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感覺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鮮有人知?

阿貓與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主要是兩個:

第一,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實在太亂了。

說實在,南北朝一些歷史,薩沙都搞不清楚,經常會把國家和君主名字搞錯。

別的不說,之前的五胡十六國,有幾個人能說清十六國是哪十六個國家?

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

更誇張的是,實際上並不止十六國,北方還有諸如:冉魏、翟魏、西燕、仇池、譙蜀等等國家。

第二,是漢族的災難歷史。

南北朝其實還算湊合,但之前五胡亂華時代漢人不知道被殺了多少。

即便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漢人也有很大的損失。

北漢的十二州,盛唐時有二十八萬戶。

然而,而在北漢亡國時僅有三萬餘戶,約為盛唐時戶口的八分之一。

839年唐文宗時期,全國戶口有499萬0000戶,到宋朝再度統一時,全國戶口只剩379萬0000戶,在這一百四十年間減少達一百二十萬戶。

要知道,中國人古代出生率是很高的,人口永遠應該是增加。保守估計,這140年內死亡的漢人平民超過千萬人。當時全國人口也不過幾千萬。

由此可以想見唐末五代戰亂的劇烈和民生的痛苦。

第三,弱肉強食,沒什麼正義可言。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基本就是弱肉強食的局面,同當年蒙古大漠差不多。

這裡沒有正義和道德,誰強誰就是真理,他說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


薩沙


小白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我們來確定一下這兩個時間段: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從這兩個時間段的簡介來看,它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一是,大分裂

二是,大動盪

三是,大變革

首先,大動盪和大分裂佔據著更為主要的位置,鑑於封建中國的主導思想為儒家思想,儒家人強調秩序,強調穩定,強調尊卑,但是分裂和動盪意味著僭越,意味著失序,意味著崩壞,這是主導思想所不願看到的和迴避的,後世史書除了少數會記載,大多數都不願意去過多的記敘和說明,它包含這不穩定的思想,總的來說對統治穩定必然不利

其次,在這兩段時間裡異族崛起,“五胡亂華”,“契丹崛起”,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等一系列事件在統治思想來看對中原華夏文明的侮辱和迫害!國家分裂,山河破碎。因而一向以國家統一,強盛為導向的思想下不願過多敘述

再者這些時期里民族融合和戰亂對原先秩序的破壞促進了後面的盛世出現和新的面貌的出現,顯然不會將這些好的歸功於亂世的對舊體系的破壞。

然後,這兩個階段,人民的生活大多數情況是異常困苦的,整日躲避兵荒馬亂,對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人們也不願多提!

造就了這兩個時期比較為人們少知因素很多,我們要以史為鑑,推動祖國的繁榮與強大推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小白i分享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清源、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形成了與契丹(遼)對峙的局面。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十國中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比五胡亂華,戰國七雄亂的多,這是因為這是我國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各地軍閥混戰,政權不斷更迭。

 

在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國人自豪的時代,應該有兩個:大漢帝國和大唐帝國,漢家雄魂,唐家氣魄,自古以來便為史家所稱道,所以現在許多中國人多以“漢唐”為驕傲。

漢唐之後都是兩次大分裂時期,一次是漢朝後面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三國時代,本和其他歷史時期並沒有兩樣的三國,經過羅老先生一部石破天驚的小說開山之作《三國演義》近六百年的宣染,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尋常百姓還會有誰不知道諸葛亮、關羽、曹操、劉備、以及劉皇叔的寶貝兒子阿斗的?另外一次則是唐朝後面的五代十國時代,和三國的歷史知名度相比,五代十國的名氣可就小多了,雖然羅貫中同樣也有一部《殘唐五代史演義》流傳於世,但在民間基本上沒有多少影響。

但五代十國的歷史意義卻絕不在三國之下,甚至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影響更大。糾糾武夫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後,一懲五代時期軍閥混戰的蔽病,加強了對權力的控制,抑制武人,開中國“重文輕武”之先河,對後世中國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在五代後晉時,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的幫助南下消滅後唐,割讓燕雲十六州,將中國的北部屏障拱手讓給遊牧民族,以致中原政權在冷兵器時代處處受到善於野戰的遊牧民族的壓制,導致遊牧民族漸漸強大,並最終現兩次消滅中原政權,對近世中國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陰陽眼看市場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其他的朝代,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這些朝代為什麼大家都熟悉,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影視作品

