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蘇聯能打敗強大的納粹德國,卻打不下弱小的阿富汗?

用戶4474589971


打下和打敗應該是兩個概念,打仗是為了達到目的。德國入侵蘇聯,如果蘇聯不是舉全國之力打敗了德國,就有可能亡國亡種了。而打阿富汗是為了利益,付出的比得到的多,那自然就不打了,對不?


可口可樂大臉貓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蘇軍可以戰勝強大的對手德國,卻在中亞小國阿富汗走了麥城,其中的道理何在呢?下面,咱們就簡單地分析一下: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戰爭。蘇聯為什麼能夠擊敗強大的德國,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蘇聯地域廣袤,戰略縱深極為遼闊,而德軍戰線過長,導致兵力及後勤補給困難。儘管德軍戰鬥力一流,但蘇軍憑藉著源源不斷的人員物資投入,還是遲滯了德軍進攻的車輪,這也是後期陷入戰爭膠著的主要原因。

所以,德軍在歐洲戰場屢試不爽的“閃電戰”,面對如此宏大的蘇聯戰場是行不通的。


其次,由於希特勒的過度自信,德軍在攻勢受阻後,無法應對極度惡劣的嚴寒天氣,不僅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而且無法發揮機械化的自身優勢,這為蘇軍調動兵力,組織大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

第三,蘇聯綜合實力雄厚。戰爭中,蘇聯徵兵數量高達3000萬,僅僅陣亡就超過1000萬。生產了83.4萬門火炮(含34.8萬門迫擊炮)、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7萬架飛機。

再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給予蘇聯了有力支持,尤其是美國和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各類武器以及充足的物資,蘇軍越戰越勇。而德國卻是處處捉襟見肘,後援保障難以為繼。


何況,美英法等盟國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以及北非被英軍將領蒙哥馬利打得一路敗北,德軍早已失卻戰爭初期鋒芒,最後敗在蘇軍手裡自然不足奇怪。

而阿富汗呢?只是一箇中亞內陸小國,與我國毗鄰,面積僅為64萬平方公里,人口3000餘萬。

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個窮囯,沒資源、沒工業,依靠農業和林業、畜牧業勉強支撐,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根本無法與德國相比。

可是為什麼蘇聯侵阿8年多,傷亡達3.5萬人,耗資多達400億美元,卻也沒有擺平這個彈丸小國呢?


一是阿富汗民風彪悍,而且宗教信仰極端,愚昧蠻橫根本沒有什麼價值觀念,反正是爛命一條,生不畏死,自信有真主的保佑,完全被什麼所謂的聖戰洗腦了。

也是因為長期的戰亂,鍛煉出了久經戰場的戰鬥性格,普通百姓都會拿起槍來抵抗。

二是別看阿富汗國家不大,可是地勢起伏跌宕,是典型的山地地貌,非常適合打游擊。蘇軍的先進機械化武器無法發揮作用。

阿富汗軍隊呢?卻可以化整為零以小股部隊為單位,利用山地地形作為掩護,採取靈活多變的游擊戰法,以致於蘇軍時常被偷襲侵擾而一籌莫展。


據史料記載,蘇軍入阿期間,阿大大小小各種抵抗組織多達數百個。而且於1980年建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統一戰線,整合了全國的武裝力量,實力大為增強。

1988年5月,蘇聯在內外交困中無奈從阿撤軍。次年2月15日,當駐阿蘇軍總司令羅莫夫最後一個跨過蘇阿界河時,長達9年多的阿富汗戰爭徹底結束了。

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 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日夜不停的“流血的傷口”。


同樣,帶給阿富汗的戰爭災難也是慘痛無比。全國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其實,並不是蘇聯打不過阿富汗,只是拖不起如此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再者阿富汗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投入大量的戰爭資源,卻很難獲得相應的回報。

最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武裝干涉,當然會受到全世界正義國家的一致反對和遣責。

而阿富汗呢,卻會贏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積極援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戰勝邪惡永遠是顛撲不滅的真理。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打敗德國蘇聯只是出了一半的力量,歐美國家也出了一半力。阿富汗,是多山國家,不利於現代化戰爭,阿富汗民風彪悍,利用有利地形,寧死不降,蘇聯贏了也收不回成本,耗不起。

