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伊藤洋華堂:日本零售業繁榮祕密的捍衛者

核心導讀

•三枝富博為什麼特別強調服務的重要性?

•伊藤洋華堂經營之道為什麼看起來古老?

•日本零售業與中國零售數字化有無關係?

2017年三枝富博從伊藤洋華堂中國區,調任日本總部社長(董事長)的“升職”條件,完全得益於他在伊藤中國區的業績,以及他在四川成都20年的中國通背景。

坊間傳聞7-ELEVEn中國區董事長內田慎治,也將有望調回日本總部,接任總部社長一職。可以預見,中國市場的經驗和業績水平,足以讓日本這個即將百年的企業,作為企業最高領導人任命的主要依據。這麼說的原因,當然是7-ELEVEn和伊藤洋華堂都隸屬於,擁有全球170家不同業務子品牌的柒和伊控股集團。

2020年的伊藤洋華堂正逢100年店慶。這家日本商業巨頭公司,僅在伊藤洋華堂品牌上,在日本本土有163家店鋪,每年的銷售額是800億人民幣。按照單店年銷售額的水平計算,伊藤洋華堂大賣場的單店銷售水平,三倍於中國的大潤發。

但是,並不能這麼簡單類比。同樣是大賣場業態,大潤發其實更接近歐美量販式大賣場,以生鮮食品、家居雜貨、日用百貨的重貨架模式為主,品牌專櫃模式為輔,才是大潤發這種大賣場的業務特徵。沃爾瑪、家樂福,以及物美、人人樂、世紀聯華,模式上更接近歐美。

伊藤洋華堂屬於非常典型的日本式大賣場(簡稱:GMS),雖然它的名字,其實是指一個姓伊藤的人(伊藤雅俊),創立的西方式大賣場。這個在中國的日式大賣場,地下樓層專注做好生鮮食品類超市,地上樓層將是以百貨商品為主,混搭著類似中國百貨商場,或是高“純度”的情景化陳列模式(尤其是親子母嬰區),構建一個完整的大社區商業綜合中心。

伊藤洋華堂:日本零售業繁榮秘密的捍衛者

圖為伊藤洋華堂日本總部社長三枝富博


這種模式一度遭遇了嚴重的挑戰。2017年1月三枝富博回調日本總部之後的一個月後,成都伊藤久經歷了重大的人事變動和員工調整。伊藤日本本部的經營品質,也有著多多少少的挫折和調整。

因為當前中國全社會高度綜合和豐富的渠道供給,對比出伊藤日式大賣場在百貨商品方面的嚴重競爭不足。簡單的說,就是那種缺乏一整套解決方案附加功能,特別通過一個單品即可滿足個人購買完整需求的百貨類商品,明顯在電商、跨境海淘的競爭中,顯得乏力。

但是,三枝富博在中國任何場合,包括在11月8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在青島舉辦的2019年中國全零售大會上,三枝富博也是一貫的否定伊藤的經營問題來自電商。他總說公司做的不好,不要怪外界,一定是自己內部的問題。

三枝富博看零售,看的是社會變遷

三枝富博有一種特別老派、日式、傳統零售特有的企業家價值觀。一邊否定將問題歸咎為外部,一邊又時刻以最重要的戰略眼光,時刻關注著國家、社會、人口代際交替的外部大環境變化,帶給零售行業,以及自己企業經營的變化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對1996年至2017年他在任的中國伊藤期間,對於這些外部事件和結構變化的關注點,甚至包括了自然災害、中日關係等更大宏大敘事的社會背景。

CCFA全零售大會上,三枝富博用了十幾分鍾時間,濃墨重彩的結合中日兩國在大社會的變化條件下,分析了對於伊藤公司和整個日本零售業排名變化的背後線索。

他給出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0.3%的人口增長率,已經類似2000年的日本同期。2015年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22.9%人口,類似1964年日本的同期數據。中國在2018年城鎮人口59.2%的佔比,類似1956年的日本同期。而在2018年中國人均GDP在9700美元/年的水平,類同1982年的日本同期。

他的這些宏觀大數據想要傳達的意思,是指中國新增人口未來將會轉向負增長,但是在人均GDP和城市化進程方面,依然會帶來企業很大的經營增長空間。

而中國即便面臨的老齡化和就業人口變少的問題,將是產業勞動力變化的最大變量條件。尤其是學界預測中國在30年後的2050年,會進入到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總人口34%以上的佔比。