比如我們熟知唐朝歷史,主要因為關於唐朝的電視劇,電影非常多,

關於唐朝的電視劇:貞觀長歌,隋唐英雄傳,長安十二時辰;電影:少林寺,妖貓傳,

宋朝的電視劇:精忠岳飛

明朝:大明王朝,大明風華

清朝:甄嬛傳

隨著電視劇,電影的熱播,大家都比較熟知

第二、統治時間長,基本上都是大一統的朝代

唐宋元明清,統治時間都比較長

第三、出現過較強的開國皇帝

唐朝,李世民

宋朝,趙匡胤

元朝,忽必烈

明朝,朱元璋

清朝,努爾哈赤

第四、著名的歷史事件

唐朝,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明朝,洪武大案

清朝,三藩之亂


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既沒有大一統的國軍出現,也沒有統治時間很長的朝代

比如說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五代十國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還有北漢

錯綜複雜,你爭我奪


小民學歷史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漢族實在太慘了,固廣大人民群眾不忍足睹


鴨梨山大斯基


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時期之一。 當時全國動盪,處處戰爭,而且由於胡人的肆意屠戮,當時的漢人幾乎是十不存一;而且每一次的新建王朝伴隨的都是新一輪的屠殺。不要說寫書,就是想存活下來也是難上加難。所以資料大多不全,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鮮為人知。要不是後來冉閔的一紙屠胡令,說不定漢人從此滅族,由此可見當時政局動盪。 而且,即使到了後來,史學家也一般都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因為漢人的自傲自負性格,讓他們覺得還不如提起那些強秦盛唐時期,所以他們很少回顧這段歷史。


古今歷史觀文


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從大一統的帝國,走向了分裂。在這個過程中,都產生了很多胡人(外族)建立的政權。教科書也好,一般的歷史書也好,之所以很少詳細的講解這兩個時期,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政權更替頻繁,國號容易混淆。

比如,五胡亂華之後,鮮卑族慕容氏,就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匈奴族山西部建立“前趙”(初期稱為“漢”),河西部建立“北涼”,赫連氏建立“夏”。氐族蒲氏建立“前秦”,呂氏建立“後涼”。基本上,國號都是趙、秦、涼。非常容易搞錯。到了拓跋氏崛起,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後來又分裂成東魏、西魏。南朝方面好一些,只有宋、齊、梁、陳。但這個“宋”,是劉宋(劉裕),必須與後來的趙宋(南北宋朝)分開。這個“梁”,也要與後來的“後梁”(朱溫)區分。總之,非常“亂”!

2、充滿了血腥暴力,後世史家實在不忍過多描寫,罄竹難書。

比如:石勒滅劉曜,殺其王公以下一萬多人。冉閔誅胡羯(石勒氏),殺死20餘萬人,並且殺死石虎子孫38人。爾朱榮入洛陽,殺拓跋氏王公以下2000餘人(投入黃河淹死)。北齊高洋,滅元氏(拓跋)25家,殺3000人。拓跋氏皇族,幾乎沒有遺種。隋煬帝篡位,也大肆屠殺宇文氏子孫。

3、倫理道德敗壞,衣冠禽獸無數,為正統文化、儒家思想所難容。

比如:權臣篡位,謀逆犯上,廢立皇權(簫衍弒廢帝、和帝,爾朱兆弒孝莊帝,宇文泰弒孝武帝)。兄弟相殘,宗室操戈(胡太后弒孝明帝,石虎殺堂兄弟、自己的兒子,獨眼龍苻生殺兄弟)。宮闈混亂,淫穢不堪(劉宋山陰公主男寵30人,齊廢帝為王太后置男寵30人,劉聰烝母妃,羊獻容歷兩朝六次當皇后)。後世唐宋元明清,殺手足、亂宮闈之事,並非沒有,但不像這個時期那麼頻繁、那麼殘忍,那麼無恥。大體這些人要麼屬於“胡人”,要麼來自社會底層,不受傳統儒家道德倫理約束,獲取權力之後,便得意忘形,肆無忌憚了。這些劣跡斑斑的殘酷事實,後人當然不願意過多提起,免得樹立了壞榜樣。

