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元璋為啥不讓其他兒子繼承皇位,而讓自己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呢?

讀史論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1]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2][3]漢族。原名重八,[4]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16]傳位其孫朱允炆。朱元璋在打下江山的時候,就立了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還送給朱標四個字"仁"、"明"、"勤"、"斷",讓朱標幫助自己處理一些國事。

既然繼承人已經確立了,那就和其他兒子沒關係了,於是朱元璋把其他的兒子分封到各地了,但是,人算不如他算,太子朱標英年早逝,讓朱元璋痛心疾首,可是,太子去世了,總要找個人繼承皇位,這麼多的人應該找誰來繼承呢?

按照當時的繼承原則,應該會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位優秀的人來繼承,其實,當時四兒子燕王,也就是朱棣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朱棣和朱元璋性格才能使最相似的。但是朱元璋卻偏偏把繼承人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允文,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具體元原因呢,小編個人做了以下幾點對比:

第一、論出身。朱允文是太子朱標的兒子,處於嫡系一脈,雖然母親原先不是正妻,但後來得以扶正,所以朱允炆符合立嫡的原則。

而朱棣的母親不是馬皇后,朱棣的母親只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身份不夠高貴。在那樣的時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兒子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機會。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是老大,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讓皇太孫朱允炆做儲君,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第二、論性格。朱允文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性格和朱標差不多,孝順又仁慈。朱標在患病期間,朱允炆長期伺候在跟前,晝夜不離,一干就是兩年。朱標去世之後,因守孝哀痛朱允文身體消瘦,朱元璋稱讚朱允文:"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而朱棣的脾氣暴躁,而且殺機太重。朱標在做太子的時候,朱棣就有不臣之心。朱元璋雖然是皇帝,但也是一個父親,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兒子受到傷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殘暴的朱棣可能會禍亂皇族,讓其他兒子人頭落地。歷史上手足相殘的事情太多,朱元璋不希望發生在自己這裡。

第三、論治國。朱元璋在位時,為了給子孫創造一個平穩的條件,殺戮太多,殺了很多大臣,朱元璋認為自己死後,國家需要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朱允文孝順又仁慈,所以更適合。

而朱棣雖然才能很好,但是和自己太像,殺心太重,不適合國家的長久發展。

第四、論輩分。隔輩親,當爺爺的都喜歡自己的孫子。俗話說:大兒子小孫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雖然是皇帝,視人命如草介,不過晚年也是對孫子視若珍寶,也可是說是愛屋及烏吧。

而從這點來說,朱棣沒優勢,另外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標,還有老二老三,這裡面本沒有四兒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朱棣其實是與皇位無緣的。當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因此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選。

第五、論百官態度。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也想過讓朱棣繼承皇位,因為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殘餘部隊也是穩準狠,但可惜的是大臣們不同意。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主來統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罷。

總結:但是朱元璋千算萬算還是沒有想到,自己死後,長孫朱允文只做了四年皇帝。當時他還為了保證朱允炆順利繼位,給後者鋪路,害怕老功臣們特別是大將功高震主,殺了許多大臣,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後問題還是出現在他的兒子身上,他的兒子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和權利,最終還是聯合起來,反抗朱允文的統治,發動了靖難之變,致使國家三年內亂,逼得建文帝自焚而死,最終還是重新確立了皇位傳承。



Apollio阿波羅


如果朱標沒有死的話,估計也沒有後面的朱棣造反,首先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生育他的正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馬皇后,所以朱標是皇位的繼承人理所當然,而且朱元璋對朱標是十分的重視,朱元璋特意為他選了聞名天下的人才做他的老師對他進行全方面的培養。可是朱標卻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可謂是非常大,一向勤政的朱元璋甚至一個月都沒有上朝,除了喪子之痛,朱元璋對自己建立的國家前途命運非常擔憂。所以他需要儘快選出繼承人。