也就是說,今天所有的80後、70後及以上人群,將成為未來30年後的中國,主要的老齡化現象一族。

三枝富博對此引發的思考和結論在於,中國家庭人口規模的縮小化,將會在很多商品的消費和消耗上,面臨極大的變化。大宗或家庭大件耐用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是食品、水飲等高易耗的商品,則會大幅度上升。這種變化,他同樣給出豐富的數據中日類似規律的對比。比如,生鮮、水果的消耗量,2017年至2019年期間,中日兩國都有超過10%以上的增長。

其實,中國零售業知名學者,首都經貿大學的陳志平教授曾經提到,現在中國一線城市的生鮮消費體量,總體其實是呈現下降趨勢的,替換的部分,來自生鮮的消費正在高度餐飲化。

生鮮食品的高度工業化、高度標準化、高度餐飲化,幾乎就是在形容日本零售業一個最突出的國家零售業優勢,並沒有之一。40多年前鈴木敏文(1932年-)作為伊藤商社旗下的一箇中年員工,引入美國一個半死不活的便利店品牌7-ELEVEn到日本。

正是通過20年的不斷努力,徹底將食品工業化,並高度適配便利店經營要素的便利化之後,製造出7-ELEVEn的全球便利店之王神話,以及沉澱出便利店也是零售好業態的產業固定價值。當然,今天的7-ELEVEn,也到了企業生命週期當中,最痛苦的階段了。

日本零售業繁榮的秘密之一,就是將原本屬於媽媽、奶奶或外婆在家裡做的食品,完全商業化之後,價格、成本和品質,還要優於家裡的製作水平。中國南方很多城市的早餐供給,就有類似特點。全家人全年都在外吃早餐,以及早餐很好吃的綜合性體驗,越往南走越典型。

伊藤洋華堂在成都的9家門店(北京1家),直到今天最受當地居民購買熱情的品類,還是食品。日式百貨類大賣場,包括永旺、高島屋,都非常擅長做生鮮食品。幾乎擁有全球最強最全的食品零售商品力。各類全球直供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和規格的高度標準化(從種植端的嚴控),各類保鮮儲藏生鮮食品的工業設備,各類高度工業化流水線製作的標準鮮食(尤其是壽司),還有日本本土零售商場裡,做出媲美中國零售業都汗顏的中式熟菜餐飲。伊藤的食品區,具備一樣的品質和定位。

伊藤和其他日式大賣場一樣,希望讓消費者來到門店裡,不僅是找到滿意的商品,還有一種彷彿複製在家裡的綜合體驗。就像上文所述,那種不受電商影響的生鮮食品,就屬於一站式解決方案的消費方式。而伊藤洋華堂的生鮮食品,直到今天也是成都地區數一數二的零售專家。

這也是三枝富博這幾年在國內零售業大會上,不斷強調的日本零售經營之道。

相比來說,中國當前零售企業當中,擁有在生鮮和食品方面最接近日本零售標準的公司,只有盒馬。

為什麼日本零售還在強調服務

如果你聽完三枝富博的任何一次演講,你會覺得去伊藤洋華堂工作,上到總部高管,下到門店員工,就是一場終身學習做人做事的大型培訓班。

講到經典之處,他的經營管理之道,甚至引用唐太宗李世民“以銅、以史、以人”的三鏡之道(日本人果然有深深的大唐情節)。

三枝富博的所有對零售業的經營宗旨,無不圍繞著和顧客展開。為了體現顧客對伊藤所有努力的認可,這種努力又可以劃歸為一個直指零售業的關鍵詞:服務。

服務,就是對零售價值的終極佔有,就是對顧客體驗終極效果的完成。曾經有過一個流傳很廣的零售寓言:消費者買錘子回家,是為了更好的釘子釘在牆上。這句話傳遞的信息很直白:消費者最終是為了訂釘子,而必須要買錘子。聰明的零售業者,考慮的是消費者訂釘子;膚淺的業者,只考慮怎麼讓消費者儘快而且更多次的買錘子。