4、思想文化交融,宗教勢力角逐。

魏晉以後,尤其是晉室南渡之後,老莊、清談之風大盛。東晉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士族豪門,多講究清議,高談闊論,實際上對於社會發展並無實際的用處。而留守北方的傳統儒家子弟、二等豪門,大多與外族統治者合作,追求的是“實操層面”的經世哲學。一來是為了自保,二來也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理想抱負。南北士人的表現,差別甚大。

南渡之人,後來更多的是追求道教,清靜無為,與世無爭,講究煉丹成仙、圖讖之術。而北方,則被佛教入侵,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遂結晶出“新佛教”。北方胡族統治者,經過漢化之後,也大都尊揚佛教。比如,石勒拜佛圖澄,苻堅迎鳩摩羅什(後來是姚氏成功了),北魏孝文帝開雲岡、龍門石窟。南朝梁武帝簫衍虔誠佛教,還出家三次。當然了,也發生了北周武帝毀佛之事。

所以,要寫清楚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篇幅、考證無數的資料。窮盡一生之精力,也未必能研究透徹。因此,後世某些史家,乾脆一筆帶過。太累了!


5、經濟制度複雜,而且南北差異較大。

南方分“僑姓”、“吳姓”,分“白籍”、“黃籍”,而且有“土斷”政策。士族高門,普通百姓,納稅服役皆不同。北方實行“均田制”。這些經濟政策的區別、利弊、都不是一般讀者感興趣的,也需要大量的時間研究。

6、教育、軍事制度,南北也不盡相同。

南方教育依然是依靠士族,而北方則興起了學校。比如慕容皝率領皇親國戚子弟拜師受業。苻堅尊周禮,置博士,聘請太常韋逞之母宋氏教“音讀”,封其為“宣文君”。北魏孝文帝則更加徹底:遷都、改漢姓、習漢俗。可見北方君主(胡人)更加追求漢化,熱衷學習。而南方則以“文化傳統”自居,反而走上了故步自封、高談闊論的道路。儒學,在北方得到了傳承、發展。

自曹魏發明了屯田制,後來經過北魏發展,變成了府兵制。閒時為農,戰時為兵。二十一歲“授田”(開始耕作),六十歲“還官”(還給政府)。種田、耕地、養馬、鍛造兵器。既打破了“鮮卑為兵傳統”,也給普通的農民一個新的出路。戰鬥力,驟然提升。而南方的兵役制度,更多的是臨時招募,戰罷即散,各自歸家,繼續當佃農,或者依附在豪門大族旗下。所以,隋文帝楊堅,受禪得位之後,自北南下,滅掉陳朝,理所當然。


兩晉南北朝,從統一走向分裂,後來再統一於隋朝。期間,接近300年。而且民族融合、思想碰撞、價值觀角逐、社會制度變遷、經濟制度發展、軍事勢力更替、政權頻繁更迭。所以,實在是過於紛繁複雜、煙波浩渺。與後世唐宋元明清相比,想詳細的闡述這個時期的歷史,真的太“南”了!


至於五代十國,一則時間短(唐滅亡至北宋建立,不足六十年),二則大多割據政權都是過眼雲煙(能傳兩代就不錯了),君主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展示他們的理想與抱負,三則大多制度都依然是唐朝的延續,可借鑑的意義不大。所以,後世史家,也不必過多著墨。


總之,南北朝太複雜,五代十國太簡單。所以,後世不願意過多的去敘述他們。從而造成了一直到今天,他們的歷史,包括很多人物典故、重點事件、風俗習慣、制度經驗,都鮮為人知。


歷史秀才劉伯虎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鮮為人知可能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這兩段歷史戰亂頻頻,留下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都不夠多不夠完整(晉朝甚至缺少像樣的正史),讓後人記住和引發後人評議的對象也就相對欠缺。

