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劉備如果不征伐東吳,三國會有怎樣的走勢?

曉磊愛文史


我是逍遙,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如果劉備不伐吳,局面會是怎樣的?

我認為就算劉備不伐吳 也不會統一天下。其實劉備伐吳選擇的時機是很正確的,有戰略眼光。其實,伐吳的根本原因不是關羽之死。劉備出兵之時,關羽死了有一年多了,而是因為曹操之死,曹操死魏國不能理順上下,更無暇參與蜀國的爭端。如果當時蜀國戰勝,蜀國將一統天下。

如果劉備選擇固守,那也沒有希望。蜀漢之地雖然富饒,但是民生教化相比中原地區要落後的多。教育乃國家之本,百年大計。看蜀漢後期就知道,跟隨劉備的老臣相繼去世之後,蜀國的人才實在是寥寥無幾,而魏國的新生代才俊確實層出不窮。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果不言自明。










逍遙影視君


劉備不伐吳,三國還是三國,總體大勢不會變的。

劉備伐吳,慘敗與夷陵,徹底奠定三國形勢,這只是讓三國的趨勢明朗化,或者說讓三國分立的形勢提前到來了。

為何這麼說呢?除去伐吳,劉備集團在此之前的兩個行為其實已經埋下了三國分立的基礎。

一、關羽失荊州,劉備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說荊州的戰略地位,劉備能夠奪取益州,也是以荊州為支撐的。

可以說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丟了荊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馬成為“遊子”,使得荊州系官員人心大動,劉備的統治基礎瀕臨坍塌。

所以劉備必須要奪回荊州,這也是絕大多數官員支持他伐吳的原因。

失去了荊州,劉備圖謀天下的大業基本落空,魏、吳堵在狹隘的四川盆地,割據有餘,爭天下不足。

二、稱帝過早,使得匡扶漢室成為虛偽口號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期,是劉備集團最巔峰的時刻,也是劉備威望最空前的時刻。

這時候,那些心念漢室的人,真把劉備視為最後的希望。

但是劉備在曹丕稱帝不久,也就稱帝自立,操之過急。

劉備最佳的選擇是等待時機,利用漢中王的身份來招攬各方心念漢室的人士。

雖然他是以漢獻帝遭到殺害為藉口,稱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內情的人看來,劉備暴露的他稱帝的醜陋一面,所謂的匡扶漢室只是他虛偽的口號。

古代十分講究譜系,劉備所謂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這樣的身份。

別說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劉備稱帝,那些忠心漢室的人並不一定認同劉備的漢政權。

這一點孫權就靈活多了,先稱王,最後稱帝,期間因為劉備伐吳立刻向曹魏靠攏。

雖然劉備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急著稱帝,但是他其實可以學習曹操的,讓兒子去這麼幹。

所以劉備不伐吳,也改變不了三國趨勢。

不過蜀漢集團內的人才可能不至於最差,畢竟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了大量種子人才。


微史春秋


只要劉備的性格不變,破壞孫劉聯盟的“決心”不變,結局就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後,劉備集團由最初沒有立足之地,被曹操軍團追著滿世界地跑,發展到跨有荊益之地,可以與曹操軍團及孫吳三足鼎立的勢力。如果繼續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所制定的發展戰略,據“荊益之地”而待天下“有變”,然後聯合孫吳分兵出擊討伐曹魏,不斷削弱或消滅曹魏,甚至一統天下都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由於劉備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私慾大“膨脹”,導致在他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下,關羽進攻襄樊,最後大意失荊州父子二人遭到東吳捉殺。更糟糕傅士仁、糜芳、孟達、範疆、張達等接二連三地攜城背叛,蜀漢已經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而自以為找到了可以進攻東吳“理由”的劉備還不自知,粗暴地拒絕了東吳“歸還荊州、與蜀漢重修舊好”的要求,以至於舉“國”之力進攻東吳的劉備損兵折將,慘敗夷陵不得不白帝城遺詔託孤,使得蜀漢“國”力迅速衰弱,這一切非唯天時,主要的原因在於人為。

可以說,自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時候開始,蜀漢就已經錯過了蓄勢而發的最好機會,因此,只要劉備的性格不變,破壞孫劉聯盟的“決心”不變,不管他有沒有徵伐東吳,結局就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最大的可能就是讓迅速走向沒落的蜀漢“苟延殘喘”,多拖些時日,僅此而已!


