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非的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有哪些異同?為什麼有些國家人口統計混淆二者?

冬松雪竹


柏柏爾人的概念有兩個:古柏柏爾人和馬格里布柏柏爾人。

古柏柏爾人自稱Imazighen(高貴的人),其形成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他們的民族和語言來源似乎也是閃含體系的,但構成十分複雜,更像一個基於北非遊牧文化和共同語言認同的部落聯盟,而不是單一民族。

古代埃及的第22王朝公認是柏柏爾人建立的,在此前後,柏柏爾人在北非和尼羅河流域建立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如號稱柏柏爾所建立最強大國家的努米迪王國,他們最初信奉的似乎是埃及的神祗,後來又先後信奉希臘、羅馬宗教和科普特基督教,那個啥教興起後大多數柏柏爾部落轉而信奉了遜尼派,但也有一部分信奉和蘇菲派關係密切的伊巴底派,尤以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西馬格里布的柏柏爾人為最多。

柏柏爾人可以被看作早期(估計絕不會比猶太人進入埃及晚)閃含民族(當時還沒有阿拉伯人的概念)進入北非後,和當地原住民的混血和混文化,而且後來居上,形成了和本土迥異的文化和民族特性。

阿拉伯人則是公元7世紀開始進入北非,至9世紀成了北非的多數民族。但阿拉伯人本身也是個基於那個啥教和共同語言的認同性民族,並不是單一民族,且和“早來一步”的柏柏爾人“沾親帶故”,在原本宗教信仰就不太執著的後者普遍接受那個啥教後就基本打成一片。

因為有“親戚關係”,而且阿拉伯人的民族認同更多基於教派而非血緣,因此在北非,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普遍通婚,並在大馬格里布地區、尤其摩洛哥、毛里塔尼亞和阿爾及利亞形成了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混血的馬格里布柏柏爾人,又稱阿拉伯-柏柏爾人Arabo-berbères。

相對阿拉伯人,柏柏爾人更好戰,凝聚力更強,也更有部落認同感,因此在阿拉伯影響力較弱的東馬格里布地區,反倒是柏柏爾元素佔了上風,摩洛哥、毛塔等國的馬格里布柏柏爾人是所謂“黑柏柏爾人”,膚色更黑,且和摩爾人也常常混為一談。

因為摩洛哥、毛塔、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馬格里布柏柏爾人普遍認為自己既是阿拉伯人,又是柏柏爾人,因此在這些國家的人口統計中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常常混在一起。而在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因為他屬於一個小部落,要特別凸顯自己“與眾不同的柏柏爾屬性”,因此分別統計,但這種分別實際上是既不科學、也不嚴肅的。

今天馬格里布柏柏爾人和半島阿拉伯人的差異,主要是語言(說柏柏爾語)、文化認同(首先是部落,其次是國家,對教派和宗教相對鈍感,不少北非柏柏爾部落,齋月只過三天應付了事,而阿拉伯人是一個月),以及膚色(更黑一些)和服飾(這個一看就懂了),至於有人說教派,柏柏爾人至今仍有信奉其它教派甚至宗教的,這不是大問題——因為阿拉伯人也有甚至更多,去看看黎巴嫩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