當時朱元璋選擇的目標有:秦王,晉王,燕王以和孫子朱允炆。剩下的兒子要麼是沒出身,要麼就是沒能力,所以只能從四個人之中挑選。

秦王雖然也是馬皇后的兒子,但是他整天荒淫成性,秦王曾犯罪朱標為他求情,朱元璋放過了他所以他的王位得以保持,所以秦王絕不可能成為繼承人。晉王雖然性格和朱元璋很像,手段殘忍,但他天生懦弱,所以他也不可能成為繼承人。

那麼朱棣為什麼也不可能成為繼承人呢?朱棣的能力在朱元璋所有的兒子中是最出色的,但他卻不是馬皇后所生,明史中關於朱棣的記載也是經過他的篡改的,他是另外一個妃子所生,所以他根本不符合繼承人的標準。

所以朱元璋只能把眼光放在朱允炆身上,並且朱允炆一方面是血脈純正,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並且他性格和善,這一點他和朱標的性格非常相識,這些朱元璋心知肚明,有著這麼一個仁善的孫子朱元璋還是非常滿意的,並且建國需要強硬的政治手段,但是治國卻需要像朱允炆這樣的性格。所以最後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

為了幫助朱允炆建立統治地位,朱元璋不惜在自己的晚年將那些對皇族有威脅的勢力一一產除,為朱允炆鋪好了路,可是朱元璋卻忽略了手握重兵的朱棣。從結果來看朱元璋的選擇是錯誤的,歷史最終相信的還是實力。


公元前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到文物百官的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看到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而手足相殘。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有李行天下


先說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繼承製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一、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十分的優秀,不僅治國理政是一把好手,而且深得滿朝文武的擁戴,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 ,從小就把他當儲君培養,在朱元璋心裡,朱元璋-朱標-朱允文這一脈才是大宗。繼承人一定要從大宗裡出,其他分封的王爺就算是嫡子也都是小宗了,根本輪不到他們。朱元璋的潛意識裡朱標是唯一太子人選,是一定會當皇帝的。他死了,父死子繼,傳位給其嫡次子朱允炆(嫡長子朱雄英早亡)無可厚非。況且朱允炆聰明好學、溫文爾雅,性情很像他的父親朱標,深得朱元璋喜愛。此時天下形式基本穩定,不需要勇猛的皇帝來開疆拓土,需要的是一個性情慈悲、心懷民生、能讓國家穩步發展的皇帝,朱允炆是最好的選擇。


二、朱元璋的兒子們,除了朱棣外,都是些歪瓜裂棗,選了當皇帝等於自掘墳墓。秦王每日尋歡作樂、歌舞昇平,扶不起的阿斗一個;晉王生性殘暴,目無法紀,遇到啥事又膽小怕事,是個不成器的;魯王更是奇葩,一心想要修仙得道,長生不老,結果煉丹把自己眼睛搞瞎了。這些還是能叫上名字的,其他的更是草包。不傳朱棣皇位一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因為他是老四,他前面還有倆哥哥秦王晉王呢,所以輪不到他。(野史裡說朱棣當皇帝后,不認自己親媽,把自己說成是馬皇后的兒子),若是選了他其他皇子定會不服,到時候又是一翻腥風血雨的奪嫡之戰。二是因為朱元璋從小不怎麼看中朱棣,放養長大,而且北方需要朱棣這樣勇武的藩王坐鎮。


以上就是我推測的朱元璋為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而不給兒子的答案。


文史漫談


第一點就是朱允炆是嫡長孫,佔的一個嫡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傳下來的古制,雖然太子朱標早逝但是朱允炆還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朱元璋愛屋及烏把對兒子的愛轉嫁到了孫子身上,再者朱元璋這樣的做法是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的,畢竟朱允炆是嫡長孫,屬於正統,朱元璋同意文武百官擁立,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如果說太子朱標常懷仁愛之心忠恕之道的話,那麼朱允炆則就是個翻版的小朱標,甚至比朱標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小就在儒家文化當中長大,更加仁愛一些,這點也是朱元璋覺得欣慰的地方。

