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王朝壽命不過三百年的魔咒,為何整個封建社會都沒有打破?

wm30947889


周朝結束後,從秦朝開始,中國才真正統一,並正式進入封建王朝時代。突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王朝就超不過三百年呢?比如:清朝268年,明朝276年,唐朝加上武則天時期的15年一共289年,宋160年,隋朝37年,秦15年,即使盛唐強漢,那麼大的帝國,為什麼也挺不過三百年?

首先,能夠超過兩百年的王朝,基本都是靠戰爭創立的。比如西漢、唐朝、明朝、清朝這種持續長達兩百年以上的王朝,都是經過家族幾代的兵力積累,經歷了多少次空前慘烈的統一戰爭而誕生的。

有戰爭就有死亡,並且死的還是青壯年,這對一個國家的人口的損失是非常大的。由於當權者都忙著爭權奪位,沒有人會關心老百姓的死活,大量土地荒蕪,戰爭殺傷導致的瘟疫,天災人禍,加上古代醫療條件有限,都會使人口遞減,數十年的戰爭過後,人口能損失七到八成。

曹操筆下描寫的東漢末年,整個就是一片“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世界,漫山遍野白骨累累,方圓千里沒有人煙雞叫,可見戰爭中人口損失的巨大。

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好處是,一旦有一個當權者統一了之後,將會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土地資源豐富的大好局面。因為人少了,等一切安定下來以後,活下來的人發現耕地多到種不完的程度。所以統一之後,二十年內,不出意外的話,一般都有一個“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仁宣之治等,說白了就是因為地多人少,老百姓因此吃喝不愁了。

但是,這樣的日子是不會持久的。因為安定下來的人們,吃飽穿暖後,也沒有計劃生育,就隨心所欲的生生生,二十年一輩人,二十年後,人口會成幾何級增長。繁衍幾代下來,被拋荒的土地全部被佔有了,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來養活人口了。如果人口繁衍到這個程度,那麼豐年的時候,兩畝地只能保證一個人勉強的溫飽。一旦發生歉收或者絕收,就有人要捱餓。更可怕的情況是,有人要沒飯吃,要餓死。餓死也是死,不如餓死之前反抗一下下,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因為土地兼併問題而誘發了農民起義不可勝數。雖然農民起義最後成功的寥寥無幾,但卻足以動搖王朝的統治根基,加速王朝滅亡,例如黃巾起義、黃巢起義、紅巾起義等等。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朝後期的統治者們大多脫離民間,奢侈腐化。由於封建時代的權利高度集中,所以天子的個人德行就可以左右王朝的興衰。一般來講,王朝的初創者和前面幾代君王大多能夠認識民間的疾苦,所以施政比較平和而親民,例如明太祖、明成祖、清聖祖、清世宗。而在王朝後期,那些未經磨礪、長於深宮的後世統治者便容易奢侈化、脫離百姓。皇帝如果沉迷享樂,百官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久而久之,有一個起頭的就會推翻這個腐爛的政權了。

有人說封建王朝的規律就是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再興起、再鼎盛、再衰落、再滅亡,週而復始。其實就是跟廣大民眾賴以生存的土地有關,和當權者的制度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