油茶絲語


劉備征伐吳國與不征伐吳國結果都是一樣

蜀國在三國時期是地處偏遠的芒荒之地,蜀國多山僅僅是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區更多靠近少數民族邊疆地帶,複雜的民族問題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維持國家安定,再聚集能力去逐鹿中原實在是勉為其難。諸葛亮在隆中對已經分析的十分透徹,三分天下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打破格局,劉備的戰略是建立以蜀國為基地的國家基本框架再謀發展。也就是說劉備的蜀國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如果魏國出現重大國家事件出現分裂也許蜀國就有機會問鼎中原,沒有機會蜀國只能偏安一隅與魏國和吳國形成對峙之勢。


西非太守


劉備伐吳是重大戰略失誤,關羽失荊州,蜀國對東吳地理優勢不復存在,奪回荊州,吳國已先佔地利優勢。劉備一意孤行,盡起蜀國精銳長途征伐,結果兵敗,損失慘重。劉備思想受到重大打擊,羞愧難當,無顏見成都父老,得抑鬱病,死在白帝城。蜀軍敗亡,原氣大傷,劉備死的早,劉禪沒有很好的培養和煅練,諸葛亮大權獨攬,殺李嚴,無人制約,窮兵黷武,不斷征戰,耗盡資源,加速蜀國的滅亡。劉備如果不伐吳,雖然丟荊州,失關羽,超然待東吳,畢竟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夫。本來荊州是東吳之地,借劉備暫棲身用,即已得四川,劉備理當歸還荊州,賴而不還,導致關羽兵敗被殺。是劉備違約在先,東吳發兵在後,關羽汙辱孫權,兵敗被殺是咎由自取,劉備伐吳並不站在道義的的高點上,不興兵反到使劉備更為主動,吳蜀聯盟很可能恢復。因此劉備不伐東吳,蜀國依然是兵強馬壯,實力雄厚。養精蓄銳,擇機北伐,約孫權夾擊北魏,孫權豈能不應?蜀軍攻佔西安,東吳攻佔樊城,擊敗曹操是完全有可能的,三國曆史將重新改寫。

劉備伐吳替關羽報仇,目標是奪回荊州,但是劉備已經錯過征伐東吳和攻擊北魏的大好時機。當初劉備已取漢中,聲勢浩大,應乘勝攻擊北魏,取西安。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李嚴都健在。即使不攻擊北魏,也應該即派張飛,趙雲回援孤軍奮戰的關羽。本來張飛,趙雲就是荊州守將,是龐統死在落風波後,諸葛亮率張飛,趙雲馳援劉備。劉備即已取成都,又得漢中,要麼還荊州於東吳,尊守諾言。要麼派張飛,趙雲,立刻馳援荊州關羽。如果張飛,趙雲兩支兵馬馳援荊州,孫權,呂蒙豈敢偷襲荊州?關羽又怎麼會兵敗被殺?由關張趙固守荊州,向北伐曹,向東擊吳,主動權掌握在劉備手裡。劉備奪取漢中留魏延守衛,班師回成都,大搞登基稱帝,慶功大封文臣武將,諸葛亮當丞相更是飄飄然起來。一年多的時間內不派一兵一卒增援關羽,坐視關羽兵敗到被殺害。關羽敗報傳到成二個多月,劉備和諸葛亮卻不派兵救援關羽,《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有表述。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也迴避這個問題,因為他無法為劉備,諸葛亮的行為辯解。如果因為路途遙遠,援兵到半路,關羽已被殺,說明劉備,諸葛亮已經採取援救行動。事實是根本沒有派兵援救,關羽一直向西敗退,被俘之地,離上庸不遠,如果劉備派劉封,孟達接應,即可解救關羽父子於危難之中。劉封挾嫌可以拒絕廖化求援救關羽,豈敢不執行劉備的聖旨?!這是劉備,諸葛亮最大敗筆,無論是什麼原因,先不馳援,後不援救,都是劉備和諸葛亮犯下無法原諒的錯誤,荊州丟失的責任不只是關羽要負責,劉備,諸葛亮的責任更大。劉備,諸葛亮對關羽之死負有直接責任,因為關羽可以不死。《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不能粉飾劉備,諸葛亮痛失先機,導致關羽兵敗身亡,荊州丟失,使“隆中對”毀於一旦,是羅貫中老先生尊重歷史事實。











東方鉞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三國的走勢會怎樣?