蘇聯能戰勝德國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蘇聯疆域大,縱深防禦深,德國閃擊戰快速推進,蘇聯紅軍節節敗退,德國後續力量給不上,佔領的地盤還要分散兵力佔領,佔領地盤越大,兵力密度越低,慢慢的陷入蘇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二、寒冷的冬季助戰蘇聯,德國利用閃電戰,想在冬季之前攻入蘇聯首都,結束斯大林統治,沒想到還是拖到冬季,許多德國士兵沒有禦寒棉衣,被活活凍死,嚴重削弱德軍的軍事實力。

三、歐美國家的參與,德國眾叛親離,盟友意大利軍團負責搞笑,德軍腹背受敵,巴頓軍團諾曼底登陸,蒙哥馬利在北非戰場反攻“沙漠之狐”隆美爾,若是沒有歐美國家的介入,蘇聯一時間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

所以說蘇聯打敗德國是有水分的,若是單練,德軍吊打蘇聯。

之所以說蘇聯敗於阿富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戰爭膠著,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論實力蘇聯碾壓阿富汗,但阿富汗多山國家,又非常貧窮落後,一切現代化裝備都無用武之地,一起回到原始,全靠人力,阿富汗打不過就鑽山溝,瞅準時機就偷襲,防不勝防,蘇聯軍費每天就花好多,阿富汗軍費幾乎為零,因為他們一直就這麼窮,習慣了。蘇聯戰爭成本收不回,賠本的買賣。

二、阿富汗人民民風彪悍,寧死不屈。有句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阿富汗人民窮是出了名 但骨頭特別硬,依靠大山的庇佑,和蘇聯打起持久戰。別說七十年代的蘇聯,就連二十一世紀的美軍都耗不起,打算撤軍。

蘇聯是敗於戰爭的持久,即便贏了也收不回成本,阿富汗要啥沒啥,不如早日撤軍。


饕餮中國


首先,蘇德戰爭與蘇阿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蘇德戰爭是蘇聯被迫參戰的,由於德國的入侵,蘇聯的領土主權受到威脅,蘇聯進行的是對德國納粹的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國家一致對外,國家活動的目標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運用一切力量、調動一切資源,儘快的將德國法西斯打敗,收復故土。同時,由於法西斯德國的瘋狂侵略,導致自己四面受敵,不僅消耗了大量珍貴的資源,而且招致美英法等國的圍殲,並促使英美國家對蘇援助,因此蘇聯能夠在戰爭早期失利的危機情況下,反敗為勝!


而蘇聯與阿富汗的戰爭則不同,這是一場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侵略他國的非正義戰爭,從戰爭性質上講,這是一場霸權式的侵略戰爭,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侵略,失道寡助的蘇聯,不僅受到國際輿論的反對,而且嚴重影響了蘇聯軍隊的士氣,畢竟長途跋涉的去侵略一個“鳥不拉屎”的阿富汗,對原本經濟發展不景氣的蘇聯而言,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負擔,得不償失。



這就是蘇聯在兩場戰爭中結局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次,兩場戰爭的戰場形勢不同。蘇德戰場多發為東歐平原,不僅後勤補給便利,而且非常適合蘇聯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能夠最大化的發揮蘇聯強大的軍工優勢,利用源源不斷的坦克等機械化裝備對德國實施突擊,從而正面消滅德國有生力量;而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面對的是“來無影去無蹤”的阿富汗游擊隊,蘇軍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尤其是運用強大的坦克洪流,去消滅阿軍游擊隊的有生力量。



第三,國力不同。二戰時期,蘇聯雖然完成了幾個工業計劃,但是國力依舊處於上升階段,蘇德戰爭爆發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質充分適用了戰爭的需要,雖然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但付出慘重代價的蘇聯卻在戰爭中發展壯大了自己,以至於成為戰後唯一能夠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國家。