另一方面,應該是與人們的以下偏好有關。

一是喜歡清晰的,不喜歡混亂的。這兩段歷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亂,很少有人能說請楚講明白,而那些統一的王朝發展脈絡是清楚有序的。

二是喜歡講英雄的故事,不喜歡講

平凡人的事。這兩段歷史上雖然也不乏了不起的人物,但比在那些大一統時代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其眾多文臣武將,就遜色多了。

三是喜歡講漢族的故事,不喜歡講少數民族的。這不是說少數民族的故事不好,而是大家不熟悉,講不好。這兩段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主要是各少數民族主導的,其風俗文化各異,漢人不熟悉,也就不好大肆演義傳播。

四是喜歡講過五關斬六將,不喜歡講走麥城。這兩段歷史正是漢人走麥城的時期。比起文景之治、大唐盛世,顯然讓人沒胃口。

五是喜歡講有利於宣傳主流價值觀的故事,不喜歡講與之相反的東西。以儒家眼光看,這兩段歷史應該是禮崩樂壞的時期,許多人的言行與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格格不入,但卻屢佔上風。對他們的事講多了,易把大家思想搞亂了。

雖然這兩段亂世不容易搞清楚,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有必要搞清楚。為此,有許多聰明的牛人編了口訣。

例如網名叫偽文青嘉哥的簡書作者,是這樣記南北朝時期五胡十六國的。

他先澄清了以下五個問題:

1.五胡十六國是與東晉同時存在於廣大北方地區和西南巴蜀地區的十六個較大的割據政權。

2.十六國只是較大的割據政權,當時還先後存在過冉魏、西燕、代國等至少20個小國。

3.晉元帝建立東晉後,北方成為五胡逐鹿之地,但其中也有漢人政權。

4.東晉十六國之後就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滅亡東晉開啟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蕩平群雄統一北方。但北魏並不在十六國之列。

5.十六國中只有一個位於西南的巴蜀的成漢。這個由氐人建立的國家,初號成,後改為漢,故稱成漢。

餘下十五個,國號其實只有五個――夏、趙、秦、燕、涼,出現的頻次分別是一二三四五:

一夏:胡夏(匈奴)

二趙:前趙(匈奴)、後趙(羯族)

三秦:前秦(氐族)、後秦(羌族)、西秦(鮮卑)

四燕:前燕(鮮卑)、後燕(鮮卑)、南燕(鮮卑)、北燕(漢族)

五涼:前涼(漢族)、後涼(氐族)、西涼(漢族)、南涼(鮮卑)、北涼(匈奴)

以上並非興亡時序!

其中,前趙最初的國號為漢,後來改為趙,也稱漢趙。相同國號的政權,通常先按時序分,如前趙、後趙;時間交叉則加上表示空間方位,如西秦、南燕、北燕。

關於五代十國的記憶,傳統的口訣是:朱李石郭劉,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還有網友蝦米老師特別有才,TA編了兩個小段子,也很有意思。

靚湯(後梁、後唐)被進屋(後晉)的漢子(後漢),當粥(後周)喝了。

一前一後兩隻老鼠(前蜀、後蜀),都流著汗(南漢、北漢),把無糖(南吳、南唐)口香糖,放到醋瓶(南楚、南平)裡,然後去聽五月天(吳越)唱民歌(閩)。





田村山語


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時期之一。 當時全國動盪,處處戰爭,而且由於胡人的肆意屠戮,當時的漢人幾乎是十不存一;而且每一次的新建王朝伴隨的都是新一輪的屠殺。不要說寫書,就是想存活下來也是難上加難。所以資料大多不全,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鮮為人知。要不是後來冉閔的一紙屠胡令,說不定漢人從此滅族,由此可見當時政局動盪。 而且,即使到了後來,史學家也一般都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因為漢人的自傲自負性格,讓他們覺得還不如提起那些強秦盛唐時期,所以他們很少回顧這段歷史。

記得采納啊


新視聽


唐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名人典故,大事件比較多,其實主要還是影響力太大,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對於中華民族的演變影響深遠,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