導言:

我們都知道“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向衰敗的重要轉折點。

“夷陵之戰”是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一次歷史意義重大的戰役。

“夷陵之戰”過後,蜀漢幾萬久經戰陣的精銳老兵損失殆盡,大將張飛身死,只有趙雲所部後軍成建制保存。此後的幾年內蜀漢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戰事。

因損失過於慘重,劉備羞愧難當一病不起,白帝城託孤之後就一命嗚呼了,蜀漢進入後主劉禪時代。

劉備為什麼伐吳

劉備對外聲稱,征伐東吳是為了給他的好兄弟關羽報仇,那麼果真如此嗎?

  • 劉備伐吳真是為關羽報仇嗎

我們來看時間線:

219年,孫權派人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就此結仇;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為魏;

221年,劉備緊隨曹丕的步伐,在益州稱帝,國號為漢;

同年,劉備集結大軍,宣稱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

從關羽被殺到劉備伐吳,中間隔了兩年的時間,劉備還抽空稱了個帝,這是報仇心切的表現嗎?

顯然,劉備伐吳,奪回荊州是真,為關羽報仇則只是個藉口。

荊州對於當時的蜀漢而言,其重要性可比關羽重要的多。

劉備為什麼敢於伐吳

劉備在外有強敵魏國,內部失去關羽和荊州軍實力大損的情況下,為什麼敢大動干戈攻打吳國?

  • 漢中在手,防守無虞

219年5月,蜀漢已經牢牢佔據了漢中這座入蜀的門戶,並以漢中為中心建設完整的防禦體系。

曹操一方損失大將夏侯淵和大量物資後,短時間內也沒有再次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漢中爭奪戰的能力和可能。

蜀漢派一員上將,以少量軍隊駐守就可以保障漢中的安全。

  • 東吳人才凋零,山越作亂

劉備敢於伐吳,當然還有東吳方面內部的原因。

一方面,東吳歷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隕落,大將黃蓋、周泰、甘寧、太史慈等人也都死了。

另一方面,東吳後方山越作亂,大量兵力被牽制。

劉備認為此時的東吳實力不濟,而己方還稱得上是兵強馬壯,攻打東吳勝算很大。

  • 吳蜀交戰魏國會乘勢發兵

一旦吳蜀兩國在荊州一線交戰,實力最強的魏國不會簡單地作壁上觀,曹丕一定會抓住機會乘勢發兵,從合肥方向進攻東吳。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輸

其實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諸葛亮等人一直是反對的,但勸不住,所以後來諸葛亮說如果法正不死,一定可以勸阻先主。

不過諸葛亮反對伐吳也是從大局考慮的,對於戰勝東吳這一點,諸葛亮本人似乎也沒有懷疑。

那為什麼夷陵之戰劉備的蜀漢一方會輸呢?

其實就一點,輕敵!

一向看人很準的劉備看走眼了,他看輕了兩個人:孫權和陸遜。

  • 劉備沒料到孫吳會向曹魏稱臣

雖然一直以來孫權都在表面上臣服於曹操,但當時的曹操代表的是東漢朝廷,各方諸侯名義上都是受朝廷節制的。

但曹丕稱帝之後,對於身為漢臣的孫權來說就是亂臣賊子了,而且一向與孫權實力相當的劉備也稱帝了,這時候孫權還能向曹丕低頭稱臣,這實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 劉備過於輕視陸遜

名不見經傳的陸遜臨危受命,被孫權任命為新的大都督,劉備看不起這個沒有什麼名氣的年輕人。

大概以為孫權是向世家大族勢力低頭,才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將大都督這樣的重任交給了陸氏家主陸遜吧。