阿富汗戰爭則不同,這場發生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經過戰後幾十年的發展,受制於高度集中但已經不適應蘇聯發展的政治經濟體質,加上與美國進行的爭奪世界霸權的影響,彼時的蘇聯國力早已不如從前,阿富汗戰爭前後的蘇聯外表看似強大,其實已到了萬病纏身、外強中乾的最後時刻。綜上,蘇聯難以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最後不得不退出阿富汗。



而發動阿富汗戰爭,可以說蘇聯除了損耗了巨大的國力,使得本來在美蘇爭霸屬於弱勢的蘇聯更加雪上加霜,強大不可一世的蘇聯最終在與美國的爭鬥中敗下陣來,數年之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是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一次慘重失敗,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獨舌視界


蘇聯打德國時也不是順風順水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的時候,德軍一路狂飆,很快就包圍了列寧格勒,打到了莫斯科城下。而蘇聯軍隊也是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當時的丘吉爾一看,這不行啊,蘇聯一倒下,希特勒回頭就得把大英帝國滅了。於是,主動向蘇聯伸出援手,是的,就是這個極度仇視布爾什維克的丘吉爾,主導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並向蘇聯提供了援助,更重要的是,雖然當時美國並未參戰,但是在丘吉爾的大力遊說下,以人道救援的名義,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物資援助。而老天也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嚴酷的冬天迫使德軍放緩了攻勢。這才有了日後擊敗第三帝國的基礎。

說這麼多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蘇軍進攻阿富汗不只是面對阿富汗一個敵人。現在讓美國頭痛不已的塔利班就是美國人訓練出來的游擊隊。

一方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抗第三帝國時依靠了美英的援助才有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蘇軍入侵阿富汗不僅受到聯合國制裁,還有美國對阿富汗的極力支持。

另一方面,對第三帝國作戰,是正規軍正面作戰,蘇聯有兵員,能源,物資,天氣等各方面的優勢。而對阿富汗作戰,是在興都庫什大山中對付游擊隊作戰,本身這也是蘇軍的弱項。連現代化的第一強國美國用了十八年都搞不定,蘇聯自然更不行。


風神翼龍12


蘇聯對德國的戰爭是站在道義的角度進行的,蘇聯有前所未有的工業產能和戰略空間,而且還有英美這樣強悍的盟友為其輸血,德國站在戰爭發動者的角度,不具備道義的前提,再加上多線作戰,人口和工業也不如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蘇聯可以全心全力的進攻德國。

從1979年的12月開始,蘇聯軍隊以優勢兵力突然入侵阿富汗,在這段時間裡,蘇聯軍隊損失慘重,大約一萬五千名蘇軍士兵命喪阿富汗,經濟損失達到了近450億盧布。

阿富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 歷史上阿富汗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很多強大的帝國和軍隊都曾試圖佔領此地,使阿富汗地區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紛爭不斷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阿富汗人彪悍無畏、勇於抗爭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堅韌不拔的品質。

阿富汗難纏的游擊戰術: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初期,進展十分迅速,很快就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公路,但是不久之後,他們就和當年入侵阿富汗的大英帝國一樣,對那些居住在山區和農村的游擊隊束手無策,並且因為屢次遭到襲擊而損失慘重,因為阿富汗國土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區,大部分地區都交通不便,使蘇聯軍隊最引以為豪的機械化部隊根本發揮不出作用,而那些游擊隊們的大本營還都是在山區,導致蘇聯軍隊在圍剿山區的游擊隊時,在一些路況十分崎嶇的地區,只能靠單兵步行,或者武裝直升機來進行作戰。

其它反蘇國家的援助和外交干擾:那些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國家給予了阿富汗游擊隊大量軍事援助,伊朗為了能讓阿富汗游擊隊在山區能夠快速機動,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摩托車和單兵武器,而美國的軍事援助則每天源源不斷的從巴基斯坦運往阿富汗,外交上一大批反蘇國家不斷給蘇聯施壓,讓蘇聯陷入了國際社會上前所未有的孤立。






