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導語

前不久,看到一則特殊的尋人啟事: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張志梅是朔州市公安局南城派出所所長,要尋找給他們送去一個“愛心包裹”的中學生,“我們一定要找到他,給他敬個禮!”

原來,2月10日,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走進山西朔州南城派出所,放下一個包裹轉身就跑。

民警打開包裹發現,裡面放著1000元錢、4個口罩、4包QQ糖和一封感謝信。

信中有一句話,特別讓人感動:

我雖是一名中學生,但在這全民抗疫的時刻,不願意去做那個臺下的看客。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大家紛紛稱讚他是個有情有義的孩子!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孩子的善舉所體現出的是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種發現他人不同情緒的能力,能夠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像體驗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樣,而且還能夠把自己對他人內心體驗的理解,準確傳達給對方。

具體來說,同理心包括了三層含義:

第一,換位思考,獲得他人的觀點。

將自己的意見放在一邊,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試著去了解對方的觀點。

第二,感同身受,體驗別人的感受。

調動共情力,更貼近地去感受他人的恐懼、快樂、悲傷等感覺。

第三,真誠回應,關心對方的福祉。

在感受到和對方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之後,還要更進一步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正如這個孩子在信中所表達的:

  • 在病毒肆虐的日子裡,我感受到派出所民警對他的陪伴和守護;
  • 在這全民抗疫的時刻,我不願意去做那個臺下的看客;
  • 我也要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實,同理心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心比心”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同理心從何而來?

“同理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威廉·戴蒙曾對兒童同理心發展的變化進行了分析:

嬰兒早期:

他們雖然明白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間的邊界,但還不能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與需要。

1 - 2 歲:

他們能夠辨別他人悲傷,表現出真誠的關心,但還不能將這種情感真實化地轉變成實際有效的行為。

3- 9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意識到,每個人的觀點都是獨特的,不同的人對同一情境會有不同的反應。

10~12歲:

他們發展出對處於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比如對窮人、流浪者及殘障人士的關懷。

12-18歲:

這種能力將對個體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帶來人道主義的色彩。

同理心雖然是天生的,但這種能力必須通過實踐才能不斷髮展,成為孩子的終生能力。

如果父母長期忽略孩子的感受、或者過於放縱孩子,同理心會慢慢退化。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同理心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2017年,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組花了20年跟蹤、記錄了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佈了一項關於兒童同理心的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那些曾經在幼兒時期展現了較強同理心的孩子,能準確體察別人情緒、喜歡幫助他人,他們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學並獲得了優渥的工作,其中有35%的人在成年後依舊會資助素不相識的人;

而那些同理心較弱的孩子,他們很少顧及他人情緒、常常我行我素,後來有超過半數的人中途輟學,沒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靠政府援助生活。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由此,杜克大學的專家得出結論:

同理心比較強的孩子善於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遇到困難時往往會依據雙方利益而做出積極行為,願意互相分享、幫助,更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和支持;


而忽視他人情緒、同理心較差的孩子則很難贏得他人的信任,缺少與他人合作的機會,甚至會表現出反常、不可控的激進行為。

羅素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同理心在這個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同理心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而善意是人行走世間最好的通行證。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關乎他們未來的成功與幸福。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疫情期間,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然而,疫情是危機,也是教育的契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就是教育。

家長們不妨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一生受益。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1. 不要讓孩子當局外人

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講正在發生的事。

比如,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毒會怎麼樣,目前都多少人感染等等。

同時,父母也可以讓孩子看一些報道,瞭解在疫情期間湧現出來的令人感動的事蹟和人物,讓孩子直觀感受,激發孩子的同理心。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2、鼓勵孩子描述他人的感受

匹茲堡大學經過研究發現,當孩子習慣描述他人的情緒,他們會收穫較好的同理心。

當孩子嘗試描述對方的情緒或表情時,他們的大腦會出現與對方相似的情緒腦波。這是大腦的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繼而,孩子就會收穫對他人的同理心。

父母可以在防疫的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教育時機,讓孩子描述他人的感受,比如,生病的孩子、抗疫在前線無法回家的爸爸媽媽、居家抗疫的普通人……

這樣做,可以讓他們感同身受,增強共情能力。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3、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描述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瞭解了疫情之後,家長可以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比如,看到有人患病,孩子是不是感覺很難過;看到醫護人員為了救治病人十幾天不回家,孩子是不是很感動;看到患者康復出院,孩子是不是很高興……

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通過畫畫、寫信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具有儀式感的方式,可以加深孩子們的印象。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4 引導孩子做些公益

在浙江蒼南,連續十多天,每到寒冷的夜晚,一個小男孩都會費力地拎著滿滿兩袋子熱騰騰夜宵,送到夜晚在防疫檢查站值班的志願者手中。這些夜宵是他的父母一起做好,再由他的爸爸開車帶著孩子分別送到每個站點。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孩子爸爸是醫務工作者,他說:“這些志願者一整夜在這裡值守非常冷,我們希望他們能喝到一口熱湯,讓他們暖和一下身體。我們也希望這個舉動會對孩子的一輩子產生影響,讓他懂得感恩。”

忍不住要為這對善良而智慧的父母點贊!

在抗疫期間,父母可以先與孩子一起討論哪個群體最需要幫助,他們最需要什麼樣的幫助,然後和他一起將想法變成行動。

比如,捐出自己的零用錢、為有需要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錢多錢少無所謂,事大事小也沒關係,關鍵是讓孩子通過這樣的舉動體會別人的困難。

疫情當前,莫讓孩子當局外人:家長做這4件事,培養孩子同理心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

“即便孩子天生就具備同理心的萌芽,但是隻有在親身經歷過同理心的行動之後,孩子的同理心才能順利發展。”

親愛的家長們,請給孩子上好同理心這一課吧!

我是孟母學堂,曾經在中學任教10年,如今是少兒心理諮詢師,一個6歲男孩的媽媽,是多個教育平臺的簽約作者,專注於分享育兒經驗和教育理念。

關注@孟母學堂,讓我們一起育兒育己,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