劉備全然沒有想到,陸遜是個深藏不露的天才統帥。

  • 百里連營昏招迭出

本來陸遜最為忌憚的是蜀漢軍水陸並進,讓東吳一方首尾不能相顧。

可是輕敵且求勝心切的劉備被堅守不戰的陸遜氣得完全喪失了耐心,不但將水軍悉數撤到陸地,還中了對方誘敵深入之計,進入陸遜預設戰場,將部隊帶到二三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在深山密林中佈下了百里連營。

以至於被陸遜抓住戰機,果斷出手一場火燒連營,斷送了劉備的蜀漢精銳大軍。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三國走勢會怎樣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沒有贏家,屬於兩敗俱傷,此後的四十年間雙方的同盟反而更加穩固,再也沒有成規模的“菜雞互啄”,而是同心協力共抗曹魏。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三國走勢又會怎樣呢?

其實夷陵之戰前,曹魏一家獨大已成定局,吳蜀兩國一面結盟抗曹,一面又互相攻伐。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

1.蜀國實力不會進一步受損,將有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經營漢中,以更短的時間將漢中打造成銅牆鐵壁,成為蜀漢北伐的穩固的前沿陣地。

2.先主劉備不會早亡,不會託孤諸葛亮,蜀漢內部各派系能夠和諧共處,力往一處使,蜀漢實力進一步加強。

3.諸葛亮不會油盡燈枯累死,劉備與諸葛亮都有足夠的時間培養接班人,不會導致蜀漢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

所以,如果沒有夷陵之戰,蜀漢的實力會越來越強,在魏、蜀夾縫中生存的東吳會越來越弱。

而蜀漢在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就會有機會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坐以待變,等到時機成熟,伺機出兵,或蠶食或鯨吞。


歷史痴


若劉備忍下憤怒不去義伐東吳,三國結局會不會改變?答案很明顯

在三國時期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三兄弟的兄弟義氣,當初關雲長被孫吳暗算,被斬殺於荊州之地,劉玄德為了給義弟報仇舉全國兵力征討東吳,最開始的時候孫權數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劉玄德拒絕了這個提議,結果到戰爭後期他被東吳新任大都督陸伯言擊敗,損失了大批良將謀臣自己也鬱鬱而終。很多人回想如果沒有這場戰爭,那麼三國的結局會不會和現在的歷史不同,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當初諸葛亮隆中對所圖謀的天下大勢,荊州應該被劉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裡,當時當時的孫吳為了奪取荊州三郡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東吳和曹魏聯繫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劉玄德對東吳的威脅太大。於是孫權為了遏制當時劉玄德勢力不斷壯大的勢力發展趨勢,才派呂蒙去討伐關雲長,所以當時的孫劉聯盟已經變得不再像赤壁之戰的時候那樣可靠已經無法對曹魏形成以前那樣大的威脅。

劉玄德在與東吳作戰的時候雖然大敗而歸,但是當時蜀漢的名將,像五虎上將中在世的諸位猛將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與東吳作戰的時候。而是因為年齡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與東吳打這一場仗劉玄德的蜀漢。還是沒辦法彌補後期沒有獨當一面大將的尷尬局面。而兵力上一個蜀漢能養活的軍隊就那麼多,雖然在與東吳的這場戰爭中蜀軍死傷眾多,可是等到五年過後諸葛亮領軍開始北伐的時候蜀漢的軍力也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可諸葛亮北伐卻沒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說若當時“劉備忍下憤怒不去義伐東吳,三國結局會不會改變?”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明顯,三國最終的結局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對此你覺得呢?


古行生


導語:

東漢末年,漢室昏庸,先有十常侍亂政,後有董卓弄權,天下有能之士紛紛揭竿自立,起先以冀州袁本初最為勢大,後曹操於官渡大敗袁紹,至此北方以曹操最強;孫氏家族雄踞江東,已歷三代;劉備先與孫權聯合於赤壁大敗曹操,後奪取益州千里。從此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而後,劉備自領兵於益州,派心腹大將關羽率精兵屯於荊州,結果呂蒙白衣渡江、夜襲荊州,致荊州喪失,關羽身首分離。於是劉備一怒之下率大軍討伐東吳,最後慘敗,在白帝城託孤孔明。

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那他也就不會大敗,不敗也就不會亡,三國能否會有新的形勢?

