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報喜不報憂”,算不算孝敬父母?你怎麼看?

男Sir7194


作為子女,所謂的“報喜不報憂”,就是拾好的能讓父母滿意的事情說給父母聽,讓父母開心沒過慮。不過呢,如果子女真有過不了的坎,父母在這方面也有些經驗,那麼,就在適當的時候說給父母聽,聽聽父母的想法,畢竟父母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或許會啟發你想出更好的主意。


探索者Kcarl


那要看什麼樣的父母,有一種父母,從不問你過的好不好,只是要錢的時候就想起你了,我兒子剛出生時經常住院,到一歲多花了十多萬,有一次住院實在沒錢了,就打電話給兒子的奶奶,她給拿來了一千塊,我當時也是非常感激的,等我們孩子出院沒多久回老家,每次回老家都會給他們買很多東西,包括菜都要準備一大堆,我們離老家不遠,回到家兒子的奶奶就給我們要錢,說她沒錢花了,我把我包裡所有連20的湊一起,數了500塊給她,她就拿走了,根本不會想他拿走的那些錢已是我目前的全部了,我兒子不住院的時候光平時的備用藥也很貴,我不嫌她給我要錢,我是覺得一點人情味都沒有,當孩子倆歲多身體好了放家裡讓他看著,我們好好掙錢,人家一張口一個月3000,現在過了十年了,現在是越來越厲害,前幾天交合療又打電話給我們要錢,他家戶口本上八個人,有他二兒子一家四口他們老兩口和我老公和我大兒子,我和我家老二戶口在我們這邊,直接給我說:“我只管我家一家八口,你們倆戶口不在我家我不管,你們兄弟兩一人一半”,這是一個婆婆給要錢我說的話,去年交合療要錢給了,今年要錢這口氣,我想不管是誰給誰要錢起碼語氣都會好一點的吧,心裡很涼!我脾氣也不是很好,就是覺得自己鬧了被別人知道了丟人,看在老公面上孩子面上我一直忍著,覺得不管怎樣也是家人,但是人情味呢,這樣的父母我們有必要善待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會爆發!


明時秋野


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吧,我也是其中之一。之前一直覺得自己這麼做是理所應當的,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仔細想來,身邊也有朋友是實事求是,也有是大多數情況下報喜,實在有問題了報憂,之所以有不同的選擇可能還是與自己生長的環境有關,就我自己的情況我覺得不算是孝順,只能算是正常。



自小生活在農村,父母也沒有什麼文化,上學父母負擔學費生活費,其他學習方面一概不懂,好在自己還算得上機靈,直到大學之前也沒有在學習方面遇到什麼問題,一直非常順利,沒有什麼挫折,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獨自面對的習慣。後來,大學畢業,到上海工作,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除了money外其他的都算得上是順風順水,而恰恰money方面父母也愛莫能助,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解決了,好像也沒有太多要向父母求助的,總之能力與慾望基本匹配吧。



當然,這麼多年來,只是向父母報喜不報憂,但父母也都是通情達理之人,也深知一個赤手空拳來到上海的人的艱難和立足不易,也是一直在給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幫我看護小孩等,我和老婆還是無限感激的。但若是說,我本性如此,我內心也不大認同,假如說我的父母能夠在某方面對我有比較大色幫助,比如💰或事業方面,相信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我還是會有所表現出來不如意的,一方面對自己會有所幫助,其次作為父母能夠給自己的孩子提供幫助,想必也會有開心的地方;再假如說,我的父母有比較嚴重的偏心,我估計也會有某些不為人稱道的小動作來保護自己。

所以我覺得,不同的家庭情況會有不同的相處之道,就像有句話說的:孝字論心不論跡,輪跡天下無孝子,只要心到了,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就都是孝順。


被打扮的歷史


我就是對父母報喜不報憂,從我18歲參加工作到現在快退休了,工作上的煩惱從來都不會跟父母說,一直說很好。結婚快30年了,家裡有什麼好事會跟父母說,家裡的煩心事就不說了,我覺得和他們說,他們也解決不了,還得為我操心,沒必要。因為我有四個哥還有一個姐,家裡人多事也就多,再加上父母歲數大了,只要他們身體健康就好,兒女的事不要讓他們操心,有個好心情好身體安度晚年,他們這輩子吃的苦太多了,操的心也太多了。我覺得這就是另一種孝順。[笑]


秦時明月68370166


我覺得算,從大學開始遠離家門,父母總擔心在外面受委屈,大學裡還好,走出大學校門,就會經歷並學習很多社會上的東西,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什麼困難,都是解決以後,回家會跟父母聊聊,不然當時就告訴父母的話,他們真的會非常擔心,吃不好,睡不好!


龍濮防水小路


孝敬父母,讓父母安度晚年相信是很多人美好的願望,為了這個願望,很多人和父母溝通的時候採取報喜不報憂的方式甚至用善意的謊言讓父母覺得自己過得很好,但是,這樣做真的好嗎?先來看看我身邊朋友父母做的事再說吧:

A在一家國企當中層幹部,結婚後沒有和父母住一起,大家經濟方面都過得去,不幸A在一次單位體檢中查出胃癌早期,醫生告訴他除了要配合醫生治療外還是注意飲食和休息,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沒有告訴父母,每個週末依然被父母拉去參加老年人的活動,去給父母撐場子,以前是單休,週末時間多麼寶貴,後來在陪父母的活動中吐血送醫院不及時死亡,兩老人的餘生活得那叫生不如死……

B一家很和睦,自己的媽和婆婆相處得不錯,老人家有自己的退休金,B兩口子每個月都交伙食費請老人家幫忙買菜,逢年過節都給老人家發紅包,B在當地有兩套房的房貸,工薪族每個月的房貸壓力還是很大的,經濟方面的事她們出來沒有跟老人家提起,老人家以為是單位的福利房,家裡沒有經濟壓力,花錢大手大腳不說,還被傳銷床墊的騙買“保健床墊”~八萬一張,如果老人家早知道孩子們的經濟狀況,估計這八萬元不會輕易拋出去吧!