其實朱元璋的兒子當中也有有才能有膽識有謀略的兒子,例如兒子朱棣,但是唯一一點就是佔不到嫡字,之前敗給了朱標,之後敗給了朱允炆,其實如果不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的話,朱棣也許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藩王不會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婉兮歷史


朱元璋傳位給孫子而不是自己的兒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朱元璋的皇權構想。朱元璋登基後有兩項歷史倒退決策,一個是殉葬制度,另一個就是分封諸子到各地。朱元璋雖然大肆屠殺功臣但他不失為歷史傑出君主,前有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他為什麼不吸取這個教訓呢?主要是他對外臣的不信任,害怕出現權臣威脅仁厚的朱標,想出了讓朱標系坐鎮中央,諸子率軍鎮守四方皇權構想。為了不破壞這樣的構想,朱元璋立了孫子為帝。

二是出於對朱標的感情。朱標仁厚恭孝深受百官愛戴,對於朱元璋也沒了歷史上其他太子對皇位的不擇手段,對朱元璋更多的是兒子對父親的敬愛,再加上朱元璋生世悲慘,朱標是他的第一個兒子,那種感情更是無人可以替代,所以出於對朱標的感情,朱元璋選擇了朱允文。

三是諸子虎視眈眈。老子英雄兒好漢,朱元璋的兒子中老二朱樉、老三朱剛、老四朱棣都不是省油的燈,由於他們長年駐守邊境,練就了不俗的軍事能力,立他們誰,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服。





滄海一粟7528


首先,太祖農民心態寵愛長孫。朱元璋是最典型的小農出身的皇帝,即使當了皇帝也仍然擺脫不掉農民身份的印記。傳統的中國農民一般對幼子和長孫總有些特別的偏愛,所謂“幼子長孫心頭肉”。

其次,太祖愛屋及烏移情朱允炆。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愛屋及烏對朱允炆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再次,朱允炆性格溫和符合太祖對下一代君主的期冀。朱允炆喜歡跟儒臣交往性情溫和這也很符合朱元璋對後繼之君的期待。太祖皇帝自知自己為政過於苛猛在晚年甚至主動廢止了錦衣衛和詔獄,因此讓朱允炆這樣一個溫和好儒的人當皇帝也符合張馳有度的治政原則。

最後,朱允炆繼位合乎禮法。雖然太子朱標(嫡長子)去世但是太子系並未絕嗣而朱允炆又是太子長子,他是可以繼承太子的嫡長地位的。因此讓朱允炆繼位在禮法上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回答完這個問題說點題外話,比較而言朱允炆繼位是水到渠成,明宣宗朱瞻基的繼位才更具有偶然性。這個偶然性指的不是宣宗從仁宗那繼承大統,而是仁宗繼位有偶然性——身體素質太差。眾所周知仁宗只比成祖多活了兩年不到的時間,如果朱棣不是執意親征而是好好保養身體的話熬死仁宗應該問題不大。如果仁宗死在了成祖之前,即使宣宗有“好聖孫”的聲譽成祖也不可能讓他繼承皇位,原因有二。

其一,靖難之役殷鑑不遠,朱棣即使有心傳位於宣宗恐怕也不敢,大明朝恐怕也不敢再折騰出個皇太孫了。

其二,朱棣對於漢王本來就有所偏愛所謂英果類我,而且漢王在戰場上數立大功甚至還救過朱棣的命。有鑑於此朱棣甚至對漢王說過“太子有疾,勉之”的話。

因此可以說一旦仁宗死於成祖之前,那麼繼位的一定會是深肖朕躬的漢王而不是好聖孫的宣宗。


閒情寄趣


大概三個原因,我不去長篇累牘地過度解釋,簡單羅列如下。

一、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在朱元璋尚未稱帝,還是吳王身份的時候,就將他立為世子,對他悉心教導、寄予厚望。朱元璋坐擁天下以後,也沒有耽擱,洪武元年正月又將他立為太子,正式確立為接班人。這是前因。