01孫劉聯盟之間的諸多矛盾

孫劉聯盟即孫權與劉備的聯盟,主要目的是為了抵抗實力最強大的曹操,而孫劉聯盟與曹操交手的最經典戰役就是“赤壁之戰”了。

在赤壁之後,劉備佔據荊襄五郡,後又以龐統之計攻取了益州,從劉備攻取益州起,孫劉聯盟之間的矛盾便逐漸浮出水面,直到徹底分裂。

1、矛盾之一:勝利成果分配不均

赤壁之戰最大的勝利成果便是荊州的分配。

赤壁之戰中,在兵力上:劉備勢力出兵約兩萬人,而孫權勢力出兵三萬人;在勢力上:孫氏家族三代盤踞江東,深得人心,而劉備沒有根基,如浮萍般四處飄零。

由此可見,在赤壁一戰中,孫權一方出的力比劉備是要大的。

但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南方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而曹操仍佔據了北方的南陽、襄陽、南鄉,再加江夏一部分;出力最多的孫權只佔據南郡和江夏一小部分。(東漢時荊州本只有七郡,在三國時期劃為了九郡,多出襄陽、南鄉、武陵三郡)

後來劉備向東吳方面借取南郡之地,這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由來。此後劉備佔據五郡和江夏的一部分,而出力最多的東吳只佔據江夏一部分,由此生起矛盾。

2、矛盾之二:劉備方面攻取了益州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了益州千里,對於此事,東吳方面是有很大不滿的。

在210年(建安二十一年),周瑜就有意攻取益州,只是因周瑜突然病卒,此事才暫時未提。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周瑜認為曹操雖敗,但實力仍舊是三者中最強的,所以他們要趁曹操剛剛敗退,攜大勝之勢攻佔益州,然後吞併張魯,如此就有進軍中原的機會。

不過周郎的計劃沒有實現就病卒了,而之後劉備卻奪取了益州,且這件事情是不通過孫劉聯軍的,而後東吳方面屢次向劉備討還荊州卻不得,因此懷恨在心。

但這只是矛盾所在,不至於使兩方放棄合作,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才是導致聯盟分裂的主要原因。

02從一方壓力變成來自於兩方的壓力,孫權的自救之路

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強盛的一段時期就是佔據荊州和益州的一段時期。

當時劉備手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主要軍師,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主要將領,又打敗曹操佔據漢中,風頭一時無二。

而孫權在合肥一戰中被曹軍打敗,差點連自己姓名也交代在了那裡,張遼也於此戰威震逍遙津。所以東吳勢力看著劉備勢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自方卻屢次戰敗,孫權的心中對劉備開始恐懼。

於是在公元215年,東吳趁關羽攻取襄樊之際,派呂蒙暗襲荊州,殺害關羽。

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此之前,孫權曾意圖與關羽聯姻以維護聯盟穩固,而關羽卻以“虎女焉得嫁犬子”之由將東吳使臣轟了出去,因此孫權更是懷恨在心。

03劉備討伐東吳的幾點原因

劉備伐吳絕非僅僅因為關羽戰死的原因:

  1. 荊州之失:如果荊州還在,劉備可以益州為大後方,以漢中、荊州為前線,進可攻取魏吳、退可固守西川,所以荊州一失,益州方面積攢下的優勢就蕩然無存,因此劉備決心伐吳。
  2. 攻取東吳,與曹魏形成南北對歭的局面:荊州之失讓一直順風順水的劉備感到危機,孫權在一旁如如鯁在喉,所以劉備決心一舉攻取江東,然後與曹操形成南北對歭局面,以此決定天下歸屬。
  3. 孫權成為吳王,從大義方面,劉備需要討伐他:劉備一直號召的就是“漢賊不兩立”,但是一直以來的盟友卻成為了吳王,這是劉備所不能忍的,所以他有必要討伐孫權。

但劉備最後失敗了,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守將陸遜大敗,從此蜀漢勢力出現轉折點,由盛轉衰。

(陸遜)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結語:劉備若是不攻吳,局勢走向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當是時,曹操佔據北方,兵多將廣,又實行屯田,所以府庫充盈;孫權佔據東吳,已歷三代,得江東百姓擁護;而劉備佔據荊益,在軍事上常常主動出擊,多次大敗曹軍。

然而在荊州被奪以後,一切都變了,劉備伐吳失敗,蜀漢勢力開始由盛轉衰。

如果劉備不伐吳,是否能改變走勢?

