是中晚期的。

(5)大便隱血試驗

大便隱血試驗,可以檢測大便中的少量血液,在肉眼看不見的情況下,可以發現大便裡面少量的出血。大便隱血試驗可以作為體檢篩查,每年做一次。

(6)糞便DNA檢測

癌細胞的基因發生醫生,脫落的癌細胞隨大便排出體外,通過檢測大便中的DNA,可以早期發現細胞突變,早期診斷腸癌。比大便隱血試驗更靠譜,敏感度和特異度更高,但是開展的醫院不多。

這些就是腸癌患者,大便可能出現的異常,如果你有上述的不舒服,需要儘早去醫院看病,讓醫生給你做一些檢查,排除一下有沒有癌症。


普外科曾醫生


腸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大腸癌,這包括了結腸癌、直腸癌兩種癌症。腸道是糞便排除必經之路,那麼我們如何從排便中如何看出是否得了腸癌?



一個排便出現改變的患者來就診,那麼醫生什麼情況下會考慮腸癌?首先看高危因素,腸癌有三大高危因素:腸癌好發於40-50或以上年齡段的中老年人,當然也會有40歲以下的患者確診腸癌,但這相對少見,就診時也不會首先懷疑這個癌症;生活及工作壓力大、暴飲暴食及胡吃海喝、三餐不固定等紊亂的生活、飲食習慣;有腸癌家族史,其10-15%可通過遺傳給下一代。

當有上訴高危因素存在時,再依據相關的症狀來判斷是否是腸癌。

深深的便意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體每天大便次數為1-2次;當然如腸預激綜合症、精神及壓力等因素影響,部分人大便次數可為3-4次。而腸癌患者的大便不單單次數增多,而且伴有排便慾望加強但又無排洩後的快感或排便不盡的感覺,即深深的便意。

深深的便色

人體正常的便便顏色為棕色,而腸癌患者朋友由於腸道黏膜發生癌變,容易毒素聚集,部分毒素隨著便便排除而形成大便顏色便黑。同時隨著腸道黏膜的脫落,已經癌變的腸道出現微小血管破解出血等原因,從而形成便便中帶有血絲即血便。


細細的便便

腸癌也就是大腸內腸道黏膜細胞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發生癌變,隨著時間而慢慢形成一個小肉肉體。這個小肉肉體會使得腸道管腔變得狹小,當便便通過此處時容易收到壓迫和擠壓,使得便便變形即大便變的細長。如果小肉肉繼續增長,則有可能出現便便無法通過而出現排便梗阻的現象。


腸癌的診斷不能依靠排便的改變還要依靠其他症狀如全身貧血、消瘦、乏力、噁心、嘔血等症狀。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輔助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果有上訴症狀體徵出現時,則需要警惕腸癌,最好能做一個腸鏡檢查,它不僅僅能明確診斷,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已經預後都有指導意義。


李醫生告訴你


腸癌主要是指結腸癌、直腸癌,是起源於腸腔粘膜上皮層的一種惡性腫瘤,男女發病率都很高,其發病原因與遺傳(相關性大約5%-10%)、飲食習慣(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生活方式(久坐不動)、內分泌代謝(肥胖、糖尿病)等因素有關。

腸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所謂的“早期信號”其實已經不早了,腫瘤浸潤深度大多超過粘膜層、粘膜下層或許才發生一些症狀,只能是相對較早的症狀。

腫瘤凸向腸腔內,糞便從此經過、與其接觸摩擦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大便習慣的改變

一般情況下1天1次大便就很正常,一天大便3次、或者3天大便1次也都算正常,大便習慣改變要重視,強調“改變”,不同於以往。原來每天都有大便,現在3、4天才1次、且持續時間稍長了一些;或者原來3、4天大便1次,現在“正常”了、每天1次大便也要警惕;或者以前大便正常,現在大便次數忽多忽少也要重視。

腫瘤會對腸管上的內臟神經產生刺激,腸功能紊亂導致的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這些也都是基於不同以往的“改變”才顯得有意義。

大便形狀的改變

直腸腫瘤導致腸腔狹窄、大便變細,尤其是成形的大便,稀狀大便也發現不了大便變細。若中低位直腸癌,或許能發現大便固定一側的凹槽,腫瘤位置不會變麼。

血便、粘液便、膿血便

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腸粘膜表面積會增大,粘液分泌也相應增多,粘液便。腫瘤也會“自潰”,血管較脆、易出血,腫瘤位置高糞便顏色深,直腸癌大便帶血顏色就要豔些,腸內停留時間久一些也可能是黑便。若出血與粘液相混、粘液便,或腫瘤有壞死、感染則是膿血便。