我自己的遭遇也差不多,對老人家經常是報喜不報憂,我和老公經常是寧願虧待自己也要滿足老人家所有的要求,老人誤以為我們這輩子衣食無憂,去年還偷偷把我們平時孝敬她的錢幾大萬全部都送給了幾十年不管不顧她的哥嫂一家,而她們家的經濟條件要比我們家好得不是一般多!讓幾十年照顧她的我們備受打擊,對重男輕女的老人,我是不是早該讓她知道自己家的經濟狀況呢?

所以,對於報喜不報憂得看是什麼憂,單位上的憂、和同事朋友之間雞皮蒜毛的憂就不要報了,自己慢慢解決吧,有些憂還是得報,說不定父母還能幫忙出謀劃策……

討厭那種誇大事實的報喜,明明自己為錢愁而父母卻在外面跟人嘚瑟自己多富有……






海色深藍


報喜不報憂要看實際情況,如果是自己能夠把事情處理好,安排的有禮有節,沒有讓父母操心當然是孝敬父母。如果是瞞著父母作事情父母並不認同的,特別是不正當事情,就屬於不孝敬了。如此父母還要跟著擔憂。父母都是希望和子女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憂,也希望並盡力去幫助子女解憂。父母畢竟生活經驗豐富,可以給子女提供很好的生活建議。作子女的要理解。否則弄巧成拙了,得不到父母的賞識了。最好和父母溝通一下,聽取意見商量解決問題。特別是遇到困難的事情,通告一下為好。即表現出尊重的態度,又表現出關係密切解了憂,也與父母進行了情感交流,一舉多得。

還有一種情況 ,經常可以看到子女在外面因為理事不清,上當受騙或被迫參與不正當活動自己又不能解決事情且不告知父母,到最後釀成大禍,給自己給家庭帶來負面效應。甚至造成關係破裂家庭破敗情況。著實是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遇事多聽聽各方面意見沒有錯,子女也會通過事例鍛鍊成熟穩重起來,成為家庭有擔當的人。


夕陽族生活


回答:也可以算是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

1.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子女應盡的義務。孝敬父母天經地義,不孝敬父母天禮不容。孝敬父母的方式多種多樣,並沒有一個刻板的模式。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是孝,給父母以寬心的話,以情感的慰藉也是孝,等等。一句話,凡是能給父母身心愉悅的都可以視為孝敬。

2.“報喜不報憂”,也是孝敬的一種。我們把這種孝敬不妨視為“善意的謊言”。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不圖兒女給予的吃穿。只有子女好,父母就好。父母一輩子,無論是在生活工作上,還是在情感上,經過的風風雨雨、溝溝坎坎太多了。為了不使父母心裡不再承受壓力和牽掛,做子女的,給父母彙報些開心的事,是情由可原的,是孝敬的必修課。

3.作為子女,把喜報給父母,把憂留給自己,也是人生中的一種歷練。生活工作中,如果不能忍受一點痛苦,哪怕一點風吹草動,都要和盤託給父母,估計自己的家庭也不會幸福,事業也不會順利。因為人生活在大千世界裡,不順心地事總是如影隨形。只有善於抵抗生活工作壓力的人,生活工作才會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總之,儘管“報喜不報憂”是一種美德,可在向父母報喜的同時,儘量想方設法去排憂。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合格的子女,生活工作中的強人。


江水濤濤8851


不算孝敬父母,某些時候還會讓父母操心,甚至連累父母。

從子女角度講,報喜不報憂認為是孝敬父母。但父母並不認同,他們是希望和子女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憂,也希望並盡力去幫助子女解憂。

作為子女,如果自己能扛能解決的事情當然可以不讓父母操心,但若遇到在自己範圍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好和父母溝通,商量解決問題。

遇到困難報喜不報憂適得其反!如果在外面遇到困難或者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事不告知父母,到最後兩敗俱傷。看過一個新聞,兒子瞞著父母借高利貸幾千萬不能償還,父親賣所有家產也還不了欠債,最後父子雙雙自殺。



麗麗99616526


報喜還是報憂,要根據父母的年齡階段,還要看他們的精神承受能力和身體的健康狀況。

一、父母年齡在60歲之前,承受能力比較強,還可以給你出主意,是你堅強後盾的時候。你可以報喜也可以報憂,這是對父母的信任,也是對他們能力的承認。大部分父母還是希望孩子遇到事情不要瞞著他們,還是喜歡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他們感覺自己還有用處,心裡也是歡喜的,精神狀態也會好,這時候報憂也是一種孝。

二、父母年齡在60歲之後,精神、身體狀態如果都不好的狀態下 ,你就要謹慎了,儘量的報喜不報憂。因為他們聽了,給你出不了主意,幫不了你任何的忙。只是徒增擔心、煩惱。他們的煩惱、痛苦,又讓你會變得更煩躁,還不如不說。這時候遇事只能自己去承擔。並且還要多找些開心的事情說給他們聽,逗他們開心,這時候報喜不報憂才是一種孝。

三、所以還是要根據父母的具體情況,仔細觀察他們的精神、身體狀況,不要嘴一禿嚕什麼都說,徒增父母的不痛快。孝敬在於細心,孝順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該報喜不報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