在我看來並不能,因為在當時曹操的實力仍然是最強大的,但憑孫劉一方力量是決計勝不過曹操的。

而東吳奪取荊州已成定局,劉備自然與江東貌合神離,聯盟也名存實亡。只待蜀國的老臣逝亡之後,就再也無人能抵抗來自魏國的打擊。


無古無今


我們先搞清楚時間軸,歷史上,劉備攻打東吳是221年7月到222年8月,諸葛亮平定南蠻叛亂是225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228年。

劉備攻打東吳,至少折損了4-5萬能徵善戰、有作戰經驗的士兵,一批中青年骨幹將領戰死(馮習、張南、傅肜等),益州南部蠻族看到劉備失敗,乘機搞起了叛亂。

攻打東吳失敗,對劉備實力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之後諸葛亮花了六、七年時間,才重新穩定了內部,集聚了一些力量。

不過,劉備失去荊州,實際上已經是大鵬斷翅,已經徹底退出了和魏、吳爭霸的行列,整體國力、軍力都大大退步,諸葛亮多次北伐,無非是為戰而戰,維持一個“匡復漢室”的旗號。五次北伐,對魏國造成的實際損害也相當有限。

所以,即使劉備不攻打東吳,蜀漢也不會有更大的發展,最多隻是減緩一些它的衰弱。劉備交給諸葛亮的確實是一個爛攤子,難為這個裱糊匠居然還讓蜀漢來了點回光返照,但終究是內中虛弱、難抗強敵的。





一斗書生說歷史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個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也是蜀漢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此前分別是關羽死,荊州丟,上庸三郡亡),直接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

伐吳之前,諸葛亮的哥哥,吳國南郡太守諸葛瑾曾經給劉備來信: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可是劉備深恨東吳殺關羽,奪荊州,憤而不許,一意伐吳。

這場戰爭給蜀漢造成了近乎致命的打擊,僅僅表面上的損失有:數萬百戰精銳(有說五萬,有說八萬);包括張飛,黃忠,吳班,馮習,黃權,傅彤在內的多名高級將領的損失;馬良戰死,本來這該是諸葛亮最好的接班人的!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深層次的影響,則表現在諸葛亮執掌大權後,要花費五年的時間去平定叛亂,訓練士卒,而且還面臨著北伐缺兵少將的不利局面,此後蜀漢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對外戰爭能佔據主動,真是多虧了葛公千年一遇的大才!


知道了劉備伐吳的不利影響,那我們就可以反推一下,假如劉備不伐吳的話,三國的走勢會怎樣。

孟達,叛蜀歸魏,後又叛魏歸蜀

既然不打,必須要和吳國交好,啞巴虧只能先認了。而且先前孫權向劉備求和,可以趁此向吳國要求一些利益。

給孟達修書一封,勸降三郡。讓同為東州人,和孟達關係親密的李嚴共同守三郡,費禕出使吳國,約定共同取襄陽,牽制宛城魏軍。東吳為主,李嚴孟達為輔。

此時曹魏持節都督關中的是夏侯惇之子,著名的“主婿”夏侯楙,“楙性無武略,怯而無謀,而好治生”,對蜀漢來說,這是一個最理想的對手。

夏侯楙,酒囊飯袋

劉備以馬良為軍師,帶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大將出秦川北伐,魏延帶一支精銳走子午谷。

狠狠地打一仗吧,打贏了關中,雍涼,戰馬,騎兵都有。就能穩下來不急不躁的和魏國打持久戰了。打輸了退回漢中,休養生息。重回諸葛亮的北伐老路,不過有劉備在,大概率不會有馬謖的失街亭了,街亭不失的話,一伐還是大有可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