大道貫心源


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墓”,英國、蘇聯均在此跌了大跟頭。做為游擊戰來說,不被消滅就是勝利,對正規軍來說,不消滅游擊戰就是失敗。二戰期間,美國給予蘇聯大量的援助,請看一下p-Q船隊就知道了。蘇聯與德國是一場硬碰硬的戰爭,而德國處於兩線作戰,羸了德國不奇怪,就戰後,在烏克蘭,烏克蘭人民解放軍直到60年代初,才被蘇聯成建制消滅,而烏克蘭人民解放軍沒有外援!在阿富汗,侵阿蘇軍面對的是全面游擊戰,且沒有中心,更無建制,真正的人民戰爭。而阿富汗又有美國等外援,且蘇聯腐敗、僵化,就如《鋅皮棺材》裡說的“那裡面裝的不是屍體,是毒品。”由此來看,蘇聯的失敗,也不奇怪。


大衛思想


第一,戰爭性質不同。二戰時期,蘇聯對納粹德國的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反法西斯戰爭,國內士氣旺盛、全民皆兵,積極參加;在國際上得到了英美中等國的援助和支持。而蘇聯對阿富汗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受到國內國際許多人士的反對,蘇軍的士氣也受到影響。第二,戰場情勢不同。蘇聯對納粹德國的戰爭是現代化的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能夠充分發揮蘇聯強大動員體制和工業實力的優勢;而在阿富汗蘇軍面對的是來無影去無蹤的阿富汗游擊隊,蘇軍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從地形來看,中東歐多為平原,能夠有效發揮蘇軍現代化武器,尤其是坦克部隊的優勢。而阿富汗多山地,無法發揮蘇聯現代化武器的優勢,後勤補給也十分困難,蘇軍一度用騾馬來運輸武器給養。第三,國力發生變化。二戰時期,蘇聯仍處於國力的上升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充分適應了戰爭的需要。而阿富汗戰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由於蘇聯體制的僵化,加之與美國的長期爭霸,國力已不如從前。綜上,蘇聯難以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其實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敗與蘇聯的失敗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每天瞭解一點歷史


德國本身在那時候就是已經變得窮途末路了,自身戰鬥力肯定大大降低,甚至他們的前線都出現了兒童,像這樣不輸才怪

阿富汗截然不同,僅僅是蘇聯一人入侵阿富汗,但是阿富汗人特別聰明,喜歡打游擊戰,打的蘇聯軍隊叫苦不迖,後來,阿富汗的這種戰術在伊朗其他國家都被用上了,也給當時世界第一的美國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見證CCCP解體的德棍


首先,戰爭的訴求不一樣。對德戰爭目的是毀掉對方。而阿富汗戰爭是要有效的統治。德國就算和蘇聯打的有來有往,但納粹政府一崩潰戰爭就勝利了。而阿富汗,戰場上一回合就被按地上摩擦了,但鬼都不知道阿富汗有多少個山洞以及每個山洞裡又躲了多少反抗軍。

其次對手國情也不一樣。德國是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特徵之一就是極致的相互依存。蘇聯控制或摧毀德主要工業後,德國人不想被餓死就得跪下叫爸爸。而阿富汗就坑了,那幾乎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戰場上丟光了主要城市往大山裡一跑照樣和你耗。要是戰士不特別積極甚至都可以不耽誤他們放羊~(別說蘇聯,後面老美也沒能在阿富汗佔到啥便宜)

再其次周邊環境也不一樣。打德國時是一圈人圍著德國一頓收拾。蘇聯輕工業之類民生產業不行還有美國撒錢。但打阿富汗的時候情況剛好相反。歐美人民對本拉登的感情應該相當複雜。當年可是他們不留餘力宣傳的英雄啊。在當年的戰爭中,頑強抗爭的阿富汗人民獲得了來自國際社會廣泛的同情與支撐。沒有吃沒有穿自有公知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國際友人給他們造。而蘇聯就比較尷尬了,戰爭沒有收益總不能搶阿富汗人民的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