馬雲曾經說,一個在阿里內部,沾沾自喜培訓員工,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培訓師(疑似一個姓陳的成功學商人),給開除的意思,也有以上這個寓言故事的類似精神內核。

這個寓言故事的問題在於,商家只能賣錘子,不能到消費者家裡幫忙訂釘子。三枝富博不斷強調伊藤洋華堂的“服務”價值,其實有點像把不能去消費者家裡服務的寄望,更多在門店內完成。

因此,我們會看到三枝富博的任何大會上,都會不厭其煩的用幾十張文字密集的PPT,講述伊藤商社的零售經營和管理之道。

三枝富博如同零售佈道者一樣的強調:零售經營的原點是什麼?伊藤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他自己的總結之詞:組織整體、時常共享,並抱有重要的普遍思考哲學,進化理念。提升對應時代、社會變化的應對能力,獲得顧客的支持。

然後,三枝富博的所有對以上理念的分解和闡述,如上所述,全都是圍繞著“顧客”展開,怎麼讓顧客滿意至上的那些甚至帶著點“玄學”味道的內涵。

他會說經營本質價值上對顧客、對股東、對合作夥伴、對所在國家地區、對員工,都要忠誠。組織文化上要圍繞著顧客的經營要注重一切禮節,做有關懷和情誼的公司。以信賴和誠實為基礎,重視真摯、謙虛、感謝之心的公司。經營目標上要做生存(讓公司自然成長)的公司,不做成長的公司(即為了盲目擴大規模,而損失經營品質,甚至會作惡)。

為了讓品質貫穿整個業務,時刻思考注重如何讓顧客能喜悅?為此員工要堅守“親切、清潔、新鮮、豐富”的經營四項基本原則。為了強化門店的經營力,為了營造有幹勁的公司環境,還要培養自律性強的人才,培養有“問題、當事人、危機”三意識的領導力。以形成“與其一個人進步百步,不如百人一起前進一步”的全員參與經營的組織力。

然後,為了讓顧客每天來門店收穫“感動”,他要求員工從進入停車場,到進入賣場,再到尋找心儀商品,以及員工顧客之間的互動,最後的排隊結賬付款,或是售後投訴處理,形成一整套顧客行為最佳化的服務閉環。

還要求員工在三感(感動、感激、感謝)的實踐下,即通過如此細碎的細節之處,蘊藏出“感動的萌芽”,獲得顧客的持續支持……

……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內容。

最終,讓伊藤洋華堂,成為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為了驗證他的這些經營之道的成果,三枝富博還引用了一組日本零售業的50年數據:即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零售業的10強企業,伊藤洋華堂一路打拼,至今還保持在日本零售業第二名的位置。而50年來和伊藤一起競爭的企業,絕大多數已經不在這個10強名單裡了。

看完這些,有沒有強烈的感受到,三枝富博身上那股可能比中國傳統還要傳統的經營理念?

你甚至會覺得中國零售業,在今天這個都在集體轉向數字化、互聯網、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時代浪潮。類似三枝富博還在大談特談這些古老而經典的服務、微笑、溫暖、感動、紀律等關鍵詞的零售業,是不是有點過時落伍了?

我們認為,肯定不是。

因為三枝富博所談論的這些,對於零售業來說,永遠不過時。這不是簡單理解日本企業習慣把服務做到極致的國民特性,而是零售業這種發生在現場大量且隨機行為的產業,絕大多數工作最終都會落實在一個個人身上完成。既是一個個的員工,又是一個個的顧客。

零售的“零”字,不就是指細分拆解之後的最小購買行為和經營形態嗎?

中國當前零售業在全面擁抱或被拖進數字化浪潮的階段性特點,可能就是有點超前的數字化技術和方法論,距離融合到具體運營層面和消費者行為方面,即完美沉浸在一個個具體的人的行為方面,還有很長一段探索磨合的過程。

三枝富博代表的日本零售業人,以及中國零售業當前數字化浪潮的現狀,如同兩個平行宇宙的存在,彼此幾乎沒有明顯的交集和互看。有些零售業學者認為,中國零售業沒有很好完成經營的標準化之前,藉助數字化的宏觀機會,更能彎道超車。

而我們感興趣的是,假如兩者之間有了交集,是不是更有助於中國零售業的整體能力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