若發現大便帶血且鼻涕樣的粘液較多、或者便血伴有膿性分泌物,不能自以為痔瘡,要及時檢查。

從大便的情況辨別有沒有腸癌多有延誤,發現後腫瘤多是中晚期,最好能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腸癌篩查,以期早些發現。還有些人出現問題沒有警惕,自以為是腸炎、痔瘡等,又耽擱、拖延就很遺憾了,晚期治療效果就很糟糕了。多瞭解一些相關知識,積極防癌、科學抗癌!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劉永毅醫生


從排便能看出是否得了腸癌嗎?從臨床症狀來講,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的改變,常為腸癌最早出現的症狀,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血、膿液或黏液。這確實可能是腸癌最早的症狀,問題是,如果有這些症狀,就預示著得了腸癌嗎?


顯然不是。腸道炎症性疾病、痔瘡、習慣性便秘等,都有可能出現上面說的症狀。而且,等到出現這些症狀,腸癌往往已經形成,而且極有可能已經發生局部或遠處轉移。靠看排便來判斷腸癌,是不明智、不可取的。
結腸癌往往有癌前病變(廣基息肉、腺瘤),且發展為腸癌需要很長時間,腸鏡檢查,才是最好的篩查措施。直腸癌的早期診斷,除了直腸指診以外,腸鏡也是最為重要的診斷手段。

結合腸癌發病高危因素,目前對預防和發現腸癌的建議是:避免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蔬菜,注意增加適度的體力活動。另外,40歲以上,建議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張醫生在線---讓老百姓也能看懂的醫學科普---歡迎關注、評論!


e醫路同行


大便是人們進食的食物在胃腸道之內通過完全消化吸收而通過肛門排出的最終產物,雖然是廢物,但是可以用作植物肥料而又造福人類。



葉落知秋,同樣通過觀察排便,可以初步判斷和了解胃腸道有沒有發生病變,所以從排便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得了腸癌,腸道出現癌變,排便的時候會出現那些改變?

1、大便形狀發生改變,大便變細或者變扁,或者出現大便乾燥,排出困難或者直接排不出大便。

2、大便帶血,出現膿血大便,或者黏液膿血便或者大便表面附著鮮血便。



3、平時每天早上或者餐後養成的每天都差不多是這個時段排便的習慣發生改變,便意頻繁,每天大便的次數明顯增加。

4、大便之前肛門出現下墜之感覺,非常想解大便,但是沒有大便一排而快之良好感覺,總有大便沒有排完的感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裡急後重。正常情況是大便一次就排完而給人非常爽快的感覺。

5、大便帶有黏液。

6、大便的時候出現肛門疼痛。



以上這些排便表現,腸癌患者可以出現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但這些表現並非腸癌特有的,腸道的其他疾病也會出現這些表現,所以朋友們不必驚慌失措,只是當人們出現這些表現的時候,人們應該提高警惕,注意排查,如果不是腸癌等腸道病變導致的,人們都皆大歡喜。


佳園道


排便有可能發現大腸癌的線索,但不能作為確定就是大腸癌的依據。

大腸癌可以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二者對對後產生影響,這個沒有問題。

直腸和肛門移行,和肛門距離很近,所以直腸發生癌變的時候,表現出的排便改變更明顯,包括排便習慣和便質的改變。排便習慣改變主要指的是排便次數,由於腫瘤對直腸的刺激,所以發生直腸癌的時候,可以表現出大便次數增多、裡急後重、排便不盡感;而便質可以變稀,形狀改變,甚至是膿血便或鮮血便等。

結腸距離肛門部位較遠,結腸發生癌變時,也可以表現出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腹瀉,或者二者交替出現,當有出血時還可以表現出黑便。

但是,上述症狀並不是大腸癌所特有,比如,患有痔瘡的時候,同樣可以出現大便帶血或鮮血便,患有結腸炎、直腸炎,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時候,也可以表現出和結腸癌完全相同的症狀。

所以,上述症狀的出現,並不代表就是患了大腸癌了,最準確的診斷依據是腸鏡檢查和病理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