二、朱元璋之所以毫不囉嗦確立朱標的地位,除了朱標其個人能力原因外,朱標為人寬厚,作為長子對弟弟們也愛護有加,在朱元璋諸子中最有威望,最能服眾。此外,帝王家的皇位爭奪向來是一個最忌諱的事情,為使得傳承有序,中原王朝一般以周朝訂立的宗法制“立嫡立長”為原則,畢竟出生前後這是老天爺決定的事情,誰也無法改變,此謂天命也。唐代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宋代燭影斧聲的前車之鑑猶在,天下初定的朱元璋不敢大意,他對朱標的肯定,等於變相地讓其他兒子們死了心,就是為了避免他百年之後,子孫後代同室操戈。這是後因。

三、朱標早逝後,其子朱允炆悲痛欲絕,表現了古代極為看重的孝道,那麼這一切朱元璋也是看在眼裡、悲從心來,於是他將原來對兒子的期待,轉移到了孫子身上。同時,正如原因二所述,將嫡孫子立為儲君,這也是符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宗法制度,既然朱標一脈未斷,大統傳承自然沒有旁落的道理。這是後果。

簡言之,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一來出於老朱個人情感,對長子的愛延續到了嫡孫身上,二來則出於宗法制度的要求,對保持國家穩定有重要意義。



心快哉


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的嫡長子,也就是太子朱標死後,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來繼承自己的皇位。也許有人感覺到非常的奇怪,朱元璋當時還有很多兒子,朱標死了之後再選擇另外一個兒子就是了,為什麼要選擇孫子呢?



朱標為皇太子是非常符合朱元璋自己的意思的,朱元璋從小就開始培養朱標,朱標可謂是他嘔心瀝血培養的繼承人。本來朱標作為嫡長子,完全具有壓服其他兄弟的實力和威望,如果他能夠繼承皇位,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去世了,給朱元璋留下了很大的麻煩。



因為朱元璋要重新選擇繼承人,那麼可以選擇的繼承人主要是在秦王,晉王,燕王和孫子朱允炆之間選擇。但是秦王晉王他們兩個都不符合繼承人的需求,秦王和晉王表現不好,燕王表現得非常優秀,但是燕王可能並不是馬皇后所生,所以也不具有嫡系血脈,不在朱元璋的考慮範圍之內。



而朱允炆作為嫡長子朱標的兒子,血脈可謂是非常純正的,所以朱元璋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就選擇了立朱允炆皇太孫來繼承他的皇位。雖然朱允炆表現的比較人柔弱,但是朱元璋認為治天下正需要這樣仁厚的人,朱標之前也是那樣的人。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兒子,從法理上來看是皇太孫,繼位肯定是比他的其他叔叔們要來的正統。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

其實說到底,不是朱元璋特別喜愛朱允炆或者怎麼樣(可能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皇帝也不可以違背中國古代的一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最早起源於西周的宗法制,眾所周知,商代的繼承製度很亂,有時父死子繼,有時兄終弟及,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後果:政權的不穩定。因為各個兒子都想稱王!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周的王侯貴族們制定了大小宗繼承製來解決繼承問題。規定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繼承的權利,其他嫡子和庶子都不行。這個制度也沿襲了下來。直到清朝滅亡。

強如朱元璋,他也不可能違背這個制度。

法理和血統:皇帝制度的紐帶

嫡長子繼承製中有一條規定,就算嫡長子意外身亡,那麼也是嫡長子的嫡長子繼位,要是實在找不到直系後人了(比如明武宗就沒兒子),才從旁系血統中找傳人!

再舉個例子,朱棣篡位後,費盡心機把自己的生母改成馬皇后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嫡子(就算這樣也被罵)再看朱元璋的後代明神宗(萬曆皇帝)就是不想立自己的嫡長子為太子,就給大臣口誅筆伐,千夫所指。您說說,這制度是有多森嚴哪。

一句話,其他藩王是旁系,而朱允炆是直系,地位都差多了,怎麼可能讓其他藩王繼位?

我是虔誠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