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終於有人把超融合和邊緣計算說清楚了

近年來超融合在國內迎來快速增長,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2019上半年中國超融合市場增長率達56.7%,大幅超越去年同期。Gartner發佈的最新報告,到2023年我國超融合市場依舊保持23%的快速增長。超融合覆蓋範圍正在進一步擴大,不僅服務的客戶在向大規模企業擴張,應用場景也從服務器虛擬化、VDI擴展到數據庫、私有云等關鍵業務。

隨著5G時代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的興起,超融合市場正在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Gartner預測,2023年35%以上的超融合產品將應用在邊緣計算領域。一起來了解一下超融合和邊緣計算吧!

01 超融合的起源與內涵

隨著雲技術和虛擬化技術的發展,網絡服務的構建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案。2013 年的 vmware 大會上提出 VSAN 技術,其主要概念是在虛擬化集群中安裝閃存和硬盤來構造存儲層。VSAN 技術配置具有足夠磁盤插槽和存儲控制器的 VSAN主機,形成可擴展的分佈式存儲架構,生成易於管理的共享存儲源。在 VSAN 技術的基礎上誕生了超融合架構的概念。

超融合架構是新一代橫向擴展的軟件定義架構,它由整合了 CPU、內存、存儲、網絡和虛擬化軟件平臺的通用硬件單元組成,沒有固定的中心節點。它的核心概念包括線性的橫向擴展、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相融合、服務器端採用高速閃存作為存儲介質。超融合架構打破了傳統的服務器、網絡和存儲的孤立界線,實現一個統一的HCI形態。

02 超融合是什麼?

超融合的“超”指“虛擬化”,“超融合”的英文為 Hyper-Converged。可以看到,超融合架構雖然有一個“超”字,但其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概念,也並非“超級”的意思,而是與英文Hypervisor 中的 Hyper 相對應,是虛擬化的意思,對應著虛擬化這一計算架構。

超融合架構最核心的改變是存儲,而這一概念的最初推動者也都是來自於互聯網背景的存儲初創廠商。底層採用標準化的 x86 硬件平臺,上層採用軟件定義的方式,將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集成在一起,既簡化了部署,又提高了運維效率。即超融合是通過軟件定義技術構建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啟發,結合虛擬化技術和企業 IT 的場景,為企業實現可擴展的 IT 基礎架構。 “超融合架構”是指在同一套單元設備(x86服務器)中不僅僅具備計算、網絡、存儲和服務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而且還包括緩存加速、重複數據刪除、在線數據壓縮、備份軟件、快照技術等元素,而多節點可以通過網絡聚合起來,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scale-out),形成統一的資源池。

可以理解超融合是一種基於硬件之上,操作系統之下的中間件,是軟件定義數據中心(SDDC)的架構,也是一種新興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解決方案。超融合的技術核心是利用分佈式文件系統(NDFS)來替代傳統的SAN和NAS存儲和昂貴的裝用SAN交換機構建的存儲網絡,將

虛擬化計算和存儲高度整合到一個平臺。目前業界普遍的認為,軟件定義的分佈式存儲層和虛擬化計算是超融合架構的最小集,一般都具有以下通用核心組件:(1)基於X86服務器架構的分佈式存儲。在服務器虛擬化的基礎上,通過部署存儲虛擬設備的方式,對本地存儲資源進行虛擬化,再經集群整合成資源池,為虛擬機提供存儲服務。(2)高速網絡。超融合使用萬兆以太網,為分佈式計算和存儲集群提供可擴展和高可用性的網絡通道。(3)統一管理平臺。虛擬化計算和存儲在同一個平臺進行管理,管理員在同一套平臺下進行性能、容量的監控,問題排查等運維工作。通過超融合架構融合了計算、存儲和網絡等資源,創建一個整體化的資源池,從而實現存儲的共享,並且通過存儲的冗餘功能,實現高可用性。

看懂超融合了嗎?

03 “漢堡”與超融合

上面說了那麼多,可能還是不懂,舉生活中常見的“漢堡”來解釋一下超融合吧!

我們知道,以往數據中心的計算、存儲和網絡各自都是獨立的,而超融合系統打破了這一局面。在超融合中,計算與存儲兩者以合二為一,再通過軟件定義的形式將它們打通,構成了我們常見的超融合一體機。

终于有人把超融合和边缘计算说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